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动物门

合集下载

第12章脊索动物门

第12章脊索动物门
泄系统的机能,使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大量废物更 有效的排出体外 除了圆口类之外,都用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
脊索动物的祖先:推想是一种蠕虫状的后 口动物,它们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 该类动物称为原始无头类
原始无头类 尾索动物、头索动物
原始有头类 原始脊椎动物
原始有颌类 原始无颌类(圆口纲、甲胄 鱼)
里层:纤维组织鞘 外层:弹性纤维鞘
(一)脊索
低等脊索动物中,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 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时期出 现脊索,发育完全时即被分节的骨质脊柱 所取代
组成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的细胞,都能随 同动物体发育而不断生长。而无脊椎动物 则缺乏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通常仅身体 表面有几丁质等外骨骼
第12章 脊索动物门概述(Chordata)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脊索动物的分类概况
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脊索
–脊索是一条纵贯躯体背部,在消化管之上、神 经管之下,并与之平行的一条索状结构
–脊索来源于胚胎时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 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
–脊索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面围有脊 索细胞所分泌而形成的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
脊索和神经管的形成过程
(三)咽鳃裂
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 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 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 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为咽鳃裂
低等脊索动物咽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着 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高等种类 只见于胚胎或幼体,随后完全消失
二、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况
–如肠鳃纲和羽鳃纲
(二)尾索动物亚门-海鞘
(三)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
文昌鱼横切面
文昌鱼内部结构
(四)脊椎动物亚门

脊索动物是动物界最后的一个门,也是动物界最高等的一个门

脊索动物是动物界最后的一个门,也是动物界最高等的一个门

脊索动物是动物界最后的一个门,也是动物界最高等的一个门。

脊索动物包括所有的脊椎动物,也就是说所有有脊梁骨的动物都属脊索动物门,如鱼、青蛙、蜥蜴、鸟、兽等,脊索动物也包括一些海产无椎骨而具脊索的动物如海鞘、文昌鱼。

脊索动物的身体结构非常复杂,分布十分广泛(从海洋到陆地,从平原到高山,从沙漠到草原,从森林到苔原都有他们的分布);生活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在水中游泳,有的爬,有的飞,有的奔跑);外形构造差异大(如鱼没有四肢而有鳍,鸟前肢特化成翼,哺乳动物有强有力的四肢)。

虽然脊索动物分布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外形结构差异大,但他们的内部主要结构有共同特征而区别于无脊椎动物。

脊索动物内部结构有哪些主要特征呢?第一节脊索动物门的基本特征一、主要特征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三大主要特征(big three)。

(一)具有脊索脊索是脊索动物门主要特征之一。

所有的脊索动物都具有脊索。

1、脊索的位置:脊索位于消化道的背面,神经管的腹面,是一条棒状结构。

2、脊索的结构和机能:脊索是由内部富有液泡的细胞组成,外面围有厚的结缔组织鞘——脊索鞘。

当胞液充满时,整条脊索既有弹性又很结实,所以能起着骨骼的基本作用(支持和保护)。

3、脊索的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肠背侧的一部分细胞离开肠管而形成。

也就是说来自原肠背侧的脊索中胚层。

(由原肠顶壁中线的细胞增厚,先形成脊索板,再形成脊索。

)4、脊索的演化:低等脊索动物终生保留脊索,如文昌鱼、圆口纲动物。

鱼类以上的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时期有脊索,后来被分节的脊柱所代替,脊索本身则完全退化或仅留残余。

(二)具有背神经管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所具有的第二个主要特征。

1、位置和形态:位于身体的背中线。

脊索或脊柱的背面,呈长管状。

中空的背神经管是一切脊索动物所特有的。

2、机能: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它为动物的神经中枢。

3、发生:神经管是由胚胎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

脊索动物门详解

脊索动物门详解

脊索动物门进化地位: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动物。

基本特征:1、脊索:是脊索动物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

2、背神经管: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中枢神经系统。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形成脑,脑后的部分形成脊髓。

3、鳃裂:消化管前端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4、其他特征:肛后尾:尾在肛门之后闭管式循环:尾索动物例外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脊索动物分类概述:现存脊索动物约四万多种,分属三个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在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被有被囊。

