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作业服装的设计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工作,如高温炉、高温车间等。
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作业,工人们需要穿着特殊的高温作业专用服装,以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健康。
设计一款舒适、透气、防护性能强的高温作业专用服装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才能更好地满足工人们的需求呢?以下是一些关于高温作业专用服装的设计要点:1. 选择适合的材料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需要选择具有耐热性能更好的材料,如防火布料、耐高温合成纤维等。
材料要求轻便、透气,穿着舒适。
材料应具有一定的防尘、防静电等功能,以加强防护能力。
2. 考虑人体工程学设计高温作业专用服装时,要考虑到工人的人体工程学,确保服装能够合理贴合人体曲线,不致束缚劳动者的操作。
服装的工艺设计要合理,避免出现硬性部分刺激皮肤。
通过合理的剪裁和缝合工艺,确保服装在高温环境下穿着舒适,不易造成热量滞留和热感觉不适。
3. 提高防护性能高温作业服装的设计要考虑到高温环境下工人的安全和健康需求。
服装需要具有较强的防火、耐热性能,能够有效地阻隔高温、火焰对肌肤的侵害。
还需考虑到电弧、热辐射等因素,综合提高服装的防护性能。
4. 考虑实用性高温作业服装的设计不仅要重视防护性能,还要考虑到实际的使用情况。
还需要考虑到服装的便捷性、易穿脱性、易清洗性等因素。
对于不同工种、不同操作需求的工人,还需要设计出不同款式的高温作业服装,以满足各种工种的实际需求。
在设计高温作业服装时,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工人的实际需求,结合材料、人体工程学、防护性能和实用性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设计,才能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高温作业专用服装。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的设计也需要考虑到环保性能。
在材料的选择和生产过程中,尽量选择对环境友好的材料和工艺,减少污染和损害,以确保服装的安全性和持续的可持续发展。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的设计需要物理、化学、生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综合运用,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高温环境下工人的实际需求,结合各种技术和材料优势,设计出舒适、防护性能强的高温作业专用服装,以保护工人的安全和健康。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高温作业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工作者需要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工作。
为了保护工作者的安全,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工作环境的高温、高压、高蒸气和高辐射等因素,以及用户的舒适度、透气性和防火性等需求。
本文将讨论高温作业专用服装的设计原则、材料选择和未来发展方向。
1. 透气性和舒适度:高温作业环境下,工作者需要长时间穿着专用服装进行工作,服装的透气性和舒适度对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透气性和舒适度,选择适合高温作业环境的面料和设计结构,确保工作者在高温环境下能够保持清凉舒适。
2. 防热和防火:高温环境下,防热和防火是高温作业专用服装的基本要求。
设计需要选择防热、防火材料,并合理设计服装结构,提高服装的防火性能,保护工作者免受高温和火焰的伤害。
3. 耐磨和耐腐蚀:高温作业环境下,工作者可能需要在高温、高压、高蒸气和高腐蚀性环境下进行工作,因此高温作业专用服装需要具有良好的耐磨和耐腐蚀性能,确保服装在恶劣工作环境下能够长时间使用。
4. 耐高温:高温作业专用服装需要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能够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使用而不失效。
设计需要选择高温耐热材料,并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提高服装的耐高温性能。
5. 轻便灵活:高温作业专用服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需要尽可能轻便灵活,不影响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灵活性。
设计需要选择轻便柔软的材料,并通过合理的裁剪和结构设计来提高服装的灵活性。
6. 易穿着和脱掉:在高温作业环境下,工作者需要经常穿脱专用服装,设计需要考虑到易穿着和脱掉的需求,选择易拉链、魔术贴等方便穿脱的设计元素,提高服装的便利性。
