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课外)练习(13)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知识点汇总 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
上片写景奠定哀婉基调。
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风雨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
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
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
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答出奠定情感基调的,给2分;结合内容分析的,给3分)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结尾二句,因愁情无法排遣,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借以移情,可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
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表现了纷乱的愁绪。
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答出表现纷乱愁绪的,给2分;答出通过动作表现并作简要阐述的,给4分)7.(2014年高考北京卷,7)“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
完成①~③题。
(3分)①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
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咏怀古迹练习(其三)练习(2021学年)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咏怀古迹练习(其三)练习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咏怀古迹练习(其三)练习)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咏怀古迹练习(其三)练习的全部内容。
古代诗歌鉴赏:咏怀古迹(其三)课后练习(1)1.【文题要求】人类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但是作为个体的人,在物质生活之外还有属于他自己所追求或者守望的一方精神家园。
正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方精神家园,所以人们才觉得生活得有意义,不空虚。
请你以“精神家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不少于800字。
2. “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
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的是( )ﻭA.故作不良计 B。
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ﻭC.池鱼思故渊 D。
故国神游3. “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樯橹”借代水军.下列各句中加黑词语为借代用法的是( )ﻭ A. 终岁不闻丝竹声ﻭ B. 举酒欲饮无管弦ﻭ C. 足下蹑丝履ﻭ D. 君当作磐石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ﻭ A. 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B.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C.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采薇练习(2021学年)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采薇练习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采薇练习)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采薇练习的全部内容。
古代诗歌鉴赏:采薇课后练习(1)1. 下列句子中黑体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B.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C.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ﻭD.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2.下列句子中黑体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ﻭ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B.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视历忽开书,便利此月内。
C.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不吾知其亦已矣,苟余情其信芳.3.下列句子中黑体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ﻭ B.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ﻭC.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D.吾以失恩义,会不相从许.4.对下列黑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财物B.进不入以离忧兮,退将修复吾初服。
驱除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修长的样子D.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轻忽5. 下列句子中没有借代用法的一项是( )A.不见复关,泣涕涟涟B.淇水汤汤,渐车帷裳C.披坚执锐,以挡来敌D.总角之宴,言笑晏晏6. 诵读要读出诗作的感情色彩和语调。
对下列诗句所含感情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思念、回忆)B.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伤心、无奈)C.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热情、温柔)D.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哀伤、无奈)7. 下面关于《采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本诗通过一个戍卒归途中的自述和回顾,描写了当时征夫的生活。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阅读)优化阅读步骤,准确解读诗歌【含答案及解析】

任务突破练15优化阅读步骤,准确解读诗歌一、(2021·湖北麻城高三5月冲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除忠州,寄谢崔相公白居易提拔出泥知力竭,吹嘘生翅见情深。
剑锋缺折难冲斗,桐尾烧焦岂望琴。
感旧两行年老泪,酬恩一寸岁寒心。
忠州好恶何须问,鸟得辞笼不择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泥”表明自己原是在淤泥之中,暗示了诗人被提拔之前的艰难境况。
B.“力竭”是说崔相公帮助自己用尽全力,“情深”是说他与自己情谊深厚。
C.颔联说自己的宝剑缺损,无法上阵杀敌,就像烧焦的梧桐不能制成瑶琴。
D.“岁寒心”指坚贞不屈的节操,诗人以此表达会对崔相公的帮助永怀感恩。
2.诗歌的尾联有何含意?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2021·河北邯郸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3~4题。
秋暮书怀谢榛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
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
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①。
西园②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
:酒杯。
②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吟诗宴游。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登高望远,抓住秋天的代表景色,营造了一个萧瑟、旷远的意境,并以“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紧扣题目中的“秋暮”两字取景,借“夕阳”“鸿雁”等意象,表现了日月更替、夏秋变换的时光流逝。
C.颈联运用拟物的手法,埋怨“白发无情”,慨叹“黄花有意”,体现了诗歌创作的“无理之妙”,别具情怀,富有诗趣。
D.尾联讲述西园荒芜,曹氏父子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借用典故,暗寓情怀,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4.同是悲秋之作,此诗的后两联与杜甫《登高》的后两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三、(2021·湖北天门一中高三5月模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孔雀东南飞练习(并序)

古代诗歌鉴赏:孔雀东南飞(并序)课后练习(1)1.由于诗歌节奏关系,本文像“奉事循公姥(公姥偏在‘姥’)”的复合词特别多,请分别举出同义复合词和反(偏)义复合词各三例并加以说明。
2.“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
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缕鞍。
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这段话对兰芝的身价和性格起什么作用?3.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完成1~2题。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文中把“守拙”解释为“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你认为这一解释合乎诗歌的意境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陶渊明是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而鲁迅先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
”你赞成哪种说法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3题。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酬和类 专题练习合集 (含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酬和类专题练习合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①苏辙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
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①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围中。
B.乐与野农共食却嫌尉卒扰人,其背后的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
C.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
D.诗中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2.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寄满子权王令楼前暮霭暗平林,楼上人愁意思深。
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日自多阴。
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
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
【注】满子权:为王令少年时的至友,两人皆有治国安民之志。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点明地点和时间,下句写此时此境诗人的思绪,从而为全诗奠定基调。
B.颔联诗人触景生叹,薄云未必降雨,秋日从来多阴,暗含了诗人对人世的感喟。
C.颈联诗人向友人倾诉自己境况,表达了即便怀才不遇,志向也定会实现的信心。
D.本诗中所选的意象如“暮蔼”“平林”“薄云”“秋日”均含有萧瑟凄凉之感。
4.“楼上人愁意思深”一句中“意思深”包含哪些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②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课外)练习(12)

