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第15章 脊索动物门
第15章 脊索动物门_PPT幻灯片

头索纲、鳃口科、文昌鱼属和偏文昌鱼属。
代表动物:文昌鱼
1.外形 2.内部结构 3.生活史
1. 文昌鱼的外形
体形:略似小鱼,无明显头部,左右侧扁, 身体两端稍尖,故又称双尖鱼。半透明。体 长一般40~50mm。
外形特征与结构:有背鳍、尾鳍、臀鳍,无 偶鳍。肛门位于尾鳍与臀鳍之间。 在身体前 腹部两侧有腹褶(纵褶),腹褶后方中央、臀鳍之 前有一围鳃腔孔(又称腹孔),是鳃裂排水 的总出口。
三大区别性特征: 1)出现了脊索 2)具中空的背神经管 3)有鳃裂
脊索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
作为体重的受力结构,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
2.构成运动肌肉的支点,
使躯体不致于在运动时由于肌肉的收缩而变短或变形;
3.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使动物体能更有效地完 成定向运动,快速运动,
(5)呼吸系统;鳃裂及其上分布的微血管。
(6)血液循环系统:文昌鱼的血液循环系统 属闭管式(血液完全在血管内流动)。无心 脏,心脏的功能由具有博动能力的腹大动脉 代替(所以文昌鱼又称为狭心动物)。血液 循环系统的主要结构有:腹大动脉、鳃动脉、 背大动脉、总主静脉。
2.内部结构(解剖构造)
(1)皮肤:由表皮、真皮和最外面的角皮层 3层构成。
(2)骨骼:纵贯全身的脊索(作为支持体中 轴的支架)。
(3)肌肉:全身的主要肌肉是60多对按节排 列于体侧的V形肌节,尖端朝前,肌节间由 结缔组织的肌膈隔开。(特点:两侧的肌节并不对称)
文昌鱼的外形与结构
文昌鱼内部结构
(四)尾索动物的代表种—柄海鞘 1.分类地位:属海鞘纲单海鞘目。
2.外形和生活方式
成体柄海鞘呈长椭圆形,基部以柄生在海底或海 水淹没的物体上,另一端(头部)有入水孔和出水孔。 入水孔进水流和微小食物,通消化道,孔内中央有筛 状缘膜可以过滤掉粗大的食物,只允许微小食物进入 消化道。出水孔的作用就是出水,在正常情况下,水 流从入水孔进,由出水孔出。
脊索动物门PPT课件

脊索动物门的肌肉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运动、呼吸、消化、循环和排泄等。不同部位 的肌肉在功能上具有差异,但它们共同协作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神经系统
脑部结构
神经元和突触
学习和记忆
脊索动物门的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 脑、脑干和脊髓等部分。大脑负责处 理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信息; 小脑负责协调肌肉的运动和控制平衡 ;脑干负责调控基本生命活动,如呼 吸、心跳等;脊髓则负责传递大脑与 身体各部分之间的神经信号。
一些脊索动物具有特殊的繁殖策略,如一雄多雌、一雌多雄、雌雄同体等。这些策略有助于提高繁殖效率和后代的生 存率。
繁殖环境
脊索动物的繁殖环境也各不相同,有的在海洋中繁殖,有的在淡水或陆地上繁殖。例如,一些两栖动物 在水中产卵,而爬行动物则在陆地上产卵。
栖息环境与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脊索动物栖息于各种环境,包括海洋、淡水、陆地等。不同栖息环境中的脊索动物具有 不同的生理特点和适应机制,如鱼类适应水中的生活,而哺乳动物适应陆地生活。
02
鱼类具有脊椎骨,覆盖着鳞片,通过鳃呼吸,大多 数种类通过鳍运动。
03
鱼类是水生动物,但也有一些种类如鳗鱼和鲑鱼能 够进行长距离的迁徙。
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是冷血动物,通常具有 鳞片覆盖的皮肤,四肢从体侧横 出,大多数种类通过产卵繁殖。
爬行动物包括蛇、蜥蜴、龟、鳄 等,它们主要生活在陆地上,但 也有一些种类如海龟生活在水中。
骨骼系统
脊柱
脊索动物门的骨骼系统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存在脊柱。脊柱 由一系列椎骨组成,每个椎骨都由一个体和一个神经弓组 成。
骨组织
脊索动物门的骨骼主要由骨组织构成,具有硬度和支撑作 用。骨组织分为皮质骨和海绵骨两种类型,皮质骨提供硬 度和支撑,海绵骨提供韧性和弹性。
12第15章 脊索动物门

住囊虫及冲出胶质住室的虫体
15.2.2.2 海鞘纲
现存1250种
特点:幼体自由生活,成体固着生活。有被囊。鳃 裂多,外套膜上有肌纤维,但不呈环带状。 有变态。
单海鞘目:多单体,若为群体则每个个体有一个被囊。