二、高温作业专用服装材料选择1. 高温防护纤维:如阻燃纤维、防静电纤维等,具有良好的耐高温、耐热、防火性能。
2. 透湿、透气面料:如透湿薄膜、透气网眼布等,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保证工作者在高温环境下保持清凉。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的数学建模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的数学建模1. 引言1.1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的数学建模简介在高温环境下进行作业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特别是在需要长时间接触高温的情况下,员工需要穿着专门设计的高温作业专用服装来保护自己免受热源伤害。
而设计这些高温作业专用服装需要考虑许多因素,比如材料的选择、热阻性能、透湿性能、舒适性以及耐热性能等。
数学建模在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数学建模,设计师可以更好地理解热传导、透湿性以及舒适性等物理现象,从而优化设计方案,确保服装在高温环境下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和穿着舒适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温作业专用服装的数学建模方法,包括材料选型的数学建模、热阻的数学建模、透湿性能的数学建模、舒适性的数学建模以及耐热性能的数学建模。
通过对这些关键指标的数学建模,设计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服装在高温环境下的表现,进而改进设计方案,提高服装的保护效果和穿着舒适性。
通过数学建模,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可以更加科学和精准,为工作者提供更好的保护。
2. 正文2.1 高温环境下工作服材料选型的数学建模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服的材料选型是设计高温作业专用服装的关键之一。
通过数学建模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材料,并优化设计方案,以确保工作人员在高温环境下的安全和舒适。
我们需要考虑材料的热传导性能。
热传导性能决定了材料对热量的传递速度,直接影响着工作服的隔热性能。
通过数学模型可以计算不同材料的热传导系数,从而选择具有较好隔热性能的材料。
材料的抗拉强度和耐磨性也是关键因素。
数学建模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不同材料在高温环境下的机械性能,包括抗拉强度、耐磨性等指标。
这些指标直接影响着工作服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材料的透气性和吸湿性也需要考虑。
数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计算不同材料的透气性能和吸湿性能,以确保工作服在高温环境下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舒适性。
2.2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热阻的数学建模高温作业专用服装热阻的数学建模是在设计高温环境下工作服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的数学建模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的数学建模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高温作业环境日益普遍,如钢铁冶炼、玻璃制造、火力发电等行业。
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直接受到高温的威胁。
设计和开发适用于高温作业环境的专用服装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的数学建模方法,以期为优化服装设计、提高工作效能和保障工人安全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首先介绍高温作业环境的特点及其对工人身体的影响,阐述设计高温作业专用服装的必要性。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服装设计的关键因素,如材料选择、服装结构、热传递特性等,并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
这些模型将基于热力学、人体工程学、服装科学等多学科理论,综合考虑材料的热导率、热阻、水蒸气透过性等因素,以及服装与人体之间的热交换过程。
通过数学建模,我们可以预测服装在不同高温环境下的热防护性能,为设计师提供科学的指导。
本文还将讨论如何利用这些模型进行服装设计优化,以提高服装的舒适性和防护效果。
