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06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分析

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分析
张宇鹏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9(000)020
【摘要】本文在介绍生态足迹概念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国家公顷法计算了吉林省、广东省、甘肃省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省份2006年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2006年吉林省人均生态赤字达到了0.5294国家公顷,生态需求是生态供给的1.38倍.广东省的生态赤字为0.0708国家公顷,吉林省生态赤字是广东省的7.48倍.而甘肃省则有生态盈余,人均生态盈余为0.2378国家公顷,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基于以上结果,本文提出了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建议.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张宇鹏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
【相关文献】
1.我国土地财政规模的区域差异比较分析——基于1999-2009省级层面的数据[J], 牛星;吴冠岑
2.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区域差异研究——对上海、安徽、重庆的比较分析 [J], 肖昕茹
3.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区域差异研究——对上海、安徽、重庆的比较分析 [J], 肖昕茹;
4.区域差异化背景下我国23个省市药价水平比较分析 [J], 潘静;王艳翚
5."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政策效应评估
—基于区域差异比较分析 [J], 仇发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足迹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生态足迹评估的理论与方法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生态保护成为了全球共同的课题。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量化评估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制定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本文将对生态足迹评估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探讨。
一、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是指人类在特定时间和地域内所消耗的生态资源量,比如森林、湖泊、土地等。
生态足迹评估的目的是量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需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等。
相对应的,生态足迹还有生物生态足迹和碳生态足迹。
生物生态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所占的面积。
在食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人类消耗了大量生态资源,比如土地、水、气候和肥料,这些资源被称为人类生产系统的独享面积(cropland or grazing land)。
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空气污染等影响,又被称为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碳生态足迹指二氧化碳排放所占生态足迹的比例,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人类活动主要的碳排放物。
二、生态足迹评估的方法生态足迹评估的核心是通过一系列的计算模型,量化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具体来说,生态足迹评估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测量人类消耗的自然资源为了理解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首先测量人类消耗的自然资源,这部分被认为是消耗跨界面积(Cropland、grazing land、forest、fisheries等)。
2.测量生态污染和其他破坏性的影响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人类活动还会造成各种生态破坏和污染,比如减少了森林的覆盖面积、耗竭了地下水资源等。
因此在评估生态足迹时,也需要将这些破坏性影响量化评估。
3.计算零排放生态足迹“零排放”生态足迹计算的是不需要任何化肥、水和农药等农业生产的人类满意度和健康所需要的广阔领域积数。
零排放生态足迹计算中排放的氮、磷和钾等养分都是通过循环再利用的方式来获取。
山西省生态足迹诊断及动态预测分析

地、 地、 草 林地 、 化石能 源用地 、 建筑用地 和海洋 ) r 均衡 因子 . ;一 为使计 算结果 转化为一 个可 比较 的标 准 ,
在每类 型生物 生产 面积 前乘 上一个 均衡 因 子 ( 重 ) 权 .目前采用 的 均衡 因子 分别为 : 林 和化石 能源用 地 森 1 1耕 地和建筑 用地 2 8 草地 0 5 海 洋 0 2 ., ., ., ..
