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2018—— 推断题训练评讲
2018年高考化学有机推断解题策略

高考有机考查方式与题型
1、命题展现形式—— 2、命题的切入方式 ⑴由结构限定切入来进行推断 ⑵由性质限定来进行推断 ⑶由实验限定来进行推断 ⑷由计算限定切入来进行推断 ⑸由综合角度限定切入进行推断
为寻找突破口提供必由之路
选择题 填空题
相对较少,但不可忽视 每卷必考,重点突破
典例分析
【例1】(浙江省高考题)
YCY
乙酸,浓硫酸
加热
A 硝酸, Mr=92 浓硫酸△
部分氧化
C Mr=227
E (E能发生银镜反应) Mr=88
思考与总结:(关于相对分子质量增减问题)
RCH2OH RCHO RCOOH
M
( M-2 )
(M+16 )
CH3OH
CH3COOH CH3COOCH2R
(M+42 )
(M+14 )
RCOOCH3
2019高考化学有机 推断解题策略
16~18年高考辽宁卷有机化学所占比例对照
年份 题号
8、10 38 7、10 36 9 36
分值
12 15 9 15 3 15
总分
占化学部分 百分比 27% 24% 21%
2016 2017 2018
27 24 21
有机化学能力要求
1、观察能力——能够通过对有机模型、图形、 图表的观察,获取感性知识并对其进行初步加 工和记忆的能力。 2、思维能力——对有机化学各信息按题设进 行发散和收敛,分解和整合,从而解决问题, 并能运用所统摄的规律进行推理的创造能力。 3、自学能力——敏捷地接受试题所给出的新 信息,并与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解决 问题的能力,并进行分析和评价。
3 2
D的碳链 没有支链
2018年高考推断题复习

判断真假 l 1. 只有年满十八岁,才有选举权;小周不到十八 岁,所以,小周没有选举权。 l 2. 只有选用优良品种,小麦才能丰收;小麦丰收 了,所以,这块麦田选用了优良品种。 l 3. 如果降落的物体不受外力的影响,那么,它 不会改变降落的方向;这个物体受到了外力的影响 ,所以,它会改变降落的方向。 l 4. 如果赵某是走私犯,那么,他应受法律制裁; 经查明,赵某确实受到了法律制裁,所以,赵某 是走私犯。
2018备考 逻辑推断题
真题展示 l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 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l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 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 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 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 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 l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l ②__ __。③__ __。
归谬法就是先设立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 然后再以之为前提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得出 一个十分明显而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的 论点。 也就是,先假定被驳观点正确,然后以之为 据进行推论,得到谬论,再依据谬论的荒谬, 揭示被驳观点的荒谬。
(1)、被驳观点A (2)、设A正确 (3)、那么B正确 (4)、B不正确 (5)、所以,A不正确 (2)、(3)、是核心步骤。因为这里使 用一个具体的逻辑推理,它决定归谬法展开是 否有力。
归谬故事 其一,俄国著名文学家赫尔岑年轻时, 在一次宴会上被轻佻的音乐弄得非常厌 烦,便用手捂住耳朵。主人解释说,演 奏的是流行音乐。赫尔岑反问道:“流 行的乐曲就一定高尚吗?”主人听了很 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流行?” 赫尔岑笑了:“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 尚的了?”主人张口结舌,赫尔岑头也 不回地走了。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43准确作答信息概括推断题(含解析)

精选资料 难点 43 准确作答信息概括推断题1.看清选项,前后兼顾。
考生在做题时,要看清每个选项的各个部分。
因为命题者有时 会利用考生的粗心、紧张,在选项的后半部分设置陷阱,以迷惑考生,而许多考生没有完全 把握选项信息,以致妄加判断,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对每个选项的 各个部分都仔细地加以推敲。
2.警惕“无中生有”。
文言文本来就是比较难理解的,再加上考试时的紧张心理,有些 考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把全文理解个大概,个别句子还不是十分清楚。
因此,命题 者在设题时就会利用这一点,把文中本来没有的事件强加到某个人物身上,以迷惑考生。
3.警惕“张冠李戴”。
