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书评
活着书评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

活着书评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活着》书评: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活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由余华创作于1993年。
作品以残酷的现实主义风格展现了普通农民的生活困境和不幸遭遇,引发了人们对生死、人性、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活着》的分析和解读,阐述其在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一、作品背景与情节《活着》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旧社会末期和新时代的变革之间。
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面对家族的兴衰、战争、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中生活着。
小说通过福贵个体的经历展示了农民阶层作为社会底层人群所遭受的苦难和痛苦,以及他们在困境中坚持生存、寻求尊严的努力。
二、现实主义风格的展现《活着》以朴实、直白的文字风格,真实反映了农村社会的残酷现实。
作品虽以虚构的故事为基础,但其语言和描写却极其接近真实生活,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农民的痛苦、绝望和渴望。
福贵家族内部的人物关系和农村社会的阶级矛盾展示出当时社会现实的丑陋一面,揭示了社会制度和人类本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三、人性与生命的思考《活着》在呈现人物命运的同时,也对人性和生命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通过福贵经历的悲惨遭遇和家庭的衰落,作品令人们对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思考。
作者透过福贵的嘴巴,表达出对于生命与死亡、苦难与希望的深沉思考。
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无奈与渴望,其中包含了对尊严、亲情和人性的讴歌与追问。
四、社会问题的暗喻与批判《活着》以个人命运为切入点,透过个人层面传达出对社会现象的暗喻与批判。
描写家族的兴衰、农村社会的落后以及社会动荡中人们的命运变迁,作品彰显了当时社会的丑陋一面和贫富悬殊的现实。
作品用残酷的描述和生动的细节,揭示社会问题的源头并对之进行深刻反思,引发了读者内心深处对社会问题的共鸣和自省。
五、现实主义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活着》以其鲜明的社会写实特点和强烈的人文关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死历程,使读者对现实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同与关注。
余华《活着》书评(6篇)

余华《活着》书评(6篇)在读《活着》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度觉得主人公实在是太悲惨了,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但读完后,我才明白,活着,可能仅仅就是为了活着,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是对生命的尊重,当你失去了一切,你会发现,你还有你的生命,你的生活还在继续,你的生命是别人无法夺走的。
一边阅读,一边为福贵的悲惨身世流泪。
同时我也思考,对于我们来说,活着比福贵要简单得多,福贵的痛我们无法切身体会,活着很简单,如果你要追求“怎么活”,那么活着也许也会变得奢侈。
“生命是有尊严的,我们应当尊重生命,即使面对再多的苦难,也应该努力地继续活着。
”这才是《活着》让我真正感动之处。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就如余华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因此,忍受苦难造就了活着。
”《活着》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写出了苦难对世界灾祸乐观的态度。
他让我真正知道——活着本身就是艰难,而延续生命则是更深的艰难。
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余华《活着》书评篇2我感受到活着更深刻的意义。
人靠记忆来慰藉,靠倾诉来释然,靠平静来概括,靠回回首彻悟。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场。
富贵年少家庭富足,无需为生计费心劳累。
生在地主家庭的富贵衣食无忧,读私塾不需要走、有长根背着,享受穷人无法享受的尊宠。
在富足安逸的生活当中,富贵不知道自己的活着的意义,抛弃娇妻,留恋柳巷。
在酒醉__逸当中自甘堕落,毫无廉耻,顾忌,由青楼女子背着自己串街走巷,成为县城当中的笑话。
在这里他不知道这种快感、逍遥都是昙花一现,也无法体会到烟花易冷的凄凉。
在纸醉金迷的世界里,富贵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这一掉进去就从来没有出来过。
__和赌相伴而生,相对烟花柳巷的柔情,__挥洒如金的紧张和刺激更加人你沉沦。
在如梦如幻的赌局当中,富贵输掉了祖辈积累的家产,从一个富贵之家变得一贫如洗。
活着文学评论(三篇)

活着文学评论(三篇)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永远的追问,一个属于行而上的问题。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活着文学评论,欢迎大家阅读。
活着文学评论【一】《活着》是在常规的价值判断中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经历了一生的苦难终于将苦难磨平,我们也在其中领悟人如何承受这巨大的苦难,领悟苦难的丰富与宽广,领悟绝望的不存在,领悟人活着的本意就在于活着。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因为为了活着,所以我在活着。
虽然比较拗口,但是是一句话还是让我思考了很久,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
悲伤,但却又不得不承认,的确就是这样的恍悟与沉重。
故事讲述一位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心痛一次,就像努力过后期盼着美好的到来,但真正到了最后,却发现原来从一开始就根本就有美好的存在。
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本身的精彩,还有作家文笔的功力,在这我从叙事的角度来淡淡对于《活着》的理解与感受。
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意象是感觉或情思的具象表现。
作家余华善用意象,且其意象很少停留在普通意义上的单纯描写和象征,而往往都是前后关联,自成一个隐喻系统,成为主题的点睛意象。
“牛”作为《活着》中的一个意象,是不能被置换的。
因为牛在这部小说中与人具有同等的生存价值,它是小说主题抒写的点睛意象。
福贵在年老之后,只有那条老牛与他相依为命。
它本是一条不能再耕作的老牛,被主人卖给了屠宰场,福贵是从屠刀下将它救回的。
《活着》读书笔记领悟书评

