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2大题文言文阅读考点3翻译句子
高考二轮文言文复习(翻译)

三年考点列阵
考点列阵 3年选文 年份 选文 体裁 理解B 文言文阅读 分析综合C 归纳概括 理解实词、 翻译句子 筛选信息 分析概括 (内容要 虚词 点) √(事、 病、詈、 √(8分) √ √(4分) 鞠)
2016
家 传 传记 (张岱)
欧阳伯 和墓志 2015 铭(张 传记 耒) 答严厚 舆秀才 2014 论为师 散文 道(柳 宗元)
•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 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 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 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原本我犹豫的原因,正是因为这个啊。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让他来船上安身,怎么能 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 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 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 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 之家,全活甚众。
0分
1分
失分剖析:忽视语境、字词的落实,表意不明, 没有关注特殊句式,错别字 1分
参考译文:徐君分条陈述利弊,呈报给巡抚张公, 4分 张公看了十分赞赏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
1分
(1)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4分) 参考译文:虽然是怜惜这些饥民,但恐怕这样会连累府君您获罪。
(2)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4分) 参考译文:你如果想要建立功名,应当再从别的地方考虑一下了,还要多次为反 叛的逆贼洗清罪责,为何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如此轻呢?
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 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 其货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 0分 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 所怨乎?” ”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 保安。 1分
(江苏专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三 翻译文言句子教案

训练三翻译文言句子练前提醒1.准确判断得分点,做到“点点落实”。
翻译得分点,从基础知识角度,主要是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词),虚词(其、之、以、乃、因、为等),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从词性看,主要是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等,特殊句式主要看标志词。
在找出得分点后,关键要译到位,如依据语境确定多义实词,句式要翻译出其特征,用好必要的标志词等。
千万不可因得分点未落实到位而丢分。
2.依据语境,合理推断疑难词语。
(1)联系句子“语境”,进行合理推断,这里的“语境”,一是从句子的整体出发,二是关注该句前后句子表达的意思,甚至关注上下文相关的内容。
(2)依据知识积累,尤其是课本知识、成语知识,甚至文字学知识,合理推断。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分)章叟讳文,字简甫,后以字行。
其先赵宋时,已负善书名,兼工镌刻,至叟则益著。
叟生而美须眉,善谈笑,动止标举有儒者风。
宁庶人①国豫章,慕叟能而罗致邸中,与故知名士唐伯虎、谢思忠偕。
伯虎觉其意,佯清狂不慧以免。
而庶人卒谋反,挟叟与思忠从行,谋脱身不得,至中道乃尽出所赐金帛予守者,宵行乱军中,几死者数矣。
裸袒二千里,而归谒其父,相抱哭。
分宜②相欲登肃帝所赐制书,札谕于石,而聘变往,留相邸四岁而后归。
分宜败,邸客无得免者,于叟略不濡。
人谓叟善为客,往客宁庶人不死,今客分宜相复不濡。
叟笑曰:“吾向者以智免,今者以廉免,虽然,去待诏(指文徵明)与孔嘉远矣。
待诏故辞宁庶人聘者也,孔嘉则辞分宜相聘者也。
”(选自《弇州山人续稿》,有删节)注①宁庶人:宁献王。
②分宜:严嵩别号。
(1)谋脱身不得,至中道乃尽出所赐金帛予守者,宵行乱军中,几死者数矣。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向者以智免,今者以廉免,虽然,去待诏与孔嘉远矣。
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专题卷:板块2专题5文言文阅读(二)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二)(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22分)武侯问曰:“用兵之道何先?”起对曰:“先明.四轻、二重、一信。
”曰:“何谓也?”对曰:“使地轻马,马轻车,车轻人,人轻战。
明知险易,则地轻马;刍秣以时,则.马轻车;膏锏有余,则车轻人;锋锐甲坚,则人轻.战。
进有重赏,退有重刑。
行之以信。
审能达此,胜之主也。
”武侯问曰:“兵何以.为胜?”起对曰:“以治为胜。
”又问曰:“不在众乎?”对曰:“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所谓治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阵,虽散成行,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
