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泊枫桥

合集下载

思乡古诗《枫桥夜泊》原文及赏析

思乡古诗《枫桥夜泊》原文及赏析

思乡古诗《枫桥夜泊》原文及赏析思乡古诗《枫桥夜泊》原文及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乡古诗《枫桥夜泊》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文《枫桥夜泊》唐代: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注释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

“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

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整理枫桥夜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整理枫桥夜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枫桥夜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枫桥夜泊》诗出吴江俞前唐朝诗人张继写有《枫桥夜泊》七言绝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我们在小时候就已熟读成诵。

长期以来都说这是张继秋夜船泊苏州附近枫桥时的情思感发。

因题为《枫桥夜泊》,而且诗中刻意渲染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便使人认为此诗必出于近寒山寺的枫桥了。

然而我最近看了有关资料,认定张继的这首诗不是作于枫桥而是作于吴江,就此,我又作了进一步的考证和思辨。

1.《枫桥夜泊》又名《夜泊松江》,以《夜泊松江》为题早于《枫桥夜泊》我在2012年第四期《古典文学知识》上,看到了卢湘岳先生《<枫桥夜泊>别解》一文,文中这么写道:张继的这首诗,出处是唐朝的《中兴间气集》,题目为《夜泊松江》。

到了北宋时,这首诗才被人改名为《枫桥夜泊》。

松江,在苏州城外,是吴江以东、流向上海的河段。

这一下子引起的我的兴趣,《枫桥夜泊》一诗与吴江有关?于是我就去请教苏州大学吴企明教授,他是唐诗专家,参与《全唐诗》编辑,出版过一本《唐音质疑录》,其中有张继《<枫桥夜泊>辩证拾偶》。

吴企明教授肯定了卢湘岳先生的说法,还借给我一本他的朋友李宝均先生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一书。

我如获至宝,回到家里一口气就把这书看完了,尽管将信将疑,心情却越来越激奋,当真《枫桥夜泊》是写于吴江。

李宝均先生在书中写道:历来人们之所以以为张继提到的寒山寺就是宋以后的枫桥寺、寒山寺,唯一的根据就是诗的题目,诗题既是《枫桥夜泊》,诗必作于枫桥,诗中描写的景物必是夜泊枫桥时所写的景物,而枫桥已有枫桥寺、寒山寺在。

但是张继这首诗流传到宋代,诗题不止一个,各家录载或引述此诗,诗题都有所不同。

以出现的先后,主要有:《夜泊松江》——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枫桥夜泊》——北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计有功《唐诗纪事》;《晚泊》——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南宋范成大《吴郡志》;《枫桥》——《吴郡志》;《宿枫桥》——南宋龚明之《中吴纪闻》。

古诗《枫桥夜泊》全文

古诗《枫桥夜泊》全文

古诗《枫桥夜泊》全文《枫桥夜泊》张继(唐代)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注释】1、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4、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5、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

“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6、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7、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8、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9、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

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10、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夜泊古诗注释

枫桥夜泊古诗注释

枫桥夜泊古诗注释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月落”句——写深夜时的寒秋景象,月亮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声声鸣叫,漫天的冰雾和霜气弥漫在江面上,透出一股深秋的寒意。

2.“江枫”句——写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

江边的枫树在夜色中显得格外红艳,而渔船上的灯火则在江面上泛着昏黄的光。

3.“对愁眠”句——描写诗人自己的心情。

诗人因为旅途中的孤独和忧虑,无法入睡,只有和着江枫和渔火,才能稍稍排解心中的愁绪。

4.“姑苏”句——写远处的姑苏城和城外的寒山寺。

姑苏城在夜色中若隐若现,而寒山寺的钟声则穿越夜空,传到了诗人所乘坐的客船上。

5.“夜半”句——写夜已经过半,而诗人依然无法入睡。

夜深人静,只有远处的钟声陪伴着诗人,让他感到一种深深的孤独和寂寥。

【赏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诗中描绘了深秋夜晚的景象,通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等意象,
勾勒出一幅凄美的深秋夜景图。

