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导学案2

合集下载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及其变迁规律;2. 掌握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3. 能够分析海陆变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导学内容:1. 海陆的分布情况:地球表面大约71%是海洋,29%是陆地;2. 海陆的变迁规律: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不息变化的,受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3. 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都会导致海陆的变迁;4. 海陆变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海陆变迁会影响人类的生活、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稳定。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是怎样的?海陆是如何变迁的?2. 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好奇和思考。

第二步:进修1. 讲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和变迁规律,介绍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 指挥学生分析海陆变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海陆变迁带来的挑战。

第三步:实践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海陆变迁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提出应对措施。

2. 让学生设计海陆变迁主题的展板或海报,展示他们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和看法。

第四步:总结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化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和认识。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激发他们对地球变迁的兴趣和热情。

导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进修,了解更多关于地球海陆变迁的知识,拓展对地球变迁的认识。

2. 组织实地考察或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海陆变迁的过程和影响,深化对地球变迁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及其变迁规律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分析海陆变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认识和举世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希望学生在进修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取知识,更能够探索未知,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之星。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 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了解到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知识面。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自己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理解海陆变迁是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的表现。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思维水平。

3.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

2.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数据和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以实际例子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数据和图像。

2.准备案例材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数据和图像,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运动与变化。

2.呈现(10分钟)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等。

呈现一些实例,如大陆漂移、海陆变迁的地理意义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海陆变迁原因和实例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一. 教材分析《2.2 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地理坐标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认识和地图的阅读能力已初步形成。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具体实例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和提升他们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地理坐标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实例,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将认识到地理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洲和大洋的分布3.地理坐标系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地图和实例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2.地图材料:准备世界地图、大洲和大洋分布图,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3.问题卡片:准备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如海平面上升、陆地沉降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地图和图片,呈现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向学生介绍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和特征。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分界线。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地图材料,让学生自主观察和分析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坐标系的使用方法。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2.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形成的原因和分布规律。




1.造成地壳变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形成的原因和分布规律是什么?
4.阅读教材P42页《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了解掌握六大板块的名称和位置。





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方法
图文结合,自主探究




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读图2.13-2.15,图中所反映的事实说明了什么?
2、“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自主探究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读图思考:
阅读图2.16-2.21,并思考:魏格纳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学反思: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
究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重点
板块构造学说与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难点
板块构造学说与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读图2.22-2.2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内容,并解释民办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形成与分布的原因。
活动与思考: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
1.读图2.24,对下列现象作25,说明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详见教材P44页)
归纳总结: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地理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地理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海陆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记住6大板块,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能够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自己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三、教学重点能利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四、导学过程自主学习:(一)自学“沧海桑田”1、读教材32页内容“沧海桑田”在地理科学上的正确含义是( )A、填海造陆种田B、比喻世事的变迁C、比喻海陆的变迁D、在海边种植桑树2、读图,接要求完成下列内容(1)读33页图2.10及文字,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

(2)读33页图2.11及文字,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曾经是,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

(3)读33页图2.12及文字,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在不断扩大是因为它修建了,这说明也能引起海陆变化。

3、归纳提高:上述材料可知,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和三种,其中和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二)自学“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阅读36页《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后,你有什么感想?2、读34页图2.15、、、有哪两种?地最终1、日本火山众多,地震频繁,每年的有感地震达到1500多次,是世界著名的“火山之国”,“地震之国”,利用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2、观察图2.22,2.23和2.24,分析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形成的,科学测量表明,珠穆朗玛峰还在不断升高,这说明什么问题?3、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的海域(3.9°N,95.9°E)发生里氏8.5级大地震,引发高达10米的海啸,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海陆的变迁》,学生将能够了解海洋和陆地在地质变迁中所经历的演变过程,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培养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一、课先导入1. 请学生观看一段有关地球演化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形成和演变的过程。

2. 提出问题: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在地质变迁中经历了哪些变化?二、进修内容1. 了解海洋的形成:地球形成后,大量水蒸气凝结成水,形成海洋。

2. 探讨陆地的变迁:陆地在地质变迁中经历了板块运动、地壳变动等过程,形成了山脉、平原等地形。

3. 进修地球的演化:地球的演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历了数百万年的变化和演变。

