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 古诗词鉴赏第四单元(第五节)

合集下载

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第四单元 古诗词鉴赏第四单元

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第四单元 古诗词鉴赏第四单元

第三十五课时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成都书事(其二)陆游大城少城柳已青,东台西台雪正晴。

莺花又作新年梦,丝竹常闻静夜声。

废苑烟芜迎马动,清江春涨拍堤平。

樽中酒满身强健,未恨飘零过此生。

【注】这首诗作于陆游50岁左右,当时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陆游在他幕下任参议官,住在成都,身居闲职。

(1)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请简要分析。

答:(2)如何理解尾联中的“未恨”的情感?请加以分析。

答: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屈原庙梁辰鱼①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②。

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③昼舞白霓旛。

龙舆已逐峰头梦④,鱼腹空埋水底魂。

斑竹丛丛杂芳杜⑤,鹧鸪飞处欲黄昏。

【注】①梁辰鱼:戏剧家,生活在君庸臣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

②水蘩: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

③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

④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

⑤杜:指杜蘅,香草名。

(1)“鱼腹空埋水底魂”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简要赏析。

答:(2)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这样结尾有何作用?答: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柳梢青·岳阳楼戴复古①袖剑飞吟②。

洞庭青草,秋水深深。

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

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注】①戴复古(1167年—1248年后),字式之,南宋诗人。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的时代。

②袖剑飞吟:据《唐才子传》记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指剑)胆气粗。

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1)词的上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2)简析“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雨叹三首(其一)①杜甫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②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 古诗词鉴赏第四单元(第二节)

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 古诗词鉴赏第四单元(第二节)

诗贵含蓄。含蓄就是不把意思明白说出,含在所 写的形象里,注重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含蓄的手法, 可以使诗所表现的情更深,意更重,味更浓。比如, 李白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 唯见长江天际 流。”孟浩然乘舟远去,而送行的作者却久久不肯回 转,伫立目送,直到船帆在遥远的天际消逝无踪。这 里借形象的图景表达诗人与孟浩然的感情之深。诗歌 的含蓄,往往就在于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感情,有时甚 至采取曲笔的形式, “正话反说”, “指桑骂槐”,那 就更应注意仔细体会诗中的“潜台词”。杜牧的《泊 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 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字面看,此诗似乎 在指责酒家卖唱的歌女,实际上诗人抨击的对象却是 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因为商女所唱,正 是这帮上层官僚所点。看不到这一点,就难免会错怪 那些原本值得同情的“商女”们了。
(2)名词用作动词。 例: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此诗句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潜的《时运》 (其一), 是该诗的尾联。写的是田野风物:阵阵和畅的南风吹 过来,吹拂着田野上大片正在抽发的绿色新苗,苗儿 们欢欣鼓舞,好像鸟儿扇动着翅膀一样。“翼”字在 这里,是此联的诗眼。“翼”本来是名词,指鸟儿的 翅膀,此处用作动词, “南风吹拂,有如鸟翼之爱抚新 苗”(《陶渊明诗文校笺》 )。因此,新苗在南风吹拂 下的形象和神态跃然纸上,使人感受到它们富有感情 和灵性,充满勃勃生机,从而反映出诗人对春天的喜 爱和归隐田园的愉悦心情。
※【答案讲评】“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 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 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 漾。展现了一幅风吹波澜、风和水暖的清晨美景,生 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应明确“软” 的意思和所用的手法;其次,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 画面内容, “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 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最后,点明“软”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语文高考复习讲义-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2 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由形悟神,内外合一

语文高考复习讲义-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2 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由形悟神,内外合一

课时42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由形悟神,内外合一课堂讲义复习任务通过对诗中物象和人物形象特点的理解与分析,把握物象与人物形象的特征与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之间的相通之处,进而理解形象所寄托的感情。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0全国Ⅲ《苦笋》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物象分析①物象多考查概括物象特点与情志。

②人物形象多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③属于轮考点,不是必考点。

2017全国Ⅱ《送子由使契丹》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性格分析知识图要[请同学们课前认真阅读“特别知识清单(三)”,掌握读懂古诗的方法、步骤]活动一分析物象特点与情志物象,就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物象与景物形象有所不同,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一种事物,可以是事物形象,也可以是景物形象。

