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素质评价层次分析模型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研究
3 1构 造 层 次 分 析 结构 应 用 层 次 分 析 法 分 析 问题 , 首 先 要 把 问 题 条 理 化 、 层 次 化 ,构 造 出一个 层次 分析 结构 的模 型 。
相 应 的 分 别 可 以 写 判 断 矩 阵 B。( 对 于 学 习成 绩 ,其 支 配 的 决 相 策层各 因素的重要性 比较 ) 、B,( 相对 于科技创 新 ,其支配 的决策层 各因素重 要性 比较 ) 、B,( 对于拓 展学 习,其 支配的决策层 各因素 相 重要性 比较 ) 、B.( 相对于思 想品行 ,其支配的 决策层各 因素重要性 比较 ) 、B:( 对 于社 会 实 践 ,其 支配 的决 策层 各 因素 重要 性 比 相 较) ( 、B 相对 于 文体 文化 活动 ,其支 配 的决策 层 各因素重 要性 比
1 研 究 现 状 2 O世 纪 8 0年代 后 , 美 国教 育 界 对 各 个 州所 采 用 的 标 准 化 测验 进 行 了尖 锐 的 批 判 , 产 生 了对 这 种 方 式 的 不 信 任 感 ,大 部 分 标 准 化 都 倾向于高度评 价学生对于知 识的机械记忆 能力,却忽略 了学 生综合创 新 能 力 的 培养 。 尽 管 当 时 美 国 已 经 建 立 了培 养 学 生 的 创 造 力 和 问题 解 决 等 高 级 思维 能 力 的 目标 ,但 由 于 还 是 依 赖 于 传 统 的标 准 化 测 验 法 , 使 得这 一 目标 很难实现 。国外 对学生能力评价 系统进行较为全 面的研 究 和 阐述 的有 美 国 U i e S t o A a k ,A c o a e e e C n v r i Y f 1 s a n h r g H l n . B r e t博 士 等 人 。 ar t
较 ) 如下: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以地方院校师范类人才培养为例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以地方院校师范类人才培养为例

、 .4 N0 2 I . 2
J n 2 1 u . 01
基 于 层 次分 析 法 的 人 才培 养质 量 评 价
指标 体 系及 模 型构 建

以地 方院校 师范类人 才培养为例
孙 明保 ,李 新 平
( 湖南理工学院 数学学院,湖南 岳 阳 4 4 0 ) 1 06

要 : 定量分析的角度,运 用层 次分析 法探 讨 了地 方院校新 型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构 建了其评 价指标体 系及 层 从
1评 价 指 标 的原则 ,我们 形成 了‘ ‘ 坚持 科学 发展 观,即坚持 以人 为本,树立 全 面 、协调 、 树立
可持续发展 的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观; 在把握主体性 、民主性 、 激励性和创造性 四个原则的基础之上, 可
收稿 日期 : 0 10 - 5 2 1- 22
第 2 4卷 第 2期
21年 6 01 月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 然科学版) 自
J u n l f u e n t ue o ce c n e h oo y ( au a c e c s o r a H n I si t fS i n ee dT c n l g N tr l in e o n t S
SUN i g ba , i p n M n — o LIX n- i g
( ol e f te t sH n nIs tt o S i c dT cn lg , u yn , 1 06 C ia C l g Ma ma c, u a tu f c nea eh oo y Y e ag 4 4 0 , hn ) e o h i ni e e n
评 价机制 已经 刻不容 缓 .
层次 分析 法( nlt eacyPoes A ) 一种 典 型的定性 和 定量相 结合 的评 价分 析方法 ,是系 A ayi Hi rh rcs, HP是 c r 统 化 、层 次化 的分 析方 法 . 文从定 量 分析 的角 度 , 用层 次分 析法 ,以地 方院校 师 范类人 才培养 为例 , J本 运 研究 残缺 的 、不一 致 的 、多 准则层 的 、层次 结构 不完 全情 形下 的层 次分 析模 型,构建 出一 套系统 的 、实用 的质 量评价 指标 体 系,为健 全师 范类 人才 培养 工作 ,提高 培养质 量 奠定基 础 【. 3 】

