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_对徐伟康商榷文章的回复意见

合集下载

稳住物价,挥别“蜗居” 也方两会热议民生难题

稳住物价,挥别“蜗居” 也方两会热议民生难题

驾车。 上海市裴蓁代表在微博上 说:“ 上海有汽车的立交环线 , 有地 下轨道环 线 , 就是没有骑 自行 车人 的通行保障路线。 他 ”
上 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 出 , 0 年上海地 区生产总值 的 21 1 增速 目标在 8 %左右 , 城市和农村居 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都
要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 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 出, 十二五 ” 间将衡量社会 贫 “ 期 富差距的基尼系数 由0 2 . 降到 03 。 4 . 而这也是中国首个地方政 5 府将基尼系数的控制 目标写入其五年规划 中。 此外 ,内蒙古 、
今年 , 北京市政协会议共收到 委员提案 10 多件, 中 30 其 关于交通治堵的提案就有 20 0 余件 。 治堵 , 成为年度 “ 热词 ” 之


“ 最近 出台的北京治堵 方案 , 给人 的总体 印象仍然是就
交通谈交通 , 没有触及实质。 北京市刘玉芳委员坦言, ” 从表象
上看 , 拥堵是交通 问题 , 但从源头 上说是城市规划问题 , 规划
重。 宁夏 回族 自治区杨 惠娟等代表说。 ” 一些城 市直 到2 1 年 00 才批量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 , 明显滞后于居民需求 , 必须
加快 “ 补课” 进程 。 在解决住房问题上 , 上海提 出 “ 四位一体” 即廉租房 、 , 经 济适用房 、 公共租赁房和 旧区改造齐头并进。 上海市徐晓青代 表i 兑:“ 推进保障房建设 , 必须配套完善社会征信体系信息化 联 网, 防止以房牟利 ;同时要强调公共产权, 建立 以住房 ” 应
交通管理 的短视和单一。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 ” 合理的公共交
通规划和管理 , 能让人感受到方便 决捷 , 有车族才会 自愿减少

我国PPI与CPI的传导机制

我国PPI与CPI的传导机制
)和生产者价格指 数(PPI)对于通货膨胀(紧缩)测度、宏观 经济预警、经济周期分析等都有重要的参考 价值。理论上讲,两类价格指标的运行受经 济因素的共同影响,并通过一定的渠道或途 径形成联系,它们的变动趋势和波动幅度应该 存在某种先后顺序和传导关系,多数情况下, 二者应同向变化,只是在时间先后、变动幅度 上有所差异。但我国的经验数据表明, 短期内, CPI 与 PPI 之间可能出现“背离”甚至“倒挂” 等情形,这不免会给宏观调控和通胀治理带 来一定困扰。 传统的观点从生产链角度研究 PPI 与 CPI 的传导关系。由于 PPI 代表的是上游生产领域 22
专 稿
2017.05
我国 PPI 与 CPI 的传导机制
高 宏
摘要 :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是价格监测分析的重要指标,准 确把握 PPI 与 CPI 之间的关系对于监测和治理通货膨胀来说至关重要。理论上讲,两者应存在 某种先后顺序和传导关系,但经验数据表明,短期内 PPI 与 CPI 之间可能出现“背离”甚至“倒 挂”等情形。本文以我国的 PPI 与 CPI 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统计意义和经济意义出发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我国主要存在由 CPI 向 PPI 传导的“需求拉动型”通胀的特征,但 2011 年 8 月以来 PPI 与 CPI 之间不存在明显的传导关系。 关键词 : CPI PPI 价格传导机制 F83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9 - 1246(2017)05 - 0022 - 09 中图分类号 :
动”型为主, 主要存在 CPI 向 PPI 传导的关系。 此外,也有部分研究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双向 传导机制(张延群,2007 ; 徐伟康,2010 ; 张 成思, 2010; 桂文林和韩兆洲, 2011; 杨子晖等, 2013 ; 朱含蓄和贺本岚,2015) 。 国内研究对 PPI 与 CPI 传导关系的看法 之所以分歧较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 :转型 期我国经济社会变化较大,不同时期驱动价 格波动的主要因素不尽相同,影响价格传导 的因素也较为复杂,由此导致 CPI 与 PPI 的传 导机制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例如,在经 济上行阶段,商品市场供不应求,上游产品 价格的上涨可能通过生产链迅速向下游传递 ; 而在经济下行阶段,由成本上升引起的上游 产品价格上涨则可能传递缓慢。此外,货币 政策的调整、国际油价波动、宏观政策调控 等都可能对价格传导形成非对称非线性的影 响(Beechey and Ö sterholm,2008 ; Nobay et al., 2010; Karagianni and Kyrtsou, 2015) 。因此, 要准确理解 PPI 与 CPI 的关系,首先要把握它 们在统计范围上的区别与联系,识别二者传 导的途径 ;然后关注由经济条件变化引起的 不同时期内非线性传导特征,并判断上下游 价格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传导关系。 二、PPI 与 CPI 在统计意义上的区别和联 系 理论上,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涵盖所有产业的生产者价格指数, 在我国,通常把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简 单称为 PPI。我国的 PPI 在大类上分为生产资 料和生活资料价格, 并进一步分为采掘、 原料、 加工工业、食品、衣着、一般日用品和耐用 23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CPI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CPI

