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四章 第一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沪教版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2课时参考教案

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响-燃烧〔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灭火的原理;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展分析得出的科学方法;〔2〕、通过火灾事故的调查,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灭火的原理;难点:1.学生探究实验;2.常用的灭火方法及应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碳酸钠溶液、盐酸〔1:1〕、小蜡烛、小烧杯、简易灭火器。
学生准备:布置学生进展灭火情况调查:1.调查内容:〔1〕、火灾的发生地点和原因;〔2〕、火灾发生后人们如何灭火、救人;〔3〕、火灾造成的损失。
2.调查途径:报刊杂志、播送电视、互联网或者向长辈询问。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活动二、实验探究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师]:其实,知道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后,就不难理解灭火的原理了,灭火的"灭"是在火上有一横,祖先造字的意图是什么?〔一横就是要隔离火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
〕讨论并探究以下灭火的原理:1、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2、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最好用锅盖盖灭。
3、实验中不慎打翻酒精灯引起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4、身上着火,就地一滚。
5、科威特油井着火,我灭火队员采用在井口点燃炸药灭火。
6、图书着火,用液态氮气灭火。
[生]:小组讨论汇报[师]:请同学们用实验进展探究[生]:探究实验点燃三支小蜡烛,在其中一支小蜡烛上扣上一只小烧杯;将另两支小蜡烛放在小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小烧杯中参加适量碳酸钠溶液和盐酸〔如图7-3〕,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现象:分析:小组记录现象,填写探究报告〔附表三〕进展讨论后汇报:由实验得出的结论。
通过造字的意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起探究欲望。
再通过身边的事例由浅入深的进展探究。
利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归纳小结,形成结论【本课总结】:反思与评价学完本节,我的收获、启示或发现……【板书设计】:二、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1、爆炸的条件:2、防止爆炸的方法:三、防火和灭火〔1〕隔绝氧气〔或空气〕;〔2〕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3〕去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第四章 第一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材分析:这一课题是第四章的第一节,前面第二章在氧气的性质中已学习了硫、碳、磷、铁丝、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但并未形成燃烧的定义,因此本课题是对前面知识的小结与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形成对燃烧的系统认识,在本课题中还通过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导致环境污染,为后面化学与环境的知识作准备,另外通过火的应用以及火失控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使学生形成“化学是一把双刃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中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一方面是为本节内容报务,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方法的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火,认识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化学反应了解燃烧的条件,并能由此分析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并形成一定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认识探究的一般方法,能由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学会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并能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达,能进行初步的加工和归纳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相互的交流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火的应用以及火失控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使学生形成“化学是一把双刃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通过对不完全燃烧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实验内容:实验名称:物质燃烧的条件探究实验器材:烧杯、坩埚钳、棉花、酒精灯、镊子、蜡烛、纱布等教学重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认识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知道不完全燃烧会形成环境保护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实验对达成教学目标所起的作用:能很好地促进教学,尤其是改进后的实验使本节课的重点突出、难点易于突破。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课时安排:本课题按教学参考书安排的是两课时,第一课时是燃烧的条件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第二课时安排的是爆炸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我在教学时作了调整,第一课时安排的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第二课时学习的是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和爆炸。
