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铸铁历史(提纲)
人教版 历史 必修二 重点知识 复习提纲(详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考纲课标解读: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商周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国有土地(屯田制、均田制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种植业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种植结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2、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素称发达。
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3、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②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③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④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南稻北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即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07第七章节铸铁新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一直
把牛视作力大无穷、刻苦耐劳、 身负重任、甘于奉献的化身。我 们的祖先在铸造8尊黄河大铁牛 时,肯定是有明确象征意义的, 应该是象征着一种 开天辟地、坚忍不拔 的民族精神!
球墨铸铁(汉代)
可锻铸铁(东汉)
不断的考古新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历史上中国冶铁技术成熟 而趋于完备,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白心(珠光体基)和黑心(铁素体基)可锻铸铁比西方早近 2000年,白心可铁法国人在1722年发明,又成为欧洲式可锻铸铁。 黑心可铁美国人在1826年发明,又称美国式可锻铸铁。 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在河南巩县发现的约2000年前西汉铁钁具 有球状石墨的组织。现代球墨铸铁是对铁水进行球化处理后直接 获得铸态球状石墨的。这项技术于l947年由英国莫洛研制成功。 它大大提高了铸铁的机械性能和生产成本。但中国的铸造匠师早 在公元前1世纪就已经创造了类似现代球铁的铸件。 由此可见,中国不仅是最先发明和使用金属型铸造的国家, 而且也是最先发明和掌握铸铁强韧化技术的国家。
铁 牛 、 铁 人
1989年,在山西省永济市挖掘出土了蒲津渡遗址,同时出土 的还有震惊中外的唐开元年间铸造的四尊铁牛、铁人以及七 星铁柱、铁山等文物。出土文物中的大铁牛是唐开元年间黄 河蒲津渡铁浮桥东岸的“固地锚”。著名桥梁学家唐寰澄盛 赞它是中国古代实用技术与雕塑艺术有机结合的典范,是世 界桥梁史上无双的国宝。
常用孕育剂为硅铁和硅钙合金。
硅 钙
球墨铸铁的显微组织
铁 素 体 球 墨 铸 铁 珠 光 体 球 墨 铸 铁
铁 素 体 加 珠 光 体 球 墨 铸 铁
球 墨 铸 铁 中 的 石 墨 球
2、性能与热处理
强度是碳钢的70~90%。球墨铸铁的突出特点是屈强 比(0.2 /b)高, 约为0.7~0.8, 而钢一般只有0.3~0.5。 球墨铸铁 可进行各 种热处理, 如退火、正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学习提纲(知识点总结)

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概念:官营,是指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
2、发达的原因:国家权力的支持3、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素称发达,领先世界。
4、发展历程:夏商周:官府垄断春秋战国:继续发展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收归官办5、重要成就(1)高超的冶铸技术冶铜: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冶铁:西周晚期:已有铁器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灌钢法:南北朝(2)享誉世界的制瓷业新石器时代:烧制陶器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输出国外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瓷窑明清:景德镇“瓷都”,青花瓷、彩瓷、珐琅彩(3)异彩纷呈的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西汉:长安东西织室;丝路(代表作:马王堆素纱单衣)唐朝: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丝织品超过前代;缎为代表;出现苏杭织造局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民间手工业(1)家庭手工业:纺织为代表,农户的副业;家庭消费、纳税、少量出售(2)民营手工业:私人经营的作坊或工场:产品出售供民间消费2、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发展,受到鼓励秦汉:发展魏晋南北朝:遭摧残隋唐:恢复发展两宋以后:艰难发展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期以后:部分行业民营超过官营,花楼机,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民间手工业艰难发展的原因:(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2)官营手工业的压制(3)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1、丝绸:西汉始远销亚欧,称中国为“丝国”。
运送产品的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瓷器:①唐朝起,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非。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上册) - 成长博客博客教育博客教师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上册)第1课:金属工具1、人类早期历史的划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2、两河流域约于公元前4000年代初期最先使用青铜器。
3、赫梯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它约于公元前1300年进入铁器时代。
