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书评

合集下载

《活着》书评

《活着》书评

《活着》书评“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这句话在小说《活着》的主人公福贵身上能得到最好的印证。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父亲被气死,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

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作者对于“死亡”的安排是匠心独运的。

父亲的死第一次把他从生活中唤醒,使他开始谋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伤员们的死使他开始了解到战争和生活的残酷,更体会到家的温暖;就在他与家人团聚之时,母亲的死更是引发他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也让他刚刚品尝到亲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一切趋于平静的时候,儿子“有庆”的死再次给了这个家庭以沉重的打击;人近暮年,就连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希望——孙子“苦根”,也离他而去……现在看来近乎荒谬的情况,也是当时社会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遭遇,集中反映在主人公福贵的身上:生活的疾苦,亲人的离去……一次又一次地体会着从天堂直坠入地狱的感觉。

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死亡”来表现“活着”的手法,不得不令人惊叹。

余华这样说起写这篇小说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打动了他,他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余华《活着》书评(6篇)

余华《活着》书评(6篇)

余华《活着》书评(6篇)余华《活着》书评篇1在读《活着》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度觉得主人公实在是太悲惨了,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但读完后,我才明白,活着,可能仅仅就是为了活着,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是对生命的尊重,当你失去了一切,你会发现,你还有你的生命,你的生活还在继续,你的生命是别人无法夺走的。

一边阅读,一边为福贵的悲惨身世流泪。

同时我也思考,对于我们来说,活着比福贵要简单得多,福贵的痛我们无法切身体会,活着很简单,如果你要追求“怎么活”,那么活着也许也会变得奢侈。

“生命是有尊严的,我们应当尊重生命,即使面对再多的苦难,也应该努力地继续活着。

”这才是《活着》让我真正感动之处。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就如余华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因此,忍受苦难造就了活着。

”《活着》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写出了苦难对世界灾祸乐观的态度。

他让我真正知道——活着本身就是艰难,而延续生命则是更深的艰难。

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余华《活着》书评篇2我感受到活着更深刻的意义。

人靠记忆来慰藉,靠倾诉来释然,靠平静来概括,靠回回首彻悟。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场。

富贵年少家庭富足,无需为生计费心劳累。

生在地主家庭的富贵衣食无忧,读私塾不需要走、有长根背着,享受穷人无法享受的尊宠。

在富足安逸的生活当中,富贵不知道自己的活着的意义,抛弃娇妻,留恋柳巷。

在酒醉__逸当中自甘堕落,毫无廉耻,顾忌,由青楼女子背着自己串街走巷,成为县城当中的笑话。

在这里他不知道这种快感、逍遥都是昙花一现,也无法体会到烟花易冷的凄凉。

在纸醉金迷的世界里,富贵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这一掉进去就从来没有出来过。

__和赌相伴而生,相对烟花柳巷的柔情,__挥洒如金的紧张和刺激更加人你沉沦。

活着 书评

活着 书评

《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了,也曾被翻拍成了电影、电视剧,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看了之后总是感觉不到小说带给我的那份感动。

作者在“序”中讲到,因听了美国民歌《老黑奴》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小说,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写作过程也让作者明白,人活着的目的很单纯,“人是为活着本身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看了小说,我能感觉到人物对待生活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但是还不能感知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不知你看过之后能否感悟!《活着》讲诉了主人公福贵因被设计,于是输光家产,从富家少爷沦为贫农,生活境遇一落千丈,学着种田干农活,在那战乱的年代被抓了壮丁,开始经历一生的苦难。

可以说这是一个很不幸的家庭,甚至在那个年代都是,妻子患病,儿子献血时被抽干血,死了,女儿分娩时死了,女婿被两块水泥板压住,死了,外孙吃了撑死了…家人都先他而去。

在和“我”这么一个在民间采风的讲诉自己的不幸时并没有流露出情绪的波动,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是一个经历了各种磨难之后坚忍、安然处之的老人,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

中学时代的自己曾经在迷茫着人为什么活着,我们应该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然而渐渐的发现,原来世界不是我们想的那样,这是拼爹的时代,面对现实,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我们能做的就是像福贵那样用力地活着,出于本能的活着,做着自己想做的,做得最好。

