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内容梳理,附常考知识点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名著丨九年级下册《儒林外史》知识点+考点精练+中考真题

名著丨九年级下册《儒林外史》知识点+考点精练+中考真题

名著丨九年级下册《儒林外史》知识点+考点精练+中考真题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滁州人。

因为其书斋名为“文木山房”,所以有亲友后辈称他为“文木老人”,他33岁搬家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自称“秦淮寓客”。

吴敬梓幼时就十分聪颖,年少时即有文名。

他擅长记忆背诵,“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且学习态度认真刻苦,故显露出很好的天赋和才气。

但他读书并不死板,更非一心闭门读书,而是时常外出浏览当地的山水风情,并跟随父亲参加一些当地名士的聚会。

加之他出生于官宦人家,沾染些豪爽挥霍的习气,从而养成一种放荡豁达的人生态度。

吴敬梓36岁时由巡抚赵国辚举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结果他不赴延试。

此事之后,他放弃了秀才籍,不再参加考试。

由于他不擅长经营,且性情豪迈,故几年内就将家产挥霍殆尽,晚年家境愈加贫困,生活十分落魄。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及乾隆帝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内部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民间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严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牢笼士人、统治思想。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风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即“儒者之林”,指学术界。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有所区别。

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与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主题概括《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讽刺小说。

小说通过刻画一些深受八股文和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之士的虚伪卑劣,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儒林外史》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儒林外史》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语文2020年新中考《儒林外史》知识点总结及习题制作:ldk『重点考察对象』主干知识点以及阐述题【第一部分】知识点总结§1.1 课本名著导读要点:讽刺作品的阅读标题理解:“儒林”指封建社会里的“读书人”“士人”,这里刻画着他们的另一些不为正史官书记载的面貌。

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 —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36岁以后,将自身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到《儒林外史》的创作中。

“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这是吴敬梓的著名诗句,瑰意是指人的聪明,比如说文辞璀璨,琦行是指特立独行,琦既有“美玉、美好”的意思,也指人的行为略带诡异不端。

文章主题:表现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显现出为功名利禄所裹挟,丑态毕露的儒生和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的毒害。

通过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之后进行分类】重点对象:科举考试作者认为制度已经腐朽、不能真正选拔人才,反而成为蒙蔽、扭曲士人灵魂的工具,对“儒林”作出深刻批判。

鲁迅评价:“秉持公心,指摘时弊”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神形兼备,入木三分阅读方法:讽刺作品-揭露虚伪,鞭挞tà丑恶,批判社会现实。

体会批判精神:揭露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欣赏讽刺手法:运用对比、夸大变形、反语等手法揭露现实矛盾联系现实深入理解:阅读时适当查找资料,以更好地理解作者讽刺的笔法,把握作品主旨。

正面理想人物: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征君等§1.2 章节概括第一章: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

中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最全资料主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金句语录章节概括练习题

中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最全资料主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金句语录章节概括练习题

中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最全资料主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金句语录章节概括练习题《儒林外史》是明代作家吴敬梓的一部讽刺小说,以官场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事件描写,表达了对明代官场腐败现象的批判和对儒家道德观念的反思。

以下是《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金句语录和章节概括,以及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1.主要内容:《儒林外史》主要讲述了一个叫曾国藩的县学秀才在官场上摸爬滚打的故事。

小说以曾国藩的视角,通过描述他的奋斗历程和身边的一些人物,揭示了明代官场的腐败和虚伪现象,以及儒家道德观念的虚假与矛盾。

2.主题思想:-官场腐败:小说通过描写官场的黑暗面,暴露了官员们的贪污、腐化和虚伪表面。

-儒家伦理观的虚伪:小说对儒家道德观念的呈现是有讽刺意味的,人们常常在表面上宣扬儒家的伦理观念,实际行为却与之相悖。

-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性:小说通过人物形象塑造,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人们往往在面对利益的选择时,会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

3.人物形象:-曾国藩:县学秀才,勤于学习,努力进取,最终在官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受到皇帝的赏识。

他时常对官场的腐败现象表示不满,但最终也受到了官场的腐化影响。

-石头:曾国藩的朋友,具有一定文学才华,善于讽刺和抨击官场的丑恶现象,是小说中最具戏剧性的人物之一-吴三桂:武将,为人忠诚正直,不愿随波逐流,最终因为不愿投降清朝而遭到皇帝的迫害。