目的是通过燃烧条件的三个条件的关系,可以同时分析出灭火的原理,这也是检验学生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能体现出化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学习方法:以探究为主的师生互动式学习教学媒体:多媒体、图片、小黑板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资料运用设计意图喜欢魔术吗?给同学们带来魔术视屏“意念生火”提出问题: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哪些物质的燃烧?提出问题:这些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中有哪些共同点?你能由这些共同点给出什么是燃烧吗?提出问题:物质燃烧会有条件吗?燃烧是任何时候都能发生吗?提出用实验探究,给出实验探究的方案[实验1]:用棉花球分别沾上水和酒精在酒精灯上加热[实验1]:点燃小蜡烛后,用烧杯罩住[实验1]:取小煤球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友情提醒实验中的几个注意事项提出问题:三个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由这三个实验和实验中的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活动都很积极,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被视屏中的神奇的魔术吸引住了.回忆已学知识并积极回答,重点比较硫、木炭、细铁丝在氧气中点燃的现象学生讨论后归纳:发光、发热、剧烈学生很快地给出燃烧的定义很好奇,很想知道燃烧究竟有哪些条件仔细阅读后讨论分工情绪高涨,都立即投入到实验探究中,一个小实验完成后,不仅讨论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并且很认真地填写实验报告上。
【教育资料】秋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第4章 第一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导学案学习专用

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材解读燃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课从列举学习和生活中的燃烧事例入手,进一步研究燃烧的重要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并扩大对燃烧的认识,知道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教材采用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来掌握知识;通过粉尘爆炸实验,来说明爆炸的原理,并用一些注意安全的图标来加强对安全的认识;通过蜡烛的不完全燃烧实验,认识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发生条件并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及中毒原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一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
2.利用实验学习对比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4.通过火灾爆炸事故,培养学生分析和研究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正面的作用,也会有负面的影响,人类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2.形成“珍爱生命、防止火灾、学会自救、远离伤害”的意识,了解不完全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可燃物发生不完全燃烧的条件和不完全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探究点一燃烧的条件[情景展示1] 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问题探究] 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小木条是可燃物,小石子不是可燃物,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最新九年级化学全册第4章4.1常见的化学反应_燃烧教案2 新沪教版 大赛获奖教案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气味的剧毒气体。
吸入人体内的一氧化碳跟血液里的血
在氧气不充足
学式:
)
炸。
粉尘爆炸实验
任何可燃性气体、可燃性固体粉末,与空气接触充分,遇明火都有可能发生
煤矿坑
12.5%----74%
①蔗糖
.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应用。
量守恒定律
是不变?
证据
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Cu(OH)
】方案二如在敞口的锥形瓶中进行,情况如何?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
H2O
反应前
氢原子数:
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转变成生成物的过程。
在化学变化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量的测定”的实验就能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九年级化学全册 4.1.2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精品导学案 沪教版

第4章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2课时)【学习目标】1.能说出完全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的条件及危害,懂得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2.了解爆炸发生的条件,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
懂得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储存、运输、使用的注意点,熟悉相关标志。
3.了解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发生爆炸的条件。
了解爆炸极限的概念。
知道引爆的常见因素(明火、电火花、高温、撞击等)。
【学习重点】完全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的比较【学习难点】常见火灾的处理方法【学习过程】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1.写出下列化学用语两个氢原子,n个铵根离子,三个亚铁离子两个水分子,氧化铁,氯化钠中的阴离子,氯化铁,硫酸铵,硝酸锌,氢氧化铜,高锰酸钾制氧气符号表达式,双氧水制氧气符号表达式,电解水符号表达式,氢气燃烧符号表达式,2.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以下几种消防安全标志的意义:【新知导学】1、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如等是物理变化。
2、爆炸极限是什么?可燃物在生活中使用时要注意什么?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一、含碳燃料的完全与不完全燃烧1.碳燃烧的符号表达式: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
2.认识一氧化碳:⑴性质⑵危害⑶中毒机理⑷产生的主要途径⑸如何减少和预防一氧化碳的产生?(6)比较完全与不完全燃烧,知道不完全燃烧的缺点与危害?知道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活动二、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1.为什么液化气灶、煤气灶、煤炉都留有空气进口?2.P.94图4-3实验:蜡烛不完全燃烧实验,现象,你的解释:3.蜡烛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有什么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4.在煤炉的进风口扇风炉火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燃烧越旺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燃烧木材,是将一大块木材直接燃烧,还是怎么做?说明了燃烧越旺总结: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使煤燃烧更旺?活动三、爆炸现象1、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观察老师进行的粉尘爆炸实验,你有什么启发?三、总结、反思与提升1.不完全燃烧的缺点与危害2.请你总结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使煤燃烧更旺?3.燃烧正旺的煤炉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燃烧的蜡烛用扇子一扇就灭。