摘
要: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 理论核 算 了山西 省生 态供需 状况 , 在此 基础 上 , 并 引进 最小 二乘 法 , 过 通
MA L B70对 山西省生态系统进行 了预测 . T A . 结果 表明 : 省生态 足迹需求 不断增长 , 该 而生态 承载力 不
断减少 , 呈现严重的生态赤 字. 因此 , 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 生产和生 活消费体 系是山西实 现可持续 发
第 4期
张亚 群
韩 军 青 马 志 正 : 山西 省生 态足 迹 诊 断 及 动态 预 测 分 析
式 中,一 人 口数 ;, 人均 生态足 迹 ,m / a ; l 第 种 消费项 目的年 生产量 ; 第 i , v 岜 _ ’ h cp P一 , 一 种消费项 目年进
口量 ; 第 i 消费项 目年 出 V量 ; 消费项 目的类 型 ; E一 种 I 一 一 生 物生产性 土地生 产第 种消 费项 目的年 ( 世界 )平均 产量 ,g h 为生物 生产性 土地 面积 , k/ m 分为 6大类 ( 态足迹计 算 中主要考 虑 6种类 型 : 生 耕
间也有 许 多学者对 于生 态足迹计 算模 型本 身的缺 陷及 其合 理性 进 行 了研究 , 主要 体现 在 生态 足 迹计 算 内
容的合理性 , 生态 足迹 的动态模 型能 力 , 型假设 条件 的合理 性等 模 12 生态 足迹 的计算模 型 . 生态 足迹分 析法是 基 于如下两 个基本 假设 : 1 人类 能够估 计 自身消 费 的大 多数 资源 、 源及 其所 产 () 能 方面 .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定量分析方法

3
一、理论产生背景
从80年代开始,一些国际组织及有关研究人员就 努力探寻能定量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可持 续性指标。因此评价和监测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 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这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 热点与前沿。 人文发展指数(HDI) 绿色国民生产净值(绿色GNP)和可持续的经济福利 指标(ISEW)等可持续性标
10
三、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生态足迹指标将人类消费的资源和能源折算成全球统一、 具有同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以进行不同区域的比较。 生态足迹的计算一般由生态足迹的需求和能供给的生物生 产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2部分组成。 区域的生态足迹如果超过了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 就出现生态赤字;否则将表现为生态盈余。区域的生态赤 字或盈余,反映了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
5
一、理论产生背景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
自然资产。但是由于很难定量测量生态目标,这 方面的研究进展一直较缓慢。在对生态状况的测 量方面,即用具体的生物物理指标来测量人类的 发展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的研究中,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直观而综台的研究方法,是 基于土地面积的、最具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量 化指标。
4
一、理论产生背景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及其博士生Wackernagel于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度 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生态足迹理论目前发 展的较为成熟,已经用于测算世界、国家或地区 的生态足迹。据统计,目前已有20个国家利用 “生态足迹”指标计算各类承载力问题。
“全球公顷”(gha)是为了形成一个各国通用的 指标而推出的一个面积单位。
15
什么是生态足迹如何测算

什么是生态足迹如何测算在当今这个资源有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时代,“生态足迹”这个概念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它可能还比较陌生。
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足迹呢?又该如何测算它呢?简单来说,生态足迹就是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地球生态系统的供给之间的差距的一种指标。
它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想象一下,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消耗各种资源,比如食物、水、能源,同时也会产生各种废弃物和污染物。
而我们所处的地球,其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生态足迹就是用来评估我们的消耗是否超过了地球的承受能力。
生态足迹的测算涉及到多个方面。
首先是对资源的消耗测算。
这包括了对耕地、林地、水域等生产性土地的需求。
比如说,我们要获取粮食,就需要一定面积的耕地;要获取木材,就需要一定面积的林地。
在测算耕地需求时,会考虑到我们所消耗的各种农产品,如谷物、蔬菜、水果等。
通过计算生产这些农产品所需要的土地面积,来确定我们在耕地上的生态足迹。
同样,对于林地的测算,会考虑到木材的使用以及森林提供的其他生态服务,比如吸收二氧化碳、保持水土等。
对于能源的消耗,也是生态足迹测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使用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以及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都需要相应的土地面积来提供。
比如,为了生产一定量的石油,需要一定面积的土地来进行开采和加工;为了建设太阳能电站,也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
除了资源消耗,废弃物的处理也是生态足迹的一部分。
我们产生的垃圾、污水等废弃物,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从而增加地球生态系统的负担。
测算废弃物的生态足迹,需要考虑到处理这些废弃物所需的土地和资源。
在测算生态足迹时,还会考虑到不同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差异。
比如,在一些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的地区,生产同样数量的粮食可能需要的耕地面积较小;而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地区,可能需要更多的土地。
山西省生态足迹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山西省生态足迹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师学义;王万茂;刘伟玮
【期刊名称】《资源与产业》
【年(卷),期】2013(15)3
【摘要】在山西省1978—200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计算的基础上,对生态足迹的3项指标进行了数量、结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分析。
结果表明:山西省该时期的多年人均生态足迹2.075 hm2,超出了2.0 hm2的全球
生态阈值;平均人均生态承载力0.877 hm2,远低于1.6 hm2全球生态标杆。
多年
平均生态赤字是生态承载力的1.38倍,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的状态,并有逐步扩大的态势。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的持续减少、能源消耗
的快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扩大,以及煤炭等矿产资源的长时间、大
面积、高强度开采,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使生态足迹量大幅增加;二是山西省耕地整
体质量差、生态生产力低下,未利用地面积过大,使土地生态承载力低下。
因此,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加大以荒山荒坡造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力度是提高全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
【总页数】7页(P93-99)
【作者】师学义;王万茂;刘伟玮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5;F301
【相关文献】
1.山西省碳足迹与碳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
2.基于绿色GDP和生态足迹的江西省生态效率动态变化研究
3.山西省2006~2015年农业水足迹动态变化研究
4.基于生态足迹法的黑龙江省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
5.山西省生态足迹动态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西省生态评价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西省生态评价
逯砚秋;王国梁
【期刊名称】《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4(028)004
【摘要】生态足迹是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模型.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11年的山西省生态足迹供需量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山西省的生态供需状况严重失衡,人均生态足迹需求量为5.677 7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755 8 hm2;山西省该年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人均生态赤字高达4.921 9 hm2;全省的生态需求结构以能源消费需求量为重心,特别是煤炭资源;生态供给结构则以耕地为主,林地、建设用地次之.