4.金句语录:-“世之英杰,非门衰者也,凡推己及人,所谓知遇之时候耳。

”-“世事如棋,乾坤是局。

”-“受之有愧,不受又偷。

”-“世上皆有数,渴饮匹夫无愧。

”5.章节概括:-第一回:曾国藩的出身与成长经历。

-第二回:曾国藩参加科举考试和官场之路。

-第三回:曾国藩在官场上的奋斗和对官场腐败现象的批判。

-第四回:曾国藩之父去世和官场上的争斗。

-第五回:曾国藩调任另一个地方任职,与地方官员发生冲突。

(后续章节概括略)6.练习题:1.《儒林外史》是哪位作家的作品?a)吴敬梓b)罗贯中c)曹雪芹d)施耐庵2.小说以谁的视角来讲述故事?a)曾国藩b)石头c)吴三桂d)皇帝3.《儒林外史》揭示了明代官场的什么现象?a)腐败与虚伪b)公正与勤政c)荣耀与品德d)拜金与权力4.曾国藩最终在官场中取得了什么成就?a)得到皇帝赏识b)成为吏部官员c)成为皇家家族的一员d)做了市长5.下面哪句话出自《儒林外史》?a)“世事如棋,乾坤是局。

(完整版)《儒林外史》文学常识知识点考点附练习题答案

(完整版)《儒林外史》文学常识知识点考点附练习题答案

(完整版)《儒林外史》文学常识知识点考点附练习题答案名著《儒林外史》知识点练习题及答案知识点1、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艺术高峰是《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作家吴敬梓。

2、《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为中心思想的长篇小说。

书中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3、在《儒林外史》中,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

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4、《儒林外史》中,王冕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书中第一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5、匡超人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对父母的一片孝心令人感动,却一步步走向堕落,最终变成了薄情寡义的虚伪小人。

6、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沈琼枝。

7、张铁臂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钱财。

此后,他以张俊民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蘧公孙“看破了相”。

8.牛浦郎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爹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为妻,但他后来却撇下妻子。

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练习题一、填空题: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

作品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师说》等。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小说,全书共(56)回。

3、整书开首以(王冕)“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把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

4、《儒林外史》塑造了(周进)(范进)等一批醉心于功名的八股学士。

5、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的人是(严监生)。

6、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恪守礼教纲常。

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婆婆不肯,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

7、《儒林外史》以作者为原型塑造的正面人物是(杜少卿),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内容梳理,附常考知识点练习及答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内容梳理,附常考知识点练习及答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内容梳理,附常考知识点练习及答案作者简介《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

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全椒吴氏在清初曾经显赫一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

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已逐渐败落,也正是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自三十六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道路,而是隐居于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的写作之中。

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人物介绍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的典型——王冕、杜少卿。

从周进的哭,范进的笑,王玉辉的笑而后哭,可以看出作者笔锋所指不是某个人,而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因此,作者在对人物进行褒贬时,他的讽刺总是紧密地围绕着事物的本质问题而显示其分寸。

不同的人物典型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认识价值。

主题思想《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艺术特色1.该书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2.成功地运用了写实主义的讽刺艺术。

3.达到了喜剧性与悲剧性的高度和谐统一。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

《儒林外史》知识点一、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

安徽全椒人。

工诗词散文,尤精《文选》,以《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二、内容三、主题思想四、【人物形象】《儒林外史》主要写了四类人。

(一)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1)腐儒的特点:热衷功名(把科举作为荣身之路)、苦苦追求、终获成功。

为科举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甚至付出大半生的努力。

(1)周进【性格特点】周进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

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和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

在这个醉心于科举,而心术并未大坏的读书人身上,我们更可见出科举制对士子灵魂的侵蚀之深。

(2)范进【性格特点】热衷功名,迂腐无能,虚伪奸诈,世故圆滑。

逆来顺受,怯懦麻木。

(二)官绅的典型:贪官污吏——汤奉、王惠。

土豪劣绅——严监生、严贡生。

(1)贪官污吏:贪婪成性、敲骨吸髓的贪官污吏,如王惠、汤奉等。

(2)土豪劣绅:戴着科举功名的帽子而横行霸道、堕落无行的在乡士绅,如严贡生、严监生、张静斋等。

这些官吏就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而贪狠、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征。

