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趋势(1973-2009)

合集下载

环境绩效评价

环境绩效评价

环境绩效评价24031课程目的➢增强和加深对环境绩效概念的认识➢了解环境绩效评价的过程➢重点了解环境绩效参数及设定➢提高有关环境绩效知识在审核协过程中的应用能力课程大纲➢环境绩效评价的产生及发展➢2403114031与14000系列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24031与24001标准之间的关系➢环境绩效评价与环境报告书的关系➢环境绩效评价与环境会计的关系第一章一、环境绩效评价的产生与发展1、环境绩效评价的产生及发展a)国外环境绩效评价的发展➢1969年美国环境保护署公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案《关于推动产业界采用系统化环境影响评估程序》➢1989年公司发布了全球第一份环境报告➢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下属的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装()分别于1990年、1992年和1994年对各国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调查,相继发布了《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和财务报告》(1999)、《企业环境业绩与内务业绩指标的结合》(2000)和《生态效率指标编制者和使用者手册》(2003)➢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于2000年提出了全球第一套生态效率指标的量化结构,主张用生态效率指标衡量企业的环境绩效➢全球性报告促进行动()专门从事可持续性报告的编制标准设计,并且提供全球适用的指导准则,它分别于2000年、2002年和2006年发布了三版《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

包括原料、能源、水、生物多样性、废气污水和废物、产品服务、法律从成本、运输、环保投资共9大方面的17个核心指标和一三个附加指标。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在《环境绩效报告(1994)》中,列举资源、公共事业、大型制造业、零食业、交通业和其它服务业共7种行业、一五个方面的环境绩效指标。

内容涉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土地破坏与恢复、采掘、使用再生资源、污染预防、固体及危险废物管理、能源保护、空气预防、水方案、自我监控方案、对环境负责的产品与服务、科技创新、员工的环境问题认知、法律法规的守情况、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情况环境绩效分析等方面。

我国的环境保护之路

我国的环境保护之路

我国的环境保护之路政府的行动1972年6月: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1972年6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上第一次国际性的环境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73年11月: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卫生部联合批准颁布了中国第一个环境标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1974年10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

1979年9月:五届人大十一次常委会通过新中国的第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

1979年:加入了联合国环境署的“全球环境监测网”、“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中心”和“国际环境情报资料源查询系统”。

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在中国兰州设立了“国际沙漠化治理研究培训中心”总部。

1981年:成立了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对全国环保系统的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

1982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立环境保护局。

1984年:国务院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领导组织协调全国环境保护工作。

1988年: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并被确定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1998年:新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正部级)成立。

1998年:国家环保局升格成国家环保总局。

2008年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

198=9年4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积极推行深化环境管理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污染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5项新制度和措施,连同继续实行环境影响评价。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第一次明确提出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993年10月:全国第二次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方针发生了新的转变。

1990年:《中国环境年鉴》出版,并从1994年开始出版英文版。

杭州市近56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杭州市近56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已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球气候系统。

2007年IPCC 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1906-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总共升高了0.74°C ,而且最近50年来的升温是过去100年来的2倍,并预测出到21世纪末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会升高1.1-6.4°C ,因此全球变暖已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1]。

除了气温的升高,还有一系列的气候因子的变化。

在全球中高纬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为增加的趋势,并且增加的趋势达到0.5-1.0%每10年[2]。

气候变化不仅仅是全球变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会对人类经济、社会、环境,国家利益和安全等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气温和降水量作为气候变化最为重要的两个因子,已经是很多学者和专家关注的热点。

对区域气温和降水量研究越来越多。

而各项研究也表明,全球不同地区气候有非常明显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有显著的时间和区域差异,因此研究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和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

杭州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近五六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活动频繁的同时也造成了杭州地区气候的相应变化。

研究杭州市近56年来的气候变化,不仅为学者研究区域之间气候变化差异提供依据,也可侧面反映杭州市的经济发展变化和人民生活变化,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

