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高中历史必修复习提纲(岳麓版)

合集下载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提纲打印第一单元复习提纲打印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提纲打印第一单元复习提纲打印

高一历史班级姓名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复习提纲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朝:王位世袭制、“家天下”、出现公共权力。

二、商朝:1、内服与外服制度;2、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三、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重点)(一)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1、含义: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对象:同姓亲族(分封的主体)、功臣、先代贵族(“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4、内容:①权利:诸侯享有“世卿世禄”的特权,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吏、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②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如派兵戍守、随王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等)。

5、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宋、晋等6.作用:积极①扩大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区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②加强了周王的统治地位。

消极:诸侯国权力过大有较强自主性,导致王权衰落,为分裂割据埋下隐患。

7、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二)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及特点:(1)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家国同构)(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3)嫡长子(大宗)与庶子(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3、作用:①保障贵族的“世卿世禄”制特权;②凝聚宗族,巩固分封制,强化王权。

③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利于提高家族、民族凝聚力。

④强调家庭本位,重人情,裙带意识浓,不利民主法制意识的培育和民主法治建设。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带课标解读岳麓版岳麓版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

带课标解读岳麓版岳麓版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考纲课标解读: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商周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国有土地(屯田制、均田制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种植业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种植结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2、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素称发达。

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3、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②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③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④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南稻北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即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Yskpaa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1]

Yskpaa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1]

Time will pierce the surface or youth, will be on the beauty of the ditch dug a shallow groove ; Jane will eat rare!A born beauty, anything to escape his sickle sweep.-- Shakespeare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考纲课标解读: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商周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国有土地(屯田制、均田制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种植业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种植结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2、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素称发达。

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3、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②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③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④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共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复习提纲(金沙县第五中学万飞制)夯实基础构建体系知识迁移注重实战本书叙述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展示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复习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进行知识梳理和体系构建。

【核心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

本单元掌握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的区域分布特点和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内容,教材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西方的工业文明进程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B、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冲击,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发展。

【核心内容】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4世纪),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促成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的殖民掠夺与扩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建立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壮大了西方国家的实力,闭关锁国的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因此导致了洋务运动以及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以及交通通讯也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B、资本主义国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核心内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尼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相关内容;罗斯福新政、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国家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等相关内容。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复习提纲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复习提纲 岳麓版必修2

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岳麓版必修2一知识体系二重点知识点击1、关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1)形成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2)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小农经济的评价:优点:①可以使农民勉强能够自给自足②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弊端:①狭小的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近代以后成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②抗风险能力差,遇到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榨和自然灾害容易破产。

2、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分工越来越细。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④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⑤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许多国家。

3、明清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商品化的加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4、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概况:(1)周秦——唐代:严格控制阶段:①受官府的严格控制,坊市分开②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

(2)宋代——放松管理:①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②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街市、草市;时间界限也被打破,出现了夜市、晓市;③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④出现娱乐场所;⑤沿海港口城市繁荣(3)明清: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5、“重农抑商”政策(1)发展概况:战国商鞅变法提出(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

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汉代继续执行——中唐以来有所松动(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强化(根本原因: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2)评价:①积极: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地主阶级政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金沙县第五中学万飞制)夯实基础构建体系知识迁移注重实战本书叙述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展示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复习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进行知识梳理和体系构建。

【核心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

本单元掌握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的区域分布特点和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内容,教材中图片资料等应加以识记。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西方的工业文明进程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B、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冲击,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发展。

【核心内容】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4世纪),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促成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的殖民掠夺与扩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建立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壮大了西方国家的实力,闭关锁国的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因此导致了洋务运动以及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以及交通通讯也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B、资本主义国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核心内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尼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相关内容;罗斯福新政、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国家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等相关内容。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复习指导】运用新中国建立后至今所经历的时间段对教材知识进行梳理。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二、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2经济决定政治,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经济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开始的标志【种植经济】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主要)——原始农业 狩猎 家畜饲养业(辅助)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耕作方式。

