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金银首饰鉴赏

合集下载

明清两朝皇家御用之金器鉴赏

明清两朝皇家御用之金器鉴赏

明清两朝皇家御用之金器鉴赏作者:马佳来源:《中国黄金珠宝》2008年第06期在中国古代,金器作为一种身份与地位的标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统治阶级专用,因此往往在制作过程中不计工本,力求尽善尽美,创造出不少精美绝伦的佳作。

明清时期,我国的金器制作得到极大发展。

明代在宫廷设立了银作局,清代则设养心殿造办处专门为帝后贵族制作金银器。

从全国各地抽调上来的工匠都是制金工艺的高手,他们将自己的智慧和技术特长相互融合,制作出许多绝世精品。

明清时期金器工艺繁制作精美、装饰华丽。

“皇家化”成为明清时期金器的主流。

金工细作纯金金器最具有代表性的明代金器当属出土于定陵中的金翼善冠。

金冠是皇帝的常服冠戴,这件著名的金翼善冠是迄今为止出土的唯一的一件完整无损的中国古代帝王金冠。

其形制由前屋、后山和金折角等三部分组成,前屋部分是用极细的金丝编成“灯笼空儿”花纹,空档均匀,疏密一致,无接头,无断丝。

后山部分是采用,丝錾金工艺而成的二龙戏珠图案,金龙造型雄猛威严,具有很强的艺术装饰效果。

翼善冠用极其纤细金丝编结,采用传统的掐丝、丝,码丝焊接等方法,此冠结构巧妙,编织紧密,虽以纯金制成,但薄如轻纱,玲珑剔透,工艺技巧登峰造极,充分反映了明代金细工艺的高超水平。

明代金器制作的各种工艺如铸造锤揲掐丝镶嵌等技术发展到极盛。

代表皇权的龙纹和凤纹得到空前发展,此外还有瑞兽纹双鱼纹等。

凸花海水江牙鱼龙献寿金盘以范铸、錾花与捶打工艺制成,盘沿为二方连续回纹一周,盘心为一双钩篆书“寿”字。

盘心与盘沿间为半浮雕式海水江崖瑞兽纹,水中有若隐若现的马、龙、狮、象、鱼等瑞兽。

该盘在作上突出整体的效果,不拘泥于细部的刻画,呈现出浑厚、粗朴的风格。

(图3)装饰品是明清金器中数量较多的一类,这件簪花金什件由荷叶形牌饰与下缀七物组成,牌饰上部为相对的二只鸳鸯立于荷口寸上,荷叶下有七环,连缀七条金链,每链下各缀一物,均是文人常用之物:剪、袋、剑、罐、盒、瓶。

每件小缀物都极精巧,尤其是罐、瓶、袋、盒通体錾刻精美纹饰,极富装饰必。

明清银饰品的特点

明清银饰品的特点

明清银饰品的特点
金银饰品,特别是银饰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

民间银饰扎根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既有多彩的实用功能又富含着深邃的民族情感,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民间艺术品之一。

而明清银饰则以繁多的种类、别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以及相对较多的存世量,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艺术发展水平,攀登上中国古代银饰的文化艺术高峰,是我国民族文化、历史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的金银器饰品的图案中象征着权力吉祥的图腾瑞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这一趋势在明朝就初露端倪,到了清代大有推向极致的趋势。

清代的饰品装饰纹样繁密华丽,花纹组织通常布满整个的器物或饰品周身,除了錾刻、鎏金镂花、还有很多是浮雕形式的装饰细节。

图案的内容也非常丰富:龙、凤、麒麟、蝙蝠、如意、石榴等瑞兽福纹,花鸟人物、亭台楼阁、高山流水、琴棋书画等等应有尽有,丰富程度可见一斑。

清代的金银器饰品不仅装饰纹样丰富多姿,装饰手法和附加材料也非常地丰富,这一时期的“点翠”和“珐琅彩”
装饰工艺及运用都表现出了较之以往朝代极为不同的文化艺术特点。

