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复习资料及练习2份(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名著梳理及练习

.“ 部编版《儒林外史》名著梳理及其练习一.考点解读及其解题技巧◆考点剖析中考涉及的文体文学常识及名著阅读的试题,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查: (1)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外国作家的国别及作品; (2)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的出处及主要人物及性格;(3)新课标推荐的中学生必读的名著作品,掌握:作家,主要人物的姓名、绰号、性格及有关故事 情节、作品思想方面的内容;(4)考查学生对名著的评价性阅读等,能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能对一些内容或人物作出自 己的评价。
如对名著整体、名著中的一个人物、名著中的故事情节的评价等。
主要题型有:选择类题。
填空类题。
理解概括型、感悟评价型和语言运用型。
◆解题技巧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享受到优良的文学艺术熏陶,还能体悟人生 经验与智慧,激发孩子们的人性情怀、精神理性和社会责任感。
对该知识点,要作具体而细致的复习, 要做到梳理清楚,心中有“数”。
具体应做到:1.广泛阅读,熟悉推荐的十二部必读的文学作品,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
回目或梗概。
熟悉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字、绰号和典型语言。
2.精读一部分文学作品,精读可用勾画法、摘录法,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都作一番深入的探讨与研 究,得出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3.要做好读书笔记,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在阅读名著时,对名著中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甚 至个别句子都要做好笔记,写感悟与体会可就整篇而言,也可抓住某一点去写。
4.名著阅读题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我们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积累、较强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解答文 学常识和名著阅读题要抓住题旨,看清题目要求,选择恰当的方法,灵活作答。
5.掌握重点题型的的解析技巧: 考试题型:(1)文学常识积累题 中考试题中对文学常识内容的考查,目前都局限于课程标准所列出的 12 部 (类)中外文学名著。
这类积累题可以给出作品中的人物,问这个人物出自哪部作品,还可以考作品 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该作者还有哪些著作等。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内容梳理,附常考知识点练习及答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内容梳理,附常考知识点练习及答案作者简介《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
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全椒吴氏在清初曾经显赫一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
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已逐渐败落,也正是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自三十六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道路,而是隐居于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的写作之中。
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人物介绍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的典型——王冕、杜少卿。
从周进的哭,范进的笑,王玉辉的笑而后哭,可以看出作者笔锋所指不是某个人,而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因此,作者在对人物进行褒贬时,他的讽刺总是紧密地围绕着事物的本质问题而显示其分寸。
不同的人物典型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认识价值。
主题思想《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艺术特色1.该书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2.成功地运用了写实主义的讽刺艺术。
3.达到了喜剧性与悲剧性的高度和谐统一。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与练习(附参考答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与练习(附参考答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与练习(附参考答案)【知识点梳理】文体: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概况:吴敬梓,明代小说家,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厌恶科举,不慕荣利。
主要内容: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主题思想: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人物性格:共性: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
精彩章节:范进中举艺术特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用白话文写成。
语言准确、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有较大的成就。
【故事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人物形象】《儒林外史》中写得好的不是完人,而是卑微的小人物,或是丑人。
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如周进、范进、梅玖);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如严贡生、汤知县、王惠太守);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如杨执中、权勿用、杜慎卿、娄三、娄四公子);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如王冕、杜少卿、庄征君、虞育德)。
”这是《儒林外史》中主要写的四类人。
一、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读过《儒林外史》的人,总也忘不了书中的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
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二、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如果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
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
《儒林外史》2024中考名著导读题型分层练习(后附答案)

《儒林外史》2024中考名著导读题型分层练习(后附答案)一、基础选择练习1.(2024上·山东菏泽·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有关《儒林外史》名著人物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虞育德进京会试中了进士,别人大多都虚报年龄以求重用,唯有他不在乎自己五十岁的“高龄”,据实上报,结果天子认为他老迈,就给了他南京国子监博士的闲职。