试卷中所选文言文阅读材料叙述的事情相对比较复杂,人物还不 止一个的时候,命题者在设题时故意把甲做的事放到乙身上,把乙做的事又放到甲身上。
考 生在文中确实看到有这件事情,然而没有仔细分辨这件事情是不是这个人物做的。
如有一篇 文言文中写某个官员爱民,他的妻子受他的影响,也把百姓放在心上,并且把自己的嫁妆都 分给了百姓。
在设题时,命题者把这一功劳记在了这个官员的头上,说这个官员爱民,把妻 子的嫁妆都分给了百姓。
考生在文中确实看到了把嫁妆分给百姓这件事,但没有注意到底是 谁分的,甚至有的考生还会认为,丈夫和妻子是一家人,功劳记到谁的身上都行。
这样草率 判断,当然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
4.警惕叙述情节时的“信息扭曲”。
在某些选项中,命题者总会在人物事件的信息表述 中设下陷阱。
如有一篇文言文中写一位官员不断升迁,他在每个阶段都有功绩。
于是命题者 就利用这一点,把这个官员在做太守时的功绩,改为他任节度使时的功绩,以迷惑考生。
5.核对原文,做到万无一失。
当初步认定答案后,考生切勿草率作答,一定要把该选项 所述信息与原文仔细核对,做到有据可依,然后再选定答案。
精选资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毛羽健,字芝田,公安人。
天启二年进士。
崇祯元年由知县征授御史。
【精编】全国2018年中考化学试题分单元汇编推断题.doc

2018年中考推断题1(十堰)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A、B、C、D、E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是空气中含有的一种气体,E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组成的单质,F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2:1:2,六种物质之间的反应与转化关系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反应,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能相互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1)E物质的化学式 Al(2)A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E和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上图所有的化学反应中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有种2(哈尔滨)右图中A、B、C、D、E、F分别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B、C、D、F分别属于酸、碱、盐、氧化物四种类别中的一种,A是目前提取量最大的金属,B由两种元素组成,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
(图中用“—”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用“→”或“”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图中部分反应需要在溶液中进行,物质是溶液的只考虑溶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A、C、E、F物质的化学式A C E F 。
(2)写出B与C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过量A的粉末与B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
解析】A是目前提取量最大的金属,A是Fe,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C是 CaCO3。
B由两种元素组成,既能与铁反应,又能与 CaCO3反应,则B是HCl,CaCO3 E,B→E,B、C、D、E分别属于酸、碱、盐、氧化物四种类别中的一种,C是盐,B 是酸,则E是CO2,D是Ca(OH)2,F是C 。
(1)A是Fe,C是CaCO3,E是CO2,F是C。
(2)HCl与CaC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3)Fe +2HCl== FeCl2+H2↑,含亚铁离子的溶液是浅绿色,所以过量Fe的粉末与HCl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是,黑色固体减少不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固体表面有气泡冒出。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43准确作答信息概括推断题含解析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难点 43 准确作答信息概括推断题1.看清选项,前后兼顾。
考生在做题时,要看清每个选项的各个部分。
因为命题者有时会利用考生 的粗心、紧张,在选项的后半部分设置陷阱,以迷惑考生,而许多考生没有完全把握选项信息,以致妄加 判断,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对每个选项的各个部分都仔细地加以推敲。