我们期望通过这些研究,为高温作业工人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促进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温作业环境分析高温作业环境通常指温度高于人体舒适温度范围(约18°C~24°C)的工作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人体需要通过出汗等生理机制来维持热平衡,防止体温过高导致热伤害。
对于在高温环境下作业的人员,如炼钢工人、玻璃制造工人、焊工等,他们的工作服不仅要满足基本的防护功能,还需要考虑如何降低热应激、提高穿着舒适性。
热应激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时,由于热平衡被破坏,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出而产生的生理反应。
过高的温度会使人体感到不适,出现头晕、恶心、心跳加速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中暑、休克甚至死亡。
在设计高温作业专用服装时,必须考虑如何降低热应激。
服装热阻是指服装对热量传递的阻碍程度。
在高温环境下,服装的热阻过大会导致热量无法及时从人体散出,增加热应激的风险。
高温作业服装的设计

高温作业服装的设计高温作业服装是专门针对高温环境下的工作人员设计的一种特殊工作服。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透气性强:高温环境下,工作人员容易出汗,因此高温作业服装必须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够及时排出汗液,保持工作人员的舒适感。
2. 耐热性强:高温环境下,工作服必须具备良好的耐热性,能够有效隔热、抗热辐射,避免工作人员受到高温烫伤。
3. 舒适性好:高温作业服装必须舒适合身,不妨碍工作人员的活动,并且能够保持干燥,让工作人员在高温环境下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
4. 安全防护:高温作业服装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安全防护功能,能够保护工作人员在高温环境下免受外部环境的伤害。
在设计高温作业服装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 材料选择:选择透气性好、耐热性强的材料作为主要面料,以保证工作服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耐热性。
2. 结构设计:采用合理的结构设计,保证工作服合身舒适,不妨碍工作人员的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安全防护功能。
3. 细节考量:在设计工作服时,应当考虑到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衣服的关键部位加强防护,提高工作服的耐用性。
4. 功能性设计:高温作业服装应当具备一定的功能性设计,比如增加口袋、便于携带工具,增加反光条以提高夜间的安全性等。
在设计高温作业服装时,应当根据具体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人员的需求,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材料和工艺,设计出适合高温作业的工作服。
以下是一个高温作业服装的设计方案:4. 功能性设计:在设计工作服时,应当考虑到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在服装上增加一些功能性设计,比如在衣领处增加调节扣,便于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
1. 调研分析:深入了解高温作业环境和工作人员的需求,分析工作服的功能要求,确定设计的基本方向。
2. 方案设计:根据调研分析的结果,设计出高温作业服装的初步方案,包括面料选择、结构设计、细节考量和功能性设计等。
3. 样品制作:根据初步方案,制作出样品,并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测试,不断改进,直至达到设计要求。
高温作业服装的设计

高温作业服装的设计高温作业服装是专门用于高温环境下的工作服装。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容易受到炎热和蒸发的影响,因此需要特殊的设计来保护工作者的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探讨高温作业服装的设计原则和主要特点。
1.保护身体免受高温环境的伤害。
高温环境下,人体容易出现中暑、晒伤等问题。
高温作业服装应该具备优良的热防护性能,能够阻挡高温射线的侵袭。
服装的面料应具备良好的透气性,能够有效地防止汗液在皮肤上形成积水,减少热蒸发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2.舒适性。
高温环境下,人体容易出现不适感、疲劳等问题。
高温作业服装应该具备舒适的穿着感。
服装的面料应该柔软、透气;服装的剪裁应合理,避免限制工作者的活动,同时给予身体适当的支撑;服装的重量应尽量减轻,减少对工作者的负担。
3.耐用性。
高温作业服装需要经受高温、高湿度等恶劣环境的考验,因此需要具备较高的耐用性。
服装应选用耐热、耐磨、耐候等特殊工艺进行制作,能够经受长时间的使用和洗涤。