复海鞘目:多以无性出芽生殖形成群体,共一个被 囊,每个个体有一个入水孔, 共一个出水孔。
几种尾索动物(一)
(4)消化和呼吸系统
口位于入水口的底部,有一周围生有触手的缘膜用 以阻挡大颗粒。咽占据身体的3/4,咽壁上有许多鳃裂。 水经鳃裂入围鳃腔,然后经出水口排出。水流经过时完 成气体交换。缘膜将食物颗粒滤入咽内。咽壁腹侧中央 有一纵沟叫内柱(endostyle)具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腺 细胞分泌粘液将食物粘成团,纤毛摆动使水定向流动。 咽壁背侧中央有一凹沟叫背板(dorsal lamina)或咽上 沟(epipharyngeal groove)。内柱与背板在咽前部以围 咽沟(peripharyngeal groove)相连。形成的食物团经围 咽沟到达背板,然后进入胃、肠,食物残渣经肛门排入 围鳃腔,经出水口排出体外。
替。脑和感官在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称 有头类(Craniata)。包括6个纲。 1.圆口纲 Cyclostomata,又称无颌类 (Agnatha)。
无颌,无成对附肢,脊索与雏形椎骨并存,
出现雏形的椎骨(vertebra)。皮肤裸露。
2. 鱼纲(Pisces)
出现上下颌,体表被麟,鳃呼吸,有成对附肢,适
幼体
成体
变态: 1.身体前端附着突起吸附在其他物体上。 2.尾部及其内部结构逐渐被吸收消失。 3.神经管缩小,残留成为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 4.咽部扩大,鳃裂数增多,围绕咽部形成围鳃腔。
第十五章 脊动物门-PPT课件

二、内部结构(1)体壁 为外套膜,除一层上 皮外有中胚层的肌肉—开关出入水孔,体壁分 泌被囊素(似植物纤维),为外被囊,被囊不 附着他物,但同种可叠上。 (2)消化与呼吸,入水孔底部有口,通过长有 触手的缘膜即咽,被鳃裂贯穿,咽为身体的绝 大部分(3/4)水流由入水孔—口—鳃裂—围鳃 腔—出水管(孔)。体腔被围鳃腔挤掉,鳃裂 为呼吸器官,咽部腔内壁背腹侧中央各有1沟 状构造分别为背板(或咽上沟)和内柱。咽部 消化管具腺细胞和纤毛细胞将食物粘成团推移 到食道胃、肠、最后开口于围鳃腔,不消化残 渣由此排出。
第二节 脊索动物分类简述
4万多种,分3亚门 一、尾索动物亚门 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出 现在幼体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 有被囊,常见种有各类海鞘和住囊虫, 自由或固着生活,有世代交替现象,本 亚门含尾海鞘纲,海鞘纲和樽海鞘纲等3 纲。
二、头索动物亚门 本门与尾索亚门均为 脊索A.的中低等种类,合称原索动物。 脊索和N管纵贯于身体的背部,并终生保 留。咽裂多。仅头索纲,体呈鱼形分节明 显,表皮只有一层细胞,头部不明显故称 无头类。
三、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脊索仅在胚胎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 被脊柱代替。脑和多种感觉器官在终端 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crariata)。本亚门共含6纲。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各纲
脊椎动物亚门共分六纲:1、圆口纲;2、 鱼纲;3、两栖纲;4、爬行纲;5、鸟纲; 6、哺乳纲 圆口纲:无颌,无成对附肢,单鼻孔,脊 索与雏形脊椎并存,又名无颌类, 鱼纲:出现上下颌,体表被鳞、鳃呼吸, 成对前后肢为胸、腹鳍,与其它四足类合 称有颌类。 两栖类,皮肤裸露,幼体用鳃呼吸,以鳍 泳动变态后到陆地生活,营肺呼吸以五趾 附肢运动。
普通动物学第15章_脊索动物门解析

第四节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
原索动物:无真正的头和脑(无头类)
一、主要特征:
1)、幼虫自由生活,有中空的背神经管,尾部有脊 索, 因此得名“尾索动物” 2)、鳃裂终生存在 3)、身体外面有被囊包被着,又称“被囊动物” 4)、一般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无性生殖(出 芽生殖),有性生殖,及世代交替现象。 5)、从幼体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其变态 为逆行变态。
1. 后口(少数无脊椎动物为后口); 2. 三胚层; 3. 真体腔; 4. 身体分节; 5. 两侧对称。
这些特征说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 来
思考:脊索在动物进化史上的意义?
