《儒林外史》名著阅读题及 答案(非转载)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训练题(含答案)7练习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训练题(含答案)7练习一、名著阅读题1.阅读名著选段并结合相关情节,回答问题。
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
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
’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
’”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
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
”(节选自《儒林外史》)鲁迅评价《儒林外史》没有用贬义词,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请你抓住意蕴丰富的情节或细节,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2.《儒林外史》中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_________是因与范进同病相怜而使范进中举;_________是曾经诚实质朴的乡村青年最终堕落为泯灭人性的功名蛀虫;_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长廊中的吝啬鬼形象”;_________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塑造的寄托了对理想社会追求的真儒名贤。
3.小说《儒林外史》刻画了读书人的众生相,其中善画无骨荷花的______、点了范进试卷使他中了秀才的______、以及临终时伸着两个手指的_____,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简•爱》中女主人公具有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个性,她在桑菲尔德担任_____时遇到了罗切斯特,并产生了真挚的爱情。
4.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作品或人物。
5.(1)范进年过半百中举,原因是有类似遭遇的学道_________(人名)先取其为________,让他通过了童子试,之后范进才有资格进一步考取功名。
6.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中有一种技法叫“犯笔”,是指在同一部书中故意做相同内容的文章,讲究同中有异。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专项练习(内含答案)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一)周学道看在心里,封门进去。
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
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
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
”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
”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数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馀次。
”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
”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
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细看。
”范进磕头下去了。
1.上面的文字出自(朝代)的《儒林外史》,周学道即是。
2.小说对上文两人的塑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人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请分析作者写他们的目的是什么?3.在周学道眼里范进是怎样一副形象?主考周学道对范进关照出于一种什么心态?4. 周学道在批阅范进的卷子时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你认为范进的文章如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如何?1.清代吴敬梓周进2.相似之处:醉心举业,大半生穷困潦倒,受尽冷遇和歧视,还是念念不忘科举考试,最终老年得中。
目的:①这类人的存在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②表现了作者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的态度。
3.(1)穿着单薄、破烂,非常猥琐、悲凉。
(2)周进非常同情老童生,他看一眼范进就油然而生一种怜悯之情,觉得范进和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所以特别关照他。
4.周进看了三遍,第一遍不屑一顾,第二遍可怜他,同情他,硬着头皮看。
第三遍恍然大悟,认为是天地至文。
要试官读三遍才读懂的文字,恐怕未必是好的文字。
批判科举八股应试的制度。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二)娘子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甚么装病不去? A 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若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
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
中考名著阅读《儒林外史》综合测试卷及答案

中考名著阅读《儒林外史》综合测试卷及答案中考名著阅读综合测试卷——《儒林外史》说明:1.本测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测试共包括三大题型37小题:填空题、选择题、综合题和阅读分析题。
3.后面附有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XXX是清代代表小说家,XXX,号粒民,晚号XXX,安徽全椒人。
作品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术山房诗说》等。
2.XXX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56章。
它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
3.XXX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XXX。
4.XXX,元朝末年人,好读书、善画画,虽被赏识,但拒绝入朝为官。
后隐居于会稽山中,以此自终。
5.在《儒林外史》中,足以和XXX媲美,被科举制拨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的人是XXX。
6.XXX,五河乡下人,是一个秀才,当了兴贩行的行头。
因说假话,在XXX家饿了一顿肚子。
7.在《儒林外史》中,XXX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XXX与XXX的争吵。
8.XXX,曾在XXX家诉讼事件中骗取XXX兄弟钱财。
此后,他以教书先生的身份,出入天长县府,后被XXX“看破了相”。
9.XXX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XXX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做妻。
后来却恩将仇报,撇下妻子。
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竟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10.《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刻画了XXX、XXX、XXX等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当时社会热衷功名、趋炎附势的丑态。
11.在《儒林外史》中,传主具体描写的四位“奇人”是在寺院里安身的老秃笔、卖纸火筒的XXX、开小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XXX。
12.书中曾提到有一个书呆子游西湖,指的是XXX。
13.帮XXX家看守祖坟的是XXX。
14.XXX到达南昌府后,衙门里传来了三种声音:嘈杂的人声、清脆的笛声和悠扬的琴声。
(完整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阅读测试及答案

精心整理名着导读《儒林外史》阅读练习及答案【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着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成功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
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周进、范进;-汤奉、王惠;-马静、鲁编修;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这是《儒林外史》中主要写的四类人。
一、儒生形象a.利禄熏心,热衷功名的腐儒:首先集中力量叙述周进与范进这两个穷儒生的科场历,揭示科举制度如何以巨大的力量引诱、摧残读书人的心灵。
周进头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b.沉迷于八股和封建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马纯上、王玉辉、鲁小姐。
马纯上为举业空耗终生,反而一再热心宣扬“科举”,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
结果成为麻木愚味,精神世界一片荒芜的人。
展示一个被科举制度异化的读书人的迂腐最初热衷科举,碰壁之后,转而清高,毫无真才实学。
类三、类四公子、杜慎卿他们故弄风雅,空虚做作,不学无术。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题

