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学期全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1)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1)

---------------------------------------------------------------最新资料推荐------------------------------------------------------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1) 第一单元、认识乘法一、教材分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容易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

全单元包括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和练习一。

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1、强化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和计算,为初步认识乘法作比较充分的准备。

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

在已学过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较少,显得相对陌生。

为此,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对几个相同数连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2、让学生充分体会乘法的意义。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材没有把乘法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既用加法也用乘法解答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意义的两个主要内涵:1 / 3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是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

3、把理解乘法意义和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优化概念形成的过程。

乘法意义属于运算概念,小学生形成概念的一般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拓展概念,可见概念的形成始终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

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数学教材先教学乘法意义再教学乘法应用题的内容结构,从蕴含乘法意义的例题起,就把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融为一体。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案一:整体设计课程目标:1.使学生能够掌握数的认知与数的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团队协作,互相帮助和尊重。

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重点:数的加减法、数与算式的关系教学难点:加法与减法的应用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资源:黑板、教学课件、学生练习册教学时间:每节课45分钟教学过程:课程安排:共10节课课时安排:第一节课:数1-10的认识与写第二节课:数1-10的顺序与大小比较第三节课:数的加法第四节课:数的减法第五节课:对称与建模第六节课:数字的组成第七节课:数的名称和数的总数与退位第八节课:数的加法与减法第九节课:数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第十节课:复习与总结一、第一节课:数1-10的认识与写教学目标:1.认识数1-10,掌握其大小和顺序。

2.掌握数的写法3.能够用手指、图形及物品等进行数的塑造。

4.能够将数找出。

5.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数1-10的大小、顺序和写法教学难点:1-10数的写法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引入数的概念,让学生尝试进行数的划分和分类。

- 师生讨论,引出数1-10的内容- 展示投影片,出示数1-10的图像2.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像并尝试写出相应的数。

3. 导入写法- 介绍数的写法(用数字和字母表示)。

- 学生跟读写法,并模仿老师的写法进行书写。

4. 让学生进行数的塑造和认知- 学生进行手指塑造数的活动。

- 学生进行图形塑造数的活动。

- 学生进行物品(如积木、糖果等)塑造数的活动。

5. 小结与评价- 回顾数1-10的大小、顺序和写法。

-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活动表现。

二、第二节课:数1-10的顺序与大小比较教学目标:1.认识数1-10,掌握其大小和顺序。

2.掌握数的写法3.能够用手指、图形及物品等进行数的塑造。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2篇)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2篇)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2篇)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P68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判断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并画出对称轴。

2、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三、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各色彩纸。

四、教学重难点:能够辨认对称图形,并能画出对称轴。

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听小故事)(二)认识对称图形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当学生说出两边一样时,再出现课件演示,一个图形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象这样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称图形,这里还有一些对称图形,还有一些剪出来的。

(飞机、鱼、龟)2、动手剪对称图形(讨论怎样才能剪出对称图形)a、师示范剪对称图形(一张长方形的纸,并对折,画出一半的形状,剪下来,打开,左右两边完全一样它是对称图形吗?b、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画一画、剪一剪,剪出一个自已喜欢的对称图形)c、学生展示自已剪的对称图形(三)认识对称轴认识对称轴(每个对称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你能不能给这条折痕取一个名字?)对称轴(师画虚线)(四)巩固练习1、欣赏对称图形(你能列举生活上的对称图形吗?)2、P68(做一做)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小鱼的对称轴在那)对称轴有横的、还有竖的)3、P70第2题(4人小组)折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并画出来。

4、P70第3题,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五)总结: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习到了什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根据输入的信息,我为您提供以下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的一个示例: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加法、减法的基本步骤和口算技巧,能够熟练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第一课:认识数0-20教学内容:认识数0-20的大小和顺序。

教学步骤:1. 师生互动:教师问学生能够认识多少个数字,让学生来回忆,并口头报出正确的数,教师耐心提醒并帮助。

2. 游戏活动:教师将数字卡片(0-20)贴在墙上,要求学生分组,每组一人过来触摸一个数,并口说出来,其他组员回应是比它大还是比它小,并以此类推。

3. 认知巩固:教师分发课本,并组织学生跟读和朗读课文中的数字,并进行相关练习。

第二课:加法运算教学内容:认识加法的符号“+”,学会加法运算的基本步骤。

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加法口算,通过星星、花朵等多种方式将加法带入学生的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学习加法: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具物品,如果冻、豆子等,进行加法实物演示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 操练巩固:教师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简单的加法运算,学生完成后相互交换检查答案,并教师进行相关解释。

