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用2019中考语文诗词基础过关16饮酒(其五)

合集下载

《饮酒(其五)》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题)

《饮酒(其五)》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题)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诗中的“见南山”可否改为“望南山”?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分)
答案:
11、(1)描绘了傍晚山色美好、飞鸟结伴投林的景象,这是一幅悠闲恬静的美好画卷。

(画面描述分,特点或概括1分。

)
(2)示例1:不可以。

“见”指的是无意中看到,“望”是有目的地观望。

“见”更能表现悠然我的心境。

示例2:可以。

南山和山气、飞鸟一样,都是“望”中所得,并不是无意“见”到的。

“望”字才能前后统一。

(“见”与“望”的语义解释1分,效果分析1分。

言之成理即可。

)。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饮酒(其五)》(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饮酒(其五)》(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饮酒(其五)》(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我居住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但却没有世俗交往的纷扰。

请问我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只要心志高远,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时,无意间看见了庐山。

傍晚山色秀丽,鸟儿结伴飞回。

这里面蕴藏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却又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情景默写】1.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环境的喧闹与做学问没有必然联系的句子是“,”。

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两句以随意的举动表现自己的清高志趣,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两句写所见南山之景,这体现着自然的平静与完美。

4.陶渊明《饮酒(其五)》最后两句“,”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答案】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素材运用】一、生平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字渊明,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有《陶渊明集》。

他的曾祖陶侃(kǎn)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

死后追赠大司马。

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官。

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

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

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二、相关事迹陶渊明的一生,简单地说,可以分为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

初次做官: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出仕的原因可能有二。

(广西专用)2019中考语文诗词基础过关16饮酒(其五)

(广西专用)2019中考语文诗词基础过关16饮酒(其五)

(广西专用)2019中考语文诗词基础过关16饮酒(其五)喝酒( 其五)16.喝酒 ( 其五 )1.(2016 ·广州 ) “飞鸟相与还”描绘了什么样的情形?表现出诗人如何的心情?描绘了在美好的傍晚风景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逍遥自在,随性而动。

表现出诗人挣脱政界约束、悠闲自得、淡泊舒坦的心情。

2.说说你对“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

此情此景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实意义,想要分辨清楚,殊不知如何表达。

实质上,作者的真实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意,又何须去鉴别清楚、去用语言表达呢?3.(2014 ·遵义 )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何?“见”字写出诗人采摘菊花时无心中看到南山的惊喜之情,切合作者“悠闲”的情味。

4.以下对《喝酒》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D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留应当是:结庐/ 在 / 人境,而无 / 车马 / 喧。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绘了夜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冷静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结伴而还,作者从中悟出了洗尽铅华的人生真理。

C.诗中的“心远”“悠闲”表示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忱地歌颂了安逸、安静的田园生活,而末句“欲辨已忘言”则表示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茫状态。

5.以下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淡,表现出诗人的孤单与孤独。

B.“心远地自偏”是指远离政界和世俗,自然就感觉住的地方幽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任意与自然,表现出诗人悠闲安静的心境。

D.“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诗人由景悟出没法言说的真意,足见诗人归隐田居的悠闲自得。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情感态度的领悟:陶渊明的超然物外和隐逸态度可能与学生现代生活的价值观存在差异,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这一文化价值是教学难点。
举例解释:针对“悠然”一词,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悠然”背后的生活态度,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到陶渊明超脱世俗束缚、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理念。同时,通过分析“悠然”与“急忙”、“焦躁”等词语的对比,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色彩的理解。
最后,我觉得在总结回顾环节,同学们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但仍有个别同学对某些问题存在疑惑。为了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决定在课后对这部分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诗意理解:把握诗中“归园田居”的主题,理解诗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修辞手法:识别并理解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自得之情。
-文化背景: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认识其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举例解释:通过对比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两句,强调“悠然”与“草盛豆苗稀”所体的课堂上,我们一同走进了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感受了诗人的隐逸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课后,我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进行了一些思考。
首先,我发现同学们在诗歌朗读环节表现得积极主动,能够较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气。但在理解诗歌意境和修辞手法上,部分同学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饮酒》其五的基本内容和背景。这首诗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表达了他隐居田园、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它是古代文人向往田园生活、追求精神自由的代表作品。

2019年中考语文二模必背古诗文:《饮酒》-word范文 (1页)

2019年中考语文二模必背古诗文:《饮酒》-word范文 (1页)

