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二宋代诗词普通高中作业
2019年至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题及答案

2019年至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题及答案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题(课标全国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解析】本题考查了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水平层级D。
第一问主要从“雨雪隔榆溪”“狐迹、天寒、地暗”能够看出。
第二问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由“从军度陇西”知是士卒远征,“别路”与之对照,当指告别家乡之路。
本题难度不大,考生要仔细研读诗句,体会“狐迹、马蹄、天寒、地暗”的意象的含义,避免错解。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水平层级D。
第一问对表达技巧的理解,一定离不开诗句的内容,所以要结合两句诗的意义分析其“好处”。
第二问通过对全诗的理解不难看出是征人思乡。
考生往往在第一问上犯难,其实,理解了诗句的内涵,其表达效果自然就出来了,所以,关键还是对诗歌的解读和理解上。
【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但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是生动的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题(大纲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2019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知识点真题及答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2019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知识点真题及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注]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 范成大(1126-1193),今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请试作分析。
答:(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答案:(1)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
“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2)相同点: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眉峰碧无名氏蹙破眉峰碧。
纤手还重执。
镇日①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②!薄暮投村驿。
风雨愁通夕。
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注] ①镇日:整天,从早到晚。
②只:孤独的。
(1)“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既形象,又充满情感。
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2)请简要分析柳永的《雨霖铃》与这首词的异曲同工之处。
答:答案:(1)“窗外芭蕉”和“窗里人”本无联系,但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窗里人通过联想把芭蕉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与后句的雨水“心头”“滴”组合在一起。
“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在丰富形象的基础上,表达出了非常强烈的感情。
具体说就是:雨水滴在叶上,也滴在心头。
2019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训练:“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二) Word版含解析

“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时间:90分钟满分:128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8分)一丛花令张先伤高怀远几时穷①?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注]①穷:尽,这里有“了结”之意。
②桡:船桨,这里借指船,一作“桥”。
1.上片点明了本词的写作意旨为,感情基调为。
(2分) 参考答案:伤高怀远愁(每空1分)2.下片最后三句为作者赢得了“桃杏嫁东风郎中”的雅号,请赏析这三句。
(6分) 答:参考答案:①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桃杏比作女子,将桃杏在春风中飘落比作嫁给东风,形象生动;②将女主人公与桃杏作对比,桃杏尚能嫁给东风,女主人公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磨青春,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幽怨;③借羡慕桃杏嫁东风,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独守空闺生活的抗议,设想新颖,颇有艺术魅力。
(每点2分,意对即可)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8分)民夫宋伯仁阃帅①差夫欲太平,浚河才了又修城。
挑泥锹②无休日,失业③妻儿有叹声。
两个布衫寒透骨,半盂蒸饭冷无羹。
何时一统山河了,只向春田带雨耕?[注]①阃帅:掌握军权的统帅。
②锹:铲子和大锄头。
③失业:荒废了农田耕作。
3.这首诗前三联,尾联抒情。
语言朴实,以的口吻来写,真切感人。
(2分)参考答案:叙事民夫(每空1分)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对复国无功、扰民无休、无视民间疾苦的戍边将领的批判。
②对劳役繁重、饥寒交迫的百姓的同情。
③对天下太平、生活安定的渴望。
(每点2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8分)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注],余亦辞家西入秦。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6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限时集训16 古代诗歌鉴赏(二)