同时,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忧虑。

诗中的“江枫”和“渔火”象征着诗人的孤独和无助,“姑苏”和“寒山寺”则代表着诗人的旅途和目的地,而“夜半钟声”则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和旅途的艰辛。

整首诗以景生情,以情感人,表达了诗人对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和忧虑的感受,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感受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张继《枫桥夜泊》全诗翻译及赏析

张继《枫桥夜泊》全诗翻译及赏析

张继《枫桥夜泊》全诗翻译及赏析张继《枫桥夜泊》全诗翻译及赏析《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张继《枫桥夜泊》全诗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文解释一: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二: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幕色朦胧漫天霜色。

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词语解释江枫:江边的枫树。

姑苏:苏州的别称。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此诗题目也作《夜泊枫桥》。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②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

枫桥也叫封桥。

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桥原本不叫枫桥,这里原来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来船只停泊的码头,由于唐以前水匪倭寇经常进犯,故当时每到夜晚都要将桥封锁起来,以策安全,因而起名叫封桥。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④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⑤夜半钟声:当时僧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

欧阳修《六一诗话》曾曰:“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

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

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

’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

《枫桥夜泊》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枫桥夜泊》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枫桥夜泊》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枫桥夜泊唐·张继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注释: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

“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

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赏析: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枫桥夜泊》全文及解析

《枫桥夜泊》全文及解析

《枫桥夜泊》全文及解析《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千古名作,全文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短短四句,却勾勒出了一幅凄清、寂寥的江南秋夜图,蕴含着诗人深深的愁绪。

“月落乌啼霜满天”,诗人开篇就描绘了一幅深秋之夜的景象。

月亮西沉,乌鸦啼叫,霜气弥漫在整个天空。

“月落”点明了时间已是深夜,给人一种黑暗、寂静的感觉。

“乌啼”本就带着一种凄凉的氛围,再加上“霜满天”,更烘托出了环境的寒冷和肃杀。

这一句诗仿佛让读者置身于一个冰冷、孤寂的世界中。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点点灯火相互映照。

而诗人面对着这样的景象,满怀忧愁难以入眠。

“江枫”也许是被秋霜染红的枫叶,在夜色中显得格外醒目,给画面增添了一抹色彩。

“渔火”则是微弱而温暖的存在,但在这广阔的寒夜中,却显得那么渺小和孤独。

“愁眠”二字直接点出了诗人的心情,他的忧愁在这样的夜晚无法消散,只能伴着江枫渔火,辗转反侧。

“姑苏城外寒山寺”,这句诗将视角从江边转向了城外的寒山寺。

“姑苏城”即苏州,这座江南名城在诗中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寒山寺”因寺内钟声闻名,“寒”字不仅描绘了寺庙给人的清冷感觉,也与前面的秋夜氛围相呼应。

“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夜半时分,寒山寺的钟声悠悠传来,传到了诗人所乘的客船上。

这钟声打破了夜的寂静,却也让诗人的愁绪更加深沉。

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钟声显得格外悠远、空灵,它穿越时空,触动着诗人的心灵。

也许这钟声让诗人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故乡的温暖,又或许让他感慨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世。

整首诗以“愁”字贯穿始终。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声音的细腻描绘,将自己的愁绪融入其中。

这种愁,既有旅途的疲惫和孤独,也有对人生的迷茫和感慨。

它是一种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忧愁,如那秋夜的霜雾,弥漫在心头。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动静结合,“月落乌啼”“霜满天”是静态的描写,而“钟声到客船”则是动态的声响,动静之间,更显秋夜的宁静与寂寥。

《枫桥夜泊》原文注释及简析

《枫桥夜泊》原文注释及简析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简析】第一句,“月落无啼霜满天”。

写诗人的感觉世界。

“月落”是视觉;“乌啼”是听觉;“霜满天”是感觉。

在月落后的一片茫茫的黑夜中,虽然看不清四周事物,但诗人却感觉到了晚秋的寒霜充满了宇宙,由清冷遍洒的月光到浸骨的寒霜给人一种逼迫的感觉,已经预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和凄凉。

