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6省生态足迹的测算与比较分析
基于生态足迹的生态安全研究——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

发展评价 中得 到广泛 的应用 ,其理论 方法 和计算 模型得 到 系统 实 际 能够 提 供 的标 准 生 产 型 土 地 面 积 , 计 算 公 式 为 : 其
E = a i iX Yi J= 12 3 6 C X ( , ,人 )
式 中 为 人均 生态承载 力 ( / ) a 为人均生物 矗 , .
、
生 态 足 迹 的 概 念 与 计 算 模 型
生态 足 迹 最 早 是 由加 拿 大 生 态 经 济 学 家W la e s i m R e 等 产 量 ;P lJ 为第 种 消费项 目的年生产 量 ;N为 总人 口数 ;
在 19 9 2年提出并由其学生 W c e n g 1 a k r a e 完善。生态足迹模 , 为 均 衡 因 子 。 型 自提 出以来 引起 了强烈的反 响,很 多国 内外学 者对其 理
出 了相 应 的对 策 。
一
生 态生 产 性 面积 。 其 计 算模 型为 :
E = A= F ∑ ∑ / x )=2An =2,6 ( N( 1, j l, y i, ; , A) 3 3
式 中 : 为 人均 生 态足 迹 ( ) , 为 消 费 项 目的
类型; 为生物生态面积类型 :A. 为第 种消费项 目折算 的 人均 占有 的生物生态面积; 为第 种 消费项 目的世 界年均
中图分类号:x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0— 5 0( 0 7 6 0 9 — 2 8 7 4 2 0 )0 — 0 9 0 0
潍 坊 市 位 于 山 东 半 岛 中 部 , 是 山 东 半 岛城 市 群 八 个 城 本假 设:一是人 类能够估 计 自身消费 的大 多数资源 、能源 市 之 一 , 是 以 海 洋 化 工 、 机 械 、 食 品 加 工 为 主 导 的 综 合 及其 所产生 的废 弃物数量 。二 是这 些资源和废 弃物流 能够 性 制 造 业 基 地 , 同 时 又 是 连 接 山东 半 岛 和 L 东 中西 部地 区 折算成生产和消纳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的生物生产性面积或 【 J 的 交 通 枢 纽 , 其 发 展 状 况 对 半 岛城 市 群 的 影 响 意 义 重 大 。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受 传 统 粗 放 式 经 济 发 展 模 式 的 影 响 ,对 生 态 环 境 造 成 了严 重 的破 坏 和污 染 , 持 续 发展 问题 已成 为潍 坊 可 市 面 临 的 重 大 问题 。 本 文 采 用 生 态 足 迹 的 方法 定 量 分 析 了 潍 坊 市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状 况 , 为 潍 坊 市 生 态 不 安 全 的 现 状 提
中部六省重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空间格局分析

中部六省重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空间格局分析陈勤昌;夏莉惠;蒋莉;王凯【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1)003【摘要】旅游资源赋存空间分布格局直接影响到区域旅游业发展能力.择取中部六省12类重要旅游资源,先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法判定旅游资源分布的均衡程度;再运用ArcGIS核密度工具对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采取资源优势度法量化资源赋存状况,以廓清中部六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基本格局.结果表明:中部六省旅游资源分布均衡程度较低,分布态势呈显著“高—低”集聚特征;自然旅游资源为零星团簇状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空间格局,而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呈“北密南稀”的片状分布;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度序次分别为安徽(87.38%)、江西(79.25%)、湖北(71.43%)、山西(70.08%)、湖南(45.58%)和河南(29.44%),资源禀赋状况存在着梯度差,旅游资源分布省际差异显著.【总页数】6页(P63-68)【作者】陈勤昌;夏莉惠;蒋莉;王凯【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相关文献】1.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旅游资源调查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J], 曹涛;杨杰2.川南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分析研究 [J], 卢小丽3.中部六省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发展态势分析 [J], 周丽4.浙江省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分析 [J], 董燕娜5.基于OTA信息的旅游资源吸引力空间格局分析——以广西左右江革命区为例[J], 钟佩; 段文军; 信慧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北省近20年生态足迹演化