专题限时集训(十六) 古代诗歌鉴赏(二)(限时40分钟)1.(2018·大庆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九日①水阁韩琦②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
②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政治家、词人。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
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两句对仗工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这两句从正面写了九日赏菊。
B.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
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C.“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表现了苏轼不服老的壮志豪情;而本诗尾联的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已不能豪饮和高吟诗歌,从侧面反映出他已真心服老。
D.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C[C项,“已真心服老”错,“漫有高吟力尚狂”展现的是作者的一种不服老的豪情。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6分)【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现了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
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
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
③尾联两句写作者此时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杜鹃花得红字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2019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2部分 专题06 古代诗歌阅读 含答案

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提升1 “4看法”读懂诗歌古代诗歌高度凝练,句式跌宕,意象错落,情感内敛——像茶叶一样,不泡开就品不出滋味。
要读懂诗歌有“4看”:1.看题目——初判题材。
2.看作者、诗序、注释——了解背景,提取信息。
3.看正文——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
4.看情感——抓住表情词语,晓明题旨。
下面我们就用“4看法”读懂诗歌,以明诗情。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解题流程]1.阅读“典例剖析”,完成(1)~(2)题。
(11分)(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和苏轼兄弟的生平可知,苏轼兄弟与李揆非常相似,声名卓著,举世皆知,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典故。
故可推知,苏辙如果被单于知道自己家世第一,很可能被扣留。
所以苏轼。
【精品文档】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全国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全国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019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分类训练(古诗文部分)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 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 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 10. B (排除A项。“愿举国而听之”意思是“希望大王把全
部国政交付给他”,此句语意连贯,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D项。 “听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分析可知, B项断句正确)
•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 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 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 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 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 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 水,为赋以吊屈原。
• 贾生认为从汉朝兴起到孝文皇帝已经二十余年了,天下太平安和, 所以应当更改正月初一的日子,改换服色,制定新的制度,确定 官名,再兴礼乐。就全部起草厘定这些事情们的礼仪模式和相关 法度,颜色推崇黄色,印章官名更改为五个字,重新确定官职名 称的时候,全部更换秦时的法度。孝文帝刚刚即位,谦让,还没 有来得及实施。各种律令的更定,等到诸列侯全部就国之后,他 们说都是自从贾谊发起的这些事。在这时候,天子廷议让贾谊担 任公卿。绛、灌、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担心害怕他,就诽谤贾 谊说:“贾谊是洛阳的人,年纪轻,学识浅,只想揽权任事,必定 会使各种朝事复杂混乱。”
高考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60练(共200张PPT)

诗歌鉴赏(2小题,共9分) 寄外舅郭大夫① 陈师道②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①外舅:岳父。②陈师道:江西诗派主将。写这首诗时因家境贫苦,无力养活 妻儿,只好托付给岳父郭概带往四川。
15、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2)第二首开篇所写之柳是门前路旁在东风中摇曳的柳,(1分)所写 之人是与远行之人在门前话别,依依不舍、留恋而又无奈的女子,(1 分)柳是情感的寄托物,想“留”毕竟留不住,对人物形象起到正衬的 作用,柳依依,情依依。(1分)
诗歌鉴赏(2小题,共9分) 寄外舅郭大夫①
【练习四】
