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的建设用地可持续容量测算_以冀东山地丘陵区为例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可持续利用评价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可持续利用评价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逐渐受到威胁,对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
生态足迹理论作为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一种有效方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生态足迹理论通过度量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需求和影响,以生态足迹指标来反映一个团体、社会或国家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情况。
通过对生态足迹的评价,可以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为制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对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探讨如何通过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评价指标来评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揭示其内在规律,为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探讨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可持续利用评价,深入探讨如何有效评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具体目的包括:1.了解生态足迹理论在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及意义;2.分析生态足迹的评价指标,探讨如何量化评价资源的利用情况;3.探讨不同的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比较其优缺点,为实践提供参考;4.通过案例分析,深入了解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具体应用和效果;5.分析影响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因素,为未来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可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管理措施,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3 研究意义1. 促进资源利用的科学规划和管理:通过生态足迹理论评价,可以客观地了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和规模,从而引导政府和社会制定相应的资源管理政策,避免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
2. 激发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生态足迹理论的应用能够直观地展示资源利用与环境承载的关系,引起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认识,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鲁东丘陵区可持续发展分析

d f i s4. 3 9 m2 I Wa f ce ta her J e o nu t ni tes d Ha x ed ise l ia trsoda dwa n teu s s ia l e ctwa i 2 38 3h t s rl t h tt t I sc s mpi n h t yaese ce e t c o c lheh l n ee d c o u d o g si h n ut nbe a
安徽 农 业 科学 ,ora o A hi g Si20 ,6 3 )117 56 Junl f nu An.c.0 83 (4 :56 —11责任校对
张 士敏
基于 生态足迹 方法 的鲁 东丘陵 区可持 续发展 分析
王秀秀, 王立本 苏 (东 范 学 口 源 环 学 ,东 南2o) , 秋实 山 师 大 人 资 与 境 院山 济 5l 04
Ab ta t src B sdo nrd cn h o c p n ac lt n meh d fe oo i o trn ,tk 培 ted t fS a d n tt t l ab o O 7a a e nit u ig tec ne ta dc luai toso c ]gd fop t a h aao h n o gSai i rok i 2 O s o o i s c Ye a n ab ss he eoo ia o trn idc so hehl ra n t osa e ra f atr h n ogi O6 w scluae Il eut so e ta e ai.t clgclfop itn ie ft iyaesa di catl aaeso se S a d n n2 O a ac ltd. 1ers l h w s s e n s d ht r p c pt c lg c lfop i fte su y a e s i 0 5 wa 7 9 l 3 h a i e oo ia o tr o h td r a n 2 0 s 4. 7 6 m2 a nt e i eo ̄cl r I cpct w s0 552 h n cl i l prcp cl a ari aai a .4 adteeo g a at a c y1 g y 7 h o c
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

自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以来, 科学家们一直在 研究衡量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指标和方法, 以便为可 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定量工具 & Q4//40* RIIS 等 从 !’’" 年 以 来 提 出 和 发 展 的 生 态 足 迹 ( I52/2<450/ 万方数据
%H"
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 ! 生态足迹的定义是, 任何已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 所产 生 的 所 有 废 弃 物 所 需 要 的 生 物 生 产 土 地 面 “生态足迹” ( 支持一定数量 ! 该概念用直观的 的人口消费和废弃物消纳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面 积) 来反映人类消费对自然系统的影响 ! 生态足迹理 论自提出以来, 受到了生态经济学家的高度重视, 正 在得到广泛应用和不断完善 ! 生态足迹的概念突出 : 人类消 ") 费的增加及其后果; 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关键资 %) 源— — —生物生产陆地和海洋; 可获得资源的分布 #) 状况; 贸易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在环境压力下 &) 区域资源的重新分配问题 ! 生态足迹分析提供了一 种核算人类社会消费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简单而综合 的账户体系, 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足迹同区域 的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可以定量的判断一个国家或 地区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范 围内 ! 存在生态赤字时, 可通过下述 # 条途径来减少 : 增加土地的产出率; 提高资源 ") %) 的利用效益; 改变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 ! #) 无论是生态系统还是经济系统, 多样性理论都 广泛地用来探讨系统结构与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之间的关系 !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近年来生物 学和生态学中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而多样性对生 态系统进化演替的作用, 生产力、 资源的利用效益与
!