《活着》读书笔记领悟书评1活着的意义,我觉得不仅仅是敬畏生命,这只是单纯从情感上说。
我觉得活着就是活着,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不需要太多的感悟,不需要太多的这样那样的解释。
当然不是冷血不是草木,不是这样或那样的诠释。
单从生命的过程来看,每个在现阶段世界存在或逝去的具体都是相似或相同的,但是对于情感和认知,心念和感知,却千姿百态各有己见。
如果说活着就是为体验生命的存在感,那么灵魂的重量和精神的力量体现出的行为举止,那就是区分平凡和伟大的重要区别。
所以活着才是美好的,才是崇高的,才是真实存在的。
活着还能做自己喜欢的做的事情,还能随心所欲的支配自己的时间,那就是更美好的一件事了。
但往往都事与愿违,相差甚远,谁不是尝尽了人世间的苦辣辛酸,谁不是听惯了冷言冷语,谁不是看够了别人的脸色行事,谁不是说着言不由衷,谁不是做着事与愿违,谁不是有苦难言,谁不是……可是,我们还活着,不管怎样,无论怎样我们还活着。
虽然不易,但是活着,说是苟且偷生,说是苟延残喘,说是行将就木,说是……。
可是还活着,活着就要生如夏花之绚烂,活着就要志存高远,活着就要有骨气,有血性,有担当,有作为。
就要尝遍人间的苦辣酸甜,就要走遍人间的大道阳关,就要春有百花秋有月,就要夏有凉风冬有雪。
活着毕竟是生命最高的荣誉,既然有幸获此殊荣,缘何不直挂云帆,缘何不鸿鹄之志,缘何不豪情万丈。
生,容易、活,容易。
生活不容易。
正如书中余华所说说:“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其实,来与走都是一首无题的诗,每个人各有自己书写的形式。
而能在不容易的岁月里,深情的活着,便是生命享有的最高荣誉!《活着》读书笔记领悟书评2合上书本已是深夜,闭上眼睛,冥思、遐想。
《活着》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命运在脑海深处层层涌现,撞击着藏在深处的灵魂,《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余华《活着》书评

“活着”不同于生活,活着是呐喊,是忍受生活,“活着”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源于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者用主人公福贵自己的口吻去描述他的一生他的言语中怀着的是幸福,他的回忆平静而温馨,那是由他的女人孩子带来的深切的安慰.这是作者的一个写作技巧,用主人公自己感受讲述生活,而不需要借旁人的看法,刻画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
他要的只是作者的切身感受,也正因为这样,让读者觉得更辛酸,淌着眼泪的微笑比同情、愤怒、仇恨更让人刻骨铭心.活着的福贵替一一死去的人做了总结。
福贵经历了一段时间,也用一生见证了一段动荡的历史.一个地主家的阔少爷,吃喝嫖赌,无所事事,最终败光了家底,沦为雇农;一家人凭着勤劳勉强生活时,却不幸被逼充军,打内战,终于挨过了两年,被解放军俘虏放回了家,女儿因病变的又聋又哑,遇到了土地改革,觉得可以安稳过日子了,还得送掉了女儿让儿子上学,之后又来了人民公社、大跃进,食堂都吃坍了,却遇上了自然灾害,儿子死了,文化大革命紧跟着来了,面临着跟战友的生离死别,女儿也因难产死了,连小外甥都不幸死去,最终只能以老牛为伴。
作品用福贵的一生,交待给了人们作为福贵生存的那个时间与空间跨度与背景,有残酷的战争对人生的践踏,红色政权对旧势力的恐怖,也有头脑发热发狂的年代,还有即在眼前的大动荡岁月。
在这段动荡的日子里,福贵跟其他农民百姓一样,只能忍受着生活的磨难,坚忍的活着。
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死去,是那么锥心刺骨,那么无可奈何,中国农民的是生命像草芥似的,那么轻易就能消失了,我们的前辈曾经都这样的活着,生活到底给了人类什么样的意义!更让人心酸的是这群善良的人就像福贵一样依然挺立着脊梁骨,微笑的体会着活着的含义。
命运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以一种喜剧的荒诞捉弄了福贵,其间不乏美丽,不乏精彩,也有欢乐,也有喜庆,山川秀丽,阳光普照,然而,小说最终还是构成了把一个又一个美丽人生撕碎践踏的人生大悲剧。
《活着》书评简短