三、进修方法1. 观看地质变迁的模拟视频,了解地球形成和演化的过程。

2. 阅读《海陆的变迁》相关章节,掌握海洋和陆地的形成过程。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海洋和陆地在地质变迁中所经历的变化,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四、教室讨论1.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效果,分享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和认识。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演化对人类有何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珍爱地球环境?五、课后作业1. 完成《海陆的变迁》相关练习题,稳固对地球演化的理解。

2. 撰写读后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撰写对《海陆的变迁》的读后感和思考。

六、拓展延伸1. 了解地球其他领域的变迁:学生可通过阅读地球科学、地质学等领域的书籍,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化。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感受地球的奇异的地方。

通过以上进修,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培养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为未来的进修和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学生在探索地球奥秘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2篇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2篇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2篇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 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 情感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2.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提出的过程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海陆是变迁的导入: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师: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

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耕种田,耕种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

其实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

(可以出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的总称活动。

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

预习要求: 课本知识点 用笔做好批 注,独立完 成左边的预 习案。
2、大西洋板块是板块碰撞形成的还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3、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地震?
探究活动二: 2、利用“沧海桑田”解释下列现象?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红海面积 在扩大
探究活动三: 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观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小结: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和两大火山地震带,要求全体同学能 准确运用两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现将本节课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如下: (1) 红海在扩大:由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形成的。
次震源位于 板块交界处。 (2010 年河南试题) (3)就板块划分而言,甲地属于 板块;就大洲而言,甲位于 洲上。 (4)2010 年欧洲北部冰岛发生火山喷发,冰岛位于 和 板块交界处。 (2010 年青海试题) (5)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我国汶川发生了里氏 8.0 级大地震,专家分析认 定汶川地震的原因是长期以来 板块和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2008 年四川试题) (6)日本把防震知识列入教科书,你认为必要吗?为什么? (一)、选择题: 1、下列观点不符合板块学说的是( ) A、地球表层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B、六大板块在不断运动着 C、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稳定 D、火山、地震多集中在板块交界地带 2.世界上火山、地震最频繁的地区分布在( A、环太平洋地带 B、亚洲内部 3、下列现象与形成原因连线,错误的是( ) ) D、非洲 C、北冰洋沿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二
课时)七年级地理
【学习目标】
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记住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并能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学习重点】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学习难点】
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知识导学】
《自主学习》
1、板块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________________ 板块、__________ 板块、
___________ 块、 ___________ 板块、____________ 板块、______________ 板块。

2、地球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 ______________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活动比较_________________ 。

《合作探究》
1、
7-生长边# 断层》一胡亡力艮〔海® 道山帯)
根据上图,试着找找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的两种运动形式,并用板块运动分析下列世界著名山脉、裂谷的成因。

⑴第一种是相互碰撞(运动方向相对)的板块边界,常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 喜马拉雅山脉是____________ 板块和 ___________ 板块相对运动,相互挤压形成。

阿尔卑斯山脉是___________ 板块和___________ 板块相对运动,相互挤压形成。

科迪勒拉山系是____________ 板块、____________ 板块和_________ 板块相互挤压形
成。

⑵第二种是相互张裂(运动方向相离)的板块边界,常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
红海是___________ 板块和 ________ 板块相反运动形成的。

2、解释下列自然现象:
(1)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2)现代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3、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a)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火山地震带
b)_________ 火山地震带
4、几乎全部被海洋覆盖的板块是()
A 太平洋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南极洲板块
D 亚欧板块
5、日本号称“火山地震博物馆”是因为()
A 位于板块内部
B 位于板块交界地带
C 位于板块较硬的部位
D 位于山区
6.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 级大地震,该地震的形成与()
A .非洲板块跟印度洋板块张裂有关
B .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有关
C .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有关
D .亚欧板块向印度洋板块俯冲有关
7、澳大利亚大陆位于()
A. 太平洋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亚欧板块
D. 非洲板块
8、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
A. 亚欧板块
B. 非洲板块
C. 印度洋板块
D. 欧洲板块
9、我国是否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为什么?
【归纳小结】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