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夏娃_的困境与抉择_吉尔摩的婚姻伦理观解读
夏娃的背叛

夏娃的背叛作者:段亚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4期摘要:霍桑是美国文学史上深具影响力的作家,也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奠基者。
其小说《胎记》运用象征手法解读了原罪视角下女性意识的觉醒。
文章主要从原罪视角出发,围绕乔治安娜的死及其与丈夫的婚姻关系所传达的意义进行探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从乔治安娜的胎记入手,得出胎记是一切人类原罪的象征,第二部分以遭受不幸婚姻的乔治安娜用死亡表达自己的反叛,捍卫生命的价值的观点为基础,通过乔治安娜和圣经人物夏娃两个不同时代的女性形象的对比来探讨女性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纳撒尼尔·霍桑;胎记;女性意识;原罪[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2纳撒尼尔·霍桑是十九世纪美国文坛极具影响力的浪漫主义小说家,最初曾以短篇小说涉足文坛。
霍桑的作品完全植根于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地区的历史,其作品中多体现了复杂的思想和刻画了矛盾的人物。
其中收录于霍桑创作成熟时期所出版的小说集《古屋青苔》的短篇小说《胎记》,是美国短篇小说的精华之一。
小说中霍桑善于运用象征、寓意等手法从多个层面传达思想,其作品表面上的意义常与暗含在字里行间的实际意义是相悖的。
深受加尔文主义的影响的霍桑深信原罪,认为人性里的“邪恶”是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把加尔文主义中的善与恶的概念当作理解社会的标准。
因此,他留下了很多原罪视角的作品。
本篇文章从乔治安娜之死这一角度并结合他的后期作品分析原罪视角下女性意识的觉醒。
人类历史在经历了短暂的母系社会之后,男性意识形态便长期在人类社会中占统治地位。
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往往被认为是属于从属地位的、劣等的,女性代表了身体的欲望,代表了被男性所主宰的地球,男性则代表着精神、思想和灵魂……正是因为女性和尘世的身体以及欲望相连,她们也被认为是不纯粹的、邪恶的。
所以,男性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将女性理解为需要被主宰、被驯服、被教化、被提纯的对象,男性通过对身体、自然和女性的贬低获得压制女性力量的权利。
《失乐园》中的亚当与夏娃形象对比分析

《失乐园》中的亚当与夏娃形象对比分析引言《失乐园》是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于1667年创作的长篇史诗,被誉为英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作品以基督教神话中的创世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的生活和堕落。
本文将从性格、行为以及发展方面对比分析《失乐园》中亚当与夏娃两个角色形象所代表的意义。
一、性格对比分析1.1 亚当的性格特点亚当是伊甸园中第一个男性,在弥尔顿笔下塑造得高尚无比。
他拥有智慧、勇气和责任感,并展现出对上帝及其旨意的忠诚。
亚当被描绘成纯洁、公正、仁爱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极强。
1.2 夏娃的性格特点夏娃是伊甸园中第一个女性,她被描绘成美丽、善良和好奇心重。
她渴望获得新的经验和知识,并且对世界充满了探索的热情。
然而,夏娃也容易受到欲望和诱惑的驱使,这最终导致了堕落。
1.3 性格对比亚当和夏娃在性格上存在着明显的对比。
亚当代表了理智、纯洁和无条件服从上帝的品质,而夏娃则代表了情感、好奇和追求自由的品质。
他们的性格差异体现了人类困境中智慧与欲望之间的冲突。
二、行为对比分析2.1 亚当的行为亚当在伊甸园中负责起名字以及管理自然事物的任务,他遵守上帝给定的规则,并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所应该做的事情。
他展示出自律、勤奋和坚定不移的品质。
2.2 夏娃的行为夏娃受到蛇魔撒旦的引诱,她违背了上帝禁止吃果实的命令。
夏娃因好奇心而采取行动,最终导致了她与亚当一同被逐出伊甸园。
夏娃的行为体现了人性中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的弱点。
2.3 行为对比亚当和夏娃在面对诱惑时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亚当坚守信仰,维护了上帝的旨意;而夏娃则因求知欲望而违背禁令。
在他们面对错误选择时,亚当展示了悔过和忏悔的品质,而夏娃则表现出后悔和内疚。
三、形象发展对比分析3.1 亚当的发展亚当在《失乐园》中经历了从无知到觉醒再到堕落的过程。
他通过与上帝和其他角色的交流学会理解生命、责任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尽管他错过了机会保持天堂之上带来纯洁永恒的存在,但通过忏悔,他也找到片刻救赎。
《失乐园》中的夏娃从一个对男性依赖顺从的女人

《失乐园》中的夏娃从一个对男性依赖顺从的女人,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自我意识的新女性。