从福贵身上我突然看到了广大的底层劳动人民的身影,坚忍,用力地活着,他们不会想太多,而是付诸行。

-------------------------------------华丽丽的分割线------------------------------------------太喜欢韩文版是《活着》序言了,接下来就是:我不知道应该怎样来解释这一部作品,这样的任务交给作者去完成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我愿意试一试,我希望韩国的读者能够容忍我的冒险。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于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书评范文大全

书评范文大全

书评范文大全《书评范文大全》在当今社会,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阅读不仅扩展了我们的知识面,还丰富了我们的内心世界。

然而,对于我们读过的书籍,如何进行书评,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对书籍的评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书评范文,帮助大家提升书评水平。

一、《活着》书评《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一部代表作品,通过讲述一个农民的生活经历,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生命与尊严。

读完《活着》,我被余华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所吸引。

小说以一种朴实的笔调,让人在感受到农民的辛苦与艰辛的同时,也思考人与命运的关系。

二、《百年孤独》书评《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品,这部小说以马尔克斯独特的魔幻写实主义风格,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揭示了人类的孤独与命运的悲剧。

读完《百年孤独》,我被马尔克斯生动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叙事技巧所震撼。

小说中的各色人物和奇幻的情节让我深深陷入其中,仿佛亲历了百年孤独的沧桑与荣华。

三、《红楼梦》书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清代作家曹雪芹的巨著。

这部小说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精湛的人物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

读完《红楼梦》,我被曹雪芹独特的文学才华所震撼。

小说中的贾府、王府等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细致入微的情节叙述,既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华富贵,又折射出人性的悲凉与无奈。

四、《追风筝的人》书评《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畅销小说,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讲述了两个主人公之间的友情与家族之间的纠葛。

读完《追风筝的人》,我被胡赛尼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振聋发聩的情感描写所深深打动。

小说中所表达的友情、家庭和人性的复杂性,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思考。

五、《1984》书评《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经典之作,以反乌托邦的形式,揭示了极权主义社会的黑暗和个人自由的重要性。

读完《1984》,我被奥威尔锐利的思想和对现实的冷峻揭露所震撼。

活着书评

活着书评

《活着》书评一、活着的力量“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不去死。

”《活着》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在讲述死亡故事的同时,也让读者思考面对如此困境,该怎么活下去。

余华用简洁明了且朴素的文字将老农福贵的人生搬上文学殿堂。

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由老农福贵所讲述的一个故事。

读者和作者似乎都坐在老农身边,听他娓娓道来他那坎坷的一生。

没起伏的语调,没激烈的情绪,更没有沮丧埋怨的哭声,一切都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祥和。

故事的主角明明就是老农本人,却“听着听着”就会觉得老农又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

或许正是因为他太平静,太冷静,所说的语言对于他来说似乎都是无关痛痒的才会让人难以置信,从而思考为何面对如此坎坷的一生,老人却能如此淡定?是麻木,抑或是其他?我想应该是坚忍。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

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

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是福贵人生的记录,篇幅虽短,却能把福贵的一生写的淋漓尽致、活隐活现。

没有华丽的词藻,丰富多彩的语言,没有精心雕琢堆砌的文字,更没起伏跌落、层出不穷的情节。

有的只是浅显易懂的语句,平淡朴实的话语以平白无华的语言文字却能刻画富贵不平凡的一生。

富贵的一生可以说是多灾多难的。

因为一连串的死亡始终贯穿他的一生。

他亲眼目睹至亲之人是如何一个个从自己身边里去,又亲手为他们建碑立墓。

从父母到妻儿再到女婿外孙,从老到小,没一个能留下来陪伴他走过他余生,又或者说没一个人替他善后的。

一生中经历七次与至亲之人的生离死别最后只留他自己一个人孤苦零丁的活着。

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七岁的外孙苦根。

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而他却没那种“幸运”。

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老牛在没犁完所有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她的生命提前逃离的。