2.警惕“无中生有”。
文言文本来就是比较难理解的,再加上考试时的紧张心理,有些考生费尽九牛 二虎之力,也只能把全文理解个大概,个别句子还不是十分清楚。
因此,命题者在设题时就会利用这一点, 把文中本来没有的事件强加到某个人物身上,以迷惑考生。
3.警惕“张冠李戴”。
试卷中所选文言文阅读材料叙述的事情相对比较复杂,人物还不止一个的时候, 命题者在设题时故意把甲做的事放到乙身上,把乙做的事又放到甲身上。
考生在文中确实看到有这件事情, 然而没有仔细分辨这件事情是不是这个人物做的。
如有一篇文言文中写某个官员爱民,他的妻子受他的影 响,也把百姓放在心上,并且把自己的嫁妆都分给了百姓。
在设题时,命题者把这一功劳记在了这个官员 的头上,说这个官员爱民,把妻子的嫁妆都分给了百姓。
考生在文中确实看到了把嫁妆分给百姓这件事, 但没有注意到底是谁分的,甚至有的考生还会认为,丈夫和妻子是一家人,功劳记到谁的身上都行。
这样 草率判断,当然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
4.警惕叙述情节时的“信息扭曲”。
在某些选项中,命题者总会在人物事件的信息表述中设下陷阱。
如有一篇文言文中写一位官员不断升迁,他在每个阶段都有功绩。
于是命题者就利用这一点,把这个官员 在做太守时的功绩,改为他任节度使时的功绩,以迷惑考生。
5.核对原文,做到万无一失。
当初步认定答案后,考生切勿草率作答,一定要把该选项所述信息与 原文仔细核对,做到有据可依,然后再选定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毛羽健,字芝田,公安人。
天启二年进士。
崇祯元年由知县征授御史。
高考语文的高中语文逻辑推断及解析

高考语文的高中语文逻辑推断及解析一、高中语文逻辑推断1.根据行文逻辑,在文段的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使语意顺畅。
人有权拒绝一种虚伪的崇高。
假如这是对的,就对提倡社会伦理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够只讲崇高,不讲道理。
举例来说,孟子发明了一种伦理学,说亲亲敬长是人的良知良能,孝父忠君是人间的大义,所以,臣民向君父奉献一切,就是崇高之所在。
孟子写得很煽情,只可惜不讲道理:①________。
再比方说,在七十年代,人们说,大公无私就是崇高之所在,“为公前进一步死,强过为私后退半步生”,这是不讲道理的:我们都死了,谁来干活呢?在煽情的伦理流行之时,人所共知的虚伪无所不在,因为照那些高调去生活,不是累死就是饿死——高调加虚伪才能构成一种可行的生活方式。
从历史上我们知道,宋明理学是一种高调,但理学越兴盛,人也越虚伪。
与此相反,英国出现了一种毫不煽情的伦理学。
罗素先生这样评价这些注重个人实际利益的功利主义伦理学家:“这些人的理论虽然显得卑下,但却关心同胞们的福利,所以他们本人的品格是无可挑剔的。
”然后再让我们反过来说——既然我们这里的伦理学家提倡相反的伦理,那么对他们的评价也该是相反的:②________。
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90后关注养生”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说到底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回归。
在过去,一些“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的年轻人,他们随意的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身体健康方面的危机。
养生从年轻做起,不仅能够让“90后”更加健康长寿,也能掀起全民养生热潮,从而提高中国人的身体素质。
①随意的生活方式不一定会带来身体健康方面的危机。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3.下面文段有三处逻辑不当,请参照①的方式,修改另外两处。
面部识别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推动了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与指纹识别技术相似,面部识别技术具有的生物基础,使人脸具有唯一性和不易复制性。
计算机以非接触的方式获取识别对象的面部图像后,与数据库图像进行比对,完成识别过程,人面识别的准确率越高,人面数据库的数据覆盖率就越高。
2018届高三语文第01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3逻辑推断含解析20171227159

专题13 逻辑推断1.【18届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高三7月月考】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因为频发的雾霾,永久的离开所居住的城市,而且这些人中间很多还是城市的精英。
可见,要让城市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是根除雾霾之害。
若不能彻底控制雾霾,就吸纳不了优秀人才,就不能提高当下城市化质量。