同时, 又 要考虑到居 民 、 企 业 和社会 时 测算 价 格 波动对 低 收入 群 体 的 影
各方面 的承受能力 , 努力避免物价涨 响, 适 时的采取一 些对低保人员的价
幅过大 。
格补偿机 制 。 此 外 , 张工 还 表示 , 北
全 国政 协 委 员 、 江 苏 省社 科 院 院 京 会 更 多地 加 强对 价格 的监 测 以及供

t #豫

§餐 簸-
1 11i
塑 啪 TC F
维普资讯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 C p
去 年我 国居 民消
调控政策, 执行好从
费价格指数 ( CP I ) 涨
紧 的货 币政 策 , 注 意
幅达 到
4

8% ,
今年 1 月
份 更达 到了
7

1% ,

1 9 9 7 年 以来月度新高 。
全 国政协委员 、 著名经济学家 、 北 京 大学 光华管理 学 院名誉 院长厉 以宁 谈到物价 时表示 , 依靠单纯 的紧缩政 策不能解除物价上 涨压 力 。 他分 析说 , 排 除雪 灾 、 春节等 因素 外, 还有五 大 因素是导 致从去 年 到现在物价连 续上 涨 的主要 原 因:国际油 、 粮涨价; 国 内 固定资产 投 资偏大 ; 中国外汇 储备过 多 外资热钱通 过各种渠道 涌人 中 国 农产 品价格带动上 涨造成 了心 理 影响 。 物价上 涨对 民生产生 影 响, 老 百姓生 活负担加重 , 目前工 资上 涨滞后于 物 价上 涨 。 厉 以宁认 为应 采取补贴办法 。
费价格总

平涨
幅控 制在
4
8



右,

再谈制度性数据失真

再谈制度性数据失真

再谈制度性数据失真许小年2010年8月12号在上一篇文章中(制度性数据失真),笔者预测今年7月份的CPI(消费物价指数)上涨3.1%,最高不超过3.5%,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是3.3%,预测误差0.2个百分点。

还行。

和统计局不同,本人用的是“统筹法”,就是“统筹兼顾”、“平稳较快”的意思。

该法经实战检验,预测效果不错,读者不妨也试一试。

上次说到,国家统计局和地方政府的GDP数字相互矛盾;CPI呈现出中国特色,逐渐失去了和货币供应的相关性。

怪现象不止这些,统计局自己的数字也经常“打架”,下图就是另一例。

在这张图里,红线表示GDP的实际增长(即扣除通胀后的增长率),蓝线是生产性电力消耗的增长。

两者显然是正相关的。

有意思的是,GDP和电力消耗的关系随时间发生变化。

在1997-98年之前,GDP的振荡幅度大于电力消耗,在那之后却小于电力消耗。

例如在1990年的经济下行中,4%的GDP增速低于5%的电力消耗增速;而在1998年的下行中,GDP 增速约为8%,显著高于电力消耗的2%。

如何解释数字的前后打架?有两个可能,一是1998年的GDP被高报了,真正的经济增长率在2%以下,如同1990年两者关系所表明的那样。

第二个可能是1997-98年前后,我国经济的能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较少的电力消耗支持了较高的GDP增长。