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分析

各种单个模拟器的相互连接,使分布在各地的参训部队共用一 个数据库,从而便于组织各种协同训练科目和进行多军种联合 作战演习,美陆军还正在发展被称为“21 世纪部队训练方式”的 高级计算机模拟技术,即虚拟现实模拟系统,它通过把先进的三 维图像、多路传感输入和“引导”功能紧密结合,能使演练者感到 “身临其境”,从而提高训练的效果当前,为了提高训练质量和效 益,美军强调运用现代化训练手段和灵活选择适当的训练方式 施训。
2(12):66 - 71. 陈秋林,毛德华.生态足迹方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的应用——以常德
市鼎城区为例.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21(3):348 - 351.
决策 &信息(下半月刊) 97
2008 年第 7 期 总第 43 期
二、生态足迹
(一)生态足迹的概念。 Wackernagel(1996) 提出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其定义是:任何 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 的生态足迹是生产 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 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将一个地区或 国家的资源、能源消费同自己所拥有的生态能力进行比较,能判 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是否 具有安全性 。 因此,通过跟踪国家或区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费,将他们转化 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并同国家和区 域范围所能提供的这种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能判断一 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范 围内提供定量的依据。通过生态足迹的计算和分析,也能在全 球和区域范围内比较自然资产的产出和人类的消费情况。 (二)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分析。
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规划方案可持续性

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规划方案可持续性引言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脆弱性使得可持续性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规划方案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规划方案的可持续性,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生态足迹评估的概念生态足迹评估是一种衡量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的方法。
它通过比较人类活动对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之间的差距,来评估人类活动的可持续性。
生态足迹评估的核心理念是“不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即人类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之间应该保持平衡。
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规划方案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规划方案是一种以生态足迹评估为基础的规划方法。
它将生态足迹评估的结果作为决策和规划的依据,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制定规划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对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可持续性的重要性可持续性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满足后代需求的能力。
在人类活动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可持续性成为了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规划方案能够有效地衡量人类活动对地球资源的消耗程度,从而提供了实现可持续性的路径。
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规划方案的优势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规划方案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提供科学依据:生态足迹评估是一种科学的评估方法,能够客观地评估人类活动对地球资源的消耗程度。
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规划方案能够根据评估结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从而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 考虑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规划方案能够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对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从而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系统,规划方案能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足迹评估的规划方案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耕地资源评价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耕地资源评价
罗园
【期刊名称】《农业与技术》
【年(卷),期】2022(42)6
【摘要】对湖北省2009—2016年的耕地资源可持续性进行研究,客观评价湖北省耕地资源状况,为湖北省耕地可持续发展和耕地资源的优化提供科学的依据。
运用改进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湖北省耕地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和生态可持续性,并对湖北省的耕地可持续性进行评价。
2009—2016年间,湖北省的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基本稳定,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耕地生态赤字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耕地持续性由弱不可持续状态向弱可持续状态发展。
湖北省耕地资源的生态生产能力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能力产生矛盾,耕地生态可持续性状态不容乐观,应通过降低耕地生态足迹和提升耕地生态承载力来增强湖北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同时政府部门应当重视耕地资源保护,采取相关措施提高耕地的生态生产能力。
【总页数】5页(P101-105)
【作者】罗园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81
【相关文献】
1.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东省耕地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2.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的福建省耕地资源评价
3.基于“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的酒泉市耕地资源可持续性评价
4.基于“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的酒泉市耕地资源可持续性评价
5.基于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的耕地承载力评价——以江苏省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摘要: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地的生态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研究并评估区域的可持续性。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
本文结合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探讨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引言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满足未来需求的能力。