文章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失乐园》中的夏娃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探讨发现,夏娃的顺从和沉默反映了她对男权社会的屈从和认同;她对自由、知识和独立自我的追求,体现了她渴望摆脱父权社会“他者”的欲望和女性主体意识的萌芽和觉醒。
女性主义;《失乐园》;夏娃;认同;觉醒一、引言弥尔顿是英国17世纪伟大的诗人,他的代表作《失乐园》在西方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实际上,国内外评论界通常将《失乐园》与荷马的《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相媲美。
这部取材于《圣经·创世纪》的史诗讲述了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受撒旦诱惑而失去伊甸园的故事。
多年来,评论家们多围绕史诗的主角——撒旦,深层次剖析长诗的主题、语言、思想内容、清教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
而对诗中的另一重要人物——夏娃的研究比较少见。
目前,能够找到的相关研究如下:孔宪倬在《独立的代价——试析〈失乐园〉中夏娃的双重人格》论述了夏娃作为女人和妻子的双重性格特征;牛亚敏和李杰在《论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对待女性的态度》中,从女人一方面是魔鬼,一方面是天使的角度就诗人对待女性的态度进行了阐释;张潇萌在《〈失乐园〉中的夏娃形象分析》中,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对《失乐园》中的夏娃形象进行了研究。
而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夏娃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未曾触及。
女性主义源于西方的女权运动。
女性主义认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处于被支配、服从地位的女性,被孤立于男性霸权社会的边缘。
法国女性主义的创始人西蒙·波伏娃认为女性是男权至上社会中的“他者”,是一种受支配的从属性别和受歧视的群体。
《失乐园》中的夏娃最初是一个对天命顺从,对亚当依赖从属的女人。
但为了追求自由、知识和独立自我,她不惜与上帝决裂,私自偷吃禁果,最后和亚当双双被赶出伊甸园。
在此,弥尔顿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有担当的新女性形象。
夏娃从被动顺从到主动争取的角色转变,体现了她女性自我价值的感悟和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从感性与理性的对峙看夏娃的叛逆与堕落_姜微微

第20卷第3期Vol.20No.3北京印刷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2012年6月Jun.2012收稿日期:2012-03-16从感性与理性的对峙看夏娃的叛逆与堕落姜微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100089)摘要:弥尔顿的史诗《失乐园》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复杂的主题就是亚当和夏娃的堕落。
撒旦的引诱可以视为《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堕落的外因。
鉴于上帝的警告以及创造亚当夏娃时的纯洁性,要促成堕落还需要内因配合外因起作用。
内心的堕落应当从夏娃身上找寻,因为是她最先受到诱惑,并且堕落也主要由其完成。
从感性与理性对峙的角度,看《失乐园》中夏娃的叛逆,对于全面理解这一作品,是一条有价值的线索。
关键词:失乐园;夏娃;叛逆;感性;理性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626(2012)03-0069-03Eve's Disobedience and Degenerationin Perception and ReasonJIANG Wei-wei(China Youth University for Polit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9,China )Abstract :The moral degeneration of Adam and Eve is the most complicated and important topic in Milton's epic Paradise Lost.If the temptation of Satan can be regarded as the external cause of their moral degeneration ,then Eve's internal cause contributes to their final moral degeneration.Actually ,Adam and Eve have become depraved internally before they finally become depraved technically.The internal degeneration can be attributed to Eve ,because she is tempted first and becomes de-praved.Eve's disobedience in Paradise Lost is a valuable clue to reading the epic.Key words :Paradise Lost ;Eve ;disobedience ;perception ;reason弥尔顿的史诗《失乐园》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复杂的主题就是亚当和夏娃的堕落,而对《失乐园》的多种解读导致对这一主题多种多样的衍生和阐释。