《活着》书评简短《活着》书评简短5篇面对不间断的苦难,福贵找到了缓解苦难的方法,那就是“忍受”忍受亲人的离去留下的悲痛,以忍受的方式不断与死亡抗争,只为了活着而活着,这是一种使命。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活着》书评简短5篇,希望大家喜欢。
《活着》书评简短1《活着》是我边哭边读完的,书中主人公凄苦的命运触动我那脆弱的神经,加之当时自身的心情非常低落,整个人泣不成声,这可能就是读者和作者产生的共鸣。
我不知道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悲惨的故事,但总觉得所有的故事在现实中都有原形可寻,只是作品经过了人为的加工而已。
应该有好多人都曾问过自己:“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包括我自己!当然,不同心境下的答案是不同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人生在世,漫长而短暂的几十年,活着的方式却不尽相同,形形色色的人选择林林种.种的生存方式,也就产生迥然不同的人生结局。
有的人碌碌无为,甘愿平庸;有的人不懈奋斗,终获辉煌;有的人贪图享受,家道败落。
记得有人对我说过:“要是能快乐的死去该多好!”说实话我也想,面且会有很多人这么想过。
可是冷静下来,这又是多么不负责任的想法,生命不是我们自己给予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自己擅自决定生命的去留呢!看看《活着》吧,再重新审视一下生命的意义,也再重新认识一下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必须为活着而活着!活着的路上充满挑战,不可能一帆风顺,有些痛苦、挫折很容易把弱者打败,丧失活着的勇气,所以会有一部分人选择过早地离开这个世界。
每个选择都有存在的道理,但我要说的是这些人太自私,他们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其他任何人,把痛苦与悲伤留给了亲人和朋友!除了自身的原因,社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现在假的东西太多,真的东西太少,人心里没有安全感,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更多的是猜疑,惶惶恐恐中越来越怀疑活着的意义。
活着还是要真实的好,最起码自己心里踏踏实实。
对人待事得容人处且容人该是活着的一个境界,可能会被某些人认为很傻,换个角度,傻又何尝不是一种福呢。
《活着》的读后感书评

《活着》的读后感书评1花了两晚时间读完余华的作品《活着》,一个字一个字读下去,有些字拦在那里,像一根又一根刺,不仅硬,而且尖。
作者在第五次自序中写到:“我在阅读别人的作品时,有时候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态度;而我自己写下的作品,有时候也同样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态度。
”确实如此吧!我读得很认真,捧起书就一直一直读下去,中途两耳不闻身外事,我不敢分神,怕自己一个转身一次回头就会丢了什么,那感觉就像在吃一根长寿面,必须一口吃下去才心满意足,中途咬断,心是不甘的,而且晦气,最重要的是,再吃下去,便全然失去了之前的好味道。
读到后半部分,我越发心急,读得速度快起来,又时常把一大段文字反刍,这样,我的眼睛就跟着一会儿一目十行,一会儿一行十目,然后,落下眼泪,一滴接着一滴,有些落在字上,有些流到嘴里,还有些滑到了衣服上,湿了一片。
前后一共哭了五次,一次比一次更难过。
第一次,有庆死。
那个还在母亲肚子里就被父亲打,光着脚跑来跑去割草喂羊一天两次跑五十多里路的小男孩,他勇敢地伸出胳膊去献血,因为他们学校的女校长生孩子出了很多血,五年级的学生没一个对上校长的血,除了有庆。
有庆以此为荣,医生抽了一点又一点,抽个不停,有庆脸都白了,嘴唇也白了,他说我头晕,没人理会,后来,他失去了心跳。
第二次,凤霞死。
从小伶牙俐齿的凤霞在父亲不在家的那段时间,发了一次高烧就再也不会说话了。
她短暂的一生中,被送走过两次,第一次,因为家里穷,要供有庆上学,被迫寄养给一户人家做女儿,她过了些日子,哭着跑回了家;第二次,她风风光光嫁给了歪头女婿二喜,二喜心眼好,实心实意爱凤霞,凤霞难产时,医生问保大保小,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保大”,可惜,天不遂人意,留下了小的,大的产后出血不止,命没保住。
第三次,家珍死。
家珍家里阔,自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娇生惯养,上学路上被富贵看上,三媒六聘娶回了家,这个家也阔,更阔,刚过门时有一百亩地,此前有两百亩,被富贵的爹败了一百亩,又被富贵败了一百亩,两代败家子,活活苦了两个苦命的女人,家珍的婆婆好日子没过过几天,家珍,没过过几天好日子。
《活着》的小说评论