浙江出土明代金银首饰,再现低调的奢华

浙江出土明代金银首饰,再现低调的奢华

浙江出土明代金银首饰,再现低调的奢华文/图:陶治强(淮南博物馆)浙江明代金银首饰在临海、杭州、安吉县、义乌、金华市、兰溪市、海宁市、宁波市、嘉兴市、淳安县、新昌县、长兴县、江山市、余姚等地皆有发现,其中杭州桃源岭明墓、余杭塘栖镇超山明墓、安吉县吴麟夫妇墓、临海城西张家渡王庄山王士琦墓都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银器,尤其是临海王士琦墓,合计出土107件金银随葬品,多为女子首饰。

浙江发现的明代金银首饰,以金器数量较多,有五梁冠、金丝发罩、金丝鬏髻、金头面、金分心、掩鬓、金钿、簪、钗、金耳、耳坠、耳环、挂件、纽扣、梳背、金饰、霞帔坠、戒指等二十一种。

银器有簪、钗、挑心、饰件、银帽饰品、耳环、带板、带銙、禁步、银坠件等十一种。

银器种类和数量明显少于金器,反映了明代喜用金器,银器较少的文化现象。

明代金银首饰品类规格丰富金冠是官员退职燕居时所用的束发器物,用金簪贯穿中孔,固定于发髻之中。

冠上有梁,因此称为“梁明代金银制作空前发展,明朝在内廷设银作局,专门为宫廷制作金银器,以供皇族享用。

金银器技艺集前朝之大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美、娴熟程度。

当中,金银首饰的式样和制作堪称典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浙江各地考古出土了许多明代金银首饰,种类有冠、罩、鬏髻、金头面、金分心、掩鬓、金钿、簪、钗等二十余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十分可观,这为窥探明代金银首饰的时代特征和制作工艺提供了珍贵资料。

明福寿云纹金丝五梁冠临海王士琦墓出土058冠”,按照梁冠识别戴者的等级,梁数越多,官阶越高。

《明史·舆服志》记载:“一品冠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七品二梁,八九品一梁。

金梁冠需四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

”《明会典》卷六十一载:“三品,冠五梁,革带用金。

”1956年,临海王士琦墓出土一件福寿云纹金丝五梁冠,长9.2厘米,宽7.6厘米,高5.8厘米。

冠以两圈粗金丝做骨架,顶部用粗金丝做成五梁,用细金丝掐编制成。

明清两朝皇家御用之金器鉴赏

明清两朝皇家御用之金器鉴赏

厘米


k

磷黼
. 瓣 一_
。 .


瀚缫絮 i 誊 鬻 ■
? —i 0
j

L-_
0 ii o
j
j
文化
J
e w
e
lr y & G
o
ld
10 0
明 神 宗对 于 镶 嵌 宝 石 的金 器 似 乎 有

种特 别 的嗜 好

在 首都博物馆馆藏
辉映

更 展 示 出 金 簪 的 华 丽 富贵


明代金 饰 品追 求纤细
每链 下 各缀



均是文人
文化

出土 的
缀 们




子 簪柄
长 向后
,同
精巧

等技法






J
e w
e
lr y & G
o
ld
98
金 双 龙钮 天 子 之 宝 清 ( 16 4 4 年 19 1 1 年 ) 通 高9 厘 米 纽 高6 2 厘 米 故宫博物 院藏






印文 1 1

8



明 清时期

我 国 的 金器制作 得到 极大 发 展

明 代在宫廷设立 了 银作 局

在中 国 古代
金 器作 为 一 身 份与 地位的 标志 种
在相 当 长 的 时间 内 是统治阶级专 用
因 此往往在制 作过程中 不计

赏析中国古代金银器

赏析中国古代金银器

赏析中国古代金银器金,有华贵的黄色光泽;银,有端庄的白色光泽。

天生丽质的它们,不仅是自然界中的稀罕金属,秉承着“物以稀为贵”的价值传统;而且还与生具备着各种良好的品质,使得古今中外诸多民族的人们,无不对其情有独钟,往往在各种文明创始之初,便与其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

而以金银制成的工艺品,则又常常凸现着制作者技艺的精湛与构思的巧妙。

相得益彰之下的各种金银器,实现了形与质的完美结合,虽经千锤百炼,历沧海桑田,仍可世代流光溢彩,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辉。