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事物形象,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

(2020·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

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鉴赏食粗茶淡饭之时,被藜藿占据的盘中,剥开的苦笋如退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让诗人眼前为之一亮。

面对盘中白而有节的苦笋,诗人不禁想到了性情耿介之人,笋之节与生俱来,人之耿介又何尝不是?诗人定然读过黄庭坚的《苦笋赋》,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耿介敢谏的魏征。

魏征与苦笋确有诸多相似之处,二者品性相似,都正直清高:魏征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苦笋如同白玉般高洁的品格也是与生俱来的。

语文高考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5 赏析语言之炼句——“法”“情”合一,玩赏佳句

语文高考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5 赏析语言之炼句——“法”“情”合一,玩赏佳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服兵役劳役或因公外出都叫“行役”,“鼓鼙”泛指战争。首联
是指战乱平定后,裴侍御来潭州公干,现在要回去了。 B.颔联写裴侍御一路所经之地,沿途风景优美,洞庭与武陵水陆并举。
“移”与“出”两个动词写出了裴侍御行程的轻快。 C.“离魂”指分离的愁绪,“别梦”指离别后的思念之梦,“关西”借
炼句题考的一般都是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句子,熔铸了作者强烈感 情的句子。这种句子赏析题是一种综合性、自由度大的赏析题型,是近 几年高考的热点题型。它主要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 有的句子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所选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 色的句子,鉴赏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来。
点拨关键
根据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颈联在结构中起到 “转”的作用(也不可一概而论)。这个“转”,主要表现在两点:内容 的转变、表达的转变。当然,在结构上也有照应标题、前后呼应或为下 文做铺垫的作用。
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说:诗的“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 发句好尤难得”。一首好诗往往奇思妙构,常在诗的首句即由天而降, 令读者眼陡然为之一亮,神顿然为之一振,心急情迫,必欲尽快读完全 诗。
注 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的南康。
鉴赏 八月秋高,苏轼南下,舟渡长湖,在南康登望湖亭眺望。先入目的是万 象萧条的一派衰秋之大景;再细看,就见到秋风紧急,吹饱了船帆,暮霭沉沉, 笼罩着一座孤零零的山头。这种萧疏的秋景,和作者万里投荒的心境,已经融 合为一,读者也不知是秋色触发了他的愁思,还是他心头的寒风吹饱了征帆, 胸间的乌云笼罩着孤山。景与情已经结合成了诗的意象,荡漾出无尽悲凉的气 氛,浸染着读者的心绪。 从这一股氛围里,终于霜钟一样撞出了作者撼人心胸的慨叹:“许国心犹在, 匡时术已虚。”报国之志犹存,而济世已经乏术了。前句是说的真情,后句却 是发的牢骚。苏轼有许国之心,也有匡时之术,可惜不被重用,报国无门,心 中极愤然。用一“虚”字,看似自谦自责,其实是体现着“怨而不怒”的君子 气度,而它所传达出来的复杂感情,却更耐人寻味。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经典课件:古代诗歌鉴赏4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经典课件:古代诗歌鉴赏4

(1)足蒸署土气,__背__灼__炎__天__光____,__力__尽___不__知__热___,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__廊__腰__缦__回___,檐牙高啄;__各__抱__地__势___,
目 链
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__山__川___相__缪____,___郁__乎__苍___苍____,此

(2)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


后境界顿开,用“__长__风__破___浪__会__有__时___,_直___挂__云__帆___济__沧__海___”两句
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舳__舻__千___里___,___旌__旗__蔽___空____”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 杜 甫 在 《 春 望 》 中 借 花 鸟 以 抒 发 自 己 悲 愤 情 感 的 名 句 是
“__感___时__花__溅__泪___,__恨___别__鸟__惊__心___”。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经典课 件:古 代诗歌 鉴赏4
目 链
齿,_今__其___智__乃__反__不__能__及__,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3)四十三年,______望__中___犹__记_____,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____佛__狸__祠___下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
高 考 语 文 一 轮复习 经典课 件:古 代诗歌 鉴赏4
想当然地写成“忧”,若联系后面与它对举的“暗恨”,理解

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 古诗词鉴赏第四单元(第一节)