名曰父子之兵。
”吴子曰:“凡行军之道,无犯进止之节,无失饮食之适,无绝人马之力。
此三者,所以任其上令。
任其上令,则治之所由生也。
若进止不度.,饮食不适,马疲人倦而.不解舍,所以不任其上令。
上令既废,以居则乱,以战则败。
”吴子曰:“教战之令,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
乡里相比,什伍相保。
一鼓整兵,二鼓习阵,三鼓趋食,四鼓严辨,五鼓就行。
闻鼓声合,然后举旗。
”武侯问曰:“三军进止,岂有道乎?”起对曰:“无当天灶,无当.龙头。
天灶者,大谷之口。
龙头者,大山之端。
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招摇在上从事于下将战之时审候风所从来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
”武侯问曰:“凡畜车骑,岂有方乎?”起对曰:“夫马,必安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
冬则温厩,夏则凉庑。
刻剔毛鬣,谨落四下。
戢其耳目,无令惊骇。
习其驰逐,闲其进止。
人马相亲,然后可使。
车骑之具,鞍、勒、衔、辔,必令完坚。
凡马不伤于末,必伤于始,不伤于.饥,必伤于饱。
日暮道远,必数上下。
宁劳于人,慎无劳马。
常令有余,备敌覆我。
能明此者,横行天下。
”(节选自《吴子·治兵》,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明.四轻、二重、一信明:懂得,了解B.锋锐甲坚,则人轻.战轻:轻视C.若进止不度.,饮食不适度:法则,标准D .无当天灶,无当.龙头 当:在B [“轻”在此处为“负载少,轻便”的意思。
(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 高考第2大题 文言文阅读 考点4 归纳内容要点

考点四 归纳内容要点(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完成后面的问题。
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
要逐段阅读原文,明确每段的主要内容,并找到符合题干要求的关键语句。
由“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可知,科举考试中书法的重要性;由“输粟入太学”可知,当时可以以捐纳财物的方式进入太学。
由“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及“友人以经书题相商”等语句可知,科举考试的内容来自四书五经。
教谕认为“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但是主考官“一见,抚掌称大妙”,结果“《易经》以大父拟元”,可见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的结果。
【答案】①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1分)②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1分)③考题出自经书;(1分)④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1分)一、解答文言文归纳内容要点题的技巧(针对“短板一”)1.审读题干,主抓关键词,做到答是所问2.整篇阅读,锁定信息区,重点细部探究3.分条陈述,注意赋分值,力求简明有序二、准确筛选概括内容要点(针对“短板二”)1.由理到事的信息筛选整合型这种题型在题干上往往提出一个较抽象的筛选标准,要求从原文筛选整合出合乎题干要求的事例来,是信息筛选选择题的另一种形式。
江苏版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教师用书:高考第2大题考点4翻译句子(含解析)

考点四翻译句子(对应学生用书第20页)(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汪容甫先生行状》),完成后面的问题。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特别要注意关键词的翻译。
第(1)句中“先”是动词,千万不要译作“先祖”;“以爵也”中的“以”和“也”,“以”是“凭借”,“也”表判断;“若以学”中的“以”亦是“凭借”之义,和“以爵”中的“以”一样,可互译;最后一句中的“北面”是文化常识,古指臣面(拜)君、弟子面(拜)师。
第(2)句中第一小句里的“于”是“对”之义,“知友故旧”是名词,是“殁后”的主语,“衰落”的主语应是“知友故旧的家道”,这里要体会得出;第二小句中的“相”指动作偏指一方,“存”即是“问”,“问”即是“存”,是“慰问”之义,“过”是“超过”之义;第三小句中的“然也”,不能将“然”认为是形容词词尾,最后一句可直译为:大概是因为他的本性忠实厚道使他成为这样的。
【答案】(1)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4分)(2)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朋友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
【全套】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江苏专用)教师文档附加题Word版含答案

文科加考内容(附加题)增分突破一以气理词——文言断句与简答【考点解读】文言断句与简答是江苏高考文科加考的固定内容,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文学文化常识和短文的要点概括,难度不大,但命题形式较灵活。
(2016·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
”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
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
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心亦何所发明?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1)用“/”【详细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要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文段大意,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断句。