然而当经济在2000年走出谷底,进入上升通道后,电力消耗大幅超过GDP,一直到2007年,两者的增长率才大致相等。

如果GDP数字是真实的,这一时期的能源利用效率必定急剧恶化。

2008年经济再次下滑时,1998年的故事重演,电力消耗跌到了4%,GDP仍保持了9.6%的增长,能源利用效率又提高了。

至此我们得出两个假说,(1)GDP在经济增长的低谷期被高报,在高峰期被低报。

(2)单位GDP能耗在低谷期下降,在高峰期上升。

当然,还存在着第三个可能,也是可能性最大的:两者兼而有之。

“能耗周期说”有它的道理,经济下行时,高耗能产业如钢铁、水泥的减产幅度大于其它行业;在经济上行时,产量增加超过其他行业。

CPI与PPI传导机制研究的文献综述

CPI与PPI传导机制研究的文献综述

CPI与PPI传导机制研究的文献综述万光彩;张博【摘要】CPI与PPI的传导机制是近年来学术界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关注的焦点,该研究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后发现,当前学者们在二者传导机制的研究结论上存在很大争议:甚至不同学者利用完全相同的经济数据都会得出相异的结论.有鉴于此,文章首先系统梳理了CPI与PPI传导机制研究的四类不同结论;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当前学术界对二者传导机制研究结论存在争议的原因;并对当前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与预测.【期刊名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1)001【总页数】10页(P1-9,107)【关键词】CPI;PPI;传导机制;文献综述【作者】万光彩;张博【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30;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2.33;F224价格指数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核心指标,以其可以反映特定时期市场供求关系和投资及产出变化特征成为各国政府宏观经济监测的重要指标[1]。

其中,作为衡量通货膨胀与紧缩重要指标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最受关注的两类指标,二者的传导机制一直是宏观经济研究的重中之重。

简单来说,二者的传导关系如果是PPI向CPI传导,表示PPI代表的上游生产价格对CPI代表的下游消费价格具有正向传导效应,此时供给因素的变动较易引起物价水平的波动,存在较大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风险,通胀(通缩)的治理要以供给调控为主;反之,如果是CPI向PPI传导,则意味着存在下游消费价格向上游生产价格的反向倒逼机制,此时需求因素成为主导物价水平波动的主要因素,存在较大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风险,通胀(通缩)的治理要以需求调控为主。

可见对二者传导机制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可以为政策当局判断通胀驱动类型、制定相应应对策略提供理论支撑。

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_谁带动谁_

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_谁带动谁_
17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贺力平等 : 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 : 谁带动谁 ?
一、 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的联系与区别
2002) 。
类似的另一个事例是 “汇率传递” 概念 ( exchange rate pass2through) 。这个概念指一国一定时期 的对外汇率变动与国内价格水平的相对关系 。按照传统观点 ,一国一定时期中汇率变动会成比例 地反映到如进口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动上 ,而进口商品价格变动又会大致成比例地反映到国内一般 价格水平的变动上 。因此 ,在汇率变动与国内价格水平变动之间 ( 乃至于与对外贸易平衡之间) 存 在显著的对应关系 。然而 ,近年来不少研究成果表明这些对应关系在不同经济体或不同时期有不 尽相同的表现 ( 见 Ihrig et al ,2006) 。 国内人士更多关注的一个事例是生产者价格指数 ( PPI) 与消费者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 。中国 生产者价格指数指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发布时通常用月度同比变动率来表示 。中国消费者 价格指数 ( CPI) 指全国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发布时通常也用月度同比变动率来表示 。 图 1 显示 2001 年 1 月至 2008 年 7 月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 (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和消费者价 格指数月度变动率 。可以看出 ,在所观察期间 ,两个价格指数变动率及其起伏情况有很大差别 。尤 其值得注意的是 ,在 2003 年初 、 2004 年下半年和 2008 年第三季度中 , 两个价格指数变动率的走势
com 。
16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CPI和PPI现巨大剪刀差 发改委判断“下半年难拉大”

CPI和PPI现巨大剪刀差 发改委判断“下半年难拉大”

CPI和PPI现巨大剪刀差发改委判断“下半年难拉大” 2015年08月11日 07:14来源:中国经济网 1人参与 0评论CPI和PPI巨大剪刀差再现,这对宏观调控来说是传统的棘手难题,怎么办?刚刚公布的7月份物价数据显示,CPI同比上涨1.6%,为年内高点;然而令人担忧的是PPI 下降幅度达到了5.4%,是自2009年10月以来最低,这也是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第40个月出现下跌。

CPI和PPI巨大剪刀差再现,这对宏观调控来说是传统的棘手难题,怎么办?国家发改委10日刊文称,今年上半年,CPI、PPI走势进一步分化,预计下半年价格运行态势将低位企稳回升,CPI同比涨幅将高于上半年,PPI同比降幅将低于上半年。