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 古诗词鉴赏第四单元(第一节)

考纲在线 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简要解读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就是把握叙事诗中塑造的人 物形象、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和诗词中所描写的景 或物,多称“物象”或“意象”,高考要求鉴赏的主 要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作品中描写 的物象的融合, 它往往含有一定的中国情意文化背景。 例如秋风落叶表示凄清、悲愁,长亭短笛表示送别、 思乡,荷花兰草表示清廉、高洁。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 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 ,来 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 的思想和情感。 命题形式: 诗(词)体现了某物怎样的特点?诗(词) 描写了某物怎样的形象? 解题指津: ①注意把握所咏之物的形神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 泽、特征。但如果仅仅是客观地描摹,满足于形似, 那还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一个出色的咏物诗人 ,不 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所以古人对于咏物诗有一个 说法,叫做“不即不离” ,就是说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 上(不滞于物),而要切合所咏之物,写出物的特点(曲 尽其妙)。因此,分析事物形象时要注意:提炼所写物 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 物与志的“契合点” 。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 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 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第二联以风吹树 林,一叶飘落,露湿野草,百虫竞鸣,衬托出深夜的 寂静, 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

新课标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古诗词鉴赏第四节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课件

新课标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古诗词鉴赏第四节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课件

一、 中国古代 30 位著名诗人概述(格式: 作家—— 人生经历——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1)陶渊明——先做几年小官,后辞官隐居——田 园风光,平常生活——朴素真挚,悠然冲淡 人生经历:陶渊明(公元 365—427),东晋末年诗 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 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做过太 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41 岁之 前曾几度出仕,担任过江州祭酒、彭泽令等小官职。 自觉深受羁缚,后坚决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直到病 故。
(3)王勃——少时家贫, 出仕废官——怀乡送友——意 境开阔,清新质朴 人生经历:王勃(公元 649 或 650—676),字子安,唐 代文学家, “初唐四杰”之一。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青年时代就“迫于家贫,道未成而受禄”。出仕以后,又 两次因事废官,一生处于下位。最后溺海而死。 思想内容:王勃的诗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 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 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 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 , 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 《别薛华》 《重别薛华》等五律都以感情真挚动人。 《山中》 《羁春》 《春游》 《临江二首》等五言绝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 的怀乡之情。明代胡应麟认为王勃的五律“兴象婉然,气 骨苍然……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 艺术特点:所作诗意境开阔,清新流畅,质朴自然, 是新旧诗风过渡的标志。
(2)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 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 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 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 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 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 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 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 的追求。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单元复习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单元复习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单元复习基础训练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如宝装.屏风 装: 2.又秋深潦.缩 潦: 3.信造化之尤物..也。

尤物: 4.舟中估客..莫漫狂 估客: 5.有俊鹘抟.水禽 抟: 6.南唐为奉化军节度.. 节度: 7.手之所触. 触: 8.莫不中.音 中: 9.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进: 10.官知..止而神欲行 官知: 11.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硎: 12.如土委.地 委: 13.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 14.虞兮虞兮奈若.何! 若: 15.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骑: 1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 17.身.七十余战 身: 18.若非吾故人..乎? 故人: 19.吾为若德. 德: 20.蜀山兀,阿房出.。

出: 21.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缦: 22.盘盘焉.,囷囷焉 焉: 23.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矗: 24.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妍: 25.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幸: 26.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剽: 27.戍卒叫,函谷举.举: 28.即娉取,洗沐.之。

沐: 29.为治.新缯绮縠衣 治: 30.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

幸: 31.状.河伯留客之久 状: 32.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少: 33.十二渠经.绝驰道 经: 34.长吏终听臵.之。