B.周进被吹捧为能作“天地间之至文”,但竟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是谁都不知道,而就是这样一个无知之徒,一旦中举,立刻成为众人艳羡的对象,集名利于一身。
C.严贡生故意追究船家吃掉他的云片糕的责任,威胁要将船家送官,赖了船费。
D.匡超人本是一个质朴孝顺的少年。
结识潘三后逐渐泯灭人性、不顾亲友,最终变成了薄情寡义的虚伪小人。
2.(2024上·山东青岛·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有关《儒林外史》的分析和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的批判。
B.严贡生是一个六亲不认、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他诸多巧取豪夺的事件中,描写生动传神的有“云片糕事件”、“霸占邻居家的猪”等。
C.王冕是《儒林外史》中的正面形象,他才华横溢,鄙视权贵,诗文多是同情劳动人民、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
D.范进五十多岁仍是童生,凭着商人捐的监生资格考中了举人,过了三年进京会试又中了进士,他喜极而疯被胡屠户打醒。
3.(2024上·广东东莞·九年级统考期末)《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镜,照出儒林各种人物的灵魂。
阅读书评,完成下面的题目。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而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者。
小说中称得上“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者”的是()。
名著导读(一)《儒林外史》同步练习(含解析)

名著导读(一)《儒林外史》1.(2022湖南怀化中考)下面有关《儒林外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B.《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成功地运用了讽刺艺术,喜剧性与悲剧性高度和谐统一,将生活之丑转化为艺术之美。
C.王冕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正面形象,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为同情劳动人民、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
D.范进是《儒林外史》中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他原是穷秀才,为人老实,受人欺侮,中举后能同情百姓,为民请命。
2.(2022云南昆明中考)打开《儒林外史》,我们发现匡超人的变化与他结交的朋友有关。
请你从下图匡超人的朋友圈中选择一人,结合相关情节,说说此人对他的影响。
我选:(填字母)。
3.【整本书阅读】班级最近兴起阅读《儒林外史》热潮,准备开展读书交流会,每个小组准备一个专题研究,你会选择什么专题呢?并说说你选择这个专题的理由。
答:4.(2022江苏徐州中考改编)小语所在的班级开展《儒林外史》研读实践活动,设计了《儒林外史》课本剧表演。
他们对原著内容进行了改编,下面是改编后的部分剧本内容:第一幕严贡生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
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
小厮老爷,家里请你回去。
严贡生回去做甚么?小厮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严贡生他要猪,拿钱来。
小厮他说猪是他的。
严贡生我知道了,你先去罢,我就来。
第二幕王小二冤枉啊,冤枉啊,请大人替我们做主!知县带上来!王小二大人有所不知,那口猪,原是。
现在猪长大了,又错跑到严家。
我哥去讨猪,严贡生又要按市值估价,必须拿银子才能把猪领回。
我们是穷人家,哪有银子,就同他争吵了几句,却被他的几个儿子,拿闩门的闩,擀面的杖,打了一个臭死,我哥的腿都被打折了,睡在家里,所以小二来喊冤。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练习题及答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
1.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艺术高峰是《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作家吴敬梓。
2.《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为中心思想的长篇小说。
书中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3.在《儒林外史》中,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
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4.《儒林外史》中,王冕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书中第一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5.匡超人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对父母的一片孝心令人感动,却一步步走向堕落,最终变成了薄情寡义的虚伪小人。
6.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沈琼枝。
7.张铁臂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钱财。
此后,他以张俊民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蘧公孙“看破了相”。
8.牛浦郎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爹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为妻,但他后来却撇下妻子。
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9.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
【甲】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
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
”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牙箸来。
【甲】又不肯举。
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
”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
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选段中【甲】指的是范进,该选段中的细节描写暴露了【甲】虚伪做作的特点。
10.【乙】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
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
众人劝着不住。
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样号啕痛哭是的?”【乙】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
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内容整理及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内容整理及练习题清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1.《儒林外史》,现实主义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
全书共五十六回,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故事集缀型)。
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