人才素质模型构建方法

人才素质模型构建方法

人才素质模型构建方法人才是一个国家或组织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人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组织的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和管理人才,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人才素质模型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探讨一种基于综合评价的人才素质模型构建方法。

一、确定评价指标构建人才素质模型的第一步是确定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应该全面反映人才的各个方面的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技能、能力、经验、品德等。

评价指标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以便进行有效的评价和比较。

可以通过专家咨询、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确定评价指标。

二、建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评价指标的组织结构,用于描述和度量人才素质。

评价体系应该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能够清晰地反映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

评价体系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方法进行构建。

通过权重分配和因素提取,可以确定各个评价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

三、制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对评价指标进行具体化和量化的规定。

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能够客观地评价人才的素质水平。

评价标准可以采用级别划分、成绩打分、得分累计等方法进行制定。

通过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可以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评价标准。

四、收集评价数据评价数据是评价人才素质的依据。

收集评价数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面试和测试等方法进行。

评价数据应该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在收集评价数据时,应注重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避免主观偏见和局限性。

五、进行评价与分析评价与分析是对评价数据进行综合和比较的过程。

通过对评价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人才素质的综合评价结果。

评价与分析应该注重客观性和科学性,尽量避免个人主观意见和片面观点的影响。

评价与分析的结果可以用于人才选拔、培养和激励等方面的决策。

六、优化与改进人才素质模型的构建是一个不断优化和改进的过程。

通过评价与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人才素质模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
第 " 期 ! "##$ 年 % 月 &
中国科技论坛
・ $$・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原则、 指标、 模型与方法!
王章豹 徐枞巍
!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 &

要: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实力、 学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五个原则 ” “三个模块 ” 的重要尺度。本文在剖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及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 按照 和 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量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同时提出了综合评价的模型与方法。 关键词: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定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参考权重系数 评价指明标 教师 (含专职科研人员) 队伍总数 研究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仪器设备资产总值 图书馆藏书量 硕士点、 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数量 国家重点学科数 国家级、 教育部研究基地数 教师人均出席国际、 国内学术会议人次 派遣和接受国外访问学者人数 -./ 全时人员占教师队伍的比例 两院院士、 特聘教授人数 教师队伍中博士教师所占比例 教师人均科技活动经费数 -./ 经费投入总额 教师人均承担纵向科技项目数 国家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 教师人均发表论文数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 0.1、 023、 43、 0023 收录论文数 023、 0023 被引论文次数 202/、 20023 收录论文数 教师人均出版著作数 教师人均专利申请数 发明专利授权数 教师人均获地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数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数 技术转让实际收入 校办科技产业年销售额 授予硕、 博士学位数和出站博士后数 国家级、 教育部优秀青年人才数 $+$ $+$ 理工农医类 院 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人文社科类 院 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
关 键 词 : 合 型 人 才 ; 合 素 质 ; 价 指 标 体 系 ;层 次 分 析 法 复 综 评 中图分类号 : 61 G 4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7 4 0 (0 2 0 0 0 0 6 3— 87 2 1 )3— 30— 5
Re e r h o o pr he s v ua iy e a ua i n s s e f sa c n c m e n i e q lt v l to y t m o c m p un t l nt na y i e a c y pr c s o o d a e s by a l tc hi r r h o e s
复合 型人才 是 指 通 过 一定 的教 育模 式 培养 出
的具 有宽 厚基础 理论 和广 博 的知识 面 , 本 掌握两 基 门或 两 门 以上 学科 的理 论 、 识 和 技 能 , 有跨 学 知 富
于综合 素质 评价 研 究 历 史悠 久 、 成果 丰 富 , 现代 对 教育评 价 的发展 产生 了深 远 的影响 , 中最 为突 出 其 的包括 泰 勒 的 “ 为 目标 评 价 模 式 ”、 卢 姆 的认 行 布 知领 域教 育 目标 分 类 理论 、 斯塔 弗 尔 比姆 的 “ IP CP 模式 ” 斯 克里 文 的“ 、 目的游离 评 价模 式 ” 以及 斯 塔 克 的“ 应答 式评 价 模 式 ” . 国学 者 和 教 育 机 构 等 我
模 糊综 合 评价 法等 评 价 科 学 中 的常 用 方 法 运用 于 人 才综 合 素质 评价 , 并进 行 了相 关实 证分 析 . 目前 高 校 复 合 型人 才 综 合 素质 评 价 存 在 指标 设 定不 全 面 、 标 量 化 缺 乏 系 统性 、 性 与定 量 分 指 定 析 结合 不 充分 等缺 陷 . 同时 , 综 合 素 质评 价 的 在