这就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整个封建官吏政治的腐败不堪。

(三)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1)【马静】本名:马纯上,别名:马静、马二先生马二先生是八股科举考试的虔诚信徒,也真把儒家思想,包括立身做人的一些积极因素融入血液,所以马二先生也有着一副菩萨心肠,乐善好施。

可见马纯上是一个深受八股毒害的读书人,却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马二先生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到今人人必要做的,“到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

马二先生把当官看作人生唯一的价值。

而按朝廷功令做举业,则是做官的唯一正途。

他价值取向完全是八股科举制度的产物。

马二先生已经把八股神化了,并对其无比痴迷。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总复习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总复习

《儒林外史》
一、作品简介
1.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清朝小说家。

2.主要内容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它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士人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反应,深入细腻地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既有翰林、进士、举人,也有官吏、乡绅、衙役,还有地主、盐商、艺人等,描绘了一幅中国十八世纪的全景风俗画。

3.主题思想
(1)通过刻画科举制度下士人的丑恶灵魂,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鄙,进而表达了对科举制度、封建礼教和黑暗社会的批判。

(2)通过塑造一些具有理想的正面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对于理想文士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寄托了作者对于改造社会的理想。

4.艺术特色
(1)善用讽刺艺术塑造人物形象,巧妙运用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刻画了中举后“喜极而疯”的范进、因点了两根灯草“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的严监生等人物形象。

(2)采用散而不乱、首尾呼应的回环结构。

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人公与故事线索,但以反对科举制度为明确的思想线索,结构上注意情节的前后呼应。

(3)作者爱憎分明、深入理解剖析人物的情感,刻画了丰富而深刻的人物形象。

(4)语言准确、洗练而富于形象性。

善于运用人民群众的口语,如人物对话中的谚语、歇后语运用得恰切自然。

二、内容梳理
三、主要人物及相关情节1.真儒名贤。

《儒林外史》知识梳理+练习及问题详解

《儒林外史》知识梳理+练习及问题详解

《儒林外史》知识梳理+练习及答案整理:梅语文教学团队作者简介《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

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全椒吴氏在清初曾经显赫一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

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已逐渐败落,也正是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自三十六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道路,而是隐居于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的写作之中。

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人物介绍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的典型——王冕、杜少卿。

从周进的哭,范进的笑,王玉辉的笑而后哭,可以看出作者笔锋所指不是某个人,而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因此,作者在对人物进行褒贬时,他的讽刺总是紧密地围绕着事物的本质问题而显示其分寸。

不同的人物典型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认识价值。

主题思想《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艺术特色1.该书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2.成功地运用了写实主义的讽刺艺术。

3.达到了喜剧性与悲剧性的高度和谐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内容梳理,附常考知识点练习及答案作者简介《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

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全椒吴氏在清初曾经显赫一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

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已逐渐败落,也正是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自三十六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道路,而是隐居于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的写作之中。

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人物介绍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的典型——王冕、杜少卿。

从周进的哭,范进的笑,王玉辉的笑而后哭,可以看出作者笔锋所指不是某个人,而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因此,作者在对人物进行褒贬时,他的讽刺总是紧密地围绕着事物的本质问题而显示其分寸。

不同的人物典型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认识价值。

主题思想《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艺术特色1.该书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2.成功地运用了写实主义的讽刺艺术。

3.达到了喜剧性与悲剧性的高度和谐统一。

4.将生活之丑转化为艺术之美。

5.小说描摹出这种普遍性的社会景观,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毁。

作品评价“秉持公心,指摘时弊。

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通过对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的揭露,注入描写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欺世盗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

正像果戈里所说:“我们的骗子们,我们的怪物们。

……让大家笑个痛快。

笑真伟大,它不夺去生命、田产,可是在它面前,你会低头服罪,像个被绑住的兔子。

”该书一个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或者说是一部由无数短篇交替而成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通过详细描写其一生经历,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

所以,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

这就如同从人物漫长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一个片断,再让它在人们面前转上一圈,把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放大给人看。