句中的一些标志性词语“虽”“亦”等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
答案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心/亦何所发明?①语感较差,读不懂文意。
②缺乏必要的断句知识与技巧。
断句方法①通文意②看标志③辨句式④明修辞(2)《世说新语》的作者是________。
【详细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经典《世说新语》的识记能力。
平时注意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与识记。
答案刘义庆①平时读书少,不注意积累,知识面太窄。
②不是有意记忆,致使记忆模糊,张冠李戴。
①平时多读书、多积累。
②加强强化记忆,记准、记牢。
(3)根据材料,概括《今世说》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材料中从“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到“不敢妄缀一词”都在介绍《今世说》,所以应抓住关键句从中概括其特点。
2017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讲义:高考第2大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2 Word版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二)(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8分)【导学号:20332019】戚元鲁墓志铭曾巩戚氏宋人,为宋之世家。
当五代之际,有抗志不仕、以德行化.其乡里、远近学者皆归之者,曰同文,号正素先生,赠尚书兵部侍郎。
有子当太宗、真宗时为名臣,以论事激切至今传之者,曰纶,为枢密直学士,赠太尉。
有子恭谨恂恂、不妄言动、能守其家法、葬宋之北原、余为之志其墓者,曰舜臣,为尚书虞部郎中。
元鲁其子也,名师道,字元鲁。
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
盖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余年矣,戚氏传绪浸远,虽其位不大,而行应礼义,世世不绝如此,故余以谓宋之世家也。
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
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
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
孰谓不幸而今死矣!故其死也,无远近亲疏,凡知其为人者,皆为之悲,而至今言者尚为之慨然也。
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
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
嘉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
娶陈氏,内殿承制习之女;再娶王氏,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之女;有子一人;皆先元鲁死,而元鲁盖无兄弟。
呜呼!天之报施于斯人如此,何也?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
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
以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葬元鲁于其父之墓侧,以其配陈氏、王氏。
将葬,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铭曰: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
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
(选自《曾巩集》卷四十二)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德行化.其乡里化:教化B.能.似其先人者也能:才干C.以进士中.其科中:考取D.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速:催促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翻译存在的三大问题及其对策ppt

参考译文
答案
2.漏译 例:李府君(指文中人物李玉)为人忠实无他肠。与人交,洞见底里,审取 重诺,尤好面折人过。 状》 ) 考生译文 (选自归有光《李南楼行
李府君与别人交往,能够观察到别人的内心,谨慎地选取
朋友,特别喜欢当面指出别人的过错。
解析
该译文有两处漏译:一是 “ 洞见”,漏译了 “洞”,这个“洞”
例:庆历八年四月,抚州菜园僧可栖,寻城南五里之废地,即其处立寝庐、
积累,期月而用以足,役以既。自可栖之来居至于此,盖十年矣。
( 选自曾巩《菜 园院佛殿记》 ) )于是让他的徒弟拿着簿册到民间乞讨,有收获就记下来, 考生译文 (可栖 再微小的财物没有不接受的。
解析
“乞”是“乞讨”意,但这里可以根据佛徒的身份随文译为 “化
翻译。
③对可以删去不译的词语要格外慎重。
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
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
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
病还。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后领兖州, 破降黄巾三十万众。……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解析答案
(三)必须养成译后检查的习惯 检查译后句子是否“有病”,可代入原文检验一下,看是否合乎文理、