高校教师人才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高校教师人才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师的重 要素质,能够推动学科发 展和学术进步,提升学校 的整体实力。
03
高校教师人才竞争力评价模型 构建
评价模型构建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
评价模型应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全面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涵盖高校教师人才竞争力 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科研、社会 服务等方面。
02
评价模型中包含多个维度,如 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学术影 响力等,能够全面反映教师的 综合素质。
03
评价模型的构建有助于提高高 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发 展水平,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 提供有力支持。
研究不足与展望
当前研究仅针对特定地区的高校教师进行了调查和评价,未来可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提高研究的普 适性。
高校教师人才竞争力评价模 型的构建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引言 • 高校教师人才竞争力相关理论 • 高校教师人才竞争力评价模型
构建 • 高校教师人才竞争力评价模型
的应用
目录
• 提升高校教师人才竞争力的对 策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
高校教师人才竞争力评价 的重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教师人才竞争力 成为衡量高校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
现有评价体系的不足
现有的评价体系存在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方法不够 科学等问题,无法全面反映高校教师人才竞争力。
构建新型评价模型的必要 性
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评价高校教师人才竞争 力,需要构建一个新型的评价模型。
研究意义
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通过构建科学、全面的高校教师 人才竞争力评价模型,为高等教 育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 : 本文基于创新人 才的基本特征 , 从层次分析 法的角度对创新人才的评价设计 了三个层次 的指标体 系。通过专 家咨询与调
研分析, 获得评价体系中 各层次指标问的相对重要性数据, 将其转化为一一对应的权重判断矩阵, 运用加权算术平均法分别计算出每 个矩阵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向量与权重系 数。进而为家 庭、 社会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o f d a t a i n t h e e v lu a a t i o n s y s t e m a t a l l l e v e l s ,a n d c o n v e n e d t o c o r r e s p o n d t h e w e i g h t o f j u d g me n t ma t r i x . T h e n u s e he t me t h o d o f w e i g h t e d
中地位 的决定性因素。【 而创 新的源泉 是具 有创 新意识 的 人, 创新人才是创新活动的主体 。 著名 的钱学森之 问—— “ 为什么我们 的学校 总是培养 不 出杰 出人才? ” 不仅 是对每一个陪伴孩 子成长的家长提 出的疑 问, 更是对包括教育界、 思想界 , 乃至社 会各界都应
受 到 广 泛 关 注 的 问题 。
的高 素质人 才t 3 ] 。 因此 , 要全面评价 创新人 才的本质 与 内 涵, 不仅 要对创 新人 才的创新 能力 包括学 习能力、 分析 能 力、 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 , 还应 对一些没 有现成标准 参考 的指标 进行评价 , 例如创 新素质 、 创 新思维 、 创 新精神 、 创
0 引言
在我 国, 通 常把创新人 才定义 为“ 具 有扎 实的理论基 在 知识经济 时代 , 国家 的创 新 能力 , 包括知 识创 新和 础、 合理 的能力结构和健全 的创 新人格 , 能 以创 新思维打 技 术创 新的能力 , 是决定一个 国家在 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 破常规 , 创造 新成果、 新技术或 新方法 , 推动社会进步 发展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_原则_指标_模型与方法_王章豹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_原则_指标_模型与方法_王章豹