包括: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循环方式:开管式。

血液循环流向:可逆式(血管无动脉、静脉之分)2、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

咽鳃裂众多。

仅头索纲。

无头类:头索动物的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

组成:无心脏,腹大动脉搏动——称狭心动物循环方式:闭管式3、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代替。

脑和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逆行变态:幼体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如柄海鞘。

内柱:是文昌鱼、柄海鞘等动物咽部腹侧中间的一条纵沟,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

是脊椎动物甲状腺的前驱。

回结环:文昌鱼肝盲囊后一段内有纤毛的肠,是消化作用最活跃的部位。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区别:精氨酸、肌酸肌酸精氨酸棘皮动物说: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

①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都是后口动物;②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都以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③棘皮动物幼虫和半索动物幼虫极为近似;④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的肌肉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圆口纲圆口纲是现存的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无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身体分为:头、躯干、尾。

尾:尾鳍为原型尾。

原尾型:尾鳍内部支持骨及外部背、腹叶完全对称的尾。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无上下颌;无成对附肢;脊索终生存在;单鼻孔;内耳只有1-2个半规管;具鳃囊;特化性特征:1.具有口漏斗和锉舌。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一、名词解释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

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

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

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

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

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

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

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

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

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具脊索,具背神经管,具咽鳃裂,心脏及主动脉位于消化道的腹面,循环为闭管式(除尾索动物外),具肛后尾,中胚层内骨骼。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两侧对称,后口,三胚层,真体腔,分节。

(说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演化而来)脊索动物门的分类:尾索动物,头索动物,脊椎动物头索动物的主要特征:终生具有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身体仍有分节现象存在,无明显头部;生殖、排泄器官多对,各自开口;无心脏、血液无色。

头索动物的原始特性:无脊椎骨形成;无头无脑,无成对附肢;无心脏;表皮单层细胞;终身保持原始分节排列的肌节;无肾脏,只是按节排列的肾管,排泄与生殖系统无联系,无生殖管道。

头索动物的特化特性:形成围鳃腔,防止鳃裂被泥沙堵塞;有口笠,触手,缘膜,轮器,内柱等一系列特殊结构,具有从水流中筛选食物的作用;脊索越过神经管伸到身体最前端,这和文昌鱼用前端挖掘泥沙有关。