事理、情理等。
边练边悟4 下面的译文均有语法问题,请改正。
(1)羽(陆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
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 得一鸿渐(陆羽的字)。 译文 卖茶的人用瓷土陶制出陆羽的塑像,当成神供奉, (顾客 ) 买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三翻译句子(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完成后面的问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生答案得分误区诊断学生甲(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子读书,以期保持住先业。
3分该生翻译该译不译,文白混杂。
“教子”“以期”“先业”均是文言词语,应该分别翻译为“教育儿子”“希望能”“先人的事业”。
(短板一:该译不译,文白混杂)(2)朋友把经书中的考题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2分该生翻译遗漏要点。
“友人以经书题相商”中“相商”是“彼此商量”之意,该生遗漏,导致丢分;“辄塞耳不敢听”中“辄”是“就”之意,该生遗漏,导致丢分。
(短板二:要点遗漏,字未落实)学(1)你就算了,还是2该生翻译脱离语境,望文生义。
“还教子读书”中“还”生乙教育儿子读书,希望不坠落先人的事业。
分是动词,“回去”之意,该生译为“还是”,没有照应语境中的“顾大父”和送别的场景。
“以期不坠先业”中“坠”是“使……毁害、损害”之意,该生译为“坠落”,望文生义。
(短板三:脱离语境,该活不活)(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3分该生翻译该补不补,句意脱节。
“入耳文立就”和“辄塞耳不敢听”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考题”和“他”,该生没有补出来,导致句意不通顺而丢分。
(短板四:该补不补,句意脱节)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特别要注意关键词的翻译,第(1)句,共三小句,第一小句是判断句,重点词是“已”,意为“停止、完了”,可意译为“算了”。
第二、三两句是个目的复句,“以”即为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用来”;“教子”即“教育你的孩子”;“坠”是使动用法,“使……毁害、损害”。
第(2)句,共四小句,第一小句重点是“以经书题”,意为“用(拿)经书中的考题”;第二小句重点词是“就”意为“完成”,可译为“(文章)写成”;第三小句重点词是“言及者”,意即“提到这些题”;第四小句重点词“辄”,意即“就”,连词。
【答案】(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4分)(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4分)一、规避文言文翻译的“6大误区”(针对“短板一、二、三、四”)1.脱离语境,望文生义应对策略——把文言词语,尤其是古今异义词,放到具体语境中理解。
如2016年山东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3)小题中,“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使用了古今异义词“虽然”,结合语境,应翻译为两个词“虽然这样”。
2.不译而译,画蛇添足应对策略——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删表语气或衬音节的虚词。
如2016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2)小题中,“苏轼”为人名,“从容”古今意思相同,翻译时保留不译。
如2016年天津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3)小题中,“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使用了表语气的虚词“也”和“乎”,翻译时应删去。
3.该译不译,文白混杂应对策略——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如2016年山东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2)小题中,“不亦难乎”使用了单音节词“亦”,翻译时须译为“也”。
4.该补不补,句意脱节应对策略——补出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及介词等成分。
如2016年北京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2)小题中,“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为省略句,翻译时须先在句前补出主语“衡山之君”。
5.该调不调,结构混乱应对策略——将倒装句式调整为正常句式。
如2016年天津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2)小题中,“礼以客主”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须先调语序,将状语“以客主”置于动词“礼”之前。
6.该活不活,词义谬错应对策略——甄别词类活用的各种类型,准确解释。
如2016年山东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2)小题中,“公乃愿致诸侯”有词类活用现象,“致”为使动用法,翻译为动词“使(让)……归附”。
二、翻译文言语句题的审题答题规范指导(一)审题1.审语境(1)关注文段内容①记叙性文段a、人物身份、性格和人物间关系【例】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
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
将论囚,敞曰:“冤也。
”亲按问之。
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3分)相传以为神明。