【总页数】6页(P73-78)
【作者】逯砚秋;王国梁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0;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1
【相关文献】
1.生态评价方法与区域生态足迹评价--以无锡市为例 [J], 张伟新;范晓秋;姜翠玲;章亦兵
2.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公路工程项目生态评价——以国道109线十七沟至清水河
段公路为例 [J], 薛建春;白中科
3.基于ARIMA模型的山西省水资源生态足迹时间序列分析 [J], 张勇;张治国;董晓辉;杜轶;李有华;郭汉清
4.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扩展模型的中国海岸带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曹慧博;张颖;杨静;孟伟庆
5.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的山西省矿区2010-2019年自然资本存量动态评估 [J], 蒋毓琪;杨怡康;朱少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以山西省晋城市为例

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以山西省晋城市为例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典型资源型城市—晋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足迹综合法账户模型,以2004—2013年共10的生物资源平均产量作为动态参照,对晋城市2004—201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并引入单位万元GDP生态足迹、生物多样性指数、生态足迹发展能力和生态压力指数四项指标,多方面综合分析了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晋城市1导论本文以晋城市为例,利用生态足迹模型从多方面综合分析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2、生态足迹理论及方法2.1生态足迹概念生态足迹,是用于度量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相关活动的承受能力的方法。
生态承载力是用于表征该地区的生态容量。
2.2 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生态足迹的计算是基于以下两个假设:一是各类土地在空间是互斥,即各类土地作用类型单一,不能同时发挥作用。
二是可以确定区域内消耗的资源、能源和产生废弃物的数量,并可以折算为生物生产性土地。
具体计算公式入下:2.2 相关指标计算公式(1)生态压力指数:Ep=ef/ec(2) 单位万元GDP生态足迹:F=ef/g(3) 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4) 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C=EFH3 2004-2013年晋城市生态足迹计算3.1晋城市生态足迹计算由于本文研究时段为晋城市2004—2013年生态足迹情况,均衡因子取《Living Plant Report 2012》中计算的2010年全球均衡因子将各类型土地面积转化为全球平均性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并计算得出各年份的人均生态足迹。
3.2生态承载力计算本文采用净初级生产力来确定各类用地的产量因子,用NPP代表土地的生物生产力,采用2010年晋城市耕地实际平均产量与全球平均产量的热值比计算,在计算生态承载力时应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 果 表 明 , 省 生 态 足 迹 为 3 56h /人 , 于 不 可 持 续 状 态 . 全 .9 m 处 文献标识码 : A
关键词 :山西省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 0 6年 ; 20 计算
人均 生态 承载力 (C 及 区域 生态 承载力 ( C e) E )的计 算公 式分别 为
e c= ( × × )( :1 2 … ,) , , 6 E :Ⅳ ×(c C e)
式 中 ,t a 为各类 生物 生产 性土地 人均 真实 面积 ; y 为产量 因子 ; Ⅳ为人 口数 ; 为 均衡 因子. r
水域 , 来生 产所 需资 源 和吸纳 所衍 生 的废物 . 态足 迹是 测算 人类 对 自然生 态 服务 的需 求与 自然所 能提 供 生 的生 态服 务之 间 的差距 , 为判 断一 个 国家或 区域 的生 产 消 费活 动是 否 处 于 当地 生 态 系统 承 载 力 范 围提 供 了定 量 的依据 .