女性力量的启示:《失乐园》中的夏娃形象及意义

女性力量的启示:《失乐园》中的夏娃形象及意义1. 引言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以其独特的力量和魅力吸引着读者。
本文将探讨约翰·密尔顿的史诗诗歌《失乐园》中,夏娃形象所展现出的女性力量及其深层意义。
2. 夏娃形象的塑造2.1 美丽与智慧并存密尔顿将夏娃描绘为一个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角色。
她拥有迷人的外貌和敏锐的理解力,这使得她成为亚当心目中完美伴侣。
2.2 自主意识与勇气夏娃在面对知道禁果后果的情况下,仍然毅然决然地选择去吃那个被上帝禁止的果实。
这种敢于违背权威、追求自主意识和权利等特质展示了她内心深处所潜藏着的巨大勇气。
3. 夏娃形象的意义3.1 女性权力的象征夏娃在《失乐园》中代表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
她通过违背上帝的规定,为人类带来了知识、自由和进步。
因此,她是女性权力与解放的强有力象征。
3.2 负面形象的重塑相比于传统宗教故事中对夏娃的负面描述,密尔顿刻画了一个勇敢、聪明、自主的夏娃形象。
他试图挑战并重塑那些将女性置于被动和次级地位的观念,并赋予夏娃以积极正面的特质。
3.3 对现实世界启示通过夏娃形象,密尔顿向读者展示了女性所拥有的独特力量和潜能。
他提醒我们应该推翻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对女性领导能力与智慧价值否定或贬损的偏见,认识到并珍视女性在社会中发挥作用所带来的益处。
4. 结论综上所述,《失乐园》中夏娃形象展现出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其深层意义在于象征女性权力、负面形象重塑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启示。
通过对夏娃形象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女性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的角色,并更加尊重和珍视女性的力量与潜能。
(字数:369个字)。
从玛丽.吉尔摩《夏娃之歌》看现代女性的自我救赎-精品文档

从玛丽. 吉尔摩《夏娃之歌》看现代女性的自我救赎诗歌简介夏娃之歌》是澳大利亚女诗人玛丽?吉尔摩创作的一首出色的反映女性情怀的诗作。
吉尔摩在这首诗当中,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闪耀着柔润女性光辉的形象,她曾经试图用自己的女性温柔编织的绵绵情丝来拴住男人的心,而她越努力才越明白这根倾注了她所有爱意和柔情的情丝缚住的恰恰是她自己的心。
作为妻子,她为自己的男人无怨无悔地无私奉献,却得不到相应的爱的回报和强大的庇护。
而作为母亲,每当儿女绕膝欢闹嬉戏时,她又从孩子们纯真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身为母亲的更为重要的人生使命,从而心甘情愿地又为孩子而牺牲了所有的闲适和安逸,并借以从中得到些许情感慰籍和精神寄托。
而当有一天男人终于回家时,她又既往不咎地伸出温暖的臂膀来接纳他。
诗中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另一个人物形象则是一个男性,他生性轻佻,风流成性,朝秦暮楚而不堪托付,他的心思变化莫测,他的感情稍纵即逝。
在这首诗中,一男一女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褒贬抑扬一目了然。
吉尔摩从一个女性的立场出发,生动而精辟地刻画了传统的两性关系中女性的奉献与牺牲和男性的寡义与薄情。
1诗人简介玛丽?吉尔摩( 1865-1962 )是澳大利亚早期享有盛誉的女诗人,其诗歌题材广泛,有描绘母爱,刻画襁褓中的婴儿,夫妻深情的家庭小诗;有描述男女绵绵情丝的爱情诗;也有表现战争题材和刻画反映早期流放生活的写实诗。
她早期的诗歌充满激情,而后期的诗则更有深度。
她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她的诗歌散发着浓郁的澳大利亚丛林芬芳和泥土气息,其语言想象丰富,朴实率真,简单明了而热情洋溢。
吉尔摩的代表诗集有《结婚和其他》《热情的心》《在威尔格树下》战场》《为了澳大利亚》等。
2内容赏析在本诗的第一节里,吉尔摩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痴情编织绵绵情丝的温良贤淑的传统女性形象,她曾经试图用自己的爱意和柔情编织情丝来缚住男人的心,可是事与愿违,她的良苦用心非但没有能够达成所愿,反而却使自己作茧自缚,令她困守在自己编织的情网中无以自拔。
从感性与理性的周旋看夏娃的反叛与沦落

从感性与理性的周旋看夏娃的反叛与沦落1、相关定义1.1、公路片的定义公路片是和现代工业文明相伴而生的的一类影片,通过主人公在公路上漂泊流浪居无定所及引发的一系列戏剧冲突来构建故事。
1969年《逍遥骑士》上映,它被公认为第一部准类型意义上的公路片,片中传达的是一种强烈的逃离反叛和追求自由的气质。
公路片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在其最初被定义的概念之中,公路片的主题多为逃离、寻找和成长,主人公多半是为了寻找自由的年轻人,代表着”垮掉的一代”,以在路上的不确定状态抗争着主流意识,”反叛”是其类型概念中最突出的特征,具有后现代文化的显著特征。
1.2、对理性与非理性消费的定义其次我们来对理性与非理性消费进行研究。
消费作为社会学、经济学和营销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所以它的定义就不尽相同。