一、数据来源本文采用的杭州站1960-2015年降水及气温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杭州气象台站建立较早,且无变迁,数据完整无缺失)。

将天降水量累加得到月降水量,再将月降水量累加得到年降水量,每天的气温数据累加除于一年总天数得到年平均气温。

二、1960-2015年杭州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一)气温变化分析1.趋势变化图1 1960-2015年杭州市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曲线基于杭州站1960-2015年年均温时间序列,进行时间趋势变化特征分析。

信阳市休闲旅游气候适宜度分析

信阳市休闲旅游气候适宜度分析

缘乞科枚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年5月第23卷第9期信阳市休闲旅游气候适宜度分析吴勒越,彭荣胜(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气候对休闲旅游发展的基础作用将会更加重要。

根据信阳市气象站1961〜2018年逐日观测数据,选用温度、风速、相对湿度三个气象指标计算了人体气候舒适度指数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结果表明:信阳市年平均气候适宜度指数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并且逐渐向"舒适”区范围变化。

进一步分析季节气候舒适度发现:春天气候适宜度逐渐由“凉爽”区升级为“舒适"区;夏季处于“暖和”和“微热”区,呈现“U”型变化趋势;秋季气候适应度逐渐向“舒适”区过渡;冬季大部分年份处于“冷"区,并存在增加趋势。

气候的变化增加了信阳市气候适宜度,所形成优异的气候条件对信阳市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休闲旅游;气候舒适度;季节变化;信阳市中图分类号:F5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21)09-0196-041引言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经济社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单纯的物质享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满足人们高质量的休闲需求。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旅游理念的更新,使旅游者对传统的观光型旅游的热情逐渐降低,旅游消费正在向度假型、休闲型转变,中国将要步入全民旅游的休闲时代。

自2013年出台《休闲旅游发展纲要》以来,休闲旅游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也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热点方向,全国各地都在加快休闲型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和建设。

同时,休闲旅游的发展也已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在旅游消费构成上,休闲度假旅游占整个旅游的比重不断增长,休闲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增长点。

气候条件是影响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不仅影响休闲旅游的最佳时间和气候休闲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者的行为动机。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摘要] 2009年12月7日-18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贝拉中心〔Bella Center〕举行,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

会议的主要目的在于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会议在争吵声中最终只达成了一个无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但是《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一、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由于该次会议是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因此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1992年,联合国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下简称联合国环发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以下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

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截至目前为止,公约已拥有192个缔约方。

《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

此外,公约还为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就是公约缔约方基于这一基本框架,为妥善解决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举行的。

自1995年3月28日首次缔约方大会在柏林举行以来,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

迄今为止,不包括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在内,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已经召开了14次。

2009年12月7日-18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贝拉中心〔Bella Center〕举行,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

SWAT模型及其在水环境非点源污染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资料)

SWAT模型及其在水环境非点源污染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资料)

第16卷第5期2009年10月水土保持研究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Vol.16,No.5Oct.,2009 SW AT模型及其在水环境非点源污染中的应用研究进展3杨菁荟1,张万昌2(1.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93;2.南京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南京210093)摘 要:非点源污染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过程机理复杂,应用水环境污染模型模拟是研究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手段。

SWA T模型是国际上著名的分布式流域水环境模型之一,结合了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能够准确、长时间段连续地模拟复杂流域的各种水环境过程以及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类型、管理措施对流域水平衡和非点源污染的影响,为监测、评价、研究流域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状况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平台。

在大量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围绕模型的主要标志性改进及应用成果介绍了SWA T模型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论述了模型应用于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和国内外研究新进展,分析了目前国内应用SWA T模型进行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SWA T非点源污染子模型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以推广这一先进模型在国内的应用范围,提高非点源污染模拟、监测、评价工作的效率及结果的可靠性。