为了评估区域的可持续性,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综合评估模型,通过衡量资源的能值和环境的负荷,评估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原理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基于能值和生态足迹的概念。
能值是指资源自然提供、人工提供和人类提供的能量;生态足迹是指一个区域所需的土地和水资源来满足其居民生产和消费的需求。
通过结合能值和生态足迹,可以计算出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进而评估其可持续性。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1. 经济发展: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通过提高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创新和科技进步,可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环境保护: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提倡低碳生活和可持续消费,是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 社会公平:确保社会的公平和包容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提供教育、卫生、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可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和改善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实现经济的资源节约型发展。
2.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培育和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实现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
3. 加强环境管理与监测:加强环境管理和监测,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推进。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大,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比如全球变暖、生态失衡等。
这些问题最终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探究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中,基于生态足迹法是一种有效的测度方法,本文将从生态足迹法的应用原理、优缺点、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态足迹法的应用原理生态足迹法最早是由威廉·赖茨和马修·西蒙斯于1996年提出的。
它是一种用于评估个人、社区或国家等范围内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的方法,其应用原理是通过比较人类对环境的消耗与自然环境本身所能承受的限度之间的差距,来判断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生态足迹法的核心概念是“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是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土地、水、空气等自然资源的消耗。
它用来衡量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并与可持续发展的界限进行对比。
生态足迹法的主要计算步骤包括:首先确定评估的范围,包括评估的区域和时间;然后确定评价的指标,衡量不同类型的生态足迹;最后计算各项生态足迹指标,并与可持续发展的界限进行对比。
二、生态足迹法的优缺点生态足迹法作为一种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其具有一些优点和缺点。
优点:1、生态足迹法能够提供全面、客观的环境测量指标,从而真实地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消耗。
2、生态足迹法通过对可持续性的界限进行判断,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促进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
3、生态足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提供政策制定和规划管理方面的参考依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缺点:1、生态足迹法在评估过程中受到数据收集困难、数据不全等因素的限制。
2、生态足迹法在评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时,可能无法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殊因素,从而产生误差。
3、生态足迹法只能判断可持续性的界限,不能提供真正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5期2011年9月河北农业大学学报J OU RNAL OF AGRICU LTU RAL UNIVERSITY OF H EBEIVol.34No.5Sep.2011文章编号:1000-1573(2011)03-0020-07基于生态足迹的建设用地可持续容量测算)))以冀东山地丘陵区为例张路路,王树涛,刘瑞卿,王兴华,许皞,陈亚恒(河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学院,河北保定071001)摘要:建设用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关系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提出表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容纳建设用地的可持续容量和反映建设用地扩张程度的过度扩张系数两个概念,并以冀东山地丘陵区典型县卢龙县为例,测算了其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用地容量,并探讨影响该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
结果表明:1997)2008年卢龙县人均生态足迹、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分别为117667、015381和11228 5hm2,平均每年增长3140%、1173%和4129%,表明生态足迹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承载力的增长,生态经济系统发展面临着严峻形势;建设用地出现较大的生态盈余,历年平均为011313hm2,卢龙县一直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建设用地严重扩张。
建设用地可持续容量近年来处于上升状态,但过度扩张系数大于2120,建设用地供给远超过建设用地需求,建设用地存在较为严重的过度扩张现象;预测结果显示:2015年和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均小于现有建设用地规模,且分别不宜超过8267和11499hm2。
根据研究过程和思路分析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因素,指出现阶段卢龙县建设用地扩张主要靠经济因素拉动。
关键词:生态足迹;可持续;建设用地容量;过度扩张系数中国分类号:F323.21文献标识码:ASustainable capacity calcula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in Jidong hilly area.ZHAN G Lu-lu,WAN G Shu-tao,LIU Ru-i qing,WAN G Xin g-hua,XU Hao,C HEN Ya-heng (College o f Land Resources,A gr icultural U niver sity o f Hebei,Baoding071001,China)Abstract:The sustainable use of construction land is relate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o wns and villag es and regional econom ic prosperity.Based on the theory and m ethod of eco logical fo otprint,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 ncept o f sustainable capacity and ov er-expansion co eff-i cient,aiming to sig nify the construction land ar ea of regional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 elo pment and the ex pansion extent of constr uction land.T he results sho w that per-perso n eco logical fo otprint,bear ing capacity and ecolog ical deficit are117667,015381and112285hm2respec-tiv ely,the average annual g row th rate is3140%,1173%and4129%,the gr ow th rate of per-person ecolo gical fo otprint has been hig her than the capacity g row th sig nificantly and eco-eco-nom ic system is now faced w ith a very g rim situatio n;construction land appears to have gr eater ecolo gical surplus,w ith the averag e level of011313hm2;Lulong county w as in the state of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consequently the ex pans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is serious.