该文章认为,下半年企稳的原因一方面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稳增长政策加力增效,宏观经济环境将在今年下半年趋于改善。

另一方面,发改委预计房地产市场将在今年下半年延续回暖势头,部分农副产品价格稳中有升,且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低位企稳。

CPI走强立即引发了外界对于下半年货币政策转向的猜测。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当前通缩形势依旧严峻,猪肉价格上涨不应阻碍政策宽松,未来宽松应加码以抗通缩。

“三黑”行业拖累PPI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介绍,7月份CPI涨幅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当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6.7%,对CPI总指数的影响从上个月的0.20个百分点扩大到0.48个百分点。

根据发改委发布的文章,今年下半年,猪肉价格上涨仍将是支撑CPI上行的因素之一。

发改委文章称,今年下半年受周期性、季节性因素等影响,生猪价格将延续3月份以来的小幅上涨态势,且蔬菜价格涨幅可能略高于上年,禽蛋价格也可能稳中趋升。

与CPI涨幅扩大不同,PPI数字仍然深陷负增长之中。

7月份PPI大幅下降5.4%,创下6年新低。

发改委认为,上半年PPI跌幅明显扩大,既有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国内需求疲弱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震荡下行,对国内冲击较大。

商务部回应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生产消费不匹配

商务部回应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生产消费不匹配

好了
两己 伤疤忘了疼, 这样的教训非常深刻。
郑风 田认为 , 现在我 国很多农业统计是 事后统计 , 如果一个农 民在今年种 马铃薯 的时候 , 国 全 把各 个地 方想种 马铃薯 多少亩 的意愿汇集 一下 , 供农 民种 植参考 就 比较 好 了 , 的是没 有任何单 位能提 遗憾 供这样 的信息 。 如何避免农产 品滞 销 , 障农 民利益?王斌透露 , 保 商 务部 财政扶持 资金里 , 持农产 品流通方 面的 资金 扶 占绝大 多数 。 下一步 , 务部将 通过减 少环 节 、 高效 商 提 率成本 i方 面推进 T作 。
供应曼增多 鸡蛋零售价降
鸡蛋的价格一直饱受关注。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 , 目前鸡 蛋批发和零售价格下降比较正常, 符合市场规律。 他说, 最近 段时期本地市场上鸡蛋的供应量大幅增加。 另一方面, 南 方天气转冷 , 母鸡产蛋量开始增加。 所以, 在市场需求量相等 的情况下, 鸡蛋价格就出现了下降的情况。 对于鸡蛋的未来价格走势, 业内人士认为 , 目前的鸡蛋 价格会在短时间内保持稳定, 但是在春节前夕, 鸡蛋价格肯 定会迎来上涨。 这是 因为在节 日前夕 , 很多单位会购买一些 鸡蛋来发放给员工作为福利, 那时的鸡蛋需求量很大。 而除 了单位 , 春节期间消费者也都会储备很多鸡蛋来过节 , 闵此 鸡蛋的市场需求量会大幅增加 , 价格也会随之上涨。 农网) (
( 陈 亮 )

9 ・ 0


, 元, 跌到了 . “ T- 今年 O 元。过山车 的 7 式” 价格波

村 农民院 不 教国 微大学 示 动, 学 郑 小。授人民 上 农 农 发 损失风田中 在 博 表 业与 展

值得椎荐的错 , 产 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对徐伟康商榷文章的回复意见*贺力平 樊 纲 胡嘉妮内容提要:针对徐伟康商榷文章提出的质疑,本文就 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 所涉及的计量工作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和新的检验,并得出了与原文基本一致的结论:在所考察时期(2001年1月!2008年6月)内,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变动领先于生产者价格指数变动。

本文认为,消费价格指数与其构成部分之间∀天然地#存在协整关系,并是一个反映最终消费需求的重要指标;生产者价格指数则还反映中间环节需求和供给层面因素;两者之间的关系可应用到宏观经济分析中的需求与供给问题上。

关键词:消费者价格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 贺力平,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系,邮政编码:100875;电子信箱:lphe@;樊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电子信箱:fangang@;胡嘉妮,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系,电子信箱:hujiani 34@ 。

作者特别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余根钱高级统计师提供数据和数据整理帮助,以及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宋旺博士提供的计量检验帮助。