[推荐学习]九年级化学全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沪教版
![[推荐学习]九年级化学全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沪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59aa44ecaaedd3383c4d34d.png)
课题: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2课时)班级 姓名 备课组长【学习目标】1、区分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概念,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2、认识日常生活中某些爆炸现象发生的原因,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课前预习】1、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_________;氧气不充足生成_________;可燃物(含碳、氢元素)在氧气不充足时发生 燃烧,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元素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毒的气体和__ 等物质。
2、CO 是 色 味的 气体,能与血液中的 结合,使之丧失输氧功能,导致人体缺氧。
3、 发生在 的空间内,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热, 迅速膨胀就会引起 。
如果氧气的 太高,或可燃物与氧气的 ,燃烧范围广,周围空气迅速膨胀,也会发生爆炸。
【学习过程】【观察与思考】你知道液化气灶、煤炉都留有空气进口吗?你会调节空气进口大小吗?小吃店的煤炉为什么要用鼓风机鼓风?机动车排气管为何常冒黑烟?【活动与探究】蜡烛不完全燃烧实验现象 ;证明石蜡中含有 元素 。
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阅读课本P94-95,交流与讨论:1、文字表达式:碳的完全燃烧:碳的不完全燃烧:2、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所以燃料完全燃烧对 、 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使燃料完全燃烧的措施①增大氧气的 ②增大可燃物跟氧气的4、一氧化碳⑴物理性质: 色 味 体,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
⑵化学性质:①② 性:吸入人体内的CO 跟血液里的________结合⑶用途5、煤气中毒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一氧化碳中毒?当发现家中煤气泄漏,应如何处理?四、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讨论】你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爆炸现象?爆炸都是化学变化吗?【观察与思考】粉尘爆炸实验【交流与讨论】爆炸是怎样引起的?【小结】1、燃烧引起的爆炸发生的原因1)2)【交流与讨论】面粉厂、加油站、煤矿坑道为什么要严禁烟火?【阅读思考】课本P96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p97最后一段—98【小结】1、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2、几种消防安全标志【质疑】【当堂训练】A.二氧化碳 B.天然气 C.氢气 D.煤气从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课后提升】一、选择题1.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道物质燃烧的必须条件。
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学会科学探究的思考方法。
(2)了解灭火的原理,学会常见的灭火方法。
能利用灭火的原理,处理一些突发的燃烧失控情况。
(3)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体会燃烧为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燃烧失控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辨证的认识燃烧,激发只有深入了解燃烧,才能使其为人类造福的意识。
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学习重点:(1)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三.学习难点:(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四.学习过程:【创设情景】观看几组图片。
评价“火”的功和过。
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同时也激发起自己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引问】怎样才能让“火”更好的为人类造福呢?导入新课。
【问题一】燃烧的特征?什么是燃烧?口头回答下列燃烧反应的现象,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物质的燃烧有何特征?什么是燃烧?【引【问题二】燃烧条件是什么?【探究】进行猜想:根据老师提供的简易物品(分别沾水、酒精的棉球,小石头,小煤块,小木条,蜡烛,酒精灯,火柴,镊子,石棉网,玻璃杯)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实验设计:记录现象:【实验录象】红磷和白磷燃烧比较的视频【提问】为什么不同的物质点燃方式不一样?不同的点燃方式有同样的目的吗?(介绍着火点)形成结论:【追问】以上条件是否需同时满足,还是只需部分满足。
【学生小结】。
【轻松一刻】烧不坏的手帕。
火焰熄灭后,你观察到原来浸透酒精的手帕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引问】如何熄灭燃烧?【问题三】灭火的方法和原理:【创设情景】播放三组图片,请同学们判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原理?【学生讨论】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看过哪些灭火的方法?分别利用什么原理?【小结】灭火的原理与方法:(1)(2)(3)【追问】灭火时这几点要同时满足吗?【学生小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第1节燃烧第2课时导学案

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二课时)一、目标定向1、认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
2、能正确认识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爆炸现象发生的原因。
二、个体自学(阅读教材、思考问题)1、,就会引起爆炸。
、、都是依据这一原理。
2、、、等场所,应杜绝一切火种,防止发生爆炸。
3、灭火的三个原理(1);(2);(3)。
4、身处火灾现场的自我救护,如,,打电话报警等。