《活着》读后感优秀书评

《活着》读后感优秀书评

《活着》读后感优秀书评1几番周折,《活着》终于捧在了我的手中。

看着这黑底儿白字的封面,这书中的福贵,活得也像这黑底儿上面的白字吧,一片漆黑中,茫然失措。

年轻时,为了享乐而活着;中年时,为了生存而活着;老年时,找回了失去已久的本心,终于有一次,为了活着而活着。

福贵年老后,买回一头老牛,取名叫福贵。

这老头儿一生的名字,记录了年少时的无知,中年时的无望,以及老年时的无欲。

如今给了这头老牛,也许是为了纪念自己与世界的格格不入。

四十年代,天下大乱,人人都谋划着自己的出路。

而福贵,却整天花天酒地,败光了所有家产。

没想到却逃掉了多少道劫。

他就是那种年代中,唯一的白字,醒目而另类。

我看到这儿,想想,也许这就是祸害遗千年。

六十年代,_爆发,已经失去了有庆的福贵,变了很多,不再摆那莫须有的架子莫须有的腔。

老老实实务着农顾着家,因为,他不想再失去。

他的女儿凤霞受了小半辈子的苦,最后嫁了个好人二喜。

本以为能活得平安了,可因为医生的一个耳误,留下了苦根丢了性命。

七十年代,福贵家里是“松柏冢累累”,最后只剩下这么一个老头儿。

福贵,这个老头儿,活得就像黑底上的白字,醒目,孤独,处处碰壁。

他尝尽了世间炎凉,参透了人生,也迎来了太平盛世。

可他,依然是那个白字,在一片漆黑中,依旧无依无靠。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也有七八分田……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至此,活着的意志,已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夺走的东西。

《活着》读后感优秀书评2每个人都有一点悲观色彩,当我们发现有人比我们还惨还痛苦的时候,便会产生一种欣慰,甚至是庆幸的心理。

这就是悲剧存在的意义,让人们没有后顾之忧的挖掘心中的痛苦,然后释然,以一种淡然的心态“活着”。

对于美好与邪恶,善良与阴险,余华曾经这样写道:“蜂拥而至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

优秀书评范文

优秀书评范文

优秀书评范文《活着》是余华的一部代表作,也是一部让人感动至深的小说。

它以农民福贵的命运为线索,描绘了中国农村的苦难与沧桑,展现了人性的悲凉与坚强。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感人的情感,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小说以福贵的父亲去世为开端,接着讲述了福贵的命运起伏。

在家族中排行老大的他,本以为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却因为家族的倾覆和社会的变迁,一夜之间失去了一切。

在遭受重重打击的同时,他却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一直在艰难中坚持着。

小说通过福贵的命运,展现了中国农村的苦难与沧桑,以及人性的悲凉与坚强。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他们的性格和命运都让人印象深刻。

福贵是一个坚毅的农民,他在生活的逆境中,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家人的爱。

他的妻子家嫂,虽然性格刚烈,却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支撑着整个家庭。

小说中的这些人物,都展现了强烈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让人深受感动。

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余华用朴实的文字,描绘了农村的苦难与沧桑。

他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坚韧,以及人性的悲凉与坚强。

读者在阅读中,会被小说中的情感所打动,被主人公的命运所触动,引发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感悟。

《活着》是一部让人感动至深的小说,它通过对农民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悲凉与坚强。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成功,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受感动。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思考人生的伟大作品。

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如何艰难,我们都要坚持希望,珍惜眼前的幸福,活出真正的生命。

《活着》读后感800左右书评五篇

《活着》读后感800左右书评五篇

《活着》读后感800左右书评五篇《活着》读后感800左右书评1余华的《活着》应该是我用时最短读完的一本书吧!最开始知道《活着》这本书是因为在微博看到易烊千玺的推荐,他说:“读《活着》就是随着富贵走在洒满盐的路上,习惯于接受失望,等时间淡了悲伤,苍凉难耐么?尽是人生”后来又在微博上看了一下其他读者对《活着》的评价,知道这是一部悲剧,主人公富贵一生都在不断的失望中度过,生命并没有在他的努力中出现转折,也没有任何奇迹可言,每次觉得有盼头的时候总会被当头一喝。