“霜”的意象是此诗的重点,一个“霜”字奠定了诗的基调。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

由感觉世界到诗人情绪世界的转变。

是诗的第一个起伏。

江上渔火点点,岸边枫叶正红。

但是面对世事无常和生活的艰辛,孤独的旅人和辛勤的渔人在这漫漫寒霜的秋夜,只能对愁而眠。

如果说前两句是写的诗人的感觉世界和情绪世界,那么,后两句则上升到理性世界。

这是全诗的最大起伏处。

诗的前幅密度极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

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钟声。

但却实现了从感觉世界向理性世界的飞跃,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

姑苏城为历史名城。

在这愁冷的夜晚,姑苏城内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呢?还是象这江上一样的宁静而凄凉呢?喧嚣也罢、宁静也罢、高兴也罢、愁苦也罢,这毕竟是人生现世所应面对的。

但人的心灵是不是应有所依傍呢?人的心灵的归宿又在哪里呢?人能不能实现对自身和现实的超越呢?寒山寺不正是这样的净土吗?(这句是一大起伏,让人起从尘世超然的感觉)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

寺里敲响了子夜的钟声,诗人也从超然的境域回到了现实的世界。

“客船”的到来,宣告了尘世喧嚣生活的开始。

(又是一起伏)一个“愁”字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界,也使诗自身具有了开放性。

诗人开始了对现实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宗教的关系、人自身存在意义这些问题的追问。

人在喧嚣的杂乱的世界中,面对生活的艰辛愁苦已然失去了对自身和本已以外的世界的真正把握,使各种关系变得世俗而枯燥无味。

人失去了对实存的此在世界的敏感度,失去了和自然对话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泊枫桥:【一人的西藏‖雪小禅】
想去西藏由来已久,大概是太想去了,所以,真正动身的时候,觉得已经去过很多次了。
不得不承认,这是很奇妙的感觉。

票是托人买的,因为太难买,都想坐着火车去西藏,那一定是不同于坐飞机的感受。直
到坐上火车,还是恍惚,我真的要去西藏吗?

真的要去西藏了。
车晃动着离开北京时,车上有好多人在欢呼。西藏,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一个异域的空灵
之梦吧?于我而言,那是天堂。在很多年前,听到过一首关于西藏的歌,“我轻轻一想,就
碰到天堂。”在许多年前,看到过一本写西藏的书,马丽华的《走进西藏》,我知道,西藏于
我而言,就是前世与今生啊!

独坐在窗边,手中放着安妮宝贝的《莲花》,那里面有西藏的气息,而绵绵的青藏线,
给人一种铺天盖地的感觉。

青藏线,多么具有神秘气息和艰难险阻的一条线路。进入高原以后,高原反应就开始了,
虽然做好了准备,还是觉得透不过气来。车内,有弥漫式供氧,有藏族同胞载歌载舞,有兴
奋的年轻男女指着一匹匹野马说,看,野马!

有人嚷了一句:“张林江,张林江。”其实是叫一个人的名字,满车厢的人都嚷着,在哪,
在哪?大家把“张林江”听成了“藏羚羊”。

真正看到了藏羚羊,大家屏住了呼吸,生怕说句话藏羚羊就跑了。
高原上的景色真有一种悲凉之气,难怪我的一个在青藏高原当过兵的朋友说,你没到过
西藏,就不知道那种大气和苍凉。

列车行驶到青藏公路一个偏僻的路口,我看见了一家姐妹饭店。开这家饭店的是一对姐
妹,她们的丈夫都是青藏线上的汽车兵,后来他们在执行一次运输任务时不幸牺牲了。这对
姐妹擦干眼泪忍住伤痛,决定在这个路口开家饭店,因为她们知道,驻守在西藏的部队的部
分物资要靠这些汽车兵运上来,一路上风餐露宿,飞沙走石,命悬一线,他们是最苦的。她
们开了这家姐妹饭店,给那些风雪路上的汽车兵一点儿温暖,一点儿力量,也有对她们逝去
丈夫的怀念。也许她们也和那群汽车兵一样融入了这条青藏线。看着饭店外一排排的军车,
我想,这些汽车兵也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据说,每次临走前,他们都向这对姐妹齐刷刷
地敬礼。我突然想流眼泪,西藏,因为有了这些人、这些事,更显得生动而悲壮。火车到拉
萨时,心里有一丝颤抖,我说,西藏,我来了。
布达拉宫广场人很多,有时我想,青藏铁路的开通于西藏而言是好还是坏?大量的游客
一拥而进,几乎到了摩肩接踵的地步。远远望去,布达拉宫在半山腰上,宏伟而雄壮。大昭
寺前到处都是前来朝圣的信徒,顶礼膜拜,无比虔诚,一步一跪一卧一拜,手上的布套都快
烂了,也许他们的灵魂早已经归于西藏。刹那间给我的感觉,恍如隔世。