到各个领域, 且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分析、 区域生态 经济系统评价和城市生态足迹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 #&&’ ; 常志华等, #&&( ; 王书 著成果 ( 张燕和吴玉鸣, #&&( ) 。我国目前在生态足迹方面的 玉和卞新民, 研究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 ( 徐中民等, #&&& ; 徐中民 和程国栋, #&&" ) , 对地处我国中部地区的湖北省而 言, 此方面的研究较少, 仅限于对某一具体年份生态 足迹静态 方 面 的 报 道 ( 严 圣 华, #&&’ ; 王伟和张俊 飙, #&&( ) , 而在纵向时间序列上该区域生态足迹演
谭F 庆等: 湖北省近 !" 年生态足迹演化
#,1
变动态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 对湖北省近 !" 年来的生态足迹进行时间序列测度, 将湖北省资源利用与发展的动态特征融入生态足迹 模型中,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比较, 同时对土地类 型的特征进行分析, 以便对该地区生态安全进行评 价, 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 !" 研究区概况 湖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 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 %"*$!%&+—%%)$",&+, ) , 东西长 (!#$"%&’—(($")&’, 南北宽约 -," ./, 总面积 %0 *1# 2 %" ./ , 约 ,-" ./, 约占全国的 %0 #-3 , 其中山地占 1)3 , 丘陵占 !-3 , 平原湖区占 !"3 。全省地形大致为东、 西、 北三面环 山, 中间低平, 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状。 !# $" 生态足迹计算 生态足迹是人类可以估算的自身消耗的大部分 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数量, 这些资源和废弃物均来 源于或消纳于土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可将 其折算为相应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它从生态角度判 断人类活动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 进而 判 定 区 域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状 态 ( 蒋 依 依 等, !""1 ) 。本文在生态足迹核算中主要计算生物资源 的消费和能源的消费 ! 大类。生物资源消费主要包 括农产品、 动物产品、 林产品、 水果和木材等类别。 为使计算结果可以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 具体计算 采用了联合国粮农组织 %##( 年计算的有关生物资 源的世界平均产量数据; 能源消费主要包括煤、 焦 炭、 燃料油、 原油、 汽油、 柴油和电力等类别, 计算时 采用世界上化石燃料产地单位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作 为转化标准, 将能源消费转化为化石燃料产地面积。 统计 资 料 来 源 于 《 湖 北 省 情》 ( 湖 北 省 统 计 局, %#*, ) 、 《 湖 北 统 计 年 鉴》 ( 湖 北 省 统 计 局, %#*1 — !""- ) , 由于 资 料 的 有 限 性, 本文没有考虑贸易调 整。生物生产性土地折算为耕地、 林地、 牧草地、 水 域、 能源地、 建筑地等 ) 类。均衡因子分别为 !0 * 、 %0 % 、 "0 1 、 "0 ! 、 %0 % 、 !0 * , 产量因子分别为 %0 )) 、 "0 #% 、 "0 %# 、 %、 "、 %0 -#( 张志强等, !""% ) 。计算公式如下:
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在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之 ,则 出现生态 赤字 ,即处 于相对 不可持 续 的发展
收稿 日期 :20 —20 0 81 -3 基 金项 目 :国 家 环 境保 护 部 、 湖北 省 环 境 保 护局 科 技 项 目 (0 7 4 1 7 20068)
作 者 简 介 :张 玉 龙 (9 6 ,男 ,河 南 许 昌市 人 ,硕 士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景 观 生 态学 。 18 一)
因此 ,在 计算 生态承 载力 时 ,应从 总数 中扣 除相应
部分。
空 间 ,即生 态 生 产 性 土 地 面 积 ] 。 卜。 ”,其 计 算
模 型如下 :
E — N * 厂一 N * , 彻 一 N * , c p ) F P *( ) *( /
如 果 生态 足 迹 需 求 小 于供 给 ,则 出现 生态 盈 余 ,说 明人类 经济 社会 的发展在 自然生态 系统能 承 受 的最 大 限 度 之 内 ,即处 于 可 持 续 发展 状 态 ;反
Vo _ . l 9 N0 3
M a 009 v2
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在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研 究中的应用
张玉 龙 ,葛 继 稳 张 志祥。 ,