①收稿日期:2011-03-10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项目(2005CB121107);河北省农用地综合产能调查和评价项目.作者简介:张路路(1985-),男,河南省博爱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规划与利用.E-mail:zhang lulu0391@.通讯作者:陈亚恒(1973-),男,河北省顺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第5期张路路等:基于生态足迹的建设用地可持续容量测算)))以冀东山地丘陵区为例Sustainable capacity of constructio n land has been g row ing in recent years,but o ver-ex pansion co efficient is larg er than2120,the phenomeno n of construction land is in ex cessiv e expansio n;the prediction results dem onstrated that co nstr uctio n land ar ea should be not more than8267 hm2and1499hm2in2015and2020,w hich are sm aller than the size o f the existing construction land.T 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land ex pansion of Lulong county at the present stage is m ainly due to econo mic facto rs.Key words:ecolog ical footprint;sustainable;construction land capacity;over-ex pansion co eff-i cient建设用地的扩展越来越成为中国土地利用的热点问题。
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今后和未来都必须面对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这一日趋尖锐的矛盾[1]。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建设用地的容量测算研究主要集中在建设用地需求预测[2-5]、优化配置[6-7]以及影响因素方面,安祥生采用城镇人口人均用地控制指标法和经济因素法对城镇用地进行了预测和分析,表明由经济因素预测的城镇用地数量偏大,两种预测方法都有其遵循的原理[8];姜海等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将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概念以及三种可能适用于需求预测的土地经济理论数学化、模型化,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说明应加快先进分析方法与工具的创新与应用,提升中国土地资源规划管理的水平[9];李红伟等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预测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针对具体研究区应采用合适的预测模型以弥补其它模型带来的负面影响[10];然而,目前关于建设用地的测算更多是基于人口和经济增长的简单预测,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对建设用地的探讨也只注重于未来的需求,忽略了建设用地可持续利用规模的变化趋势,缺乏对建设用地过度扩张表征的概念和定义。
卢龙县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随着河北省经济重心向沿海、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以唐秦承为中心的/冀东经济区0将成为环渤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势必导致该区建设用地需求剧增,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区域土地合理利用面临巨大的压力。
基于此,本文以卢龙县为例,以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设计测算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能承受的建设用地规模的新思路,提出建设用地可持续容量和过度扩张系数概念,测算并预测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用地容量,并对影响区域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以期提供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用地测算方法。
1研究区概况卢龙县位于东经118b45c54d~119b08c06d、北纬39b43c00d~40b08c42d之间,土地总面积95518km2, 2008年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1843115hm2。
县内丘陵区面积最大,占全县总面积的71163%,低山区、山麓平原区分别占10143%和17194%。
近年来,在环渤海经济发展圈的带动下,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建设用地迅速扩张。
1997)2008年,卢龙县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088133hm2,年均增加98194hm2,占土地总面积比例由11125%上升到12139%。
伴随着建设用地扩张,耕地资源大量减少、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突出,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测算该区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容量,分析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对耕地保护及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2.1生态足迹模型生态足迹(Ecolog ical footpr int,简称EF)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am教授于1992年提出,并由其博士生Wakernagel进一步完善。
它是在对土地面积量化的基础上,在需求层面上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在供给层面上计算生态承载力的大小,然后比较二者的多寡,进而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生态足迹的计算就是把化石能源地、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水域这六种不同生产力的生物性生产面积加权求和而得[11].生态承载力是区域所能提供资源利用率和能源消耗量的最上限,即区域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性面积的总和。
两者计算公式如下:EF=E6j=1(r j@E6i=1aa i))=E6j=1(r j@E6i=1(c i/p i)=n@ef公式(1) BC=E6j=1(a j@r j@y j)=N@bc公式(2)式中,E F为总生态足迹;i为消费品和投入的类型;p i为第i种消费品的平均生产能力;c i为第i21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第34卷种消费品的消费量;aa i为第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地域面积;j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N为人口;ef为人均生态足迹;r j为等量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