二、生产工具的演变石、木、骨制农具 铁农具(春秋战国)曲辕犁(唐代)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翻车、筒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四、耕作方式的进步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商周) 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春秋)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之一:“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勉强自给自足,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进步性)容易破产封闭落后,很难扩大再生产,近代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局限性)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土地公有制 生产力低下土地私有制(春秋开始,战国确立)【君主】【地主】【自耕农】私有土地周王室强大(前提) 实行分封制 井田制 周王室衰落 分封制崩溃 井田制崩溃二、税制改革与变法春秋:税制改革 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瓦解战国:变法 法律上废井田制,肯定土地私有制三、土地私有制的发展1、主要途径:土地买卖、兼并(宋初、明清)2、危害a 。

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 b 。

农民失去土地,日益贫困 c 。

农民成为流民,影响社会的稳定3、限制兼并(北魏、隋代、唐初:均田令【制】)4、无法根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长期大量存在)三、租佃关系的出现和发展1、战国(产生)2、汉代(普遍)3、宋代(仅次于自耕农形式)4、明清(进一步发展)人身依附关系强烈 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四大经济区的名称、地域、产业、地位、成因2、特点: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等工程建成 水利建设的著述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大规模治理黄河 评价自耕农经济 井田制(商周)私田(村社成员的份田) 公田(贵族占有)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原因2、高潮3、影响:生产工具、技术、劳动力、风俗习惯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外因: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工具、技术1、原因内因:环境安定、巨大潜力孙吴、东晋、南朝:农业得到发展,带动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2、过程 中唐以后:继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两宋:北宋时期,依靠东南财富;南宋时期,南方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四、文化重心的南移中国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多样性和经济重心南移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业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金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铁和钢(春秋时期)煤(汉代开始)煤(北宋普遍)焦炭(南宋开始)焦炭(明朝流行)二、纺织技术1、养蚕缫丝(上古时代)2、丝织技术迅猛发展(西周)3、远销欧洲,成为“丝国”(汉代)4、缂丝技术(唐朝)5、棉纺织技术推广(元代)6、棉布成为主要衣料(明代)【江苏松江“衣被天下”】三、陶瓷技术1、陶器发明(新石器时代)2、青瓷(东汉)3、白瓷(南北朝)4、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唐代)5、瓷都景德镇(宋代)6、进入彩瓷生产时期(元代)四、官营手工业、专业的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1、家庭手工业(评价)进步性: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代表最高水平,主导地代前期)局限性: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残酷剥削和压迫引起工匠激烈反抗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调整内部生产关系(征役制--雇募制)3、私营手工业兴起(春秋战国) 主导(明中叶)手工作坊或工场增多,出现雇佣劳动关系(明中期后)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大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高中历史必修Ⅰ复习提纲(岳麓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①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②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③产生了王位世袭制 2、商朝: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 ②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③商王与方国的关系: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⑵商王对方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3、周朝:①主要政治制度:⑴分封制⑵宗法制 分封制:⑴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⑵对象:亲族、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⑶作用:扩大了西周的势力,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⑷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宗法制:⑴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⑵大宗:嫡长子承位可奉祀祖先者;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⑶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二、秦朝至清朝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 ①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②内容:⑴皇权至上 ⑵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⑶中央设三公九卿 ⑷地方推行郡县制 ⑸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⑹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⑺制定严苛的秦律 ③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 础,对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① 西汉: ⑴王国问题与七国之乱 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⑵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②唐朝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⑴安史之乱 ⑵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自立,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 ③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宋太祖从“钱”、“权”、“兵”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⑴措施:A、军事上—杯酒释兵权;撤消殿前都点检,设“三衙”, 中央设枢密院,强枝弱干,守内虚外。 B、政治上—削实权(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武夫悍将) 2