以下是《儒林外史》的阅读题: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谁?
A. 曹雪芹
B. 罗贯中
C. 吴敬梓
D. 施耐庵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了哪个阶层的人物形象?
A. 士
B. 农
C. 工
D. 商
《儒林外史》中描写的人物形形色色,但作者着力批判的人物是哪些?
A. 腐儒和假名士
B. 官僚和地主
C. 商人和高利贷者
D. 僧侣和宦官
《儒林外史》中通过范进中举的悲喜剧,揭示了什么?
A. 科举制度的腐朽
B. 社会的黑暗
C. 知识分子的悲哀
D. 贫富的悬殊
《儒林外史》中描写了许多人物,其中你最佩服的人物是谁?请简述理由。
答案:
C. 吴敬梓。
A. 士。
A. 腐儒和假名士。
A. 科举制度的腐朽。
主观题,答案不唯一,可以选取自己最熟悉的人物,并结合书中对该人物的描写,写出理由即可。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试题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试题一、名著阅读题1.根据《儒林外史》,回答下列问题。
话说他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
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只管摇头不是。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他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上面语段描写的是著名的吝啬鬼形象_________。
《现代汉语词典》对“吝啬”一词是这样解释的:“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或当给的舍不得给。
”书中的这个吝啬鬼真的无比吝啬吗?请你结合书中内容为其正名。
(2)这个吝啬鬼的兄长是一个巧取豪夺的奸诈卑鄙小人,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有关《儒林外史》的阅读积累,在下面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3.根据选段内容填空。
“先生,我现今衣食缺少,还拿甚么本钱想读书上进?这是不能的了。
只是父亲在家患病,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奉侍,禽兽也不如。
所以几回自心里恨极,不如早寻一个死处!”上面的话出自______(人物)之口。
从选段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他_________的性格。
4.读评价·知经典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重要奠基人的鲁迅先生,不仅在文学创作、思想研究、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在文学评论与批评方面也是造诣颇高,请阅读下面鲁迅先生的评价,并依据评价内容,填写作品名称及作者。
5.选出《儒林外史》中与下列句子对应的人物。
(1)灵魂扭曲、鱼肉乡里的乡绅。
(________)(2)附庸风雅、精神空虚的望族弟子。
(________)(3)本质不坏却一步步堕落的年轻人。
(________)(4)为人慷慨、品行高洁的贤人。
(________)A.虞育德 B.杜慎卿 C.牛浦郎 D.严贡生6.(盘点人物)以下哪位小说人物适合作为志愿者的精神引领?结合相关内容说明理由。
(完整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阅读练习及答案(最新整理)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阅读练习及答案【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故事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试题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试题一、选择题下列关于《儒林外史》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儒林外史》是我国明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全书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正确答案)B.《儒林外史》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
C.严监生正妻王氏病后,他也不愿给她治疗,舍不得花钱,还急于扶侧室为正房。
王氏死后,他假装悼念,做做样子“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
他自己临死因为点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
这些都体现了他吝啬、薄情冷酷的性格特点。
D.《儒林外史》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一种常见手法就是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
如“范进中举”一回,胡屠户一巴掌治好了范进的疯病。
答案解析:A.《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并非“明代”著作;故选A。
以下对《儒林外史》相关的人物和情节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杜少卿、王冕、虞博士、沈琼枝四人是吴敬梓笔下正面光辉的儒人形象。
(正确答案)B.汤知县“赞同”女儿殉夫情节,体现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的泯灭人性。
C.严贡生和严监生是兄弟关系,严贡生吝啬怕事,严监生横暴不法。
D.牛布衣冒充牛浦郎是想牛浦郎的名字和资格去参加科举考试。
答案解析:B.徽州府老秀才王玉辉“赞同”女儿殉夫情节,体现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的泯灭人性;C.严监生吝啬怕事,严贡生横暴不法;D.牛浦郎冒充牛布衣,是想用牛布衣的名字和资格去参加科举考试;故选A。
以下对《儒林外史》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儒林外史》是明朝的吴敬梓写的一部长篇古典讽刺小说,这部小说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和毒害。
B.“儒林”指封建“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视为野史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题及答案
1、填空题
1.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
安徽全椒人。
作品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2.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56
章。
它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
3.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沈琼枝。
4. 王冕,元朝末年人,好读书、善画画,虽被赏识,但拒绝入
朝为官。
后隐居于会稽山中,以此自终。
5.在《儒林外史》中,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拨弄得神魂颠
倒的可悲可怜可笑的人是周进。
6. 成老爹,五河乡下人,是一个秀才,当了兴贩行的行头。
因
说假话,在虞华轩家饿了一顿肚子。
7.在《儒林外史》中,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
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
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8.张铁臂,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娄式兄弟钱财。
此后,
他以张俊民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蓬公孙 “看破了相”。
10. 牛浦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做主把自
己的外孙女嫁与他做妻。
但后来却恩将仇报,撇下妻子。
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竟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2、简答题
11.在《儒林外史》中,传主具体描写的四位“奇人”是在寺院里
安身的李遐年、卖纸火筒的王太、开小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
元。
他们分别有什么奇本领?
李遐年写得一笔好字,王太下得一手好棋,盖宽画得一幅好画,荆元弹得一手好琴。
12.读完《儒林外史》,你喜欢杜少卿其人吗?为什么?
示例:喜欢:因为他淡泊功名、傲视权贵;慷慨仗义、乐善好
施;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
不喜欢:他不善识人。
正因为他慷慨仗义。
但凡有人求于他,他都倾囊相助,这样也给很多卑劣小人以可乘之机。
不会持家,把祖宗留下的财产随意挥霍,最后背井离乡,靠卖文墨为生。
13.思考:读完《儒林外史》,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今天,我们又为何读书?
示例(仅供参考):
“学而优则壮”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所
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而现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博士、硕士而不择手
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来的财富。
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