1)体重的受力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器官 2)完成定向运动:使躯体运动肌肉获得附着点,使捕食、 御敌更准确、迅速 3)有利于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使体型增大成为可能 4)为脊椎动物头骨形成、颌的出现提供了前体条件
• 第二节 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述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41,000多种,分为3个亚门:
尾索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亚门
原索动物 (无头类)
脊椎动物亚门 --- 脊椎动物(有头类)
尾索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亚门
尾海鞘纲 海鞘纲 樽海鞘纲
—头索纲
无 原索动物 头
类
圆口纲 无颌类
脊椎动物亚门
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2、脊索动物门的次要特征
二、次要特征
2)肛后尾
1)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闭管式循环 2)肛后尾 •脊索动物在肛门后方出现了尾,有些仅见于胚胎期。 3)内骨骼 •具有来源于内胚层可长长和长粗的内骨骼。
区别脊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 ---具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
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结构的比较
第15章 脊索动物门

文昌鱼的肾
7.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
心脏: 心脏:无心脏。 动脉系统:具有搏动功能的腹大动脉和由它发出的人鳃动脉。 动脉系统 腹大动脉发出许多成对的人鳃动脉直接进入鳃间隔,不散 成毛细血管,经过气体交换后的血液在背部汇成对的背动 脉根,向前将新鲜血液供给身体前端,向后合并成背大动 脉,并由此发出血管到身体各个部分。 静脉系统:由身体前端回来的血液汇成1对前主静脉,身体 静脉系统 后端回来的血液汇成1对后主静脉,它们从两侧汇人1对总 主静脉又称居维叶氏管(ductus Cuvieri)。左右总主静脉 汇合处为静脉窦,并通人腹大动脉。肠部返回的血液由毛 细血管网汇成肠下静脉,向前进入肝盲囊后又散成毛细血 管,这条血管称为肝门静脉(hepatic portal veins)。肝 盲囊的毛细血管汇集成肝静脉进入静脉窦。 文昌鱼的血液无色,无血细胞,无呼吸色素,氧气通过渗透 进入血液。
第二节 尾索动物亚门 Urochordata) (Urochordata)
尾索动物包括海鞘、柄海鞘等在内的大约2000种 海生动物,成体大多营固着生活。幼体具有脊索动 物3大特征,但脊索仅限于尾部。幼体经变态至成 体只保留鳃裂。体外包被特殊的被囊,由近似植物 纤维素的被囊素构成,又称被囊动物(Tunicata)。 本亚门动物长期被归属于无脊椎动物,直至1866 年俄国胚胎学家柯瓦列夫斯基研究了海鞘的胚胎发 育,才确立了它们的低等脊索动物的地位。
(二)内部构造
1.体壁:被囊+外套膜(上皮细胞+肌肉纤维) 2.消化与呼吸: 呼吸作用在咽部完成,咽内壁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当 水流经过鳃裂时进行气体交换。 水----口------鳃裂-----围鳃腔-----出水孔 咽部腹侧是内柱(它聚集了碘元素,是脊椎动物甲状 腺的同源器官),背侧中央是背板,背板与内柱上下相对,在 咽的前端以围咽沟相连。 食物团——内柱——围咽沟——背板——食道 3、循环:具心脏(心脏能够改变搏动的方向)和血管。可 见淋巴细胞,也可看到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系统的退化痕 迹。血细胞中包括钒细胞(但这种含钒的色素并没有表现 出呼吸功能)。 • 血管:前端1条鳃血管,后端1条肠血管。 • 特殊的可逆式血液循环流动
《L脊索动物门》课件

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 具有鳞片和四肢,可以在 陆地上爬行或行走。
哺乳动物适应多种生活环 境,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 、灵活的身体和复杂的感 官器官等特征。
鸟类适应飞行生活,具有 轻质的骨骼、强壮的胸肌 和羽毛等特征。
04
脊索动物门与人类的关系
《脊索动物门》PPT课件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 脊索动物门简介 •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类群 • 脊索动物门的演化历程 • 脊索动物门与人类的关系
目录
CONTENTS
01
脊索动物门简介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生活。
药用价值
一些脊索动物,如海马、海龙等 ,在传统中药中有广泛应用,对 人类健康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人类对脊索动物的利用与保护
资源开发与利用
人类在渔业、狩猎、毛皮贸易等 方面利用脊索动物资源,但过度
开发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保护区的建立
为了保护珍稀、濒危的脊索动物, 人们建立了各种自然保护区,限制 人类活动,为它们提供安全的生存 环境。
法律法规制定
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人类 对脊索动物资源的利用行为,促进 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分布
脊索动物广泛分布于海洋、淡水 、陆地等环境中,其中海洋是脊 索动物最主要的栖息地,从浅海 到深海都有分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研究意义
01
生态学意义
脊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鱼类、鲸类等是水域生态
系统中的重要消费者和生产者,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下)

第十五章脊索动物门15.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类15.1.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
脊索动物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是其最主要的三大特征。