1.透气性好。
高温环境下,人体容易出现大量的汗液,需要通过皮肤的蒸发来散热。
高温作业服装应选择具有较好透气性能的面料,使汗液能够迅速蒸发,避免穿着者感到闷热和不适。
2.防辐射性能好。
高温环境常伴随着辐射热的问题,高温作业服装应具备较好的防辐射性能,能够有效地阻挡高温射线的侵袭,保护穿着者的皮肤免受伤害。
4.抗菌性能好。
高温环境下,细菌易滋生,容易导致感染和臭味。
高温作业服装应具备较好的抗菌性能,能够抑制细菌的滋生,保持服装的干爽和清洁。
高温作业服装的设计应符合保护身体、舒适性和耐用性的原则,并具备透气性好、防辐射性能好、防火性能好和抗菌性能好等特点。
只有在满足这些要求的前提下,高温作业服装才能够有效地保护工作者的安全和健康。
2018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A题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及三篇优秀论文精选

2018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目及论文精选(请先阅读“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A题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时,人们需要穿着专用服装以避免灼伤。
专用服装通常由三层织物材料构成,记为I、II、III层,其中I层与外界环境接触,III层与皮肤之间还存在空隙,将此空隙记为IV层。
为设计专用服装,将体内温度控制在37ºC的假人放置在实验室的高温环境中,测量假人皮肤外侧的温度。
为了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请你们利用数学模型来确定假人皮肤外侧的温度变化情况,并解决以下问题:(1)专用服装材料的某些参数值由附件1给出,对环境温度为75ºC、II层厚度为6mm、IV层厚度为5mm、工作时间为90分钟的情形开展实验,测量得到假人皮肤外侧的温度(见附件2)。
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温度分布,并生成温度分布的Excel文件(文件名为problem1.xlsx)。
(2)当环境温度为65ºC、IV层的厚度为5.5mm时,确定II层的最优厚度,确保工作60分钟时,假人皮肤外侧温度不超过47ºC,且超过44ºC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
(3)当环境温度为80C 时,确定II层和IV层的最优厚度,确保工作30分钟时,假人皮肤外侧温度不超过47ºC,且超过44ºC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
附件1.专用服装材料的参数值附件2.假人皮肤外侧的测量温度优秀论文第一篇高温作业服设计第二篇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第三篇基于非稳态导热的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高温作业服设计【摘要】高温作业服可以避免高温灼伤,在实际作业中有广泛应用。
本文对高温作业服的优化设计进行研究,分析作业服的传热过程,综合考虑各种传热方式、边界和初始条件,建立非稳态一维传热模型,并应用于作业服厚度的优化设计。
对于问题一:通过分析传热模型特点,将三维问题简化为一维问题,研究非稳态传热过程。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中从事工作的一种特殊工作条件。
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员容易受到热应激和热病的影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为了保护高温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专门设计适合高温作业的工作服装是非常重要的。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的设计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保护性、舒适性、透气性、耐高温性和易清洁性。
首先是保护性。
高温作业环境下,人体容易受到高温和火焰的伤害,因此高温作业专用服装应该具有一定的防火和耐高温性能。
这可以通过使用耐高温材料制作服装,比如进口耐高温纤维来实现。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应该能够抵御火焰的侵袭,阻止火焰迅速蔓延,并减少火焰对身体的直接伤害。
其次是舒适性。
高温作业环境下,温度较高,人体容易出汗,容易感到不适和疲劳。
因此高温作业专用服装应该具有良好的湿气调节和排汗性能,能够快速将体表汗液排出,保持体表干燥,减少热应激和热病的发生。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应该具有合理的剪裁和设计,以确保工作人员在穿着服装时不会受到束缚,可以自由地进行工作动作。
再次是透气性。
透气性是指衣物透过空气和水蒸气的能力。
高温作业环境下,透气性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散发体热,调节体温。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应该具有较好的透气性能,能够有效地将体热和水蒸气排出,保持体表干燥,提高工作人员的舒适度。