(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生 态 环 境研 究 所 ,湖北 武 汉 4 0 7 ;2 1 3 0 4 .中 国 科 学 院 研 究 生 院 ,北 京 10 4 ; 0 09 3 湖 北 省环 境 保护 局 ,湖 北 武 汉 4 0 7 ) . 30 2
生 态 足 迹 的 供 需 状 况 和 可 持 续 发展 程 度 。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改进生态足迹模 型;生态承载力
中图 分 类 号 :F 2 . 3 1 7 6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19 2 0 )304 —6 6 10 6 (0 9 0—0 40
生态足迹理论

二、生态足迹理论概念
3、水足迹
Carbon Footprint, CF
水足迹作为生态足迹的补充,衡量 了商品生产和服务中消耗的水量。
水足迹是衡量水资源消费利用量的概念,用以估算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的整个 过程所消耗水量(含虚拟水)的总和,还可以在不同层次(如某种农产品、某种工业产品、流 域、社区和居民)测量研究对象对水资源消费利用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生态足迹理论将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 的面积定义为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以表征该地区的生态容量。
生态容量
➢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 . 地球科学进展,Dec. , 2000 ,15(6): 630~636. [Yang Kaizhong, Yang Yong, Chen Ji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Concept, Method and Cases[J] .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2000 ,15(6): 630-636.]
生态足迹分析法也是其中一例。 1992年,加拿大经济学家 ,William Rees :提出概念 1996年,其博士生Mathis Wackernagel 等: 提出计算模型并应用推广
-
-
二、生态足迹理论概念
1、生态足迹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生态足迹通过计算人类所 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来衡量 人类对生物圈的需求,包括可再 生资源消耗、基础设施建设和吸 纳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 排放(扣除海洋吸收部分)所需 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Galli et
--WWF
人均
-
-
三、研究方法
东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要有:1)能值产出率,反映能值产出与能值投入的关系。 2)能值自给率,指区域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能值
所消费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对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需求
总量。生态足迹法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全球平均产量数据,
将某一区域全部人口所消费的资源和产生的废物转化为
相应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即“生态足迹”。将其与该
区域的生态承载能力——实际拥有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
积进行对比,判断区域的生态承载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 力。该方法认为生态生产性土地有六大类:耕地、草地、林
东北地区资嫄环境承载力评价研丸
姚彦*
(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摘 要】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法和能值分析法对东三省和整个东北地区的环境承载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存在严重的生态赤字,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化石燃料用地面积;以化石能源为主的 不可更新资源的大量消耗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严重限制其可持续发展。最后,本文根据实证分析的 结果,给出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环境承载力;生态足迹法;能值分析法
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环境承载力评价体
系,生态足迹法和能值分析法是最主流的测度方法。生
态足迹法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阴 提出,并在 Wackernagel的研究中得到完善,是近20多年来可持续
发展领域定量研究方面最重要的进展,被称为“测度环境
承载力最好的方法”凹。能值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