C、经济上—制谷钱 ⑵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3、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①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 ⑴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⑵作用: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被分割,避免权 臣专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② 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的演变 ⑴宋朝: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事机构;枢密院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 ⑵元朝:废三省,行一省。 ③ 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 ⑴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⑵明成祖设内阁,内阁权力越来越大,掌握“票拟”。但票拟是否算数,取决于皇上的“朱批”。 ④ 清朝——专制皇权发展到最高峰 ⑴军机处的设立:Ⅰ、原因:雍正帝时,为了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Ⅱ、军机大臣职权扩大,但品级不高,只能跪受笔录。 Ⅲ、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 Ⅴ、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爱琴文明与古希腊的城邦制度 1、爱琴文明: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它包括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① 克里特文明又称“米诺斯文明”。 ② 迈锡尼文明最大的特点是:充满好战尚武气息 2、古希腊城邦: ①含义: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 ②兴起时间:公元前8—6世纪 ③斯巴达和雅典是最大的城邦 ④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促成了希腊向海外殖民扩张 3、古希腊城邦政体 ①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②最流行的政体:贵族制和民主制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民主政治演变过程: ①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②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是集体领导;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 原则;实行任期制和选举制 ③民主制的确立:⑴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⑵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公民大会:①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②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五百人议事会:①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 3

②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民众法庭:①日常司法机关 ②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3、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①得:实践民主,推动雅典社会进步,为人类提供民主模式 ②失:限制、窒息另一部分成员得自身发展能力,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三、古罗马得政制与法律 1、政治体制得演变: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帝制 ①罗马共和国:⑴由执政管、元老院、公民大会组成 ⑵元老院是国家决策机构 ⑶平民维护自身利益的机构—保民官 ②帝制的确立: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专制) ⑵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制 2、罗马法的形成: ①《十二铜表法》 ⑴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 ⑵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⑶是罗马法的渊源 ②《查士丁尼法典》⑴查士丁尼鉴于西罗马灭亡而编⑵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③《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 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 3、罗马法的影响: 以 《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 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一、 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1、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⑴、 必要性: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过程:①《大宪章》开始给王权设定限制②“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③《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初步形成 2、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⑴“光荣革命”后,国王退出内阁,逐渐“统而不治” ⑵1721年沃尔波尔出任第一任内阁首相 ⑶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物集体负责 ⑷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必须从多数党中产生 3、 民主化的发展: ⑴、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城市获益 ⑵、19世纪后半期,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 ⑶、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 ⑷、1918年,30岁以上的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获选举权 二、 美国(民主共和制) 1、联邦宪法的制定: ⑴、必要性:松散的州际联盟,无法满足美国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 ⑵1787年宪法----基本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的原则;民主原则 4

2、联邦制; ⑴、确立;1787年建立,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 ⑵、巩固:1861年内战爆发,林肯平定叛乱,维护统一 4、 两党制: ⑴、形成:华盛顿之后,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⑵、19世纪上半期,实行“政党分赃制” ⑶、1883年出台《文官管理条例》,政府体制稳定下来 三、 法国(共和政体) 1、法国大革命 ⑴、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 ⑵、1791年制宪会议颁布了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 ⑶、1792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2、拿破仑的统治: ⑴、1804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⑵、颁布《拿破仑法典》,发展资本主义 3、路易。波拿巴当选第二共和国总统,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5、 共和制确立的标志:1870年普法战争,第二帝国覆灭,第三共和国建立。1875年宪法颁布,最终确立。 四、 德国 1、完成统一: ⑴、原因;分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⑵、完成统一过程:(三次王朝战争:普奥对丹麦;普奥战争;普法战争) 2、德意志帝国统治(1871年建立,颁布宪法(特点:建立君主立宪,但留有大量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残余)) 3、魏玛共和国(建于1919年)人民享有一些民主自由,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残余较重 4、法西斯专制建立: ⑴、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 ⑵、建立:1933年1月,希特勒组阁 ⑶、影响:形成二战策源地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一、 近代中国列强发动的几次危害巨大的侵略战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英为扭转中英贸易逆差向中国输出鸦片,在遭到中国严禁后,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根本目的是借机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之后又与法美相继签订《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自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传统的朝贡体制被打破,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目的: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发动国:英法联军 (3)结果:清朝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和领土。战后,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3、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及导火线:日本侵华预谋已久。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中日战争的导火线。起义平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