"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量化综合评价指 标体系的构建
( &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 则。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由多层 ! 系统性原则。 次、 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涉及到从基础研究到应 用研究、 开发研究再到成果转移、 扩散与产业化的完
第 " 期 ! "##$ 年 % 月 &
中国科技论坛
却难以量化的定性指标以及难以采集到数据的定量 指标, 只能忍痛割爱, 不列入量化评价指标体系, 同 时要删除一些内容重复的定量指标,以简化指标体 系, 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及 ") 指标构成。 高校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多要素投入和多要素 产出的复杂系统,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应涵盖高 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各个方面,贯穿从科技投入到科 技产出的整个过程。 也就是说, 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
无量纲处理。 从理论上讲, 我们可以 !可行性原则。 设计出一个尽可能包容全面的庞大指标群和复杂的 指标树构成的指标体系,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作出 全方位、 立体化、 多层次、 多视角的评价。 因为评价指 标越多, 对事物的刻划越精细, 评价结果就可能越准 确。 但在实际操作中, 又必须考虑到量化评价的可行 性和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 故而在设计指标体系时, 必须尽量选用那些能够直接量化的定量指标,并且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现有统计系统和检索工具直接采 集到统计数据。对那些虽能体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时新日异” “风起云涌” 在科技发展 、 知识经济 的当今时代, 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 一个 地区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也是 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源泉和动力。高等 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 高素质创新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推动高新技术产 业化的重要使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关涉国 家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 也是提高高校办学实力、 学 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根本保证。而开展科技创新能 力评价则是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 段, 一方面, 通过评价可以帮助政府教育、 科技主管 部门及时掌握高校科技发展的动态,为从国家层面 上调整科技发展战略, 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制订科技 发展政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另一方面, 开 展创新能力评价,有助于各高校认识和把握科技创 新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利用评价结果进行自我诊 断, 了解各自科技创新的实力、 优势和特色, 找出存 在的差距、 问题与薄弱环节, 进而明确科研定位, 改 进科技管理, 调整创新策略与政策, 在竞争中不断提 高科技创新水平和综合实力。此外,通过评价信息 的发布,可以引起全社会对高校及其科技创新活动 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为企事业单位寻找创新合 作伙伴、为学生和家长选择学校等提供参考和指 导。基于此,本文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问题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卷第1O期 2014年 1O月 Vo1.14.No.10 