但是,本文所有可能的遗漏或错误均由作者负责。

我们在收到徐伟康∀对 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 一文的质疑#文章后,认真拜读了文章,并认为这篇商榷文章从科学研究中∀重复检验#原则出发,对我们原文所使用的计量方法提出了值得加以考虑和改进的意见。

有鉴于此,我们也基于∀重复检验#原则对原文所涉及的工作进行了新的计量检验,并得出了与原文基本一致的结论。

这里,结合我们新近进行的工作,从三个方面回复商榷文章提出的若干重要质疑。

一、关于消费物价指数(CPI)或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统计中的权重估计商榷文章认为,原文使用OLS 方法,并基于公式CPI (PPI )=∃ni =1i%X i,(这里 i为各构成类别的权重,X i 为各构成类别,并设定了∃ni =1i =1),对权重的估算是∀伪回归#。

我们不同意这个看法。

两个理由简要陈述如下。

第一,原文已经指出,这个权重估算工作的目的说明中国CPI 和PPI 统计各构成项目的对应或不对应关系,是进行一个∀快速和近似的估算#,并假定了这些类别权重在所考察期间(即2001年1月至2008年7月)保持不变。

显然,该检验工作的这个假设条件和其他假设条件在现实中并不能得到满足。

物价指数编制惯例是每五年对所涉及的类别权重等参数进行调整。

在有的国家,年度或月度的物价指数编制使用随时间可变权重消费物价指数(chain weighted CPI),更使得权重(即 i )变得为外部人士难以精确测算(有关这种物价指数的编制方法及其意义可参阅参考文献Cashell,2006;Landefeld and Parker,1997)。

149既然我们的目的不是精确估算所说的权重,不是为了考察CPI 或PPI 各自权重随时间的变动,而是为了比较所考察时期内C PI 与PPI 权重大体上的对比关系,原文使用的方法应当被认为可接受,至少就可用方法而言,这种方法允许误差是不言而喻的。

多少出乎本文作者原来预料的是,在原文发表后作者所见一篇公开发表文章中援引了国家统计局有关CPI 各类别权重的数据(参见张成思,2009)。

这里将两组数据列表如下:表1 中国居民消费物价(C PI)统计中各项目权重,估计与引用数本文作者估计数引用数100.0100食品*32.733.2(6.6)烟酒及用品8.5 3.9(1.0)衣着6.79.1(0.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3.2 6.9(2.0)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9.310.0(1.4)交通和通信*10.310.4(0.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3.814.2(2.7)居住*15.413.2(2.3)注:本文作者估计数见参考文献(贺力平等,2008);∀引用数#见参考文献(张成思,2009);∀引用数#括号中数为标准差(亦为原引用者提供);带星号*者为本文作者估计数与引用数在标准差的允许范围内。

可以看出,两组数据在权重最大的几个类别上高度接近并在标准差允许范围内。

例如,∀食品#(32 7%对33 2%,标准差6 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9 3%对10 0%,标准差1 4),∀交通和通信#(10 3%对10 4%,标准差0 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3 8%对14 2%,标准差2 7),以及∀居住#(15 4%对13 2%,标准差2 3)。

有鉴于此,我们对使用OLS 方法得到的估算结果感到满意。

表2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变量检验形式(C,T,P)&平稳性检验统计值∋CPI (C,T ,0)-0 507PPI (C,T ,1)-1 817DCPI ((C,T ,0)-8 41***)DPPI(C,T ,1)-4 96***原文方程(4)残差(0,0,1)-2 11注:&检验形式(C,T,P)中C 、T 、P 分别表示检验方程中的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滞后阶数通过AIC 准则确定。

∋均通过Eviews6中ADF 检验计算t 统计量的值,但原文方程(4)残差采用M ackinnon(2010)协整检验临界值,其他采用Eviews6中AD F 检验自带的Macki nnon(1996)临界值。

)用*、**、***分别表示在10%、5%、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在相应的显著性水平下认为变量是稳定的。

(各变量名前加∀D #表示一阶差分。

第二,物价指数与其构成类别的关系与经济计量分析中常见的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不同,前者通常按照一定规则形成。

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指数编制方法,例如上文提到的传统的不变权重或随时间变动权重的方法,一般物价指数(CPI 或PPI)都是其子构成项目的加权汇总指数。

也就是说,在物价指数编制过程中,即便各个子项目X i 是随机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协整关系,但是按照固定规则而形成的一般指数却不再是随机的,而是与X i 之间形成了一定比例性的关系。

因此,可以在原则上认为,一般物价指数与其子构成项目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而总体上不可能有∀伪回归#问题出现。