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长篇讽刺文学的典范。
2.作者吴敬梓,清朝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
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3.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4.元朝末年,诸暨县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并且博览群书,才华横溢。
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
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逃往会稽山中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明朝立国,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叹:这种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仅不会为国家选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将来的读书人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荣身之路了,他们因此会把学问、道德、做官、退隐的准则都看得轻了。
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运!王冕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
5.明宪宗末年,山东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
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
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
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可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名著阅读《儒林外史》必背知识点 练习(含答案)

九下语文名著阅读《儒林外史》必背知识点一、填空题1、《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__________________小说,全书56章,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
作者________,____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2、“儒林”是指封建社会里“_________”或“_______”这一群体;《儒林外史》所叙故事、人物假托为明代成化、万历时期,实则反映的是____代的社会。
3、《儒林外史》一书中封建______制度成为作者揭露和讽刺的主要对象;全书用______文写成,善于通过人物言行的______手法揭示其内心世界,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
______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儒林外史》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4、《儒林外史》整书开首以______“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
5、科举时代,选各府县学行俱优的学员进入太学者,称为:______。
6、《儒林外史》中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______因与范进同病相怜而使范进中举;_________是曾经诚实质朴的乡村青年,最终堕落为泯灭人性的功名蛀虫;_________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塑造的寄托了对理想社会追求的真儒名贤;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_________。
7、《儒林外史》中有些情节引人发笑又耐人寻味,如______在贡院一头撞向号板、满地打滚痛哭地情节,夸张地描写了士人醉心功名的丑态;______被吹捧为能作“天地之至文”,竟然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是谁都不知道;______中举之后,去知县家做客,表面是要为母亲守孝,不得沾荤腥,实则“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揭露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讽刺了读书人的虚伪;_________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形象。
8、吴敬梓善用讽刺艺术塑造人物,在《儒林外史》中运用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刻画了“喜极而疯”的范进、“伸着两根指头难以咽气”的_________、以及标榜自己“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却拦劫别人家猪的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复习资料及练习2份(含答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复习资料及练习(一)《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
全书五十六回,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主旨: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作家作品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著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内容梗概《儒林外史》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如被科举制度害得精神失常、心理变态的范进;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抛弃糟糠之妻,成了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的匡超人;掠夺他人的土地,霸占寡妇的财产,专靠欺诈哄骗饱食终日的严贡生……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
《儒林外史》还写了一些下层人民,表现了作者对他们深切的同情和热爱,颂赞他们正义、朴实的高贵品质和非凡的才能。
鄙视功名的王冕,真诚善良的伶人鲍文卿,淳朴的农村小生产者卜老爹和牛老爹,便是这类人物的代表。
主要人物形象1.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周进、范进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
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2.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王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
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栝全文”。
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写成的,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
在他身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
他轻视礼教,反对歧视妇女,反对纳妾,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他仗义疏财,平等爱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3.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