October, 2014 

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素质评价层次分析模型研究 魏海燕 ,何 萌。 (西北工业大学1.人事处;2.计算机学院,西安710072) 摘要:用层次分析评价方法,将高层次科技人才素质评价过程量化,简化因复杂因素影响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评价工作, 构建了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素质评价模型,反映应聘者在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模型上的优劣,从而为高校选择合 适的人才和科学的评价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层次分析法;素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807(2014)10—0097—04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确立人才 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 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人才 队伍的素质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近几年,我国人才队 伍中高层次科技人才占大多数,尤其是高校中引进的 高层次科技人才,不仅有力促进了高校的科技进步与 发展,同时也成为科技创新的动力与源泉。国家为大 力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颁布了一系列的引进与培养 等政策,教育部也相应颁布了各类高层次科技人才工 程,为加强大学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国 内各高校也纷纷制定了各自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 政策,大力推进人才引进工作。但在研究中发现,各 高校把人才工作的重点大多都放在引进环节,只片面 的追求引进的数量,却很少关注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 评价,如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素质评价、工作业绩的 评价、能力的评价等。 高校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首要步骤是要了解 人才的素质状况,即做到“知人”,就必须了解人才具 备的各因素中有哪些是优势,哪些是劣势。由于人才 素质评价因为涉及人才的专业差异性、评价的结构复 杂,面对众多影响因素,以往大部分高校都是选择名 气大、高学历、高职称或发表论文多的科技人才,对高 层次科技人才只能凭主观意识进行定性的评价与判 断,当引进的人才不具有相似性时,可以凭主观判断, 是否符合引进的标准。然而,当引进的科技人才具有 相似性时,主观性就无法进行比较与判别,就需要用 客观的、可量化的方法对其进行比较与评价o[23因此, 对于高校在引进人才时,选择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客 观的评价方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 素质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高层次科技人才 的素质进行定量化测算方法,增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引 进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排除评价中的 主观性和随意性,真正的评价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能 力,极大的提高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的水平和效 益。 1 高层次科技人才素质内涵历史梳理 本文所指高层次科技人才是具有较强的科研和 创新能力,能够在大学中推动大学发展和科技进步的 人才。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开始实施高层次科 技人才引进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高层次科技人才 的素质要求也不同。 对建国后的1949到2009年期间,国内不同的理 论研究者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的研究做 一梳理,发现不同年代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素质内涵 要求也不一样。建国初期到1957年,高层次科技人 才引进完全由政府主导,建国初期我国大学人才队伍 整体水平低,科技人才奇缺,为尽快建立起我国社会 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政府通过引进苏联专家,通过外 交途径引进留学回国人员,帮助大学解决科技人才缺 乏的问题。尽管这一时期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还 处于萌芽状态,但是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素质已有明 确要求,就是要具有大学的知识与技术,能够进行教 育科学、表达沟通,能够帮助培养我国大学的教师队 伍,指导教师进行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在文革结束 

收稿日期:2O14一O7—16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面上项目(11NO2);西北工业大学政策研究基金项目(ZYZ2O14O3)。 作者简介:魏海燕(1977一),女,山东昌邑人,西北工业大学人事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人才评价与绩效考核。 

97 

业 d 产 y 和 O 技 科 盯 科技和产业 第14卷第1O期 后,1978年至1994年期间,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 作进入了活跃期。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 出要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重 点加强对我国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建设工作。同 时高校人事政策出现了聘任制,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素 质的要求也提高到不仅要有基本专业素质,还要在学 历层次、师德品质、团队合作性等素质。1994年后, 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作走入了平衡期。这一时期, 我国大学快速发展,无论中心城市的大学,还是偏远 的西部大学都相应建立了更为具体和规范的高层次 科技人才引进政策,大学与高层次科技人才之间都进 入理性需求与选择,相互在信息对等条件下进行博弈 来实现双方的共赢。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素质要求 不仅要有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素质、科研能力素质、还 要有创新能力素质、社会服务和发展潜质等素质。 通过对六十年间理论界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素质 内涵的历史梳理,呈现出共性的一面,如对高层次科 技人才的素质从新中国建国初期到2O世纪70年代 都要求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等,但随着我国大学发展 和科技发展的变化,高层次科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内 涵也逐步增加。 2素质评价模型的提出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的素质为研究内容,用 人才的显现素质和潜质素质来判别或评价人才的工 作绩效,通过考察具备的知识、拥有的专业技能、具有 的人格、扮演的社会角色、行为的动机、自我认知六个 要素,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来将那些复杂而又主观性很强的决策评价过 程分解成若干层次,再在每个层次上分解为若干要 素,建立一个递阶的层级结构评价模型,通过比较、判 断、计算各要素,得出各要素的相对权重,通过要素间 的相互比较,将各因素通过归一化来确定各因素的重 要程度的排序,最后计算出综合评价值,判断人才的 胜任力高低,将人才定性评价转化为数学化的定量方 式来表达,使评价更可靠、更准确和易操作,为高校决 策者提供定量参考。[3] 3 高层次科技人才素质评价模型构建 3.1 素质评价层次结构的建立 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的 素质特征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层次结构模型,本文 建立目标层、中间层和要素层。[4 目标层是指评估的最终目标,它是明确的,高校高 层次科技人才素质评价模型的目的自然是对高层次科 技人才素质的评价,以便更好地遴选和评价人才。 中间层是根据评估内容进行的一个分类,比较抽 象。对于不同类别的评估对象,所评价的内容也不相 同。本文中间层中的评估对象是对高层次科技人才进 行评估的内容。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素质测评内容 主要包括六个元素:品德素质、专业素质、创新能力素 质、科研能力素质、教学能力素质、社会影响素质。 要素层是根据中间层评估内容的要求给出的,是 对评估内容的具体规定。如专业素质,要通过以下评 估项目:毕业学校、留学经历、工作经历以及研究方向 来体现。而专业素质在评估中间层中只是对评估项 目的一个概括类的、综合性的说明。最底层的测评项 目的选择,在实际应用中要运用定量的分析方法来实 现,不能由主观的、任意的指定。一般采用方法有:德 尔菲咨询、问卷调查法、多元分析法进行选择。 本文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素质评价体系的层次结 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素质评价体系层次结构图 3.2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3.2.1分别构造判断矩阵 确定评测中要素层中的19个因素相对于高校高 