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净,情节流动迅速,好像人物脸谱勾勒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

练习检测一及参考答案1.判断下列有关《儒林外史》的表述是否正确。

(1)吴敬梓,明代小说家,代表作《儒林外史》。

《范进中举》通过写范进突如其来的命运变化引出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画尽了世态的炎凉。

()(2)“范进中举”是吴敬梓短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精彩片段,胡屠户、张乡绅等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众生相。

()(3)《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

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商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2.鲁迅曾评论《儒林外史》“婉而多讽”,是一部“讽刺之书”。

请你以书中的严监生为例,结合与他相关的情节,简要说说作品的讽刺意味。

3.填空。

(1)在《儒林外史》中,足以与范进媲美,被科举制度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之人是。

(2)在《儒林外史》中,是一个以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

(3),元朝末年人,好读书、善画画,虽被赏识,但拒绝入朝为官,后隐居于会稽山中。

参考答案:1.(1)错误。

吴敬梓为清代人。

(2)错误。

《儒林外史》是长篇讽刺小说。

(3)错误。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2.(示例)严监生临终之际,因心疼灯里点着两茎灯草,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直到妻子赵氏挑掉一茎灯草,他才咽气。

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和夸张手法来表现他的极度吝啬,让人读了觉得十分可笑,从而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讽刺意味。

(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课外名著阅读知识的积累。

解题时,要注意掌握名著的作者、作品、主人公和文章主旨。

另外,平时应加强课外名著的阅读与积累。

3.(1)周进解析:根据题目提示,《儒林外史》中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能与范进相比的,应是周进。

(2)严贡生为了赖船钱,把云片糕说成是名贵药材,骗吃云片糕的掌舵人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对《儒林外史》有深入了解。

《儒林外史》中,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是严监生的哥哥严贡生。

关于他的描写最生动传神的应属云片糕事件,将其无赖、欺压的本性刻画得栩栩如生。

(3)王冕解析:根据《儒林外史》的内容,结合题目中“好读书、善画画”“隐居于会稽山”等信息,可知此人是王冕。

练习检测二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1.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艺术高峰是《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作家吴敬梓。

2.《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为中心思想的长篇小说。

书中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3.在《儒林外史》中,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

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4.《儒林外史》中,王冕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书中第一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5.匡超人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对父母的一片孝心令人感动,却一步步走向堕落,最终变成了薄情寡义的虚伪小人。

6.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沈琼枝。

7.张铁臂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钱财。

此后,他以张俊民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蘧公孙“看破了相”。

8.牛浦郎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爹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为妻,但他后来却撇下妻子。

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9.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

【甲】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

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

”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牙箸来。

【甲】又不肯举。

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

”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

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选段中【甲】指的是范进,该选段中的细节描写暴露了【甲】虚伪做作的特点。

10.【乙】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

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

众人劝着不住。

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样号啕痛哭是的?”【乙】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

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

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选段中的【乙】指的是周进,他痛哭不止的原因是苦读了几十年的书,却连秀才也未考上,路过一处考场,进去观看,触景生情。

二、选择题。

11.马二先生告诉蘧公孙作文时为主的气是(C)A.注疏气B.朴实气C.理法气D.词赋气12.匡太公的遗嘱中,要求匡超人以之为重的是(D)A.出人头地B.利禄C.功名D.德行13.王太守到了南昌府之后,衙门里出现的三种声音分别是(A)A.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B.打人声、骂人声、撞人声C.玩乐声、唱歌声、饮酒声D.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14.《儒林外史》中建立军功,却被连降三级的将军是(D)A.萧云仙B.鲍文卿C.杜慎卿D.汤镇台15.太保公要延揽他拜在门下,朋比结党的是(B)A.虞博士B.庄绍光C.蘧公孙D.杜慎卿16.《儒林外史》中,有较多作者本人影子的人物形象是(C)A.匡超人B.杜慎卿C.杜少卿D.牛布衣17.《儒林外史》中,帮娄家看守祖坟的是(C)A.杨执中B.申祥甫C.邹吉甫D.杜少卿18.《儒林外史》中的蘧家和娄家的关系是(B)A.世交B.姻亲C.仇人D.邻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