古代诗歌鉴赏(课外)课后练习(1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双调] 蟾宫曲·叹世马致远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
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
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1.本曲中用了哪些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曲在写作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1~2题。
清平乐·春晚王安国①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②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 ①王安国,王安石之弟,为人耿直,一生不得志;②小怜,北齐后妃,擅弹琵琶,后常借指歌女。
1.上片构想奇特,别开生面,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上片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造成了强烈的抒情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此词“成一家风骨”、“结笔品格自高”,你是否有同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完成问题。
〔玉芙蓉〕喜雨[明]冯惟敏初添野水①涯,细滴茅檐下,喜芃②芃遍地桑麻。
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
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注] ①野水:指地上的积水。
②芃芃(péng):茂盛的样子。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望海潮练习(东南形胜)练习

古代诗歌鉴赏:望海潮(东南形胜)课后练习(1) 1.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1)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3.读下列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一段话,完成文后试题。
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为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自能得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试以上述之“境界"说,分析下列柳永抒写对京都故人怀念之情的《诉衷肠近》一词,是否有境界?是何种境界?4.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室人降日注,以此奉寄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古代诗歌鉴赏(课外)课后练习(13)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析。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一、二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2)动静结合的写法是这首诗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 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①中玉水仙花二首 黄庭坚②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③为骨玉为肌。暗香已压酴醾④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淤泥解作白莲藕,粪壤能开黄玉花⑤。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 注:①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②黄庭坚:才华横溢,却久谪川蜀,远贬岭南,仕途坎坷。③水沉:沉香木。④酴醾:蔷薇科春尽开花,花单生,重瓣,白色或浅黄色,甚美丽。⑤黄玉花:水仙花的别名。 (1)请对第一首的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2)结合两首诗说说诗人选择水仙作为意象来写的意图何在?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2
晚 泊 [清]洪 昇 空江烟雨晚模糊,越峤吴峰定有无①? 宿鹭连拳鱼泼剌②,败芦深处一灯孤。 【注】 ①峤:尖而高的山峰。定有无:究竟有没有。②连拳:指屈曲而卧的样子。泼剌:鱼跃出水面的响声。 (1)请简要概括诗歌一、二句所表现的意境的特点。 (2)诗歌三、四句都巧妙运用了衬托手法来表现晚泊之“孤”,请结合诗句分别简要赏析。 5. 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野 步 (宋) 周 密 麦垄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 赵 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
6.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 3
7.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独上江城满目秋”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 (2)颔联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寄寓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 8.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1~3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芙蓉”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2.从诗歌的内容上看,这首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有不连贯的地方,似乎是叙述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变化的? A.诗的开头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 B.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 C.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D.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又含蓄的表达出来了。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少年游 蒋捷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注】蒋捷,宜兴竹山人,又号竹山。宋亡后,遁迹不仕。 4
(1) “客思满鸥汀”一句妙在何处 (2) 说明“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的含意。 (3) 作者“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的原因是什么 请具体分析。 10.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念奴娇”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 2.下列对词作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即景抒情,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空间巨大;“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时空广阔,英雄豪杰无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 B.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既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 C.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描写了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是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周瑜相配,美人英雄相得益彰。 D.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写了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文士风度,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 3.苏轼在本词中借古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答案: 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别后的伤感和思念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2. 答案: (1)描绘了流水绕田,青竹绕篱的宁静的田园风光和榆钱落尽,槿花残存的冷寂的清秋景象。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 (2)一、二两句主要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三、四两句主要 5
描写了行步迟迟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前后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 解析: 3. 答案: (1)诗人连用两个比喻,说水仙花骨如沉香肌如玉,写出了水仙有的沁人的芬芳和晶莹澄澈之美。 诗人用两个对比,与酴醾比香突出水仙暗香浓郁;与梅比枝条为显示水仙的柔弱。 (2)水仙拥有晶莹澄澈之美和沁人的芬芳暗指诗人自己有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佳人流落小民之家指自己久 谪川蜀,远贬岭南,仕途坎坷。 解析: 4. 答案: (1)渲染了一幅空旷、迷茫的意境。 (2)第三句以声衬静,通过鱼出水面的声响衬托了周围的寂静,表现了诗人独自漂泊江湖的伤感;第四句以灯衬暗(以少衬多),以“一灯”与芦苇深深的黑暗对比,更衬托出诗人的孤独无助。 解析: 第(1)题概括意境时,应先从意象入手,一、二句描写的意象有“江”“烟”“雨”“峰”,显然写的是远景,其空旷的特征显而易见;结合一、二句所提及的“晚模糊”“定有无”,即可概括出“迷茫”的特征。 第(2)题考查手法分析,“衬托”一词已在题干给出,考生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具体分析,即要答出什么衬什么,有何效果。从第三句看,“泼剌”是写声音,以声衬静的手法完全可猜出;第四句稍有难度,但由于题干提示了“都”,可见第四句也单独运用了衬托,因此只能从“一”或“灯”的角度去理解,最终得出“以灯衬暗”或“以少衬多”的结论。 5. 答案: (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依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6. 答案: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7. 答案: (1)①点明时间和地点,领起下面两联所见金陵秋景。(1分)②“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2分)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