①城市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未必就是根除雾霾。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②彻底控制雾霾未必就能吸纳得了优秀人才(或“吸纳优秀人才未必要彻底控制雾霾)。
③提高当下城市化质量也未必单靠控制雾霾。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文段中表述绝对的部分,就吸纳不了优秀人才,就不能提高当下城市化质量。
2.【18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第四次模拟】下列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痛风是一种侵犯关节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好发的部位一般在脚趾、手肘等末端小关节。
痛风症状表现为发作部位会出现疼痛感,一旦脚趾或手肘等末端小关节肿痛,就能够判断是痛风。
诱发痛风的原因很多,饮食不当是一个常见诱因。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避免饮食不当,就不会导致痛风。
患者应该增加对病风常识的了解,只要做好痛风的预防工作,就一定能够远离痛风。
①脚趾或手肘等末端小关节肿痛,不一定就能够判断是痛风。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即使避免饮食不当,也可能有其他诱因导致痛风;③做好痛风的预防工作,并不能够保证一定远离痛风。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这是考查语言表达及语意推断能力。
“如3.【18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高三模拟】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2018年高考逻辑推断类试题预测-教育文档

2018年高考逻辑推断类试题预测逻辑推断类试题是2017年高考试卷中新增加的题型,意在考察考生合乎逻辑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力层级为E级。
这也符合我们新课标当中核心素养的第一条和第二条。
据此推断,2018年高考还会继续考查此类题型。
鉴于2017年是初次考查,题型设置较为单一,难度系数较低,作为第二年,推理类型会更加多样,难度自然有所增加。
本文在分析2017年逻辑判断题的基础上,对2018年高考做出合理预判,并结合具体题目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和考生提供帮助。
2017年的逻辑推断题,特地安排了示例,总体难度较低,学生得分率较高。
主要考查了条件关系、因果关系和归纳推理。
全国一卷三道题均为条件关系复句。
第一句是必要条件复句的误用,第二句和第三句均为充分条件复句的误用,其中,第三句“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在条件复句中添加了承接关系的复句,使得判断难度加大。
全国二卷考查了归纳推理和条件、因果关系复句。
第一句“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属于典型的不完全归纳推理。
第二句属于因果关系复句,也可以看做是条件关系的考查,可以变形为“只要我们更改了名字,就能够使经济得到发展”。
第三句与第二句句型重复。
全国三卷只考查了条件关系复句中的充分条件。
第一句是一个充分关系复句,即“只要引发火灾,就会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是不完全成立,而并非完全不成立。
同全国一卷第三句相似,条件关系复句中出现了并列关系时,增加试题的难度。
第二句和第三句,不仅在内容上重复,在关系上也一致。
2018年的逻辑推断题定会在此基础上,提升难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去掉示例,三个句子,一个1分,两个3分,三个5分。
第二,减少一些明显的提示词语,如“严重、必然、一定”等。
第三,多种关系复句混合在一起。
如17年题型中的并列关系、顺承关系等。
还可增加一些因果关系、假设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刀小试
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烟花爆竹,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
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错误: ①发生火灾的原因 天干物燥、吸烟、气温过高导致汽车自燃等。 ②环境污染的原因 工厂“三废”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等。 可见,在遗漏条件信息习题: T5+T6 审题:明确辩论赛情境,辩论主题 要求:针对正方的论述发言(扣分) 由正方论述的片面处找到遗漏条件的其他情况来 驳斥正方,进而推出反方观点 故应细读正方观点材料(形式、内容)
3、类比推理
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 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简称类推、类比。