中部六省承接工业产业转移能力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部六省承接工业产业转移能力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产业升级和转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许多企业已开始寻找工业产业转移的新空间,而中部六省(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地区具有人口众多,人力资源成本较低,交通便利等优势,使得中部六省成为工业产业转移的备选地区。
本研究旨在比较中部六省承接工业产业转移能力的差异,以期为相关区域的产业布局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分析中部六省在承接工业产业转移方面的能力,探讨各省区间产业布局的差异,为该地区的产业发展和战略规划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并为中部省份加强合作与协调提供参考。
三、文献综述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导致许多企业转移至中部地区。
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中部六省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交通与物流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等优势,使其逐渐成为工业产业转移的备选地区。
但中部地区各省区间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从而影响到各省份承接工业产业转移的能力。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以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相关数据,比较各省份的产业结构、企业数量、人力资源情况、科技创新能力、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差异,深入探讨影响各省份承接工业产业转移能力的因素。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得出中部六省承接工业产业转移能力的比较结果,深入探讨影响各省份的因素,为该地区政策制定和产业布局提供参考。
同时,也为中部省份加强合作与协调提供参考。
六、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研究背景,明确研究目的和内容,撰写研究开题报告;2. 收集相关数据,对中部六省的产业结构、企业数量、人力资源情况、科技创新能力、政策扶持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各省份的差异;3. 对比分析各省份的承接工业产业转移的能力,并深入探讨影响各省份的因素;4. 撰写研究报告,提出政策建议,并为中部省份加强合作与协调提供参考。
淮南市2006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E G: G 生态承载力 ; D: B 生物 多样性保护面积(1 %) 一 2 ;AE 可利用生态承载力。 G: 面 积 。人 均生态 承载 力计算 公式 为 :e ∑a×r Y k , , , e= 定程度 上能 够反 应 出一个 地 区 的土地 利用 情况 、城 市 化情 况 等 。人 均 生态 足迹 可 以反 映一个 国 家居 民的资 源消 费强 度 ,人均 生态 足迹 越 大, 资源 利用越 多 。淮南 市是 一个资源 型城 市, 矿产 资 源丰 富 , 电力 比较发 达 。对 于这 个 比较 特 殊 的城市 来说 ,它 具有 特 殊 的生 态 承载力 和生 态足迹 。从表 4中可 以看 出, 淮 南 市 2 0 年 人 均 生 态 足 迹 为 06 39 1 9m。 人 均 生 态 承 载 力 为 .4 1h , 045 3m ,人 均 生态 赤 字 为 35 5 6 m , .2 3 h .18h 2 若 留 出 1 %的生物 生产 土地 面积 来保 护 生 2 物 多样性 ,则实 际人 均 生态 承载 力将 减少 到 034 9 m ,而 人 均生 态 赤字 则 增 加 到 .7 2 h 2 356 0 m ,2 0 .6 9 h 0 6年淮 南 市人 均 生 态 系 统 承 载 力低 线 或 生态 阈值 为 03 4 9 m 。 淮 .72 h : 南市 生态 足迹 较 大 , 态承 载力 较低 , 生 其原
・
5 6・
科技论 坛
淮南市 20 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06
邱瑞华 ’ 高 良敏
(、 i淮南联合大学, 安徽 淮南 220 2安徽理工大学, 301 、 安徽 淮南 2 ∞1 ) 摘 要: 在介绍生态足迹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以淮南市20 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 07 对淮南市 20 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 0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菊 ,张 白汝 , 向书坚
1 .中南财 经政 法大 学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3 ;2 .伦敦 大学 统计科 学 学 院 ,英 国