第三课:减法运算教学内容:认识减法的符号“-”,学会减法运算的基本步骤。

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通过图片的方式,教师让学生了解减法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减法的运算结果有个初步的认识。

2. 学习减法: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具物品,如水果等,进行减法实物演示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 操练巩固: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减法口算题,鼓励学生进行口算并回答,教师进行反馈和指导。

以上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的一个示例,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有趣的七巧板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我们身体上的“尺”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第八单元期末复习第1单元课题: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第1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两位数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体验怎样写更简便及能够用简便的方法正确计算三个数的连加、连减。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将两个竖式合并成一个竖式。

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1.口算。

4+8+5 17-8-4 8+7+317-8-6 20+17+2 61-20-30选择其中的任意的算式,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用竖式计算。

49+36= 80-13=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学情预判: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

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3)怎样求一共折了多少只?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19+27+26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汇报,展示算法。

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

(4)、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

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

1 9 4 6 1 9+2 7 +2 6 +2 7──────4 6+2 62.试一试。

出示:90-25-28=先分步用两个竖式计算,再用简便写法计算。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竖式写得对不对。

集体交流。

小结:在遇到一般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时,可以用竖式计算。

竖式可以分开写,也可以合并成一个简便写法。

三、反馈完善:1.“想想做做”第1题。

用简便写法列出的连加、连减的竖式,学生可以直接计算,把每一步的得数填在括号里。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第一课时:连加、连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教学三维目标: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连减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算式。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难点:理解算理教具准备:情境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8+9+5 7+3+619-6-7 17-9-52、用竖式计算19+27 90-25二、学习新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你说的真好,瞧,小朋友们正在折纸船比赛,小红折了19只,小紫折了27只,小兰折了26只。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

这有个问题要我们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这怎么算呢?28+34+232、探索新知三个数字连加,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谁来说一说,你打算怎么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指导笔算书写格式。

比较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3、试一试出示试一试:90-25-28=如果要笔算,怎样计算?让我们来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2、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四、总结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连加、连减运算的计算顺序,是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连续竖式比两步竖式更简便。

还要注意数位要对齐,还要看清运算符号,以及进位加法的进位以及退位减法的退位问题。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加减混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教学三维目标: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算式。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加减混合运算难点:理解算理教学准备:情境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45+28+16 92-44-232、9+4-6 16-7+8二、学习新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你能根据这条信息来编一道题吗?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苏教版教案1:认识数字4【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数字4的含义,掌握数字4的写法和读法。

2.培养学生数数、识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内容】1.数字4的写法:让学生观察数字4的形状,引导学生发现数字4的特点,如有一个尖尖的头顶,两个脚丫等。

2.数字4的读法: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数字4,注意发音的准确性。

3.数数识数:让学生从1数到4,再从4数到1,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教学步骤】1.导入:引导学生复习数字1和数字2,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数字4的写法:让学生观察数字4的形状,引导学生发现数字4的特点,如有一个尖尖的头顶,两个脚丫等。

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写数字4,注意笔顺和笔画的正确性。

3.数字4的读法: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数字4,注意发音的准确性。

引导学生发现数字4的读音与其他数字的区别。

4.数数识数:让学生从1数到4,再从4数到1,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5.巩固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数字4的写法和读法的练习,老师巡回指导。

教案2:认识数字5【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数字5的含义,掌握数字5的写法和读法。

2.培养学生数数、识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内容】1.数字5的写法:让学生观察数字5的形状,引导学生发现数字5的特点,如有一个尖尖的头顶,三个脚丫等。

2.数字5的读法: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数字5,注意发音的准确性。

3.数数识数:让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教学步骤】1.导入:引导学生复习数字1、2和3,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数字5的写法:让学生观察数字5的形状,引导学生发现数字5的特点,如有一个尖尖的头顶,三个脚丫等。