本论文的消费的意义是基于社会学的基础上展开进行的。
从社会学意义上看,消费指的是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们为满足其需求和需要,对中级产品的选择、购买、维护、修理或使用的过程。
该过程被赋予一定意义,并导致一定的满足、快乐、挫折和失望等体验。
它具有自然、主观、社会和符号属性[3]。
旅游者消费行为是旅游者通过对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文化的地域”交换”,产生消费行为或消费过程[4]。
旅游者的这种行为主要表现在对目的地和目的地产品的信息收到、知道、选择和决策这一过程中。
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者会表现出理性消费或非理性消费行为。
所谓理性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按照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消费行为。
非理性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做出的不合理的消费决策,它一般表现为消费者不按追求效用最大化进行消费,或是消费时没有考虑收入的约束,或是不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进行消费,或是对消费品的判断认识不足等[5]。
理性的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状况,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去选择旅游产品,理性的消费者注重的是物美价廉甚至是物超所值。
1.3、非理性信念概述1.2.1非理性信念的概念信念是人们持有的对现实的一种信以为真的看法,或想法、思想、念头等,与其有着相似含义的概念还有思维、认知、态度等。
《《失乐园》中的亚当与夏娃形象分析》

《《失乐园》中的亚当与夏娃形象分析》1. 引言1.1 概述《失乐园》是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史诗作品之一,由约翰·弥尔顿创作于17世纪。
该作以基督教圣经中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为主题,描述了人类离开伊甸园后所面临的原罪、苦难和对神恩赐的追求。
亚当与夏娃是整个史诗中最重要的形象之一,他们代表了人类最初的两个存在——男性和女性,他们的形象具有深远而复杂的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2. 亚当与夏娃形象分析”部分,我们将展开对亚当和夏娃两个角色形象的深入剖析,并探讨他们各自在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
其次,在“3. 亚当与夏娃的意义与象征性解读”部分,我们将从神话背景下的象征意义、性别角色解读以及爱情和人类起源等方面来解读这两个形象所代表的更广泛意义。
然后,在“4. 对《失乐园》中亚当与夏娃形象的批判性观点探讨”部分,我们将探讨一些对亚当和夏娃形象的批判性看法,并思考这些问题对作品的影响。
最后,在“5. 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亚当与夏娃形象分析及意义探讨的结果,并反思作者对人性、爱情、命运等主题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同时展望《失乐园》中其他形象和主题的可能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失乐园》中亚当与夏娃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深入探究这两个角色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象征性,并反思作者约翰·弥尔顿对于人性、爱情以及人类命运等主题的独特思考和表达方式。
通过此篇文章,希望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亚当与夏娃这两个角色,并进一步认识到《失乐园》作品在文学史上所具有的巨大价值和影响力。
2. 亚当与夏娃形象分析:亚当的形象分析:亚当是《失乐园》中的首位人类,被描绘为上帝的创造物。
他具有完美的外貌和智慧,是个具备良善本性的角色。
亚当在伊甸园中体验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他受到上帝特殊疼爱,并被授予管理花园的责任。
因此,亚当代表了人类最初纯洁、完美和无辜无知状态下的形象。
然而,在故事中,亚当也展示出人性的弱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娃”的困境与抉择———吉尔摩的婚姻伦理观解读朱蕴轶内容提要:作为澳大利亚一位德高望重的爱国主义诗人和政治改革家,玛丽·吉尔摩关于爱情与婚姻题材的诗歌通常不为人们所关注。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她的诗作,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出发,通过解读这一题材的几首代表作,特别是“夏娃之歌”一诗中丈夫的伦理混乱、妻子的伦理困境和最终做出的伦理选择来探讨作者的婚姻伦理观:即幸福长久的婚姻不仅需要爱,更需要责任和包容,从而引发读者对婚姻伦理和构建和谐社会等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玛丽·吉尔摩“夏娃之歌”文学伦理学批评婚姻伦理观作者简介:朱蕴轶,安徽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澳大利亚文学。