当然,由于具体编制方法以及数据误差等等因素,基于一定时期的数据的计量检验可出现协整性证明问题。

对此,更加严谨的检验过程或许有必要。

学术研究界若对这个问题发现∀意外的#检验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意义的质疑,一定是值得欢迎的事情。

二、关于CPI 与PPI 相互关系的计量检验商榷文章正确地指出了我们原文在计量检验过程中以及报告中的若干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有关CPI 与PPI 两组数据在所考察时期内的协整性。

原文在这个点上的判断欠缺足够充分的检验支持。

我们可将新的结论表达为:中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与生产者物价指数两组数据(参见附150录表1和表2所列)按照现有统计检验方法,不是平稳的序列,而且也不能证实两组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表2报告了我们使用新数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表明,C PI、PPI均为I(1),两者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这里用的是E G两步法检验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当然也可以用Johansen协整检验。

这两种检验方法中,前者基于回归残差,后者基于回归系数。

Johansen协整检验同样表明这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这里不再另行报告)。

因为CPI和PPI都是I(1)且不存在协整关系,所以不能对这两个变量直接做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原文在这个过程中有差错)。

但可以对这两个变量先进行一阶差分然后对一阶差分后的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表2第3和第4行表明一阶差分后两个变量满足平稳性检验)。

表3报告我们使用常规方法(即原文公式(1)和公式(2))对CPI和PPI一阶差分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

这个新检验与原文的区别在于:一是原数据不同,原文数据为同比序列(本年度某月与上年度同月变动率),这里为固定基期序列;二是原文检验使用了未取差分的序列,这里使用的是一阶差分序列,而这接近于宏观经济时评中的∀环比#(本月比上月的变动)。

这些差别也应影响到对计量检验结果的一定解读,参见下文。

这里罗列了1至18期滞后期的检验结果,主要旨在显示计量结果支持我们原文的基本结果,即在两组序列之间,CPI序列(一阶差分序列)是PPI序列(一阶差分序列)的Granger原因,同时,相反的Granger因果关系却不存在。

具体说,滞后阶数为1至18期时,表3检验结果表明,DCPI是DPPI的Granger原因(即拒绝原假设∀DC PI不是DPPI的Granger因#);而对于∀DPPI不是DCPI的Granger因#原假设,只有滞后阶数为11~15期以及17~18时才能拒绝原假设(即可以认为∀DPPI是DCPI的Granger因#)。

与原文相比,这里对新检验结果的准确解读应当是:在所考察时期内(2001年1月至2008年7月),中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当月比上月的变动先于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的相同变动,前者对后者具有较好的预测力,而后者对前者则没有对应的预测力。

原文的解读忽略了∀当月比上月的变动#或∀当年某年对上年同月#这些限定性概念。

商榷文章使用了基于VEC模型的Granger因果检验并进行了相关的脉冲分析,并认为其检验结果同时显示了CPI序列与PPI序列相互影响关系或预测力。

这种检验工作如果满足有关概念和方法上的严谨性要求,显然是受欢迎的工作。

但是,应当指出,商榷文章的这个工作并非为本文或原文所探讨问题所必要。

我们所关注的是两个变量或其变动之间的∀孰先孰后#问题,不涉及它们之间其他可能的相互关系,例如一个变量的∀意外#变动对另一个变量的所有滞后效应。

由于两个检验工作所使用的数据有不同,调整方法也可能有差别,本文这里不再对两个检验结果的差别进行评论。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尚未见到官方发布的固定基期的、长时间序列的、月度的、经过季节调整或未经过季节调整的物价统计指数(C PI或PPI)。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统计当局都定期发布这样的物价指数。

显然,国内的这种情况给研究者们带来一定的困难。

我们以前在原文中使用了同比序列,现在倾向于认为这种用法是有缺陷的。

本文现在使用的是∀可比定基序列#(参见附录表1和表2),依据同比数据调整而得。

应当承认,在现有可得数据中,研究者们采用互有差别的数据可能会对计量结果带来一定影响。

三、关于供求关系探讨的一般性意见商榷文章在其第三部分对我们原文所表述的观点,∀在近年来影响以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来衡量的国内通货膨胀走势中,需求因素相对显著于供给因素#以及∀针对国内通货膨胀的起伏波动,针对需求一面的调节政策(例如货币政策)应当显著优于针对供给一面的调节政策(例如政府投资政151策)#!!!提出了疑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