陈师道②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 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 月,总是离人泪。
15. “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几句历来 受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14. A 本题A项说“增添了一抹哀婉悲伤的色彩”表述错误。 由“碧山”、“锦树”、“明秋霁”可知意境明丽绚烂,秋高气爽,看 到此景,心情愉悦。故选A。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注】,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注】游冶郎:风流少年。
15.后人评价本诗“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请简 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塑造采莲女的形象的?(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4~15题。 蝶恋花 陆游 陌上箫声寒食近。雨过园林,花气浮芳润。千里斜阳钟欲暝。凭高望断南楼信。 海角天涯行略尽。三十年间,无处无遗恨。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二) 宋代诗词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题李愬①画像(节选)惠洪淮阴北面师广武②,其气岂止吞项羽?君得李祐不敢诛,便知元济在掌股。
锦袍玉带仍父风,拄颐长剑大梁公③。
君看鞬櫜见丞相④,此意与天相始终。
[注] ①李愬:唐德宗时西平郡王李晟之子,曾生擒叛将吴元济。
②广武:指广武君,赵国谋士。
③大梁公: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
④鞬櫜:盛弓箭的器具,此指背着弓箭拜见丞相。
丞相:唐朝宰相裴度,为平叛之役的最高统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前两句中,“师”是“请教”的意思,诗句是说韩信破赵,不杀赵国谋士广武君,向其请教攻燕伐齐之计,后破项羽。
B.三、四两句讲的是李愬设计擒获叛将吴元济的手下李祐,李祐不肯投降,李愬便将他诛杀了。
C.诗歌前四句,从楚汉相争时的史实着笔,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李愬,即将韩信的典故与李愬的功绩相对比,更加鲜明地突出了李愬的形象。
D.第五句赞美李愬有其父当年的风范,这里把李愬与西平郡王并提,表明了李愬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E.诗歌刻画李愬的形象特征时,通过议论统摄史实,而议论本身又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解析:选BC B项,“李祐不肯投降,李愬便将他诛杀了”错误,原意应该是李愬不杀李祐而生擒叛将吴元济。
C项,应是“类比”的手法,诗歌前四句将韩信向广武君请教终破项羽的典故与李愬不杀李祐而生擒叛将吴元济的功勋相类比,非对比。
(2)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李愬的人物形象。
(6分)答:参考答案:①深谋远略,大将风度。
李愬俘获李祐而不杀,从此吴元济的命运已落股掌之中,胜利可期。
②厚待将士,气度非凡。
李愬像他父亲一样厚待将士;“拄颐长剑”,又像当年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
③为人谦恭,赤胆忠贞。
李愬破敌后背着弓箭拜见丞相,表现了他不居功自傲、善识大体的品质。
(每点2分)[诗歌鉴赏]一、二句,从楚汉相争的史实着笔,写韩信采纳广武君的计谋平定燕、齐,项羽势孤。
三、四句,写李愬俘获李祐但没有杀他,从此吴元济的命运已落股掌之中,表现了李愬的深谋远略和大将风度。
“锦袍”两句是说李愬曾像他父亲解下锦袍玉带送给部将一样厚待将士;身上佩着拄颐长剑,又像当年的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
最后两句抓住“见丞相”的细节表现李愬不居功自傲、善识大体的品质,表现了他对朝廷的赤胆忠心和政治远见。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苏秀道中[注]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曾幾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 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
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霖雨突降,不仅“润”了衣襟,诗人的心田仿佛也得到了滋润。
B.颔联正面写景,诗人不愁屋漏床湿,却喜溪流涨水。
C.颈联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转而写想象中雨后庄稼的生机及现实中窗外雨打梧桐叶之声的美妙。
D.尾联表现了诗人自己因这场甘霖而生的狂喜之情,即无人比得上自己的喜悦。
E.“喜”字贯穿全诗,每一联都是一喜,全诗通过写“喜雨”体现出诗人对农民的关心。
解析:选BD B项,“颔联正面写景”错误,该联是直接抒情,正面表现一个“喜”字;D 项,“无人比得上自己的喜悦”理解有误,“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是说“像‘我’这样没有种田的,尚且这么欢欣鼓舞,更何况田间那些等待丰收的百姓呢!”。
(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特点:雨大,及时。
(2分)分析: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触觉和视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床床”“岸岸”,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虚写稻花应秀色,实写雨打梧桐声音之美妙来表现雨的及时;④运用衬托的手法,通过写诗人的喜悦来衬托农人的喜悦,以此来表现雨的及时。
(4分)[诗歌鉴赏]这是一首旋律轻快、情致酣畅的喜雨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
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已久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诗人的心田也得到了滋润。
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感情,这一“喜”字贯穿全诗。