另外是耐高温性。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需要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能够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使用而不会出现损坏或变形。
这可以通过使用耐高温纤维和经过特殊处理的制作工艺来实现。
最后是易清洁性。
高温作业环境下,工作人员容易出汗和弄脏衣物,因此高温作业专用服装应该具有易清洁性能,能够快速干燥并且易于清洗。
这可以通过选用易清洗的面料和设计合理的衣物结构来实现。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的设计应该兼顾保护性、舒适性、透气性、耐高温性和易清洁性等因素。
只有将这些因素充分考虑进去,才能设计出符合高温作业人员需求的优质服装,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论坛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255
DOI:10.16660/ki.1674-098X.2019.09.255
高温作业服装的设计
郭经峰 毛敏捷 齐丹辰 刘兴迪(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青岛 266520)
摘 要:本文针对高温专用服装的设计展开研究,依托MATLAB、LINGO、EXCEL等软件对专用服装各层材料的温度分布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对不同高温工作环境下服装织物材料厚度进行优化设计。
为确定服装的最优厚度,建立以热量传递的长度为x轴,热量传递的时间为y轴,假人皮肤外层温度热量z轴的温度分布空间三维坐标系,建立以热传导为主的热传递偏微分方程模型,利用MATLAB软件编程得到专用服装(空气层)—皮肤外侧系统温度分布函数,以此函数作为目标约束建立目标规划模型,以皮肤外侧温度不超过47℃且超过44℃的时间不超过5min为刚性约束,以皮肤外层温度不超过45℃为柔性约束(当皮肤外层温度达到45℃时会有灼烧感),构建目标规划数学表达式。
最后,我们对模型进行灵敏度检验和鲁棒性分析,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并对模型进行客观的评价和适当的推广。
关键词:高温作业 热传递偏微分方程 多目标规划中图分类号:TD79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3(c)-0255-02
1 基本假设
(1)假设专用服装的初始温度与假人皮肤外侧的初始温度相同,均为37℃。
(2)假设外界环境恒为某一定值。
(3)假设专用服装的各层之间接触良好,中间没有附加热阻。
(4)假设专用服装材料的各项参数不随温度、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5)假设热传递是垂直于皮肤方向进行,故可视为一维的。
(6)假设高温作业环境的热传递以热传导为主,不考虑热辐射以及热对流。
空气层厚度小于8mm,热对流影响小,可忽略。
(7)假设专用服装织物之间,织物与空气层之间,空气层与皮肤外侧之间的温度变化是连续的,温度梯度是跳跃的。
2 模型建立与求解
2.1 热传递偏微分方程的建立
模型建立。
建立以热量传递的长度为x轴,以热量传递的时间为y 轴,以假人皮肤外层温度热量z轴的温度分布空间三维坐标系,为了简化计算,我们选取专用服装第I层织物外侧垂直于假人皮肤外层热量传递的单位面积,并以专用服装第I层织物外侧某一单位面积作为坐标系原点,设第II层厚度为Δx,以热力学温度为温度标准单位。
(1)第I层(m x 3106.00−×≤≤)。
当进行高温作业时,热量的传递主要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这里主要考虑热传导过程,但考虑到织物材料均由一定孔隙,令孔隙率为ξ,为了减少空气热
对流对I层织物材料热传导系数k的影响,对边界条件进行标准化处理。
(2)第II层(m x m 313-10x 6.0106.0−×∆+≤≤×)()对边界条
件进行标准化处理。
(3)第III层(m x m 313-110x 2.410x 6.0−×∆+≤≤×∆+)()()对
边界条件标准化处理。
(4)第IV层(m x m 313-110x 7.910x 2.4−×∆+≤≤×∆+)()()
同理,进行MATLAB标准化处理。
2.2 热传递偏微分方程模型的求解
利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求解得到以热传递长度x、热传递时间t为自变量的系统各层面温度分布函数,由于温度传递是在一个周期内完成的单向过程,取n=0。
2.3 多目标规划模型的建立
要求确定第II层的最优厚度,使其满足当环境温度为65℃、IV层的厚度为5.5mm时,为确保假人在工作60min 时,皮肤外侧温度不得超过47℃,并且超过44℃的时间不超过5min,当人的皮肤外侧温度达到45℃时有灼痛感,所以皮肤外侧温度尽量不要超过45℃,建立多目标规划模型,确定正、负偏差变量,以求解的热平衡方程为目标约束,以皮肤外侧温度不得超过47℃,并且超过44℃的时间不超过5min为刚性约束,以人的皮肤外侧温度不超过45℃为柔性约束,由此,建立3个目标函数。
(1)确定正、负差变量。