金银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是吉庆与高尚的祥符,更是比德与喻美的寄托。

而由金银幻化出的艺术珍品,则将丰富的艺术欣赏价值与文化收藏价值兼容而蕴含其中,展现着远古先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他们世世代代于心中无限渴求的美好愿望。

世界上最早的黄金制品出现于公元前五千年的古埃及,最早的银器则出现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

随后,希腊、罗马、波斯、萨珊朝等都开始了对金银器的广泛使用。

金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也足可谓之绵久而辉煌。

早在距今约三千余年前的商周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了金制品。

略迟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则开始了对银制品的使用。

早期金银器均为小型装饰制品,小巧简约、清新活泼便成为了对此时金银器特征最为恰当的概说。

随后,金银器在经历了秦汉时期的繁荣发展后,又融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异域风情,最终形成了唐代绚丽多姿、成熟健康、优雅活泼的独立风格,并成为一代盛世的标志。

宋元时期的金银器,在装饰上引入了绘画艺术,因而较之前代器物更多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愈发清秀典雅。

而华丽浓艳则是明清时期金银器的显著特征。

该时期内,金银器造型与制作均讲究美观与精细,以至流之于繁琐,褪尽了唐宋时期的勃勃生机。

在金银器上镶嵌珍珠、宝石,金银工艺也开始与漆艺、木艺、玉器工艺等进行了结合。

在精雕细琢的高超工艺与富丽堂皇的整体效果掩映下,一系列颇具奇胜之姿的合璧产品,为金银器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恩施猫儿堡出土明代金银首饰解读

恩施猫儿堡出土明代金银首饰解读

图1:金丝䯼髻,上海浦东新区陆深家族墓出土,作者摄031图2:明人绘中山孺人汪氏容像(摹本),作者摹图3:倪仁吉绘吴氏先祖容像局部,义乌博物馆藏,图片采自《义乌文物精粹》图4:金凤穿花婴戏图鬓钗一对,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图片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提供图5:金镶宝观音挑心,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图6:西王母骑凤金簪,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之前簪因为只有一只脚,簪首装饰过多而增重便不容易插得牢,发髻罩了䯼髻则情形两样,簪首的装饰于是踵事增华,短短的簪脚竟可擎出比屋连甍的亭台楼阁。

此外,钗本来尚有的固发作用也多由䯼髻代替,那么与簪相比,钗的退居其次也就很自然了。

钗与簪的区别,明代以前是很清楚的,即两只脚呼作钗,一只脚呼作簪。

到了明代,簪却渐成主流,钗的使用于032图7:金狮子戏毬挑心,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图8:双凤穿花金饰,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图9:明人容像局部,故宫博物院藏,图片采自《故宫博物馆藏文物珍品大系·明清肖像画》033图10:双凤穿花金满冠,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图11:金镶宝花头簪,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图12:明佚名《货郎图》局部,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作者摄图13:金蝴蝶簪,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图14:金摺丝葫芦耳环(残),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034插一只银簪脚。

闹蛾金簪则是仅取片材而以打制完成造型和纹饰,背面也有用于插置簪脚的扁管(图13)。

四、耳环、戒指、玎珰七事葫芦耳环是明代最为通行的样式,它由元代继承而来,就基本造型而言,变化不大,却是一面以添饰上盖和托座更显佳致,一面因为金细工艺的分外发达而制作更为精丽。

《天水冰山录》“耳环耳坠”一项,葫芦型耳环便列出多种,如金珠宝葫芦耳环,金光葫芦耳环,金摺丝葫芦耳环,金累丝葫芦耳环,金葫芦耳环,等等。

所谓“摺丝葫芦”,即是用极薄的片材打制成型,其表攒聚细丝。

猫儿堡出土金摺丝葫芦耳环三只,均残。

清代、民国时期民间银器的特色

清代、民国时期民间银器的特色

清代、民国时期民间银器的特色把清代、民国银器列为一谈,是因为这段三百余年历史中国民间银器发展、传承较为迅速、稳定、平衡的过程。

在收藏探研中更具代表性和现实意义。

此时民间银器有了合法地位,银器制造业得到空前的发展,都市、集镇大街小巷里的银庄、银店、银楼、银铺林林总总,难以数讣,或制造,或买卖,一派兴旺发达景象。

当年洛阳大街上也有多家,如老凤祥、老天宝、德盛楼等老牌金银首饰店。

这些老牌名店巳具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影响力和较高的信誉,生意兴降,常年不袁。