98 

层次科技人才素质评价体系的权重,需要通过多方讨 论及专家咨询,首先根据表1,对各指标进行两两比 较,列出判断矩阵,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构 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素质评价层次分析模型研究 造出的判断矩阵如表2一表8。 

表1判断矩阵中各元素的确定 ao 两指标相比 解释 1 同等重要 指标i和 同样重要 3 稍微重要 指标i比 略微重要 5 明显重要 指标i比 重要 7 重要得多 指标i比 明显重要 9 极端重要 指标i和 绝对重要 2、4、6、8 介于两相邻重要程度间 以上各数的倒数 两目标反过来比较的情况 

表2 品德素质评估的判断矩阵及权重 I A Al A2 二4 I A, l A12 WA1 『 A A21 1 WA 2 

表3专业素质评估的判断矩阵及权重 B Bl B2 B3 B4 WB B1 1 Bl2 B13 B¨ WB B2 B2l 1 B23 B“ WB 2 B3 B31 B32 l B34 WB 3 B B41 B42 B43 1 WB 

表4创新能力素质评估的判断矩阵及权重 C C1 C2 C3 G WC C1 1 C12 C13 Cl4 WCl C2 C21 1 C23 C24 WC2 C3 C3l C32 1 C34 WC3 C4 C41 C42 G。 1 WC 

表5科研能力素质评估的判断矩阵及权重 D D1 D2 D3 D4 WD Dl 1 Dl2 Dl3 D14 WD1 D2 D21 1 D∞ D24 WD, D3 D3l D32 1 D34 WD3 D4 D4l D42 D43 1 WD 

表6教学能力素质评估的判断矩阵及权重 E E1 E2 E3 WE El 1 El2 E1 3 WE E2 E2l 1 E23 WE2 E E31 E32 1 WE3 

表7社会影响素质评估的判断矩阵及权重 I F F1 F2 WF I F 1 Fl2 F l F F21 1 WF2 

表8高校高层次人才素质评估的判断矩阵及权重 G A B C G E F WG A 1 G12 Gl3 G14 G15 G16 WG1 B G2l 1 Gz3 G24 G25 6 WG2 C G31 G32 1 G G35 G36 WG3 G G41 G42 G43 1 G45 G WG4 E Gs1 G52 G53 Gs4 1 G56 WG5 F G1 G62 G63 G65 1 WG6 

3.2.2确定各指标权重 1)首先将每个判断矩阵的每一列元素进行归一 

化处理得到 一A /∑A ( , 一1,2,3,…,n) 一1 2)将各列归一化后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丽 

=∑一Ao(i,J一1,2,3,…,n) J一1 3)再将向量—W—A===[W—A—1,丽,…, ] 归一 

化,得到WA 一 /∑WA ( 一1,2,…,,z)得到 i=1 的WA—EWA ,WA ,…,WA ] 即为所求特征向 

量。 

4)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 ∑(AWA) ~ ;l /WA 式中:(AW_A) 为AwA的第i个分量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