2019年中考语文二模必背古诗文:《饮酒》-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考语文二模必背古诗文:《饮酒》
为了能更好更全面的做好复习和迎考准备,确保将所涉及的中考考点全面复习
到位,让孩子们充满信心的步入考场,现特准备了中考语文二模必背古诗文。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知识点归纳:
1、一诗中表现诗人恬静闲适的生活方式和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的句子;反映诗
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形容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表明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心远地自偏”。

这就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中考语文二模必背古诗文的内容,希望符合大家的实
际需要。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一. 教材分析《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是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题材来自东晋时期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污浊尘世的憎恶。

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充满哲理,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这首诗的意境和哲理较为深刻,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代田园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通过背景介绍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歌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理解诗人对污浊尘世的憎恶,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诗歌的基本结构。

2.具体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田园生活景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掌握诗歌的起承转合。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对诗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产生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代表性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诗中的哲理,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饮酒(其五)-(完美版)最新PPT课件[文字可编辑]

饮酒(其五)-(完美版)最新PPT课件[文字可编辑]
喜欢。高洁、坚贞、淡泊名利的君子 ;
深秋开放,不畏秋寒; 极好栽种。 ③为什么写到了飞鸟? 渴望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
? 资料链接,致仕生涯:
? 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 之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
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 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
从此归隐田园。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 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
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 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没有做官、案牍的束缚 ——无拘无束
不追求名利、地位、财富 ——无欲无求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无怨无悔
——王国维《人间词话》
分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①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句。
②“见南山”是怎么“见”的?能不能用 “望”或者“看”?
③“南山”指的是什么? 泛指一切田园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帮助理解: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①几只鸟?是鸟和鸟,还是鸟和我?
②“还”的是哪儿? 鸟——家——鸟巢
“ 古 今 隐 逸 诗 人 之 宗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顾复习
? 1、陶渊明:名 潜 ,字 元亮 ,世称 靖节先生 , 自号 五柳先生 。我们之前学过他的作品: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 其三》。 ? 2、《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自述自己的三大
爱好是 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 。 ? 3、《五柳先生传》中能体现陶渊明生性耿直、
(1)请找出诗中意象,分析诗人生活中有 什么?没有什么?
有:庐、菊、篱、南山、云、日、飞鸟; 无:车马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饮酒(其五)》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饮酒(其五)》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饮酒(其五)》教案及知识点一、教案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本课文的主旨内容;•熟练掌握本课文的生词、短语、句子;•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与品位;•了解饮酒的危害和对饮酒的正确态度,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2.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本课文的主旨内容;•熟练掌握本课文的生词、短语、句子。

3.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与品位;•了解饮酒的危害和对饮酒的正确态度。

4.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理解内容;•生词和短语讲解;•句子分析,语法讲解;•课文理解,作文推敲。

5. 教学方法•导入法;•合作探究法;•基础训练法;•超前拓展法。

6.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酒后驾车、酒后打斗、酗酒导致的疾病等新闻,了解饮酒的危害,引导学生探讨饮酒的态度。

2)朗读课文请学生跟读课文,了解并记忆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饮酒的态度。

3)生词和短语讲解教师分解生词和短语并做相关配图,让学生了解词汇的含义,记牢词汇。

4)句子分析,语法讲解为学生分解课文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要点,并通过例句进行解释讲解,让学生掌握句子的构成和语法要点,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5)课文理解,作文推敲为学生提供思维模板,引导学生组织文章思路,然后进行创新,写作生成自己的独特文本。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对上一课讲解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复习,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

7. 教学评估通过抽查学生掌握情况,课堂测试等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评估,以及学生写作和思考的成果进行评估。

二、知识点1. 作者阐述了饮酒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通过比喻、象征、夸张等手法,作者生动形象地揭示出饮酒的危害和对身体、家庭和社会的伤害,表达了强烈的反酒倡议。

2. 描述和揣测叙事人物的心理变化和行为。

本课文通过叙事人物的表现和言行,深入描绘了叙事人物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让学生深入理解叙事人物的心理,体会他们的生活状态。

3. 了解文学的“内核”和“外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其五)
16.饮酒(其五)
1.(2016·广州)“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随性而动。

表现出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2.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

此情此景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清楚、去用语言表达呢?
3.(2014·遵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见”字写出诗人采摘菊花时无意中看到南山的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

4.下列对《饮酒》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结伴而还,作者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地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末句“欲辨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5.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是指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诗人由景悟出无法言说的真意,足见诗人归隐田居的悠然自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