摘要 : 生态足迹方法是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的一种重要方 法 , 在 中部 6 省 大区域框架下 ,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 中部 6省 1 9 8 9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了;中部 6省 中图分类号 :F 0 6 2 . 2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4 . 5 9 0 6( 2 0 1 3) 0 4 . 0 6 2 5 . 0 7
引用格式 :张爱菊 ,张 白汝 ,向书坚.中部 6省生态足迹的测算与 比较分析[ J ] . 生态环境学报, 2 0 1 3 , 2 2 ( 4 ) : 6 2 5 . 6 3 1 . Z H ANG Ai j u , Z HA NG Ba i r u , X I A NG S h u j i a n . C a l c u l a t i o n nd a na a l y s i s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f o o t p r i n t b a s e d o n s i x p r o v i n c e s o f c e n t r a l
问题 。
态足迹进行测算 , 然后通过对 比分析 , 达到对中部 6省资源和环境承载力 、生态足迹以及经济发展对 生态环境压力进行定量研究的 目的,为中部 6 省可 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
1 国外研 究现状
生态足迹概念是 2 0 世纪 9 O 年代由加拿大生态
经 济 学 家 Wi l l i a n E .Re e s提 出 的 L l J ,并 由 Wa c k e ma g e l对 其 理论 和方 法 加 以完 善 。生态 足 迹 又 称 生态 占用 ,指 生产 一定人 口所 消 费的 资源和 吸
—
2 0 1 1 年 的生态足迹进行 了测算 和对 比研究 。研究结果 表明 :中部 6省 1 9 8 9 —2 0 1 1 年的生态承载力较 为平稳 ,其 中江西 、
河南 、湖北 和湖南 4省 的生态 承载力 略有上 升 ,而山西、安徽 两省 的生 态承载力 有下 降趋 势。中部 6 省 的社会经济活动对生 态系统 的消耗远大 于生态 系统本身 的承载 能力 , 并且 这种 差距 正在 不断增大 ,导致生 态赤 字不 断增 大。考察期 间,山西省生 态赤字 的绝对值最小 ,平均生态赤字为 O . 4 9 h m2 . c a p ~ ,湖北 省生态赤 字最大 ,平均值 为 1 . 1 5 h m2 . c a p 一 ,其 次为河南 和湖南 , 生态赤字增长最快 的是 山西省和河南省 ,增长倍数分别达 到了 7 . 3 8和 4 . 2 7倍 。中部 6 省6 种生态生产性土地 的生态足迹均 呈现 出上升趋势 ,平均来看 ,6类生态生产性土地在 中部 6省总 的生态足迹 中所 占比重 由高到低依次为耕地 、化石能源地 、 草地 、建筑用 地 、水域 、林地 。耕地 生态足迹是生态 足迹中最重要 的组成部分 ,在总的生态足迹 中所 占比重最大 ,中部 6 省耕地的生态足迹时间序列数据 比较平稳 ,在考察 时间内从 1 9 8 9年 的 0 . 4 2 4 1 上涨到 2 0 1 1 年的 0 . 5 8 5 1 ,上升趋势较平稳 , 但 由于耕地生态足迹所 占比重大 ,尽管增长速度缓慢 , 但对 中部 6省生态足迹总的影 响较大。建筑用地和林地生态足迹虽然 增长幅度较大 ,但 由于基数小 ,因此建筑生态足迹和林地生态足迹对 中部 6 省生态足迹总 的影 响较小 。草地 、水域和化石能 源用地生态足迹基数大 ,增长幅度也大 ,加上耕地生态足迹 ,共 同决定 了中部 6 省人均生态足迹 的逐年上升趋势 。
累, 单纯追求经济 陕 速增长发展到以可持续增长为 目 标, 在“ 可持续发展” 理念的引导下 , 生态环境成为人 们关 注 的焦 点 。 地球 的生 态系统不仅 为人类 的各 种活 动提供场所 , 同时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所需要的资源 和能源 ,吸纳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废弃物。 从上个世纪 9 0年代开始 ,中国改革开放后经 济 陕速增 长所 带来 的负 面效应 逐 渐 凸显 ,其 中一项 就是生态问题。在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 ,经 济 的快 速增 长 必然 带来 环境 污染 ,生 态环 境 恶化等
自 2 0 0 4 年温 家宝 总理 在政 府工 作报 告 中首次 明确提 出要促进 中部崛起后 ,中部 6 省的经济得到 了快速发展 ,但生态环境 问题也 日 益凸现 ,噪音、 拥堵 、空气污染 、水污染以及城市垃圾等 问题成为 阻碍 中部地 区经济进 一 步发展 的重要 因素 。 中部 6 省虽然整体发展水平相近 , 但在地理环境、生态环 境状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为了准确测度 中部各省 生 态环 境状 况 的差 异性 ,本 文首 先对 中部 6 省 的生
C h i n a[ J 】 . E c o l o g y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c i e n c e s , 2 0 1 3 , 2 2 ( 4 ) : 6 2 5 - 6 3 1 .
随着社 会 的不断进 步 , 人类 已经从扩张 型原始积
生态 环境 学报 2 0 1 3 , 2 2 ( 4 ) : 6 2 5 — 6 3 1
Ec ol o gy a n d Envi r o nm e nt a l Sc i e nc e s
h t t p : / / w ww. j e e s c i . t o m E - ma i l : e d i t o r @j e e s c i . t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