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大洋洲文学发展研究”【项目编号:AHSK09-10D35】阶段性成果。
Title:An Exploration of Mary Gilmore’s Concept of Marriage Reflected in“Eve-song”and Other Poems Abstract:A highly respected Australian patriotic poet and political reformer,Mary Gilmore did not arouse e-nough interest in the reader her poetry on love and marriage.In order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her poetr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author’s con-cept of marriage reflected in some of her poems.The paper will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her poem“eve song”a husband’s ethical chaos,a wife’s ethical dilemma and choice.It discloses that a happy marriage is not only based on love but responsibility and tolerance.Eve song calls on the readers’to reflect on problems related to marriage ethic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re harmonious society.Key words:Mary Gilmore“Eve-song”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concept of marriageAuthor:Zhu Yunyi is a lecturer at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Anhui University(Hefei230000,China).Her research interest is Contemporary Australian literature.Email:yunyizhu@hotmail.com玛丽·吉尔摩(1865———1962)是澳大利亚文坛一位德高望重的“爱国主义诗人和政治改革家”(Kramer311),也是英联邦国家中第一位被赐封爵位的女性(刘新民26),出版过《结婚和其他》(Marri'd and Other Verses,1910)和《热情的心》(The Passionate Heart,1918)等十余部诗集。
她的很多名篇如:“决不让敌人收我们的庄稼”(“No Foe Shall Gather Our Harvest”)等都充满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黄源深151),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道德关怀。
吉尔摩在政治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往往使人们过多地关注她的爱国主义题材诗歌,而忽略了她在其他题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出发,通过解读吉尔摩有关婚姻题材的几首代表作,特别是“夏娃之歌”,来探讨和揭示作者的婚姻伦理观,使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位跨时代的伟大的澳大利亚女诗人,同时也引发读者对婚姻伦理等问题的思考。
一、“夏娃”的困境与抉择“夏娃之歌”是玛丽·吉尔摩的一首短诗,共四节。
在诗中,作者讨论了家庭婚姻伦理关系:丈夫的伦理蒙昧引发了夫妻婚姻关系的不稳定,使妻子面临了巨大的伦理困境,而妻子最终做出的伦理选择平息了丈夫引发的伦理混乱,旧的伦理秩序得以恢复重建。
从丈夫的伦理混乱到妻子的伦理困境以及最后做出伦理选择的过程中,作者通过“我”———诗中的妻子表达了自己的婚姻伦理观:幸福的婚姻不仅需要爱,更需要责任和包容。
在“夏娃之歌”中,一句贯穿诗歌首尾的“我和夏娃一起编织,一根丝绳来拴住男人的心。
”①准确无误地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浓浓爱意。
诗人用夏娃来隐喻所有的女性,描绘了在家庭生活中妻子和丈夫的相互关系和地位。
在现今二十一世纪,良好的婚姻关系建立在夫妻双方互相关爱、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的心灵是互相吸引的。
按照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观点,文学起源于“人类伦理表达的需要”;它的本质属性是“教诲”;它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人类提供从伦理角度认识社会和生活的道德范例,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道德指引,为人类的完善提供道德经验”(聂珍钊邹建军5)。