洛阳北关民生街十一号,七十八岁的寇才顺老先生祖辈从清、中、晚期到民国年间,一自从事金银器的制造和出售行业。

他的爷辈寇德林在洛阳南大街经营最后一个金银首饰店,店招为“古洛德盛楼金银首饰老店”,是清光绪年间河南府台师爷顾纪名书写。

此招牌寇先生无偿捐给笔者,权作历史物证。

上述金银首饰店当年不仅洛阳存在,北京、上海、西安乃至全国各大城市挂牌经营者数以千百。

这就造就了银器精品的层出不穷。

民间各阶层拥有量随之大增。

虽经代代相传,具现存量仍比唐、宋以前的遗品要多得多。

如此,无形中便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潜在市场,给我们搜集、挖掘这一时期银器遗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此外,清代、民国距今较近,遗物的霉变、损坏、流失程度自然也低,多数遗物本有的历史风貌仍然完好无损,光彩照人。

清代、民国银器品类之全、精品之多、藏量之大,是我国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

笔者以为,就民间银器而言。

清中期为鼎盛时期,是历代之顶峰。

具体表现有以下特征:1.清中期精工银踞的表现更加趋向丰富细腻,浓艳斑斓,且往往雕、镂、钿、嵌共汇,龙凤齐飞,显示出严谨、高雅、庄重的气势。

单就这一现象与唐代银器之满工,满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艺术格调相比,实乃有过之而无不及。

2、珐琅制品。

在元、明传承的基础上,清代特别是清中期锦上添花,新作辈出。

除单彩、多彩珐琅外,还有点烧透明银珐琅,金银盘丝珐琅等。

其现存传世品除底色稍暗,光泽减弱外,其余部位依然光彩闪烁,绚丽动人,可谓银器中佼佼者。

落日熔金——宋元明时期金银艺术

落日熔金——宋元明时期金银艺术

文:钱钟书落日熔金宋元明时期金银艺术中国古代的金银器艺术辉煌而丰富多彩。

从商周到春秋战国一直至唐代,中国的金银器制作艺术漫长的发展逐渐达到了中国金银器制作艺术第一个顶峰。

而本文着重讲述的则是继唐代之后中国的第二个金银器制作高峰,宋元明三代的金银器制作艺术的发展历程。

如果说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唐代如同一位伟岸雄壮的男子,那宋代更像是一位江南女子,温婉内敛,精致细腻。

宋代经过晚唐五代十国的战乱和中国疆域版图的改变,通往西域的道路被慢慢堵塞,西域文化对宋代金银器制作的影响也日渐减少,宋代的金银器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对传统中原汉文化的一种回归和重新确立,与此同时,宋代士大夫文化的繁盛和儒家道教对社会的广泛影响,也一样改变着宋代金银器文化的走向。

由于宋代统治者对于金银器制品使用权限的放开,也使宋代的金银器和之前各个朝代相比,数量相对明显增多。

不过,由于在宋代金银制品已经不再是①⑥④②⑦③⑧⑤专属于统治阶级的奢侈品,所以宋代开始,金银制品从体量上变得相对轻薄,灵巧。

宋代的匠人们已经不再只是单单满足于前朝相对机械的以模压浇铸为主的传统工艺,而是增强了手工的锤揲,錾花,剔地,镂空等技艺,充分利用金银的延展性,以轻薄的金银材料直接捶打出极其立体的浮雕效果。

其实,锤鍱和錾花工艺自唐代以来中原的工匠就已能够熟练的运用在金银制品上,而到了宋代,这两种工艺在工匠的手里再次得到提高,宋代的匠人能在更加轻薄小巧的材料上完成更加精致细腻的创作,让人叹为观止。

宋元金银器的基本构成为首饰类和器皿类:首饰类主要为冠,梳、钗、簪、耳环、钏、镯、戒指、帔坠、项链,题材广泛,器皿类主要为瓶、盏、盏托、碟、炉、奁、杯、盘、壶等等。