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写数字5,注意笔顺和笔画的正确性。

3.数字5的读法: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数字5,注意发音的准确性。

引导学生发现数字5的读音与其他数字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连加、连减 主备人 个人加工、备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连减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算式。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竖式计算 45+17 80-59 指名板演,并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时注意什么? 2、口算下面各题 2+4+3= 30+40+20= 2+30+5= 70-30-20= 17-7-5= 14-9-2= 提问:在计算连加、连减的算式时,要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二)揭示课题:连加 连减 (三)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探究连加 1、出示例1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说图意。 (1)师:在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师:根据你看到的,你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只纸船) 学生复述图意,指名说,同桌说,齐说。 2、尝试列式。 师: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做?(加法)为什么? (1) 随生答板书:(1)19+27 46+26 (2)19+27+26或27+26+19 26+19+27 3尝试竖式计算: 师:,你准备怎么计算算出来的?(生先讨论,再尝试) 师:(启发)这是一道三个两位数连加的算式,想一想,要先算什么?19+27能口算吗?竖式该怎么列?接着要算什么?又该怎么计算?(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汇报板演,组织交流学生的计算方法,如果只出现第一种,师引导孩子继续想第二种竖式书写方法,如果两种都有,两种方法一一理解每一步算得什么 4、比较两种算法,哪种更便捷? 探究连减 出示试一试 90-25-28= 提问:这是一道怎样的算式?计算时,要先算什么? 谈话:在用竖式计算时,竖式可以怎么写?自己先在下面试一试,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是怎样算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反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并说说怎样用竖式计算连加 连减的,两个竖式连写时,要注意什么 提高练习 2、想想做做第3题 请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说图意。 (1)师:在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师:根据你看到的,你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复述图意,指名说,同桌说,齐说。 2、尝试列式。 师:要知道一共有几人,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做?(加法)为什么?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反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3、想想做做第4题 请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说图意。 (1)师:在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要求一共摘了多少个?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 反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师:还剩多少人?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做?(减法)为什么? 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反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全课总结、延伸课外 师:今天,怎么计算连加和连减呢?指出:像今天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在我们的身边也经常可以看到。比如,小朋友们一起到操场上去跳绳,先去了几个,又去了几个,然后又去了几个,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不就是连加吗? 作业设计:课作书2页第2题

板书设计:

教后记: 课题 不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运算 主备人 个人加工、备注 教学目标: (一)掌握不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二)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三)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26+25+38= 70-18-26= 指名两人到前面板演,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并用简便方法书写. 2.口算 其余学生口算,要求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复习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12+8+20= 50-30-6= 42+8-30= 78-40-6= 52-12+8= 78-18-8= 订正板演,由学生讲解计算过程. (二)学习新知 1.复习订正后,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新课.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看看同学们会做吗. 2、出示例3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说图意。 (1)师:在图上你能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你准备怎么列式呢? 2、尝试列式。 启发提问: (1)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 -)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用竖式怎样计算? 学生动笔在小黑板上试算,教师行间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先出示正确的做法.即: 3 8 4 2 8 0 -3 3 小结性提问: (1)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计算“试一试”的一道题. (1) 60-38+40= (1)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2.想想做做第2题,在书上填数. 3、想想做做第3题。 提高练习 4、想想做做第4题 请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说图意。 (1)师:在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要求还剩多少棵?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现在一共多少棵?又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反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5、想想做做第5题 请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说图意。 (1)师:在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全班一共栽树多少棵?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女生栽树多少棵?又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六作业设计:书第3页想想做做第1题

板书设计:

教后记: 课题 练习一 主备人 个人加工、备注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练习形式,达到对连加 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正确、熟练计算。 2、通过具体情境,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熟练计算 难点: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化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口算 1、口算下面各题(书第5页第一题,学生写在数学书上) 2、出示口算卡片:要求二人合作:一人读算式,一人作答。然后判断,错误的改正。 练习时要强调先想什么,再想什么,练习过程中,可以从中抽出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加强对口算方法的具体指导。

二、提高练习 1、数学书第5页第2题,先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用竖式计算,学生自己算,算好后板演反馈 2、数学书第3题,先让学生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分别用竖式计算每一条线上三个数的和 2、出示数学书第4题,引导学生理解表格。再想怎么计算三天一共拾了多少个? 三、拓展练习 思考题 读题审题,理解“尝试---调整”的策略解决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设计:数补第3页

板书设计:

教后记: 课题 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主备人 个人加工、备注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使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增加和减少及移多补少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例3课件 学生读题审题 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根据题中的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芳芳和小军穿的两串彩珠相差4个,在此基础上,提出“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方法”的问题 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彩珠摆一摆,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 反馈交流三种摆法 (1)增加法 (2)减少法 (3)移多补少 组织学生对三种方法回顾和反思,整理思考方法 二巩固练习 1、 基础练习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读题审题,根据题中每一问摆小棒,填空 反馈讨论:多多少根,就增加多少?减少多少?就要把多出来的怎样移多补少 2、提高练习 课件出示第2题 学生读题审题,根据题意填空 反馈讨论:多多少根,就增加多少?减少多少? 比较(1)和(2) 提问:(1)这一题中为什么不能把多的部分再移多补少?引导孩子比较得出结论:多的双数可以移多补少,单数不能。 课件出示第3 4题 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独立思考,在书上做好 师巡查,反馈。 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

板书设计:

教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