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8 怀疑与学问-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8怀疑与学问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8怀疑与学问

18怀疑与学问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3.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锻炼创造性能力。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怀疑与学问请同学们思考,“怀疑”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把握文本观点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小组合作讨论。

(1)对“怀疑与学问”这一命题,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呢?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明确:文章开头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通过这两句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3)“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是文章的核心论点,围绕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请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

明确: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这两个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明确:第6段开头,作者用一个由递进复句组成的过渡句巧妙提出了这两个分论点。

【教学提示】“怀疑”不仅是做“学问”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二者关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把握。

作者的“观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的提出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科学真理,态度要鲜明。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议论文的特点作者提出了论点,就要去论证论点,论证论点所用的材料就是论据。

所举的例子或概括的事实,就是事实论据,所引用的名言、格言、俗语、警句等就是道理论据。

用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举例论证,用道理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道理论证。

1.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4段举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和《礼记·月令》所记载的“腐草为萤”的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怀疑与学问》的主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认识怀疑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2.过程与方法•运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提高文献阅读能力•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讨论和互动探究问题的答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怀疑的正面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增强科学素养二、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主旨及关键词•掌握思维方法:质疑、怀疑、探究三、教学难点•贯彻怀疑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了解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科学素养1.引入新课•让学生表达对于科学的认识和喜爱,并引出科学研究需要具备一些条件。

•通过展示科学家的事迹,引导学生认识到怀疑是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并了解怀疑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接受本课的主旨。

2.阅读与理解•供给素材:《怀疑与学问》阅读文章•提供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学生阅读文章,并记录文章重点词汇和句子,并一起讨论问题,交流各自的感受。

3.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在网络资源的帮助下搜寻资料解决问题,包括科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也可以提取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深度阅读探究,包括社会现象等。

•提出问题示例:有哪些科学家的探究遇到了阻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搜查资料,把握本文主旨和作者观点。

4.思考和探究结果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了解其他人的想法。

•教师在其中引导学生客观、理性、科学的角度下探究问题。

5.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继续阅读类似的科普文章,比如著名的《怎样解读科学新闻》等,并探讨其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可开展课外研究课题,如“推崇远离日光”的危害性”等。

1.评价要求•能够理解关键词和主旨。

•能够辨别作者观点和态度,并从实证分析,以证据支持自己的论述。

•能够进行小组讨论,能够在科学化思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8《怀疑与学问》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8《怀疑与学问》教案

18《怀疑与学问》教案一、教学设计的依据:1、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①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②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③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

2、教学内容的分析:《怀疑与学问》被安排在北京版教材的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这册教材的前三个单元都是有关议论文的教学。

教材的编排目的就是通过这些单元的教学,让学生能初步感知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培养阅读简单议论文的能力。

本文是这三个单元中比较规范的一篇,而且提出论点的方式和论证的思路都具特色,因而是学生感知不同的论证思路、论证形式并建构自己议论文知识的很好范文。

《怀疑与学问》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①引用名人名言提出中心论点;②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③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严密地证明分论点。

3、学情分析:初二上半学期的学生刚刚接触议论文,通过前两单元的学习,他们能够初步感知议论文的语言形式,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普遍较弱,难于整体把握议论文的严密推理过程。

多数学生能辨别论证的方法,但是很难准确感知不同的论证方式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学生能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能用图示法画出本文的论证过程。

2、通过对第六段的研读比较,初步感受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入论证的方法,并体验不同论证方式在论证中的不同效果。

3、学生能够认识到“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学习中具备怀疑的意识。

(这三个目标体现了议论文阅读的三个不同层次:找准论点、把握论证思路及方法、获得思想启迪。

这是阅读简单议论文的一般方法。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阅读简单议论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通过研读课文,学生能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能用图示法画出本文的论证过程。

2、通过对文段的研读比较,初步感受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入论证的方法,并体验不同论证方式在论证中的不同效果。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怀疑与学问》⼀⽂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值得我们学习。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教学⽬标】 1.学习⽂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2.运⽤递进式结构进⾏课堂练笔。

【教学重难点】 学习⽂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故事导⼊ 有⼀只鹅,在很⼩的时候就被主⼈放到⼀个⼤肚长颈的瓶⼦中养着。

鹅的⾝⼦窝在瓶⼦的肚⼦⾥,脖⼦刚好能伸到瓶⼝之外。

每天主⼈都忘不了来喂这只鹅,鹅呢,在瓶⼦⾥养尊处优很快就长⼤了。

当鹅的⾝⼦膨胀到了不能经由瓶⼝从瓶⼦⾥被拿出来的时候,⽤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在既不损坏瓶⼦⼜不弄伤鹅的前提下把鹅与瓶⼦分离? 请⼤家帮帮这只鹅,看如何把它与瓶⼦分离。

除了思考这个分离的⽅法之外,有没有同学想提出⾃⼰的疑问? ⼆、助读资讯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

江苏苏州⼈。

1920年毕业北京⼤学哲学系,是我国现代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现在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

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活动⼀:探究课⽂,明确结构 1.通读课⽂,提取本⽂的中⼼论点。