此外,佛教题材的金银制品也占据了其中一部分,如舍利宝函、金棺银椁、净瓶等等。

两宋时期不仅塔基中出土的金银棺椁较多,还出现了银制的塔、佛、僧人及寺院建筑模型、舍利瓶、葫芦瓶、净瓶等,如浙江宁波天封塔南宋地宫中曾土的浑银地宫殿模型和各种造型的银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金银首饰鉴赏
2014年01月08日作者:博物馆.看展览
北京是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制作金银器有它独特的地域优势。

明代是中国黄金制造史上的又一个鼎盛时期,有着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

对金银矿的开采、熔炼实行严格的控制,专门设立宫廷内府银作局监管,供帝王、后妃们需要的金银器的制作。

这些从全国各地抽调上来的工匠,都是制金工艺的高手,他们把各自的智慧和技术特长相互融合,制作出许多绝世精品。

所以明代的金银饰品极为丰富,其数量之多、工艺之精美,都是空前的。

在出土的这些皇亲外戚墓中又以明宪宗成化帝的宠妃万贵妃之父万贵夫妇合葬墓出土的金银饰品最为丰富精美。

万贵墓中出土的一对錾花金凤簪,簪柄扁尖,錾头一只飞凤立于祥云之上,伸展双翅,凤尾细长向后飘拂,上面錾刻细密的麦穗纹。

簪柄上细刻“银作局永乐贰拾贰年拾月内成造玖成色金壹两贰钱伍分外焊伍厘”铭文(1424年)。

另一件嵌宝石葵花型金簪,分三层纹饰,采用锤、拉丝、盘烧、錾刻、镶嵌、焊接等多道工艺技法制成;花瓣是用纤细如发的金丝盘绕而成,均匀厚重,中心镶嵌的黄色碧玺晶莹剔透,周围环绕着16颗红蓝宝石,
三色宝石交相辉映,更展示出金簪的华丽富贵。

这些金饰都是宫廷银作局所作,原本为后妃用品却成了万贵妃之父死后的葬品。

明代金银饰品追求纤细、豪华、实用的风格与当时宫廷内后妃们的服装、发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清代的制金工艺在继承明代传统技法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点蓝”、“点翠”新工艺。

“点蓝”是把一种矿物质釉料点烧在饰物上,成为一种玻璃状的蓝色釉,这种蓝色釉和黄金、白银相辉映,显得清丽华贵。

“点翠”是把翠鸟的羽毛依设计要求剪裁备用,把剪裁好的羽毛用胶粘于金、银饰品上,要求贴得平整均匀不露地子,色泽效果极佳。

内文图中点翠凤形银簪,采用拉丝、累丝、錾刻、镶嵌、焊接等技法外,凤乌的羽毛采用的就是点翠工艺,蓝白相间,素雅相宜。

由于羽毛是粘贴的不易保存,所以留存的较少。

1.凤形金簪-明永乐Phoenix-shaped gold hairpins, Yongle reign, Ming Dynasty通长21.2厘米,重46.7克。

北京右安门外明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2.凤形金簪(局部)
3.錾花卉纹金指甲套-清Gold fingernail-covers with engraved flower design, Qing Dynasty长7厘米,总重15.4克。

北京密云县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4.錾花卉纹金指甲套(背面)Reverses of the fingernail-covers
5.“伏牛望月”金钗-清Gold hairpin with a wire-woven ox
turning its head back and looking at the moon, Qing Dynasty长15.4厘米,重16.9克。

北京海淀区索家坟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6.累丝宫灯形金耳坠-清Palace-lantern-shaped
gold-wire-woven ear-drops, Qing Dynasty长7.3厘米,总重24.6克。

北京石景山区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7.累丝梅竹纹金簪-清Gold-wire-woven hairpin with plum blossom and bamboo design, Qing Dynasty长11.3厘米,宽5.4厘米,重14.4克。

北京朝阳区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8.累丝嵌珠宝虾形金饰-清Shrimp-shaped gold-wire-woven ornament studded with jewels, Qing Dynasty长6.2厘米,宽3.5厘米,重11.4克。

北京海淀区上庄乡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欢迎下载看展览,请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