5、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采取什么方法灭火?①炒菜锅中食油起火②农村田埂中,稻草堆起火③在实验室不慎碰翻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起火三、同伴互导1、小组内相互交流基础知识的对错。
2、小组选出代表展示基础学习的成果。
四、教师解难1、发生森林火灾时,顺风跑还是逆风跑?2、房间里发生火灾时能不能立即打开门窗?为什么?3、煤矿为了防止发生瓦斯爆炸常采取哪些措施?五、练习检测1.点燃下列混合物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①N2和O2;②H2和空气;③煤气和空气;④面粉尘和空气;⑤CO和H2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2.为了保证旅客安全,交通部门规定: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腐蚀品和危险品等进站上车。
下列物品中,能携带上车的是()A.汽油 B.鞭炮 C.酒精 D.合成洗衣粉3.欲使燃着的酒精灯熄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只要使酒精灯隔绝空气B.只要把温度减低至酒精的着火点以下C.必须使酒精灯隔绝空气并且降温到酒精的着火点以下D.使酒精灯隔绝空气或者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4.开辟防火带是山林防火的一个措施。
在树林中间开辟通道(防火带)的主要目的是()A.降低着火点 B.隔绝空气 C.隔离可燃物 D.沿通道扩散浓烟5.面粉厂、汽车加油站必须张贴的标志是()六、补充学习1.为防止伤害性事故的发生,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存放易燃、易爆物的仓库,严禁穿化纤衣服入内B.防止易燃品着火后发生爆炸,储存与运输时一定不可密封C.工厂擦机器的油抹布,不可长期堆放,要及时处理D.煤气泄露,切不可开抽油烟机或排气扇的开关,应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2.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实验时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可用湿抹布扑盖B.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以喷大量水C.电线短路引起电器着火时,可用水浇灭D.炒菜时油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3.以下几种消防安全标志中,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填序号,下同),禁止吸烟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学习目标】
1.知道爆炸是如何发生的,能识别日常生活中的易燃物和易爆物及相关的图示知道爆炸极限的含
义,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
2.根据“燃烧和爆炸”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从微观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联系实际,
会分析灭火及 3.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学和安全意识。
【学习重点】:探究爆炸产生的原因,掌握一些安全知识
【学习难点】:爆炸产生原因的微观解释,灭火的原理
【自学导航】阅读教材95页,完成以下问题:
探究一:探究爆炸发生的原因 1.阅读P95内容,观察教材中的图片。
思考1.
1.在露天的空地上引燃少量火药会不会发生爆炸?爆竹里的少量火药为什么会爆
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汽车轮胎的爆炸与上述爆炸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归纳:
1.通过上面的事例你总结出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爆炸可分为爆炸和爆炸。
思考2.
1.下列物质:⑴氢气⑵汽油蒸汽⑶面粉尘⑷棉尘⑸天然气与空气混合,接触到明火,有可能发生爆炸危险的有那些?
2.关于爆炸的说法正确的是()
A.爆炸一定是燃烧引起的
B.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C.剧烈的燃烧都会引起爆炸
D.爆炸一定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的。
探究二:探究防范爆炸的措施
思考3.
⑴在加油站附近或面粉车间为什么都有“严禁烟火”的警示标语?
⑵煤矿的矿坑中为什么一定要有通风设备?
⑶点燃氢气前为什么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归纳总结:
为防范爆炸发生,我们一定要做到:
思考4.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轮胎爆炸
B.火药爆炸
C.钢铁生锈
D.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思考 5.可燃性气体或易燃物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时,遇到明火就会,导致有限空间里急剧增大,从而引起。
探究三:探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相关知识自主学习课本P98,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示。
思考6.
1.易燃易爆物在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2.在油库、面粉厂和车站等场所张贴了一些安全图标,下列图标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①②③④
①②③④
3.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
以下物品:①蔗糖②酒精③
烟花鞭炮汽油、煤油,不准带上车船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图标,装运红磷的箱子应贴的是()
A B C D
探究四:认识爆炸极限的含义阅读P96内容
思考7.在有限的空间,氢气和空气混合时,如果空气的量过少,燃烧还能进行吗?如果氢气的量过少时呢?
结论:只有在内,点燃可然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才有可能发生爆炸。
探究五:探究灭火的原理
思考8.
1.分析活动二中燃烧的三个条件
2.联系生活实际中灭火的实例
3.阅读思考课本P96-97。
归纳总结:
灭火的原理:
原理一: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原理二: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隔绝氧气)。
原理三: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巩固训练】
1.俗话说:“人要实,火要虚”说的是什么道理?
2.严格来说,家用煤气罐在第一次使用时,要进行“排空”,但有些人安全意识不强,直接使用。
正是由于爆炸极限的存在才避免了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你对此有什么认识?
3.下面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如图,在无盖小塑料桶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
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
试问:⑴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⑵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②蜡烛没有点燃时,③无盖小塑料桶中装的是干燥煤粉。
⑶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写出一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