头索动物消化系统头索动物摄食方法:被动、滤食消化管:口、咽、肠、肛门消化腺:肝盲囊内柱与甲状腺肝盲囊与肝脏呼吸系统:在鳃裂处进行气体交换。

循环系统:闭管式,无心脏排泄系统:90~100对肾管,在咽壁的背方两侧。

生殖系统:雌雄异体,生殖腺约26对,按节排列,无生殖管道,体外受精。

胚胎发育和变态:卵小,为均黄卵;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幼体—成体。

逆行变态:动物体(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称为逆行变态。

圆口纲圆口纲的主要特征:1、没有真正的上下颌2、无成对附肢3、鼻孔单个,位于头部背面4、鳃位于咽部两侧的鳃囊中,鳃囊中附有由内胚层起源的鳃丝,故称囊鳃类。

5、生殖腺单个,无输出管鳃笼:由九对横行的软骨弧和四对纵行的软骨条相互连接而成。

鱼类呼吸系统呼吸器官:鳃辅助呼吸器官:皮肤:鳗鲡,鲇鱼,黄鳝,鲤鱼等。

口咽腔黏膜:黄鳝;肠管:泥鳅;鳃上器:胡子鲶、乌鳢;气囊:肺鱼鳔:功能:身体比重的调节器官;(主要);呼吸作用(肺鱼,总鳍鱼);发声作用(石首鱼科);感觉作用(鲤形目):韦伯氏器。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3)鱼形动物(Pisces)的鳞
四种类型:
盾鳞:外形似盾,基板部分埋于皮层内,尖锥状棘突 露出体外。见于软骨鱼类 硬鳞:多为菱形,厚板状,表面具珐琅质层。见于原 始硬骨鱼类
3)鱼形动物的鳞(续)
圆鳞:为骨质鳞,表面无珐琅质,可见同心状生 长纹。见于硬骨鱼鲤科鱼类
-栉鳞:也是骨质鳞,只是鳞片表面具小棘,后缘 具小锯齿。见于硬骨鱼鲈科鱼类
始祖鸟 化石
始祖鸟 化石
始 祖 鸟 复原图
中华龙鸟
3)鸟纲(Aves)起源
起源:由爬行纲的一支演化过来
重点
过渡型化石:可能有始祖鸟、中华龙鸟,因为:
具爬行类特点:头骨双孔型,无喙,颌上有 齿,胸椎彼此未愈合,尾椎多达20个,骨骼 不中空,前肢具三个分开的肢
具鸟类的特征:全身披羽毛,前肢基本成翼, 后肢及腰带似鸟类
蜥螈(P1)复原图
两栖类:颈不明显 爬行类: 躯干和尾
七、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6、鸟纲(Aves)
1)主要特征
最成功的飞行脊椎动物。具有高而恒定的体 温(37.0-44.6C),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身体流线型,具羽毛,前肢成翼,骨骼致密 轻巧,髓腔大,胸骨发达(区别于其他脊椎动 物)。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造巢、孵卵、育 雏),保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J-Rec.
2)鸟纲(Aves)重要化石
始祖鸟(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
具羽毛,但其余骨骼特点均与爬行类一致, 如有牙,前肢末端具爪。同时具有鸟类的 特点. 发现于德国晚侏罗世地层. 中华龙鸟:同时具有鸟类和爬行类的特点, 但有人认为它是恐龙。发现于我国辽西侏 罗纪地层中.
泥盆纪海洋鱼类(图)

动物界-脊索动物门

动物界-脊索动物门
脊索内部由泡状细胞组成,外面包有厚的结缔组织鞘— 脊索鞘。使整条脊索既有弹性,又很结实,起骨骼的作用。 所有的脊索动物胚胎期均具有脊索,以后或保留,或退化。
低等种类:终身具有脊索如文昌鱼、七鳃鳗。有的类群: 只见于幼体如两栖类、海鞘。
高等种类:胚胎期出现,成体时由脊柱取代如爬行类、鸟 类、哺乳类。
医学ppt
幼体具有脊索动物3大特征,但脊索仅限于尾 部。幼体经变态(逆行变态-变态后成体的构 造比变态前幼体的构造更为简单)至成体只保 留鳃裂。
体外包被特殊的被囊,由近似植物纤维素的被 囊素构成,又称被囊动物(Tunicata)。代表 动物:海鞘
医学ppt
7
医学ppt
8
2、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data)
2
②背神经管(dorsal tubular nerve cord):
位于身体背部脊索上方的中空 管状结构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 脊椎动物分化为脑和脊髓。
非脊索动物:神经系统中枢部分 呈索状,位于消化管的腹部。
医学ppt
3
③鳃裂(gill slits):
消化道前端咽部两侧,有左右成对排列的裂孔,直 接或间接开口于体表,称为鳃裂(咽鳃裂);
但有明显头部和附肢,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 被脊柱所代替,而且脊柱是由许多脊椎(vertebra)前后连 接而成,故称脊椎动物。
医学ppt
11
生物学特征
1.出现明显的头部,有 有头类(Craniata)之称(脊神经管的前端分化为脑, 后端为脊髓。脑分为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五部;头部出现集中 的感觉器官);
③两栖纲 ④爬行纲 ⑤鸟纲 ⑥哺乳纲
无颌类(Agnatha):没有颌的脊椎动物,现 存的类群只有圆口类。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2、背神经管(dorsal tubular nervecord):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呈管状,位于身体的背中线上,即在脊索(脊柱)的上方。它是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脊椎动物的背神经管分化为脑和脊髓两部分,脑室(cerebral ventricle)、中央管腔即神经管腔(neurocoele)分别是其内管;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中枢部分呈索状,即腹神经索(ventral nerve cord)。
5、神经系统:因固着生活,神经系统退化,仅在入、出水管孔之间有一个神经节(nervus ganglion),没有内腔,圆而坚硬,状如小瘤。其旁(靠出水口)有一无色透明、略为膨大的神经腺(neural gland),相当于高等动物的脑下腺。无专门感觉器官,仅于入水管孔、出水管孔、外套膜上有少量散在的感觉细胞。 6、生殖系统:雌雄同体,生殖腺位于肠环间和外套膜内壁上。精巢大,呈分支状,为乳白色颗粒状小块;卵巢长管状,呈淡黄色,内含有许多圆形的卵细胞,精、卵巢紧贴重叠,分别以单根生殖导管(gonoduct),开口于肛门附近的围鳃腔中。成熟的性细胞输入围鳃腔,然后经出水管孔排出体外,或在围鳃腔内与另一海鞘的生殖细胞相遇受精。精卵生殖细胞不同时成熟,为异体受精。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脊索动物门(Chordata):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包括全部脊椎动物和一些没有脊椎骨的脊索动物。 主要特征(共同特征、三大特征): 1、脊索(notochord): 是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来源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肠背侧的一部分细胞离开肠管而形成(内胚层)。 A、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具有脊索; B、有的种类仅见于幼体; C、高等脊索动物,只有胚胎期间出现脊索,发育完全时,即被分节的脊柱所取代,称这类动物脊椎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索动物门
进化地位
是所有动物中最高等的动物,包括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1、主要特征(三大特征)
•(1)脊索
•(2)背神经管
•(3)咽鳃裂
(1)具有脊索:
•消化道和神经管间的一条不分节的棒状结构。