(选自《宋史·刘敞传》)【解析】本题3分,补出“知”后的省略成分“刘敞”1分,大意2分。
要补准“刘敞”这一省略成分,必须关注人物关系。
文段内容中“敞见而察其冤”“敞曰:‘冤也。
’亲按问之”两处可见刘敞一开始便察觉到王甲的冤情,并一直坚持自己的判断,后来还亲自审问来为他洗清冤情。
当事人王甲也明白“能为己直”的人只有刘敞,才敢以实情相告。
全句应翻译为: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
b、事件经过【例】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刘敞字原父。
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
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
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分)”译相顾骇愧曰:“实然。
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
”(选自《宋史·刘敞传》)【解析】本题4分,“径”1分,“故”1分,大意2分。
得分点“径”“故”亦是翻译的难点,同时,如果大意分中的1分落在“易”上,“易”也成为一个难点。
要突破这些难点,便要梳理文段中的事件经过。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交代了刘敞出使契丹行走的路线,以及契丹人选择这条路线的意图。
而“敞质译人曰”的“质”表明刘敞对既定路线的不满,“何为故道此”的“故”译为“故意”,与质问的语气相符,内容上与契丹人“欲夸示险远”的意图相应,而下文“译相顾骇愧”也正显示出契丹人意图被识破后的尴尬。
刘敞认为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线是“自松亭趋柳河”,这条路“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
“径”与原路线“回屈”的情况相反,当译为“直”;“易”与“险”相反,当译为“平坦”;而“不数日可抵中京”则与“殆千里”“远”的情况相反。
可见,刘敞的确熟悉两地的山川道路,他的质疑是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的。
全句应翻译为:(道路)非常直并且容易行走,用不了几天就可以抵达中京,为什么故意走这条道路呢?②议论性文段议论性文段语境的把握,首先要把文段中观点与材料两部分区分开,理清段内层次关系;其次是注意前后句子间的并列、因果、转折、假设关系;最后要把握住句子内部的事理逻辑。
【例】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3分)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
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选自明代杜琼《雪屋记》)【解析】本题3分,“木”“土”的活用1分,“颠”1分,大意1分。
得分点“颠”是难点所在,可能会误译为“癫狂”“颠簸”,而正解当为“跌落”。
依据前文“巢于木”的提示,这“木处”便是在树上住,既是在高处,就有跌落下来的危险。
译为“癫狂”可能是由“病”推测出来的,但这不符合事理逻辑,“住在高处”与“人精神疯癫”无法建立因果联系。
译为“颠簸”或是“摇晃”,与“在树上住”有一点点联系,但依然不合理,因为“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这句中的“患”是“灾祸”的意思,“颠簸”不足以成为“灾祸”,“跌落”才是让人们害怕的事。
全句应翻译为: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2)关注句子结构要关注句子内部词语的搭配,以辨明词性或活用的情况。
如果上下文语境中有对称结构,也需要重视和关注,它能帮助我们辨明词性或推断词义。
①句内搭配【例】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注】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5分)(节选自《宋史·赵立传》)【注】张敌万:盗贼首领。
【解析】本题5分,“窟穴”1分,“通”1分,“梗”1分,大意2分。
要落实得分点“窟穴”,须关注句内词语搭配。
“贼张敌万窟穴其间”一句中没有动词,该句句式上既然不是判断句,就必然要有一个词活用为动词。
“贼张敌万”适合作主语;“其间”是方位词,常作状语;名词“窟穴”便承担起动词的职责,译为“建造巢穴”;“其间”前须相应地补充介词“于”,介宾结构作后置状语修饰“窟穴”。
全句应翻译为: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
②句间对称【例】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之称者,曰谨厚、曰廉静、曰退让。
三者名之至美者也,而不知此乡曲之行,非所谓大人者也。
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安社稷,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合则留,不合以义去。
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
(3分)(选自《名实说》)【解析】本题3分,“身”1分,“指摘”1分,大意1分。
“指摘”这一动词沿用至今,比较容易翻译;“世”也相应地译为能实施批评行为的“世人”。
而得分点“身”容易被误译为“身体”,这是对句间对称关注不够。
“身之便安”和“世之指摘”对称,“身”和“世”都应指人,与“世人”相对的便是“自身”。
全句应翻译为:自己的安适,无暇考虑;世人的批评,不敢逃避。
(3)关注从人物对话中截取片段要求翻译的语句的语境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样的语句的语境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
如何关注这类语句的语境呢?①了解说话人对话前后语境,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番话的,是对谁说的,对话之后的结果如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