颈联承“且喜”句,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写想象中雨后庄稼复苏的生机及现实中窗外雨打梧桐的美妙之声,突出了“喜”字,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尾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乐之心。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泊舟呈灵晖徐玑[注]泊舟风又起,系缆野桐林。
月在楚天碧,春来湘水深。
官贫思近阙,地远动愁心。
所喜同舟者,清羸亦好吟。
[注] 徐玑(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松台里人。
与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和赵师秀(号灵秀)合称“永嘉四灵”。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泊舟风又起,系缆野桐林”点题,交代了泊舟的地点与环境,一个“又”字表明漂泊时间很长,暗含羁旅在外的辛酸。
B.“官贫思近阙,地远动愁心”,诗人官职卑微,仕途困顿,何时能靠近京师?这里,“近阙”就是靠近京城,对皇上不满之意溢于言表。
C.这是写给朋友的一首诗,也是一首典型的律诗。
含蓄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在外漂泊的失意之感。
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D.人在旅途,且就着月光欣赏一番旅途的景色吧。
所幸的是,船上还有一位与我志趣相投的旅伴。
全诗情感由喜到忧,不断变化。
E.这首诗歌,作者借“风”“林”“楚天”“湘水”等意象抒发了内心的失意愁苦。
景语情语融为一体,艺术性很强。
解析:选BD B项,没有“对皇上不满之意”。
D项,不是“由喜到忧”,而是“由忧到喜”。
(2)“月在楚天碧,春来湘水深”意象鲜明,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楚天碧蓝,明月高挂;春来水涨,柔风拂面,月影在水中荡漾。
诗人选用明丽的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悠远、空明、静谧的意境。
可惜身在他乡,漂泊在外。
(3分)②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诗人正是用乐景写哀情,含蓄地表达了在外漂泊的失意之愁。
(3分) [诗歌鉴赏]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写给朋友徐照的一首诗。
“泊舟风又起,系缆野桐林。
”点明了泊舟的地点是野桐林。
一个“又”字点明诗人像这样漂泊在外已不止一年了。
春风又起,一年又过去了,依然在漂泊,羁旅之思蕴蓄其中。
“月在楚天碧,春来湘水深。
”人在旅途,且就着月光欣赏一番旅途的景色吧:楚天碧蓝,一轮明月高挂;春来水涨,柔风拂面,月影在水中荡漾。
这里,诗人选用明丽的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悠远、空明、静谧的意境。
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可惜身在他乡。
王国维说:“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诗人正是以乐景写哀情,含蓄的表达了只身在外的漂泊之感。
“官贫思近阙,地远动愁心。
”这里,由前两联的借景抒情转为直抒胸臆。
官职卑微,仕途困顿,何时能靠近京师,得朝廷重用?所居地偏远,这就更加触发了诗人内心的失意愁苦之情。
“所喜同舟者,清羸亦好吟。
”所幸的是,船上还有一个长得清瘦、喜欢吟诗的旅伴,与我志趣相投。
这才让寂寞孤单的旅途有了一点点乐趣。
也许正是船上这位旅伴让作者想起了同样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好朋友徐照吧。
这是一首典型的律诗。
前两联写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
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整首诗来看,诗人的感情经历了由忧到喜的变化。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渭上秋夕闲望①潘阆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注] 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
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
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E.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解析:选CD C项,“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错误,应是“小船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
D项,“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分析有误,尾联表面是感叹无人如太公之贤,实则是说自己无人赏识,无太公的际遇。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
(1分)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
(2分)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
(3分)(如答“动静结合”“声色结合”也可酌情给分)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泊平江百花洲①杨万里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②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 ①本诗是诗人从临安赴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途中所作。
②王程:指为王事(公事)奔走的旅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两句交代自己与苏州的因缘。
平平叙事,颇有民歌风味。
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游赏吴中佳胜,实际上却是为下文发出感慨作势,“王程”二字已微露端倪。
B.诗歌第二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调子沉重,抒写了自己的羁旅之苦。
C.苏州是吴中佳胜,诗人因王程之便得以游赏苏州胜景,兴奋不已,看着熟悉的岸旁杨柳和青山白云,颇有悠然自赏的得意。
D.诗人由泊在百花洲的孤舟想到自己身如孤舟,漂泊不定,已有半世之久,不由得生发出对这种羁旅生活的无奈与感慨。
E.杨万里的诗,活泼自然,富于新意,思想感情却每每不够深沉。
而这首诗,除了轻快清新、洒脱自然的风格,其思想也是很有深度的。
解析:选BE B项,“调子沉重”不妥;E项,这首诗思想深度比较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