(也是区别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脊索动物还有一些性状在高等无脊椎动物中也具有。
如:三胚层、后口、次级体腔、两侧对称以及躯体和某些器官分节现象等,这些共同的特点表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
1、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背面背神经管腹面。
在发生上来自胚胎的原肠背壁。
脊索终生存在于低等脊索动物中(如:文昌鱼)或仅见于幼体时期(如:尾索动物)脊椎动物中圆口类终生保留其它类群只在胚胎期出现脊索,后来被脊椎所取代。
成体的脊索完全退化或保留残存。
脊索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强化了对躯体的支持与保护功能,提高了定向、快速的运动的能力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功能,也使躯体的大型化成为可能。
是脊椎动物头部以及上下颌出现的前提条件。
2、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的神经中枢,位于脊索背面。
在发生上由胚胎背中部的外胚层加厚下陷卷曲所形成。
3、鳃裂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称为鳃裂(也叫咽鳃裂)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咽鳃裂终生存在,(在鳃裂之间的咽壁上着生布满血管的鳃,为呼吸器官)陆栖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发:两栖纲的蝌蚪)具有鳃裂,成体完全消失。
(名词解释)4、如果具有尾,总为于肛门后方,称为肛后尾。
5、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循环系统为闭管式(不包括尾索动物)大多数脊索动物中具有红细胞。
15.1.2脊索动物的分类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14000种,分为3亚个门。
逆行变态:一些脊索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形态变得更加简单,如柄海鞘成体形态结构与典型的脊索动物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名词解释)脊索动物,分为3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二节 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述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 41,000多种,分为 3个亚门:
尾索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亚门
原索动物 (无头类)
脊椎动物亚门 --- 脊椎动物(有头类)
尾索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亚门
尾海鞘纲 海鞘纲 樽海鞘纲
—头索纲
无 原索动物 头
类
圆口纲 无颌类
脊椎动物亚门
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颌口类
无羊膜类
有 头 类
鸟纲
羊膜类
哺乳纲
一、原索动物:无真正的头和脑(无头类)
(一)尾索动物亚门: ? 幼体具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但脊索在
尾部。变态后脊索消失,背神经管退化 成神经节,鳃裂仍存在。成体具被囊, 大多营固着生活。
(二)头索动物亚门:
? 三大特征终生存在。脊索纵贯全身,并向前延伸
至背神经管前端。
3. 硬骨鱼亚纲(硬骨鱼纲):
骨骼一般为硬骨,体被硬鳞,圆鳞或栉鳞,鳃 裂不直接开口于体表。
4. 两栖纲:
? 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种类。 幼体鱼形,以鳃呼吸;成体出现五指(趾)型四 肢;皮肤裸露,以肺和皮肤进行呼吸,生活在潮 湿的陆地或水中。
? 与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更高等脊椎动物共称 为四足类。
第十五章 最高等的动物门类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 、具有脊索(notochord ) 2 、具有背神经管(dorsal tubular nerve cord )
3 、具有咽鳃裂(pharyngeal gill slits )
背神经管
咽鳃裂
脊索
脊椎动物的结构模式图
环节动物说:(证据)两类都两侧对称、分节,有发达的体腔和 各节的排泄器官
不足: 棘皮动物说: 认为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证据:1)半索动物的成体有接近于脊索动物的特点,而胚胎发育和幼体形
态都和棘皮动物极为相似,所以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亲缘关系密切,而半索 动物又是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间的过渡类型。
2)肌肉生化分析表明,棘皮动物、半索动物肌肉中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 是处于无脊椎动物(含精氨酸)和脊索动物(含肌酸)之间的过渡类型。
因此,把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的亲缘关系肯定下来,主张这两类出自共同的 祖先,这共同的祖先分两支发展,一支进化为棘皮动物,另一支进化为脊索 动物。
复习题: 1.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是什么?加以简略说明。 2.脊索动物次要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次要的? 3.脊索动物门的分类简况如何? 4.简述棘皮动物说。 5.地质年代与动物演化的关系如何?如何划分地质年代? 6.分类名词:无头类、有头类、无颌类、颌口类、无羊 膜类、羊膜类的概念及包括的纲。
二、代表动物----柄海鞘(Styela clava)
入水孔
作为沿海污损生物的重要 指示种
出水孔
1、成体海鞘的外形: 长 椭圆型
生活方式: 幼体自由 生活,成体固着或者聚生
1. 后口(少数无脊椎动物为后口); 2. 三胚层; 3. 真体腔; 4. 身体分节; 5. 两侧对称。
这些特征说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 来
思考:脊索在动物进化史上的意义?