关键词:SWA T;非点源污染;分布式模型;水环境中图分类号:X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409(2009)0520260207R esearch Progress on SWAT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on W aterE nvironment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YAN G Jing2hui1,ZHAN G Wan2chang2(1.I nternational I nstitute f or Earth S ystem Science,N anj ing Universit y,N anj ing210093,China;2.Center f orH y d rosciences Research,N anj ing Universit y,N anj ing210093,China)Abstract:As one major causes of water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Non2point Source Pollution(N PS) owning to it s co mplex dynamic mechanism has drawn much attention f rom researchers to adopt water envi2 ronmental pollution models as major means for simulation st udies.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SWA T),developed by U.S.Depart ment of Agricult ure(U SDA),has gained international acceptance as an advanced,interdisciplinary,distributed water environmental model and a st rong platform for simula2 tion,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watershed N PS.Being integrated wit h techniques of Geograp hic In2 formation Systems(GIS)and Remote Sensing(RS),SWA T is distinguished for it s capabilities of compre2 hensively,continuously,reasonably simulating various long2term water environmental p rocesses in com2 plex meso2or macro2scale watersheds,as well as p redicting t he impact s of climate change,managementp ractices,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 UCC)on catchment s’water balance and N PS.On t he basis of ex2 tensive investigation of SWA T related literat ures p ublished at home and abroad,wit h great effort s concen2 t rated on tracking t he periodical remarkable imp rovement s of SWA T,t 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t he progress of model developing stat us and it s current advancement s.Discussions on successful applications of the model in various watersheds on NPS studies and state2of2the2art research progress were given together with the analysis of main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existed in application practices of SW AT on research of NPS in Chi2 na.Additionally,future development and possible improvements for the NPS sub2model of SW AT were prospec2 ted.The paper was aimed at intensifying appropriate applications of SW AT on NPS studies in China to improve re23收稿日期:2009205208 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010-010);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项目(8-05749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6CB400502,2001CB309404) 作者简介:杨菁荟(1985-),女,甘肃省兰州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水文学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教案(全)汇编

环境影响评价教案(全)汇编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环境、环境系统、环境结构、环境状态、环境质量2、掌握环境影响及其评价3、了解环境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4、掌握环评的标准体系◆本章重点、难点重点:环境、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难点:标准体系、环评制度的发展历程◆本章教学目录1.1环境1.2环境影响1.3环境影响评价1.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依据1.5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1.6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第一节环境第一节环境一、环境的概念1.哲学: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2.社会学: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3.生态学:以生物为主体的外部世界4.环境科学: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5.环保法(试行):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环保法(基本):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6.(补充)环境的分类:(1)、天然(自然)、人工(社会)自然环境:自然因素的总体,如高山、大海、江河、湖泊、天然森林、野生动植物等。

社会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如住房、工厂、桥梁、娱乐设施等人工构筑物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生活、生态环境二、环境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与区域性(1)环境的整体性(系统性):各环境要素或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因有其相互确定的数量与空间位置,并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构成了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2)环境的区域性:指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及环境因地理位置的不同或空间范围的差异,会有不同的特性。

区域性还反映了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的多样性。

2、变动性与稳定性(1)环境的变动性是指在自然的、人类社会行为的、或两者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世界环境日

世界环境日

世界环境日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同意了该建议。

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咨询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世界环境日,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升政府对环境咨询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要紧媒介之一。

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6月5日的这一天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与强调爱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按照当年的世界要紧环境咨询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

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

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爱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的年初公布当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并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发表环境状况的年度报告书。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在这期间公布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世界环境日由来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畴内研究爱护人类环境的会议。

出席会议的国家有113个,共1300多名代表。

除了政府代表团外,还有民间的科学家、学者参加。

会议讨论了当代世界的环境咨询题,制定了计策和措施。

会前,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夫·斯特朗托付58个国家的152位科学界和知识界的知名人士组成了一个大型委员会,由雷内·杜博斯博士任专家顾咨询小组的组长,为大会起草了一份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

这次会议提出了响遍世界的环境爱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会议通过12天的讨论交流后,形成并公布了闻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Declaration of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简称《人类环境宣言》)和具有109条建议的爱护全球环境的“行动打算”,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爱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