但是文学伦理学批评又不同于传统的道德批评,它“强调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站在当时的伦理立场上解读和阐释文学作品,寻找文学产生的客观伦理原因并解释其何以成立,分析作品中导致社会事件和影响人物命运的伦理因素,用伦理的观点对事件、人物、文学问题等给以解释,并从历史的角度做出道德评价”(聂珍钊邹建军5)。
“夏娃之歌”创作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那时的澳大利亚正处于民族主义运动时期,“在澳大利亚传统的核心家庭里,丈夫外出工作,养家糊口;妻子在家料理家务,抚养子女”(夏玉和李又文120)。
毫无疑问,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女性多为家庭主妇,丈夫和孩子就是他们生活的中心。
处于这种不平衡的家庭关系中,读者便不难理解妻子的一番苦心,为什么她们要编织一根丝绳来拴住丈夫的心。
但丈夫的心并不在妻子这儿,诚如作者在第一节中描写道:“我和夏娃一起编织,/一根丝绳来拴住男人的心。
/但是男人的心飘忽不定,/来来去去难以捉摸://我们编的绳他丝毫不在意,//仍在这儿闲逛,那儿歇息”(15)。
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伦理混乱是由伦理身份的变化引起的。
作为一位妻子的丈夫和孩子的父亲,这个男人显然忘记了自己的伦理身份,忘记了自己应尽的家庭责任。
他的心不安分,他的人也不安分,他和妻子也没有任何感情交流。
正是由于丈夫对外面世界的流连忘返和对妻子的漠不关心,伦理混乱于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伦理困境归根结底就是伦理禁忌,是“人类力图控制自由本能即原始欲望而形成的伦理规范”(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伦理与术语”18)。
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当人类努力需要遵守的某些伦理规范互相冲突时,就会陷入一种伦理困境。
在“夏娃之歌”的历史背景下,妻子要遵循的伦理规范是相夫教子,操持家务。
然而,“我”———妻子认为爱情和忠诚是婚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当丈夫的情义和忠诚不再,家庭的伦理秩序被破坏,妻子还需要遵守旧有秩序中的伦理规范吗?因此,当这种伦理规范和“我”的婚姻伦理观发生矛盾时,妻子就陷入了伦理困境。
诗人在第二节生动地刻画了妻子的复杂心理:我和夏娃一起编织,一根丝绳来拴住男人的心。
但是越编我们越发现,拴住的是我们而不是他的心。
孩子在我们的膝头缠绕:锁链般偷走我们的闲暇。
孩子的眼神让我们感到他们的爱和奖赏比男人重要然而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丝丝迷茫和沮丧。
(15)当妻子恪尽职责地履行着自己的责任时,丈夫却在外面的花花世界游荡。
妻子只能把对丈夫深深的眷恋编进一根丝绳,希望用它来拴住男人的心,最后却发现拴住的只是自己的心。
除了是丈夫的妻子,“我”还是孩子的母亲,孩子的眼神让“我”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让“我”的心永远地留在了家中。
在诗人看来,夫妻之间的感情和忠诚固然是婚姻的基石,但孩子显然更为重要,因为孩子是夫妻爱情的结晶,是夫妻婚姻关系的延续。
他们的爱和奖赏让“我”意识到身为母亲的责任,暂时忘却了丈夫带来的烦恼,继续遵循着原有的伦理规范。
但同时这种规范又违背了“我”的婚姻伦理观,这种伦理困境让“我们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丝丝迷茫和沮丧”。
诗人在第三节进一步阐释了妻子为什么“迷茫和沮丧”:“他说自己很强壮。
其实他没有力量/无非那具并不高大的身躯。
//他说自己很多情。
但是他的情意//只能维持片刻,人走火即熄灭。
/他说自己很忠实。
但他的忠诚/像一扇随风轻易开关的门”(15)。
在妻子看来,丈夫似乎是个言行不一致的男人。
他说自己很强壮、很多情、很忠实,可事实证明他在撒谎。
妻子对丈夫的专一的浓浓爱意,丈夫的情意稍纵即逝,“只能维持片刻,人走火即熄灭”;他的忠诚“像一扇随风轻易开关的门”,让人无法掌控。
正是丈夫的伦理蒙昧破坏了他和妻子之间婚姻关系中原有的伦理秩序,把妻子推进了一种两难境地:放弃婚姻有违当时的社会伦理规范;继续婚姻则有违自己的婚姻伦理观。
当人类面临伦理困境时,他就必须要做出一种伦理选择。
这个选择可能让人无法摆脱原有的两难境地或是让人陷入另一种困惑和挣扎,也可能让人超越自我,从此走出困境,恢复原有的伦理秩序或是建构新的伦理秩序。
那么,吉尔摩笔下的妻子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放弃还是坚持?退缩还是前进?在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果断地给出了答案:“尽管如此,当他回来,/从花花世界偶尔回转,/我们仍张开双臂,敞开胸怀,/让他们枕着我们的臂弯入眠。
/我和夏娃一起编织,/一根丝绳来拴住男人的心”(15)。
尽管妻子是多么地失落、悲伤和沮丧;尽管丈夫是如此地冷漠、虚伪和不忠,诗人在最后却表达了女性的宽容和大度。
在经过艰难的挣扎之后,她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她们愿意“张开双臂,敞开胸怀”来接纳“偶尔回转”的丈夫,让他们枕着自己的臂弯入眠。
诗人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赞美了女性对夫妻情感的专一和执着、对家庭的付出,歌颂了她们身上所具备的勤劳、善良、坚忍和大度等优良品质;抨击了男性对妻子的漠不关心、对感情的不忠以及对家庭缺乏责任感等不良品行。
最后,诗人仍以“我和夏娃一起编织,一根丝绳来拴住男人的心”来结束全诗,表达了妻子对爱情的执着和保卫婚姻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