4、从石制工具过渡到金属工具,是人类跨入文明时代的一大标志。
第2课:文字1、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又一重要标志。
2、早期的象形文字有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圣书字、印度的印章文字、中国的甲骨文和中美洲的玛雅文。
象形文字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演变过程(如埃及圣书字:碑铭体——祭司体——人民体)。
3、字母文字: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受埃及圣书字影响)↓斯拉夫字母第3课:国家1、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又一重要标志。
2、军事民主制:(1)、产生背景: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2)、管理机构:军事首领、联盟议事会、民众大会(3)、特征:既保留氏族民主制的某些因素,又产生了军事首领的个人权力。
3、国家产生的途径:a、部落联盟(中国夏朝);b、城邦联合(西方雅典、罗马)4、国家的主要职能:a、阶级压迫职能;b、社会管理职能第4课:大河文明1、东方村社的特征:(1)、小农的聚居地;(2)、有较多原始公有制的遗风;(3)、相对封闭的社会组织;(4)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2、中央集权:(1)产生原因:a、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组织实施巨大的农业灌溉等水利工程;b、弱小分散的村社组织也无力抗衡外族的进攻;c、大河流域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2)特点:全国听命于国君,中央政府设有庞大的官僚结构,各地官员由中央政府或国君直接委派。
3、大河文明的特点:小农经济、东方村社、中央集权制度第5课:海洋文明1、海外殖民:腓尼基人→希腊人→罗马人2、城邦政治的三种形式:僭主政治、寡头政治、民主政治3、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梭伦改革(奠定基础)→伯里克利时代(鼎盛阶段)4、雅典民主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
中国钢铁冶炼简史

中国钢铁冶炼简史春秋战国钢铁的冶炼春秋时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阶段。
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商代用陨铁制作了铁刃铜钺,说明对铁的性质和锻打嵌铸的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但当时尚不知人工炼铁。
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使用。
农业生产中使用铁锄、铁斧等。
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
晋国用铁铸刑鼎,铸鼎的铁是作为军赋向民间征收的,可见晋国民间铁已不少。
在江苏六合县程桥、湖南长沙龙洞坡等地出土了春秋时的铁器。
战国初或稍早已发明铸铁技术,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对冶金技术的重大贡献,比外国早一千八百年左右。
河北兴隆县寿王坟出土了大量战国时的铁范,其中有较复杂的复合范和双型腔,还采用了难度较大的金属型芯,反映了当时的铸造工艺已有较高水平。
战国时发明的用柔化退火制造可锻铸件的技术和多管鼓风技术是冶金技术的重要成就,比欧洲早二千年左右。
战国时还掌握了块炼铁固态渗碳制钢的方法和淬火技术。
块炼铁的方法也就是“固体还原法”。
由于块炼铁是铁矿石在较低温度下从固体状态被木炭还原的产物,所以质地疏松,还夹杂有许多来自矿石的氧化物,例如氧化亚铁和硅酸盐。
这种块炼铁在一定温度下若经过反复锻打,便可将夹杂的氧化物挤出去,机械性能就改善了。
从江苏六合县程桥东周墓出土的铁条,就是块炼铁的产品。
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一些锻造铁器也是以块炼铁为材料。
在反复锻打块炼铁的实践中,人们又总结出块炼铁渗碳成钢的经验。
从河北易县武阳台村的燕下都遗址44号墓中曾出土79件铁器,经分析鉴定,它们的大部分都是由块炼钢锻成的,这证明至迟在战国后期块炼渗碳钢的技术已在应用,块炼铁质柔不坚,块炼钢虽经渗碳处理,变得较坚硬,但在生产上仍嫌不足。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又摸索出块炼钢的淬火工艺,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块炼钢的机械性能。
上述燕下都出土的锻钢件,大部份是经过淬火处理的,这又表明在当时,人们对淬火工艺也较熟悉了。
中国古代的铸铁冶炼

中国古代的铸铁冶炼中国冶炼块铁的起始年代虽然迟至公元前6世纪,约比西方晚900年,然而冶炼铸铁的技术却比欧洲早2000年。
中国铸铁的发明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而欧洲则迟至公元后的15世纪。
由于铸铁的性能远高于块铁,所以真正的铁器时代是从铸铁诞生后开始的。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铸铁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
中国从块铁到铸铁发明的过渡只用了约一个世纪的时间,而西方则花费了近三千年的漫长路程。
中国古代炼铁技术发展得如此迅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说,这是世界炼铁史上的一个唯一的例外。
由于生铁含碳量高,虽硬但脆,不耐碰击,易毁坏,为改进生铁的性能,中国古代发明了一系列的生铁加工技术:其中,首先是战国时期问世的铸铁柔化术。
该项技术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氧化气氛下对生铁进行脱碳热处理,使成白心韧性铸铁;一类是在中性或弱氧化气氛下,对生铁进行石墨化热处理,使成黑心韧性铸铁。
到汉代,铸铁柔化术又有新的突破,形成了铸铁脱碳钢的生产工艺,可以由生铁经热处理直接生产低、中、高碳的各种钢材,中国从此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先进钢铁生产国。
另一杰出的生铁加工技术是炒钢,它是中国古代由生铁变成钢或熟铁的主要方法,大约发明于西汉后期。
炒钢工艺操作简便,原料易得,可以连续大规模生产,效率高,所得钢材或熟铁的质量高,对中国古代钢铁生产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类似的技术,在欧洲直至十八世纪中叶方由英国人发明。
中国古代的炼钢技术主要是百炼钢。
自从西晋刘琨写下“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后,“千锤百炼”、“百炼成钢”便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
百炼钢肇始于西汉早期的块炼渗碳钢,其后不断增加锻打次数而成定型的加工工艺。
《古今注·舆服》中有云:“吴大帝有宝剑三,……一曰百炼,二曰青犊,三曰漏景”。
后世这一工艺一直被继承,并不断得到发展。