1)体重的受力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器官 2)完成定向运动:使躯体运动肌肉获得附着点,使捕食、 御敌更准确、迅速 3)有利于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使体型增大成为可能 4)为脊椎动物头骨形成、颌的出现提供了前体条件
二、脊椎动物
? 脊椎动物:脊索渐被脊柱取代,脑和感觉器官集 中于前端,形成明显头部,为有头类。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1. 圆口纲:
? 无颌,又称无颌类。无成对附肢,脊索终生存 在,并出现雏形脊椎骨。
2. 软骨鱼亚纲(软骨鱼纲):
出现上下颌,称为有颌类。骨骼全为软骨,体 被盾鳞,出现了成对的鳍,鳃裂直接开口体外。
5. 爬行纲:
? 完全陆生;皮肤干燥,被以角质鳞、盾片或骨板; 肺呼吸;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与鸟类、哺乳类 共称为羊膜类。
6. 鸟纲:
? 全身被羽;前肢特化
为翼;恒温;卵生。
? 7. 哺乳纲:
? 身体被毛;体温高而恒定;胎生(单孔类除外); 哺乳(具乳腺)。
脊椎动物主要类群
第三节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位置:消化道前段,即咽部两侧的壁上,有一系列成对的裂 缝,直接或间接开口于体外,这些裂缝称之为咽鳃裂
结构:左右成对排列的裂缝,它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相通, 鳃裂壁上富有毛细血管。
来源:由外胚层和内胚层
发展:水生动物的鳃裂 终生存在,而陆生动物 只见于胚胎时期或幼体, 然后完全消失,成体以 肺呼吸。
文昌鱼纵切面
第四节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
原索动物:无真正的头和脑(无头类)
一、主要特征:
1)、幼虫自由生活,有中空的背神经管,尾部有脊 索, 因此得名“尾索动物” 2)、鳃裂终生存在 3)、身体外面有被囊包被着,又称“被囊动物” 4)、一般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无性生殖(出 芽生殖),有性生殖,及世代交替现象。 5)、从幼体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其变态 为逆行变态。
1、具有脊索(notochord)
位置:身体背部、消化道背面、背神经管腹面
结构 内部:液泡细胞组成脊索 外部:围以脊索鞘(结缔组织)
脊索及外围的脊索鞘
来源: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背侧的部分细胞离开肠管, 成为中胚层而形成的棒状结构。
发展:脊索动物的胚胎期均具有脊索,以后或终生保留,或 退化并被脊柱(vertebral column )代替。
2 、具有背神经管(dorsal tubular nerve cord )
位置:脊索背面 结构:为神经组织构成的管状结构 来源:由外胚层内陷形成 发展:低等脊索动物未出现明显分化(头索、尾索), 终生保留;高等种类背神经管haryngeal gill slits )
2、脊索动物门的次要特征
二、次要特征
2)肛后尾
1)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闭管式循环 2)肛后尾 ?脊索动物在肛门后方出现了尾,有些仅见于胚胎期。 3)内骨骼 ?具有来源于内胚层可长长和长粗的内骨骼。
区别脊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 ---具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
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结构的比较
脊索动物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相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