臵: 35.长.子灿七岁 长: 36.故尝与过.宋将军 过: 37.貌甚寝.寝: 38.引.之长丈许 引: 39.言讫.不见 讫: 40.吾数.击杀响马贼 数: 【解析】 1.镶嵌 2.积水3.风景最优美的地方4.贩货的行商5.抓 6管辖 7.接触8.合乎 9.超过10.视觉11.磨刀石 12.卸落13.奔驰 14.你15.单人乘一匹马16.随从 17.亲身 18.老朋友19.人情 20.建成 21.萦绕22.……的样子23.形容建筑高高耸立的样子 24.美丽 25.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26.抢劫27.攻占28.洗头 29.制作 30.希望 31.估计32.稍微 33.南北方向的道路34.搁开 35.比……大 36.访问37.丑陋38.拉开 39.完40.屡次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作出说明1.砉然向然 2.技盖至此乎? 3.批大郤,导大窾4.善刀而藏之 5.几可谓非贤大夫哉 6.直夜溃围南出7.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理解题目,品味语言。诗歌的题目往往是 诗歌内容的概括。正确理解诗歌题目,是进行诗歌鉴 赏的必备步骤。在通过题目了解到诗歌所写的大致内 容后,就要细细地去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语言形象 凝练,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品味语言一是要品味诗人 “炼字”的妙处,一是要品味重要语句的作用,因为 关键字词和重要语句就是诗歌的眼睛。 第三,探究技巧,关注背景。诗歌表达的意境和 形象,大都与其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有关,如修辞的运 用、情景的结合、虚实的结合等。所以,探究技巧既 可感到形式的妙处,也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与表达 技巧一样需要关注重视的,还有诗歌的相关背景,如 诗人的人生遭遇、风格特点、作品的创作动机等。了 解这些,必将有助于我们对诗歌的鉴赏。
第四,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因声求气,吟 咏诗韵”角度鉴赏诗词,需要我们在接触作品之初, 首先要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 其中的韵律感和音乐美。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 都是配乐演唱的,或者原来就是歌词,所以并没有特 别的诗律规定,其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拍和押韵等方 面,考生鉴赏时,可以在心中默读,把握作品的韵脚 和节拍。其次,还要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 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默诵 吟咏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 美、情韵美。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情选 词,按词定韵。一般来说,韵字开口度越大者,越容 易表现昂扬之情;开口度小,音阻大者,则易与凄婉 之情吻合。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 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 如刀,瘦瘠之至。 “ 荒” “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 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 “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 看: “ 荒” “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 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诗歌的语言。本题是高考常考的“炼字” 题。首先,应该明确“荒” “瘦”这两个形容词的意思,品 味这两个寻常字眼的不寻常之处。其次,展开联想和想象, 描述画面内容。最后,点出“荒” “瘦”二字更好地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情感。 可以结合诗歌中表达感情的关键字眼 “愁” “惊”以及题目等信息把握诗歌情感。)
一、鉴赏古诗词时要注意整体阅读 首先要四看:一看诗题;二看作者;三看诗歌正 文;四看注释。整体把握作品,应当始终把作品看成 一个整体系统,注重从整体上思考。对作品某一个局 部或某一方面的思考,都应该放在整体中进行。一般 而言,古代诗歌往往有景有情,虚实相生,应注意整 体感知,切不可断章取义。对诗歌作较深入的理解感 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捕捉画面,体味意境。古典诗歌多数都有 景物描写,鉴赏时首先要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然后,设身处地地去想 象,体会画面的色彩、气氛和情调。最后,作一些理 性的思考和推断,即体味这样的画面要表达的是诗人 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答案讲评】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 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 时(白昼), 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 从取景空间来看, 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 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臵巧妙。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回答此题,首先 要仔细研读诗句,弄懂诗意,找出前两联写景的词语。 注意理解题干中要求的 “时空变化” , 抓住 “初落” “月 正圆”等体现时间的词语和“孤舟转山曲” “平川”等 体现空间的词语,分析其变化。)
第五节
古诗词整体阅读与比较鉴赏
例1(2015 年湖北卷第 14 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 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 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 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 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比较分析两诗题 目,可见写作角度的差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 在征戍地送友,写眼前之景;本诗是“将赴”而“留 别”,通过想象写边塞风光,内容相同而手法不同。)
9.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 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 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 ,也 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理解诗人的情感。尾 联“勤王敢道远”的意思是为王事敢于到遥远的地方 去, 表现了诗人愿意为君为国去戍边的雄心豪气; “私 向梦中归”的意思是在戍边之地私下里在梦中回到故 乡,表现思乡的隐隐私情。但从全诗的内容看,雄心 豪气为主,私情为辅。)
例2(2015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 8、9 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② 闻说轮台路 ,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 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 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 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