例如: 杂志对于( )相当于( )对于农民。 A.报纸 果农 B.传媒 农业 C.书刊 农村 D.编辑 菠菜 我们难以直接从题目中断定两词之间的关系,只能逐项 代入,然后类比两词之间的关系,进而作出判断。通过代入 发现“杂志对于编辑相当于菠菜对于农民”,两者间都是 “产品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答案是D。
2、演绎推理
即从一个一般的规律到个别的具体现象的推理, 是从一般到个别。
常用的演绎推理形式是“三段论”推理, 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组成。
例如:八校联考卷21题 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小周不到18岁,所 以小周没有选举权。
演绎推理容易犯的错误有: 偷换概念、前提错误、判断矛盾等。
对点习题:T3、T2、T4 交流优秀答案
解题能力。(难点)
知识建构:
一、熟悉概念,推理是什么
目录
二、明确常考哪些复句关系
熟悉概念——推理是什么
概念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 判断的思维形式。
三种形式
归 纳 推 理
演 绎 推 理
类 比 推 理
1、归纳推理
即从多个具体的现象中总结出一个一般的规律, 是从个别到一般。它包括简单枚举法(不完全归 纳法)和完全归纳法两种。
5、答案示例:网络匿名的危害在于给别有用心者提供了 保护伞,因为这种保护的存在,网络暴力、不实之词会趁 机兴起,危及社会文明的建设乃至国家安全。可见,网络 匿名是我们社会建设千里大堤上的一个蚁穴。 (指出网络匿名的危害2分,围绕危害展开阐释1分, 结尾扣题1分,修辞1分。)
答题:
关键词,摆在前; 展开说,扣主题; 总结句,用修辞。
2、因果关系
一种事物或一些条件的存在导致另一种事物的 产生,其中前者是因,后者为果。
因果关系常犯的错误有: 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 高考中在考查复句关系时往往有 非常明显的标志词,如说法比较绝对 的词语。大家要多多留心。
微积累
因果联系型题目中一般含有表示原因和结果的提示词,常见的有 :
原因:由于、因为、因为……的缘故、……导致了
6、参考示例:我方认为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首先,个性 是天生的,遗传是最主要的因素,后天的刻意追求很难改变一 个人的个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 次,“性相近”并不代表“性相同”,说明还是有差异的,这 个差异就是个性,既然有了差异的个性了,你再去追求模仿别 人的个性,最后就等于失去个性。所以,我方坚决认为个性不 需要刻意地去追求。 (观点明确1分;能扣住正方论述来辩驳2分;能自圆其说、符 合逻辑3分,共6分。)
高考语文逻辑推理题
考点探究
2017年三套全国卷均在第21题设题考查了“语言表达 准确”这个考点。 此题是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设计的,要求对题中给出的 各种结论(推断)进行评判,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 无判断错误、推理偏颇以及说法绝对等逻辑问题。
学习目标
探究逻辑推理题的规律和方法;
(重点) 学会正确分析逻辑关系,提高
快来测测你的逻辑思维能力
张红、李聪、王敏,一个是江苏人,一个是浙江人, 一个是广东人。浙江人比李聪年龄小,张红和浙江 人不同岁,王敏的年龄比广东人大。根据上述断定, 可以推出: A.张红是江苏人,李聪是浙江人,王敏是广东人 B.张红是广东人,李聪是江苏人,王敏是浙江人 C.张红是浙江人,李聪是广东人,王敏是江苏人 D.张红是浙江人,李聪是江苏人,王敏是广东人
重点
条 件 关 系
因 果 关 系
1、条件关系
分句之间的关系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偏句提 出一种真实或假设的条件,正句说明在这种条 件下所产生的结果。
常见的形式有三种: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条件关系复句常犯的错误有: 三种条件关系混淆; 条件与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等等。
微积累
充分条件关联词
结果:所以、由此可见、为此、由此得出结论
小结
作业布置
1.整理本课重点内容至笔记本。 2.完成课后练习题。
感谢聆听
1.如果……那么…… 2.只要……就…… 3.绝对化表达,如:……就…… ……则…… ……一 定…… ……离不开…… 4.整体化表达,如:所有(凡是/凡/任何/每一个)…… 都…… ……是……
必要条件关联词
1.只有……才…… 2.除非……否则不…… 3.必要条件式表达:……是……的必要条件(先决条件/基础/ 前提/必要假设);……是……必不可少的
对点习题:T8、T1 交流优秀答案
T1: 那么许多人生病就医后没能治好病,所 以生病就医是没用的。可是,生病怎么能 不就医呢? 那么人在吃饭之后还是会饥饿,所以人 吃饭是没有用的,可是,人怎么能不吃饭 呢?
补充:常考哪些复句关系
明确关系——常考哪些复句关系
考点
从2017年三套全国卷的第21题来看,逻辑推理 题所选材料一般都比较容易理解,且比较贴合 实际,设题时往往涉及以下复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