区域 总人 口的生态 足迹 : E =N ×( F 1 2 2 生 态承 载力计 算 .. ( m /人 ) h
在生 态承 载力 计算 中 , 由于不 同国家或 地 区 的资源 禀赋 不 同 , 需要 对 不 同类 型 的面 积 进 行标 准 化. 于
收 稿 日期 : 0 91 4 20 - ) 2 4 作者简介 t 李宇芳 (9 3 ) 女 , 1 8一 , 山西原平人 ,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 环境科 学学院 20 0 8级研究 生 , 主要从事城 乡规划 与区域 可持续发展方面 的研究.
2 研 究 区概 况
山西省 地处 华北 西部 的黄 土高原 东翼 , 地理 坐标 为 北 纬 3 。4 、 经 103 t山西地 形 较 为复 杂 , 4 3 东 1。3 o 山 区 、 陵 占总面 积 的三分之 二 以上 , 丘 大部分 在海拔 100米 到 200米之 间. 于温带 大 陆性气 候 , 均 降 0 0 属 平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第2 第 1 4卷 期 21 0 0年 3月
J u n l fS a x r lUn v r i o r a h n i o No ma i est y
Nau a c e c tr lS i n e Ediin to Vo . 4 NO 1 12 . Ma .201 r 0
第 i 消费项 目的年 出 口量 ; 种 Ⅳ为人 口数 .
人均 生态 足迹 :
e f=∑ r×( )( s C =123…,; 123…, ) h 人) ,,, 6 ,,, m (m/
其 中 , 为 均衡 因子 , 统 的算法 中所采 用 的均 衡 因子分 别 为耕 地 、 筑 用 地 2 8 森林 、 石 能 源 土地 为 r j 传 建 ., 化 1 1 草地 为 0 5 海 洋 ( ., ., 水域 )为 0 2 ..
通讯作者 : 国璋 (9 5 ) 男 , 郑 16 一 , 山西洪洞人 , 山西师 范大 学城市 与环境 科学学 院教 授 , 士 , 博 主要从 事资 源环境 与第 四纪 环境方 面的研究 .
・
1 8・ 1
山西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21 00正
是 引入 了“ 产量 因子 ”的概念 .
中 图 分 类 号 : 7 . X11 1
1 生态足迹 的概念 与计算 方法
1 1 生态 足 迹的概 念 .
生态 足迹 也称 “ 态 占用 ” 由加拿 大 教授 Wiim E R e 生 , la . es于 2 l 0世 纪 9 代 提 出. 0年 它显 示 在 现有 技
术条 件下 , 指定 的人 口单 位 内 ( 一个 人 , 一个 城市 , 个 国家或 全人 类 ) 要 多少 具 备 生物 生 产力 的土地 和 一 需
12 生态足 迹 的计 算方 法 .
12 1 生 态足迹 的 计算 .. A i= C/ ,= ( —E ) ( i ir P + / P ×Ⅳ) ¨
式 中 ,为 消费项 目类 型 ; 第 i 消 费项 目折算 的人均 生态 面积 (m /人 ) C 为第 i 消费 项 目的人 均 A为 种 h ; 种 消费量 ; 为相 应生 物 生产性 土地 生产 第 i 消 费项 目的年 生 产量 ; 为第 i 消 费项 目的年进 口量 ; 为 种 种 巨
0_j 在 计算最 终 的生态 承载 力时 3
.
, 要扣 除 1 % 的生 物多 样性 保护 面积. 2 E =E C =N( D F 一E e c f—e )
12 3 生 态足迹供 需平衡 计 算 . .
式中,D为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 D >0 , E 当E 时 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 , 为生态赤字 ; D <0 , 当E 时 生 态足 迹小 于生态 承载 力 , 为生态 盈余 .
文章编 号 :0 94 9 ( 0 0 0 -1 70 10 -4 0 2 1 ) 1 1 -5 0
山西省 2 0 0 6年 生态 足 迹 的计 算 与分 析
李宇芳 郑 国璋 ,白明英 ,
( .山西 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 院,山西 I 0 10 ; 1 临汾 4 00 2 太原 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 院, 原 0 0 1 ) . 太 30 2 摘
文 中产量 因子是 以 2 0 的粮食 产量 除 以当年 的粮食 播种 面积 , 出 20 0 6年 求 0 6年粮 食单 产 , 后再 除 以 然
世界 粮食 单产 得到 . 其他 类型 土地 的产量 因子 : 草地 为 0 1 , . 9 林地 为 0 9 , . 1 水域 为 1O 化 石燃料 用地 为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