我看着清澈似一滴眼泪的蓝天,忽然觉得心清心明。
来之前的浮躁之气荡然无存,所有的烦恼此刻显得那么渺小,小到尘埃中了。
晚上找到八角街附近的旅馆,一夜120元,还算干净。身上好像背了几十公斤重的东西,
我大口喘着粗气,从火车上就开始吸氧,到现在更是离不了氧气袋子了。

我把剩下的药渣舔了舔,然后昏沉沉地睡去。

天亮后,遇到也是单独来西藏的几个人。门口有“黑导”,带我们去纳木错,每人400
元,我们还了价,最后380元成交,8个人,包括一个日本人。

我带了6袋氧气,不停地吸着。
还是觉得胸闷。
可一路上大家特别兴奋。日本人没有带氧气袋,他掏出200元钱,要买我一个,我摇头,
他又加了100元,我还是摇头。

他难过地低下头,我递给他一个,然后摆着手,不要钱。在这种地方,简直有了相依为
命的感觉。他几乎落泪,满怀感激地看着我。

四个多小时,到达纳木错。
我呆了。
那么纯净的水,那么清澈的蓝,我忘记了头疼,忘记了身体好像要散架一样,奔了下去,
几乎是扑到它怀里。

刚才还是晴天,一下子来了云,雨很快淋湿了我们,可是,没有人动。
雨一滴滴落到湖里时,我们粗重的呼吸都可以听得到,有人说了一句,天堂,真是天堂。
才一会儿,雨停了,出了彩虹。我拾着湖边的石头,然后装进包里,这石头如此圆润美
丽,有几千年了吧?
回到拉萨,我开始发低烧,楼下的诊所就有大夫,他说,你高原反应太厉害,建议回家,
凭医生证明可以买到最近的火车票。

我拒绝了。我还要去日喀则。
还是找人搭伙一起去的。
还是“黑导”,一个藏族小伙子,浓眉大眼,又黑又红的脸,汉语说得不流利,可是,
他长得很好看,真的很好看。

上了车,吸氧,然后给朋友发短信,告诉他们,这个地方,来了之后,灵魂容易出窍,
如果怕灵魂出窍,千万不要来。之前,我的两个画家朋友来过西藏,一个来过之后再也没有
回去,娶了一个阿里的姑娘,现在就住在阿里,过最简单的生活——从前,他在繁华的北京
城里过着奢侈的生活。而另一个,他出家为僧,素衣素食,从此,只画西藏。

朋友说得对,西藏充满了神灵之气。
这种神灵之气,会让所有人的内心被涤荡一遍。
四个小时就到了日喀则,听着小伙子唱调子很高的歌,听不懂,可真的是很好听。三个
小时,到了定日县城,驻扎在珠峰大本营。看到了雪山,浑身一个激灵,人已经快不行了,
可心在狂跳,跳到了嗓子眼儿上。信号不好,我打了电话给朋友,他问,你怎么了?我哽咽
着说,我心里难受,说不出的难受。

想去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阿里,比如林芝,比如墨脱。可是,我知道应该回去了,因
为,得给自己留个念想。

在西藏不过四五天,却觉得过了一生。

有的地方就是这样,来过了之后,仿佛找到了前世与今生,哪怕只是短暂的相逢,也难
以忘怀。

就像遇到的爱情,遇到的有缘人。
所以,离开西藏时,请允许我的眼睛有微微的泪湿。
所以,坐上回去的火车时,我答应自己,我,还会坐着火车来西藏,带着最简单的行囊,
带着最简单的心。

再见,我一个人的西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