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案教师版.doc

合集下载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

●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过程与方法●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探讨苏武的反抗方式的变化。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1.教学难点●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指定学生复述课文:汉武帝晚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却碰上匈奴内部发生叛乱,由于叛军内部有人告密,很快就被匈奴首领一举歼灭。

副使张胜因为与叛军头领虞常意欲劫持匈奴单于的母亲,因而单于迁怒所有汉朝史臣,无辜的苏武也因此受到牵连。

苏武为保名节两度自杀,虽然未遂,却坚定了单于要劝降苏武的决心。

单于先派了丁灵王卫律去劝降,没有成功,他本人也被苏武痛骂一顿。

单于便将苏武放逐冰天雪地的北海,让苏武放牧公羊,只有当公羊生下小羊的时候,苏武才能回来。

苏武历尽艰辛,渴了喝雪,饿了挖草根,不论坐卧起身都时刻拿着汉节。

后来单于又派了投降匈奴的李陵去劝降,李陵虽与苏武有故交,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动苏武,却被苏武的民族大义感动得泣下沾襟。

最后,汉昭帝继位,汉朝与匈奴恢复邦交,在胡地呆了十九年的苏武才得以回到自己的祖国。

1.分析人物,总结手法●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o第5段,卫律劝降苏武时“举剑拟之”,“武不动”,这“不动”两字充分显示了苏武视死如归的精神。

o当卫律以富贵诱惑他时,“武不应”,“不应”二字体现了苏武“富贵不能淫”的高贵品质。

o文中写到苏武两次自杀。

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写了众人的反应:“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班固,理解苏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于职守的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苏武传》原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体会其人格魅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古代礼仪和文化背景。

2. 深入剖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历程。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武传》原文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 学生预习《苏武传》,了解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班固和《苏武传》的背景。

1.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苏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原文,理解文意。

2.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4.1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2 教师深入剖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历程。

5. 情感体验5.1 学生朗诵《苏武传》片段,感受文中爱国情怀。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向苏武学习,做忠诚的爱国者。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

6.2 学生课后作业:熟写《苏武传》原文,深入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其他有关苏武的文献或文学作品,如《汉书·苏武传》、《苏武牧羊》等,供学生课后阅读,进一步了解苏武的事迹和形象。

2. 影视欣赏:推荐学生观看以苏武为主角的影视作品,如《苏武牧羊》、《苏武传》等,感受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文言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3.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人物美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则古人刻苦学习的动画片。

(视频播放动画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言文。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第一则)1.人物简介: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县人。

东晋大臣。

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恭(gōng)勤(qín)焉(yān)4.出示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囊萤恭勤博贫焉点拨:“囊”,上中下结构;“恭”,部首是“”,不要错写成“水”或“氺”。

“勤”左下是两横、一竖一提,不要写作一横、一竖、一提。

5.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流利,又有节奏。

(1)朗读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自己读,同桌互读。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要求:(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1)得:买得起。

盛:装。

以夜继日:与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夜以继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日夜不停地学习,该成语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苏武传教案苏武,字子深,汉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其官至太子少傅,是一位卓越的人才。

然而,在公元前108年,由于与李陵等人发生争执,苏武被贬为右北平(今北京市),从此开始了他为国家和民族事业而奋斗的一生。

贬官后,苏武并未沮丧,反而更加坚定了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的决心。

他知道,在贬官地千里之外的边疆,可能会有更多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

于是,苏武积极开展了传教活动,成为汉朝边疆地区的一位知名人物。

苏武深知教化百姓的重要性,他开始以身作则,力行正道。

苏武常常亲自下田劳动,与农民一起耕种,指导农民种植新作物,改进耕作技术。

他还亲自编写了一本农业书籍,教导农民科学种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苏武的努力和示范效应,让农民们深受鼓舞,并愿意接受他的教导。

苏武还利用自己的文化背景,积极推广汉朝的文字和文化。

他在边疆的村庄中设立了学校,教授儿童和成年人基本的汉字和经史知识。

苏武制作了一本简明易懂的启蒙读物,让更多人了解汉朝的历史和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渐渐地,汉字和汉朝的文化开始在边疆地区流传开来。

苏武还推广了汉朝的法律和道德准则,引导人们遵守法律,讲究道德。

他组织村民们成立了自己的法律协会,并制定了一套简单明确的法律规范。

苏武召开了一系列座谈会,向人们传授法律知识,教育他们不要违法犯罪,要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这些努力让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逐渐改善,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得到了提升。

苏武的传教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农村,他还积极向城市居民传播汉朝的文化和思想。

他经常组织演讲,为城市居民讲解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苏武倡导人们要爱国、敬业、诚信,并通过故事和例子向人们阐述这些价值观的重要性。

通过他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国家大事,积极投入到国家和民族事业中。

苏武的传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边疆地区的文化和思想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人们的文化素养提高,社会秩序进一步规范,国家和民族事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苏武传教案成为历史上一段重要的记录,也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激励后人传承优秀文化,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解读《苏武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能够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深入理解苏武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苏武传》与其他历史传记的异同。

(3)通过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从苏武的经历中汲取勇气和坚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1)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分析《苏武传》的结构和叙事手法。

(3)详细解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 人物分析:(1)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包括他的忠诚、坚韧和智慧等方面。

(2)通过对比其他历史人物,探讨苏武的独特之处和价值。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历史传记,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进行批注和笔记。

3. 合作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进行论证和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学生的笔记、批注和课堂回答,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和分享。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苏武传》文本。

2. 参考资料:其他历史传记文本、相关研究论文和书籍。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学生能够概括和描述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价值观,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苏武的忠诚和坚韧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价值观和行为。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介绍:对苏武传的背景和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

概述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 课文解析: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解析和解释。

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引起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苏武的忠诚和坚韧精神的意义。

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学生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共同解决问题。

3. 分析与讨论: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的掌握,评估学生的语言能力。

2. 学生分析和讨论能力的评估:通过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苏武传》2. 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资料3. 词汇和句子解析工具:词典、语法参考书等4. 讨论和交流工具:白板、黑板、投影仪等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苏武的忠诚和坚韧精神,让学生深刻理解人物品质。

2.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体验苏武所处的时代背景,增强代入感。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语文教案:苏武传 1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3、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重点: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难点: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

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

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

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

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

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二)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苏武传》,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文本阅读:《苏武传》全文阅读,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

2. 重点词汇:掌握文中重点词汇,如“节”、“牧羊”、“匈奴”等。

3. 句子翻译:翻译文中重点句子,理解句子背后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苏武的精神品质。

4. 重点讲解:教师讲解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情感教育:传承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复习《苏武传》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苏武及其时代背景。

五、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表现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心得体会和拓展阅读。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苏武传》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武在面对困境时坚守节操的事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其高尚品质。

2. 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处于苏武的位置,思考如何作出选择,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苏武传》原文及相关注释、译文。

2. 网络资源:查找与苏武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3. 课外读物:推荐苏武相关书籍、论文,拓展学生视野。

八、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互动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
班固
[ 学习目的 ] :
[ 知识与能力 ] :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 过程和方法 ] :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
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 学习重点 ] :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 学习难点 ] :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 课时安排 ] :三课时
第一课时
[ 学习过程 ]
一、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
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
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
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
(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及《汉书》。

1.作者简介
班固( 32— 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 9 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 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
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
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
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
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