此外,在1981年经中国学者关洪野等人对513件出土的汉魏时期铁器研究后表明,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发明了球墨铸铁,远远早于发达的欧洲国家。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冶铁工艺在九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冶铁工艺。
冶铁工艺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人民通过不断探索,逐渐发展出独特的冶铁技术,对中国的冶金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了解中国古代冶铁工艺的发展历程。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开始使用铜器,而铁器则在青铜器出现以前的早期就已经被发现。
然而,由于古代人们对于冶铁工艺的掌握不够,当时的铁器往往质地较为松散,易于断裂。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摸索到了一种称为“包钢法”的方法,使铁器更加坚固耐用。
到了战国时期,铁器的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形成了“韧”的特点,使得中国古代冶铁工艺逐渐迈向成熟阶段。
其次,我们要了解中国古代冶铁工艺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冶铁工艺以使用木炭为燃料的冶炼方式为主。
人们将生铁、熟铁与木炭混合,再放入铁炉中进行烧炼,通过高温使金属中的杂质熔化,从而得到纯净的铁。
同时,古代冶铁工艺中的冶炼设备也逐渐得到改进和完善,例如铁炉的形状和炼铁高炉的运用等。
此外,在冶铁过程中,古代冶铁工匠们还注意到了温度控制和陶土内衬等细节问题,使得铁质更加纯净、坚固。
此外,中国古代冶铁工艺的发展对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的铁器广泛应用于农业、建筑、军事等领域。
它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另外,中国古代冶铁工艺的发展也激发了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创新的热情,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中国古代的冶铁工艺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冶铁工艺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铁器出现,到商周时期的铁铸剑、铁制农具,再到战国时期的铁制兵器和铁质的日常生活用具,中国古代冶铁工艺一直在不断进步和演变。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冶铁工艺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情况。
总之,中国古代冶铁工艺的发展历程丰富且多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初一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铁器制造技术

初一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铁器制造技术一、教学目标1、知道晚商和东周时期资源的开采和冶炼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认识青铜器和铁器之间的联系,并掌握铁器的大致历史流程。
2、掌握铁器制造工艺和铁器的用途。
3、了解古代人民在生产活动中的发展和进步,并学会利用历史遗产和文化遗产。
二、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的铁器制造技术1、绪论铁器是由铁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日常用具和武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
我国古代铁器制作技术在曾氏、商代晚期和周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且在铁器制作的同时也推动了其他社会经济的发展。
2、铁器制造技术的进步和发展(1)曾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居民已经掌握了铜器的制造技术,但是由于贵重和稀缺,许多人仍然使用石器和木器,但是他们对于石器和木器的制作技术已经十分娴熟,可以制作出非常细致和精美的日常用具和武器。
(2)商代晚期,人类开始发现并利用铁矿石,开始认识并掌握了铁的冶炼技术,并在铁器制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3)周代,铁器制造工艺达到了相当水平,铁器的样式和品质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铁器上,人们开始运用铜、金和银等材料进行装饰,使铁器变得更加漂亮和实用。
(4)春秋时期,铁器制作技术在全国范围得到了推广和发展,铁器的种类和样式开始多样化,铁器制造的工艺也更加复杂,这为后代先进的器具和武器打下了基础。
3、铁器制造的工艺流程(1)采集和炼铁采用单辊法,先烧出铁矿中的杂质,然后用单锤将铁矿打成薄片,最后通过锤打、冷热退火和磨光等工艺,将薄片变成铸件。
(2)制作铁器铁器的制作工艺是先根据需要选择铁矿,烧制制块,打磨成型,打造刀刃等。
4、铁器的用途铁器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好帮手,既可以用于生产,又可以用于武器,还可以作为礼品和贵重的装饰品等。
5、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应用古代铁器制造技术的发展和铁器的使用已经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古代的铁器制作技艺发扬光大,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产概况
2014年铸铁件产量3380万吨,占总产量73.2%,从1949年到2015年,经历了66年,铸铁业发生很大变化。
1、生产规模
2、材质性能: 1)标准,
2)力学性能
3、铁液温度
50-60年小于1380
60-83年 1380-1440
84-2000年 1440-1480
2001- 大于1500
4、表面粗糙度、尺寸精度和铸件复杂程度
50-100——125
CT12—15——CT128
5、应用范围
二、对铸铁业形貌和发展影响最大的几件事
1、覆膜砂自动造型线的发展和应用
2、树脂砂的推广应用
3、球墨铸铁的研发及稀土元素的应用
4、铸造焦的生产应用
5、球铁铸管产业的建立和发展
6、优质铸造生铁及高纯生铁的开发、应用
三、几点经验教训
1、要生产好铸件、一定要用好的原辅材料,特别是金属炉料
2、一定要打破条条框框,按生产规律办事,结合生产实际情况,提供成套的生产技术
与装备。
3、在生产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以下各种关系
1)产量与质量
2)成本与质量
3)破除迷信与讲究科学
4、依靠群众与严格管理,遵守规章制度
5、技术问题与政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