设)3,2,1(=i f i 为第i 个目标函数,它的正偏差变量表示决策变量值超过目标值的部分,负偏差表示决策变量值未达到目标值的部分,0
i d 是指i f 的目标值。
(2)确定刚性约束与柔性约束。
皮肤外侧温度不得超过47℃(320K),并且超过44℃(317K)的时间不超过5min是必须严格满足的约束条件,
创新论坛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256
是刚性约束。
而尽量不要超过45℃(318K)不是题目硬性要求,是考虑到人体皮肤的舒适感,是柔性约束。
(3)优先因子的确定。
设计高温专用服装首先要确保工作人员不受高温灼伤,因此,皮肤外侧温度不得超过47℃(320K),并且超过44℃(317K)的时间不超过5min是第一位要达到的目标,赋予优先因子P 1;尽量不要超过45℃(318K )的目标作为次位的目标,赋予优先因子P 2,并规定21P P >>。
(4)目标函数的确定。
①皮肤外侧温度不得超过47℃(320K )。
已知环境温度T 为65℃,IV层的厚度d 为5.5mm,工作时间t=60min=3600s等条件,设第II层的厚度d 为Δx,则系统多层平壁的总厚度x 为9.7+Δx 1,将上述条件带入温度函数
T (x ,t ),目标值约束为320K。
②皮肤外测温度超过44℃(317K)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
将环境温度T =65℃,系统总厚度=9.7+Δx 1,工作时间t=(60-5)min=55min=3300s,带入温度函数T (x ,t ),目标值为317K。
③皮肤外侧温度尽量不要超过45℃(318K )。
将环境温度T =65℃,系统总厚度=9.7+Δx 1,工作时间
t =60min=3600s,带入温度函数T (x ,t ),目标值为318K。
3 模型的科学性分析
本文针对高温服装的温度分布以及服装的优化设计,对高温作业专用服装的温度传递做出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II层和IV层的最优厚度。
结合模型建立的过程和求得的结果,对各模型的科学性进行分析阐述如下:
由傅里叶定律推导的热传导泛定方程可以很好的解释温度与热防护服的厚度、时间的函数关系,但热传递的过程中热辐射和热对流依然占有较大比例,但在此泛定方程中忽略了热辐射和热对流对热传递的影响,所以函数T (x ,t )没办法完美的解释温度变化过程,但在第一层分析中考虑织物孔隙率带来的影响,降低了热对流对方程的影
响,故而此模型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温度的变化关系。
4 模型的评价与推广
4.1 模型的优点
(1)基于模型所得结果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插值拟合,得到系统各层面的温度分布情况。
(2)借助MATLAB软件对模型所求函数与实验测得的真实数据进行拟合,验证模型的可行性。
(3)在问题的多目标规划模型中,加入不超过45℃的柔性约束,使模型更加符合实际。
4.2 模型的缺点
(1)在现实情况中,假设是不能成立的,所建模型会有一定的误差。
(2)实际工作人员在高温作业时会出汗散热,降低皮肤外侧温度。
4.3 模型的推广
(1)本文提出的高温作业专用服在特定外界环境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具有较高的使用推广价值,可有效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
(2)本文提出的目标规划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多层材料服装的设计,只需改变矩阵中的参数设置就可以模拟出不同要求条件下服装各层织物材料的厚度,该模型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鲁棒性。
参考文献
[1] 华涛.热防护服热防护性能的分析与探讨[J].产业用纺织品,2002(8):28-31.
[2] 李宁,朱方龙.耐高温服装阻燃及热防护性能的测定[J].印染,2016,42(9):47-50.
[3] 卢琳珍,徐定华,徐映红.应用三层热防护服热传递改进模型的皮肤烧伤度预测[J].纺织学报,2018,39(1):111-118,125.
(上接254页)
[19]Szabo G, Huberman B A. Predicting the popularity of online content[M]. ACM, 2010.
[20]Liben-Nowell D, Kleinberg J. Tracing information flow on a global scale using Internet chain-letter data[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8, 105(12):4633.
[21]Galuba W, Aberer K, Chakraborty D, et al. Outtweeting the twitterers - predicting information cascades in microblogs[C]// Wonference o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USENIX Association, 2010.
[22]周志华, 王珏. 机器学习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