我是做好了心理准备来看这本书的,可是直到最后苦根也离开的时候我依然哭到不能自已。

富贵最后倒是看得透透的,与他的老牛相依为命,他的苦楚,他的寂寞最后只能自身消化。

生活对他不是善良的,对家珍、对凤霞、对有根、对二喜、对苦根都不是善良的,甚至是残忍的。

可是在那样的年代,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生活又对谁是真正友好的呢?哪怕是春生、龙二也是牺牲品。

跟着富贵的足迹走在那个时代里,一步一步都是那样的艰难,经历过农村生活的我在读文章的时候好像更能融入到那样的环境当中。

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只是为了生存下来就要不断的挣扎。

读着富贵的人生,我在想如果是我在那样的环境下,我能坚持下来吗?如果我像富贵那样留在了最后,守着一座茅草屋几座坟,我还能坚强的活下去吗?或者说那个时候我还有活着的意义吗?以前有一个远房亲戚,爷爷说我应该叫“幺爷爷”,印象中我还在上幼儿园就去世了,之因此还记得有这么一个人,是因为听到爷爷说“幺爷爷”死了好几天才被村里的人发现,还是村上出钱将他埋了的。

我当时年龄很小,但仍觉得很心酸,没有家人、没有子女,就连死了也没有人知道。

这么活着不难受吗?不痛苦吗?最近听到了太多不好的消息,我感觉心里承受的负能量快要将心脏撑爆了。

经常在想人活着的意义在哪里呢?我们没有生活在富贵那个年代,没有_____、没有集体化,不必担心受冻挨饿,可是我们的生活中好像也少了单纯,少了真诚,充满了欺骗和背叛,越走进生活越害怕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
我说不出来究竟为何我会喜欢余华的《活着》这部作品。

我生活在衣食无忧的20世纪末,作为90后的一员享受着独生子女优越的成长条件。

家庭的经济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仗着地处祖国最东部的沿海的优势而奔腾向上。

我过着富贵前20年的生活,抗日战争,文革动荡,一切的苦难都在记忆中被尘封。

我不用为了生活而奔命,也不曾接受痛彻心扉的苦难,我与富贵是两个世界的人。

但是在我这个年纪,本该是放飞自己的梦想的时刻,让青春在有限是时间里大放异彩。

我们怀揣着伟大的理想并且为之奋斗。

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与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所背道而驰的。

余华在自序中写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这句看似颓废的话语在作品刚刚发布的时候受到了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的尖锐批判。

但是作品本身却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主流的评判是无法左右群众的思想。

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并不是积极的伟大的思想才是受人追捧跟推崇。

而且作者身所倡导的思想并不仅限于活着。

我是先看了老谋子的电影再看余华的原作的。

看完电影再看书,就觉得《活着》是一部沉重的作品,而且它的沉重并不是来源于小说本身。

余华在创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他的先锋性写作陷入低潮,《活着》成为了他的一部转折作品。

其实我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非常简单,他在事后说道:“1992年春节后,我在北京一间只有八平米的平房里开始写作《活着》,秋天的时候在上海华东师大招待所的一个房间里修改定稿。

”他们说人在艰苦条件下的迸发出的思想往往是最闪耀的,但我认为作者只是拿富贵的苦难生活作为一种寄托而已。

正如书中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听富贵叙述他自己的故事一样,生活就是一个故事,你若从旁观者角度去看待,就无所谓苦难或是幸福了。

所以我对于《活着》的喜爱,并不是喜爱它所倡导的思想。

我没有经历富贵的生活,没有抗日战争,没有皮影戏,没有地主没有革命,也没有文革的动荡。

我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倾听富贵的生活,富贵的苦难,富贵的幸福。

而且我觉得真正喜爱这部作品的应该是经历过或是大悲或是大喜的人,他们看待小说就像看待自己的人生一样,到最后突然间发现,生活的幸与不幸并不是来源于生活本身,而是来源于人的感受,人的感受却会随着人的立场而改变。

但是人的生活却不应该随着人的感受而改变。

所以无论是为生而活还是为活而生,其实这都不重要了。

生活不是用来思考的,它就像一条河流一样,你可以希望它流向哪里,你甚至可以努力改变他的流向,但它终究是会流淌下去,流向远方。

郭原
22010232
2011.11.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