明确:学则须疑;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这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家找找看,课⽂哪⼀段的哪句话具体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作⽤? 明确: 怀疑是从消极⽅⾯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怀疑是从积极⽅⾯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组合作完成,找出本⽂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并说说这些论据分别论证什么论点? 明确: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定有许多⼝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3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3篇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先做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先做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难点】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情境导入】一个人总是希望学有所成,但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收效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今后做学问很有意义。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画出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分论点是什么?3.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1.譬.如(pì) 程颐.(yí) 虚妄.(wànɡ)塾.师(shú) 盲.从(mánɡ) 墨.守(mò)停滞.(zhì) 步骤.(zhòu)2.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这篇文章有六段,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3、4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第5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2023最新-《怀 疑 与 学 问》教案【优秀9篇】

2023最新-《怀 疑 与 学 问》教案【优秀9篇】

《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9篇】第17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案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里是壶知道美丽的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9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二、理解、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教学重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

二、新授。

(一)背景及作者介绍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生词。

颉()滞()儒()塾()启迪墨守虚妄辨伪去妄(三)再读课文,熟悉内容,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教学设计文章各自然段的段义。

第1自然段:“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第3自然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自然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两个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划分教学设计文章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8.《怀疑与学问》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8.《怀疑与学问》教案

18.《怀疑与学问》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及其相互关系,懂得怀疑精神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性。

2.了解议论文常用的几种论证方法。

3.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4.学会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学法引导本文语句通俗易懂,可在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已经有一点了解的情况下,通过阅读,辨析论点、论据及运用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说理的思路,结合分析理解书后习题四,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1.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论点,是学习的重点,可以通过放手让学生阅读,小组讨论、辨析来完成。

2.学习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论证思路,是学习难点,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分析、归纳。

3.文中所说的治学要有怀疑精神的观点,与遇事不想动脑筋多思考,一味依赖别人的满天问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分辨不清,教师宜作一点提示和引申。

课时安排2课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议论文三要素知识,整体了解文章内容、思路、及所用论证方法。

2.结合练习四,比较分析,加深理解。

3.教师在课上,一方面要对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人论证作点拨,另一方面,可以与学生一起,另选事实作论据替换文中的事例,以帮助学生掌握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构,着重分析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逐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颌刚,从小就有怀疑的精神,读书时善于提出疑问,他一生在史学领域有许多独到的研究,为祖国的历史学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怀疑与学问》是他的治学经验的结晶。

这篇文章深刻地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是大有益处的。

本文议论的是怎样做学问,作者善于层层深入地阐述问题,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论点,因此,文章虽短,但论证全面而透辟。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8 怀疑与学问 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8 怀疑与学问  教案

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3.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

对于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3.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自主阅读法。

2.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同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

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著作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怀疑与学问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怀疑与学问请同学们思考,“怀疑”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把握文本观点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小组合作讨论。

(1)对“怀疑与学问”这一命题,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呢?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明确:文章开头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通过这两句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3)“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是文章的核心论点,围绕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请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

明确: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这两个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明确:第6段开头,作者用一个由递进复句组成的过渡句巧妙提出了这两个分论点。

【教学提示】“怀疑”不仅是做“学问”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二者关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把握。

作者的“观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的提出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科学真理,态度要鲜明。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议论文的特点作者提出了论点,就要去论证论点,论证论点所用的材料就是论据。

所举的例子或概括的事实,就是事实论据,所引用的名言、格言、俗语、警句等就是道理论据。

用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举例论证,用道理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道理论证。

1.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4段举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和《礼记·月令》所记载的“腐草为萤”的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

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又如:第6段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大学章句》一步步追问怀疑的例子,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也证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试举出文中所用道理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课文开头用了程颐、张载的话,用他们的言论做论点,实际上也起了论据的作用,令人信服。

又如:第5段中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话,论证“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道理。

再如:第6段引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3.对比论证是将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或道理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的论证方法,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下面两组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2)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明确:(1)句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原因。

(2)句,前两个句子先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

后两个句子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从正反两方面说理,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目标导学三:细读课文,划分层次,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结合上面的分析,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教学提示】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和解决问题(结论)。

三、板书设计怀疑与学问顾颉刚核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第2课时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怀疑与学问》的内容,也学习了议论文结构的基本特征以及常用的论证方法,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议论文在论证论点过程中说理的层次,还要进一步理解议论文分析事理透辟,语言严密的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探究说理的层次,明确各段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分组完成以下问题。

1.本文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作者是如何阐述怀疑精神的?明确:对怀疑精神作者阐述得明确而透彻:所谓疑就是决不轻信,经过思考,分清是非,再决定信与不信;进而把怀疑科学地分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

2.结合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阐述“从怀疑到创新”这一治学过程的?明确:作者在进一步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时,又把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分析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

作者通过举例、正反说理,使内容阐述得鞭辟入里,无懈可击。

目标导学二:理解本文分析事理透辟,语言严密的特点议论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是逻辑严密,语言准确,揣摩下面句子,体会议论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2)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为什么?明确:(1)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地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

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四个“常常”,多次重复,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

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目标导学三:小结整合本文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论述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目标导学四:迁移训练,拓展延伸学习了本文后,相信你对怀疑精神在学习研究方面的重要性又有了新的认识,请你以《读书贵有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三、板书设计怀疑与学问(1—2)提出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论证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3—4)论述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5)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6)论证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层层深入论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必背内容1、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5、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ch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yǔ 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