其中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4.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科举既然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富贵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
于是无数的封建文人,孜孜不倦地钻研八股文,其中最虔诚的八股制艺信徒当属马静和鲁编修了。
艺术特色1.高超的讽刺艺术。
作者善于运用夸张、白描、对比等手法和细节典型化、人物性格多元化、语言典型化等手法来表现讽刺效果。
如第五回写严监生之死,就是著名的例子。
严监生非常富有,但悭吝成性。
悭吝的性格使得严监生临死前还“伸着两个指头”不能咽气。
作者将情节放大,造成难解的谜,最后由他的妻子赵氏将谜底揭开这个细节属于夸张,但它异常生动、深刻地揭示了严监生爱财如命,辛辣地讽刺了这个悭吝的地主,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
2.散而不乱的长篇艺术结构。
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是独树一帜的。
从整篇文章的总体布局而言,散而不乱是长篇艺术结构的主要特点。
“散”表现在全篇没有“主干”,就是没有贯穿全书的主人公和故事线索。
但事实上,它有一条极为明确的思想线索: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3.语言准确、洗练、含蓄委婉而富于形象性。
作者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
如第二回中写夏总甲“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这样,一个自高自大的小土豪形象就活现在面前。
吴敬梓学习运用人民群众的口语相当成功,对话中有时引用谚语、歇后语,也能恰切自然。
拓展训练1.读完《儒林外史》,你喜欢杜少卿其人吗?为什么?(建议答题字数:80字以内)【答案】示例一:喜欢。
理由:因为他淡泊功名、傲视权贵;慷慨仗义、乐善好施;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
示例二:不喜欢。
理由:首先,他不善识人。
正因为他慷慨仗义,但凡有人求于他,他都倾囊相助,这样也给很多卑劣小人以可乘之机。
其次,他不会持家。
把祖宗留下的财产随意挥霍,最后背井离乡,靠卖文墨为生。
2.简述《儒林外史》中的真儒生的形象特点。
(建议答题字数:65字左右)【答案】①鄙弃功名富贵,不热衷科举考试,不愿意出来做官;②自由独立、狂放不羁,不为封建礼教所束缚;③承袭了传统的思想道德,坚持所谓真正的正统儒家思想,特别是德治仁政的思想。
3.在《儒林外史》中,传主具体描写的四位“奇人”是在寺院里安身的季遐年、卖纸火筒的王太、开小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
他们分别有什么奇本领?(建议答题字数:36字左右)【答案】季遐年写得一手好字,王太下得一手好棋,盖宽画得一手好画,荆元弹得一手好琴。
4.《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以高妙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请以范进这个典型人物为例略做分析。
(建议答题字数:60字左右)【答案】示例:以生动的语言,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运用夸张、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范进的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5.阅读片段,总结匡超人不见潘三的原因,每条不超过10字。
匡超人道:“二位先生,这话我不该说;因是知己面前不妨。
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
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
况且我在这里取结,院里、司里都知道的,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
这个如何行得!可好费你蒋先生的心,多拜上潘三哥,凡事心照。
若小弟侥幸,这回去就得个肥美地方,到任一年半载,那时带几百银子来帮衬他,倒不值甚么。
”两人见他说得如此,大约没得辩他,吃完酒,各自散讫。
【答案】①我做地方官也要拿他;②如若去会成为一生之玷;③将来带银子来帮衬他。
6.阅读片段,按要求作答。
冯琢庵又问道:“操选政的还有一位马纯上,选手何如?”匡超人道:“这也是弟的好友。
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
选本总以行为主,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惟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这段话通过什么手法表现了匡超人的什么性格?(建议答题字数:50字左右)【答案】通过语言描写,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7.阅读片段,按要求作答。
严贡生送了回来,拉一把椅子坐下,将十几个管事的家人都叫了来,吩咐道:“我家二相公明日过来承继了,是你们的新主人,须要小心伺候!赵新娘是没有儿女的,二相公只认得他是父妾,他也没有权利占着正屋的。
吩咐你们媳妇子把群屋打扫两间,替他把东西搬过去,腾出正屋来,好让二相公歇宿。
彼此也要避个嫌疑:二相公称呼他‘新娘’,他叫二相公、二娘是‘二爷’‘二奶奶’。
再过几日,二娘来了,是赵新娘先过来拜见,然后二相公过去作揖。
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都是马虎不得的!你们各人管的田房利息账目,都连夜攒送清完,先送给我逐一细看过,好交给二相公查点。
比不得二老爷在日,小老婆当家,凭着你们这些奴才朦胧作弊!此后若有一点欺隐,我把你们这些奴才,三十板一个,还要送到汤老爷衙门里,追工本饭米哩!”众人应诺下去,大老爷过那边去了。
(1)上文提到的严贡生和严监生是什么关系?【答案】他们是亲兄弟。
(2)简要概述以上故事情节。
(建议答题字数:20字左右)【答案】严贡生为了得到弟弟的家产,硬是不承认严监生扶正的赵氏,并且让自己的儿子住进弟弟家的正房。
8.阅读片段,按要求作答。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
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
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事件。
(建议答题字数:10字以内)【答案】范进中举发疯。
(2)这段文字描写范进发疯,可谓穷形尽相。
整段文字分四层描写了范进疯癫的状态,依次是: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3)选文主要从__语言__、__动作__、__神态__等方面刻画了范进发疯时的丑态。
(4)“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道出了热衷功名的范进此时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说明。
(建议答题字数:30字左右)【答案】宣告几十年贫贱屈辱的生活就此结束,欣喜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朝到手。
(5)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态度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建议答题字数:150字左右)【答案】众乡邻从范母饿得两眼看不见也不理睬到拿鸡蛋酒米,这种强烈的反差只是因为范进以前是贫穷的老童生、秀才,而如今却中举了。
科举制度毒害了整个社会,扭曲了人们的灵魂,他们对有权势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
读书人一旦及第,便会飞黄腾达,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也正是范进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中举却发疯的原因。
(6)造成范进发疯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建议答题字数:30字左右)【答案】直接原因是中举欢喜到了极点。
根本原因是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毒害。
9.回忆名著《儒林外史》,结合上下文,将语段补写完整。
没有科举制度,就没有范进的疯癫;没有科举制度,就没有周进的迂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