•起着支持身体纵轴的作用。

•低等种类终生保留脊索。

文昌鱼。

•高等种类胚胎期间出现脊索,成体时由分节的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成脑,脑后的部分形成脊髓。

•位于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来源于原肠背壁。

(3) 咽鳃裂
咽部两侧成对的裂缝,为鳃裂,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低等脊索动物及鱼类的鳃裂终生存在,其他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期
有鳃裂。

2、次要特征:
•1)心脏总是位于消化管的腹面。

•2)尾部如存在,总是位于肛门的后方,构成脊索动物特有的肛后
尾。

无脊椎动物的肛孔常开口在躯干部末端。

•3)骨骼系统属于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它是由活的细胞构成的,能随着身体发育而增长。

非脊索动物亦有坚硬部分,但为死的外
骨骼。

•4)与非脊索动物相似的结构:后口,三胚层,次级体腔,两侧对称,分节现象。

这些共同点说明脊索动物是由非脊索动物进化而
来的。

二、脊索动物门的分类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41,000多种,分为2大类群3个亚门
尾索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脊索渐被脊柱取代,形成明显头部,为有头类。

尾索动物亚门:
1、特征:
⊕自由生活-脊索终生保存;
固着生活-仅幼体尾部有脊索,成长后脊索和尾部消失,故称尾索动物。

⊕成体外被类似植物纤维素性质的被囊,因此又称为被囊动物。

⊕逆行变态:尾索动物所特有的变态方式。

海鞘幼体是典型的尾索动物。

经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内部器官,发育成结构简单的成体。

头索动物亚门:
1、主要特征
⊕结构简单,但终生保留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在动物系统进化上占十分重要的位置。

⊕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脊索纵贯全身,超过背神经管伸达躯体的最前端,故称为头索动物。

⊕中空的背神经管位于脊索之上,前端稍膨大形成脑泡。

⊕在咽的两侧有7 对以上的咽鳃裂。

除终生具有脊索动物的三个主要特征外,还具有:
⊕与脊椎动物相似的特征:具肌节、有奇鳍、肛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其胚胎发育和三个胚层的分化也与脊椎动物相似。

⊕比脊椎动物原始的特征:无头、无骨骼、无心脏、排泄器官为肾管。

⊕比无脊椎动物进化的特征:躯体两侧有一对腹褶,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的雏形。

脊椎动物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的特征:
与尾索、头索动物两亚门一样:胚胎发育早期出现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

但结构复杂、是进化最高等的一个亚门。

主要特征
出现明显的头部。

又称为有头类。

–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身体的主要支持结构。

(低等脊椎动物中脊索仍为主要支持结构,后脊索仅留残余或完全退化)。

–出现了上下颌,能主动地捕捉食物,提高营养代谢的能力(圆口类除外)
–出现成对附肢,即水生动物的偶鳍和陆生动物的附肢。

(除圆口类外)–水生的鳃进一步完善。

陆生的在胚胎或幼体阶段用鳃呼吸,成体肺呼吸。

–有收缩功能的心脏代替了腹大动脉,循环系统完善。

–集中的肾脏代替了分节排列的肾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