《活着》的小说评论
《活着》是由中国著名作家余华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人在中国大陆的历史变革中生存和奋斗的故事。
它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苦难。
这部小说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变迁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福贵的农民,他在中国的历史变革中生存下来,但也遭受了许多苦难。
福贵的生命历程充满了悲欢离合,他经历了家庭的破裂、贫困、饥饿、战争、囚禁等等,但他始终坚持着生命的信仰,继续生存下去。
福贵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沧桑和坎坷,但他仍然保持着内心的善良和对生命的珍视。
小说通过福贵的生命历程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和人民生活的苦难。
它反映了中国的农民在历史变革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困境。
小说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探讨了人在面对苦难和困境时的内心世界和选择。
《活着》不仅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历史变革和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它还是一部关于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它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在面对生命中的苦难和困境时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生命的尊严。
总之,余华的《活着》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国社会历史变
革和人民生活的文学巨作。
它通过福贵的生命历程向人们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变革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让人们深受启发,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只为活着
——评余华《活着》
每个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过那一场动荡的人心中都有一段故事,关于国,关于家,关于己。
那段时光里的血和泪,化作文字敲打着今天的人心。
王小波,路遥,王朔如此,余华亦如此。
比之动辄上百万字的鸿篇巨作,《活着》那薄薄两百页显得有些弱不禁风。
不过因这本薄书余华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及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并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
《活着》一书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被世人奉作经典。
《活着》的男主人公福贵生于民国时期。
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还是对他的惩罚,他在六个至亲一一离去的漫长岁月里煎熬。
福贵原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尽家财,父亲被他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佃农。
国共内战时,福贵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国民党战败后撤退,把他和其他壮丁留在战地。
四周都是尸体,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
福贵就想着爹娘,孩子和痴情的家珍,想活着见到他们。
解放军收编队伍,准许让他回家时,他第一次感觉到了活着真好。
土地改革时,地主龙二被枪毙。
要不是福贵年轻时把家产都输给了龙二,那被枪毙的就该是福贵了。
而现在还能和老婆孩子过日子的福贵感觉到,活着真好。
侥幸后的生活并不是平静和幸福,更多的苦难藏在快乐背后接连而来。
儿子有庆在跑步比赛中为福贵争了光,不料有庆因积极为县长夫人献血,被狠心的大夫抽光了血而死。
福贵和妻子家珍悲痛欲绝。
之后唯一的喜事是聋哑的女儿凤霞找到了肯娶她的丈夫二喜,二喜虽然有残疾,但却勤劳孝顺珍爱妻子。
短暂的幸福又在凤霞难产大出血而死时戛然而止。
就像福贵自己说的:“他的一双儿女都是在生孩子上死的。
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
”凤霞死后,家珍也熬不住,在福贵身边离世了。
像是被诅咒一般,二喜干活时意外身亡。
孙子苦根成了福贵唯一的亲人,可是五岁时苦根吃豆子活活把自己撑死了。
至此,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都离去了。
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在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背景下,福贵历经苦难坎坷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苦痛。
然后,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了。
合上书心里总有些沉重,余华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近乎巧合的事,每次浅薄的喜悦背后都会跟随着更大的不幸,他将读者心中潜意识的美好向往无情地打碎。
他的文字没有激烈的情感起伏,也没有大片的渲染。
他只是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幻想中剥离出来,平静缓慢地叙述了一个故事。
可能正因余华的这种笔调,在《活着》面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的思想内容、表述方式给予了尖锐的批判。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活着》有了不同的解读,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
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除了活着以外,人活着本身并无任何意义。
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如果活着仅为享受生活,为了欢愉、金钱或名利,那么当得到或突然失去这些时,有的人会怀疑生命,失去活着的目
标和动力。
又或者活着是为了承受苦难,那么苦难不止又或苦难戛然而止时,有的人便也失去了支撑自己前行的力量。
活着,说起来很容易,这个世界上的呼吸着的人不都是活着的吗?简简单单两个字似柴米油盐般自然而习以为常,丝毫没有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之感。
那为什么要活着呢?是因那左胸口“砰砰”的跳动,还是为享受世界的美好,生活的幸福,情感的甜蜜,为实现生命的价值呢?活着,只不过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每天晚上闭上眼睛而已。
但是又有多少人倦了,腻了,怕了这无止尽的重复,主动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休止符。
选择死亡并不需要多大的勇气,只不过是卸下责任抛下世界而已。
但是活着却要用尽所有气力,耗光生命的热情、希望。
如此超越喜悲,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也许人始终无法给活着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因为人和天地万物一样,都只是存在着而已。
只是在这无穷的宇宙里做为一个渺小的生命出现过一段时间而已。
就如《活着》告诉我们的: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
既然活了,那就活着,像福贵那样,尽管会有些苍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