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苏武传导学案学生版

苏武传导学案学生版

莱芜二中“351高效探究课堂”高一语文导学案《苏武传》设计:毕爱莲审定:毕思永班级组别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继续归纳、积累文中常见文言知识;2、讨论探究苏武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3、感悟苏武精神,完善自我人格。

【学习要求】1.个人独立研读3—8段,初步完成学案。

2.小组合作纠错互补,并汇总重难点、疑点写在小黑板上。

3.小组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小组丰富、点评。

4.问题探究,踊跃发言。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积累巩固文言常识。

1、通假字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②与旃毛并咽之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④空自苦亡人之地⑤法令亡常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⑦武父子亡功德⑧信义安所见乎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2、古今异义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②皆为陛下所成就③我丈人行也④欲因此时降武⑤独有女弟二人⑥且陛下春秋高⑦武等实在⑧太夫人已不幸3、一词多义①使(1)数通使相窥观(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3)单于使使晓武②语(1)以状语武(2)如惠语以让匈奴③引(1)虞常果引张胜(2)引佩刀自刺④幸(1)幸蒙其赏赐(2)太夫人已不幸(3)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⑤发(1)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2)恐前语发4、词类活用①单于壮其节②诚甘乐之③欲因此时降武④空以身膏草野⑤反欲斗两主⑥何以自苦如此⑦天雨雪⑧羝乳乃得归⑨杖汉节牧羊⑩武能网纺缴,檠弓弩5.特殊句式:A、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2)为降虏于蛮夷(3)何以汝为见(4)子卿尚复谁为乎(5)何以复加(6)信义安所见乎(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B、判断句(自举两例):C、被动句(自举两例):6.翻译句子。

⑪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⑫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我的疑惑或补充:二、问题探究1.苏武的一生经历共有八十余年,但班固只截取他出使羁留匈奴的十九年生活。

在这十九年中,又只选取了几个典型场面作浓墨重彩的描绘,研读3-8段,试着概括出来。

《苏武传》学案.doc

《苏武传》学案.doc

《苏武传》学案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读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2.理解文本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能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运用多种方式恰当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3.领会文章蕴涵的精神,概括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文本导学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

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

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

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梳理整合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拼音,反复朗读。

如果还有读不准的字,请写在后面的方框里,也注上拼音。

①数通使相窥观()②且鞮侯单于初立()③空以身膏草野()④稍迁至栘中厩监()⑤置煴火()2.选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制作文言词语卡片,在组内进行交流。

3.《汉书》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记述了229年间的事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探究与发展4.熟读文本内容,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并与同学们交流。

5.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请给课文分一下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6.走进文本,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苏武传》优质课学案共3篇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苏武传》优质课学案共3篇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苏武传》优质课学案共3篇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苏武传》优质课学案1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苏武传》优质课学案苏武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传奇故事,故事中的苏武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很有名的人物,他的传奇经历鼓舞了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人勇敢坚定地捍卫自己的尊严和荣誉感。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必修课程之一,《苏武传》是高中生必须深入学习和掌握的文本,有助于学生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提升自我修养和品德素养。

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武传中苏武的传奇经历和人生态度,深入体会《尚书》中“忍”的道理。

2.学生学习、感知“忍”字,形成“忍”的内涵、过程和实践,以及“英雄是一切美德的灵魂”。

3.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文内外意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总结各篇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

二、教学重难点本单元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忍,理解当时苏北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特点,以及明清时代的政治和文化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难点包括学生对于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对古文中对象的认识和角度的理解,以及文化背景理解引申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与活动1.学生听教师讲授苏武传的背景和遭遇,理解苏武传的文化背景。

课前预习阅读苏武传,熟悉故事、人物和情节,激发积极的学习兴趣。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高亢”、“流芳”和“永存”的关系,理解忍的实质和情感内涵,并体悟忍耐的价值和意义。

3.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助于学生理解、感受、体验和认识苏武传中执拗、不屈和坚强的品质。

让学生自由讨论,导引学生发现苏武传对人生的启示,发现自己对坚韧、勇敢和忍耐的缺乏,激励学生向苏武一样坚强、自立和勇敢。

4.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让学生领会文本的核心、语言的特点以及文化背景的涵义和意义,共同挖掘苏武传中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

5.通过模拟情境和个案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苏武传中的人物性格、策略和对策,从而掌握苏武传的艺术技巧和文化内涵。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文言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3.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人物美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则古人刻苦学习的动画片。

(视频播放动画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言文。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第一则)1.人物简介: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县人。

东晋大臣。

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恭(gōng)勤(qín)焉(yān)4.出示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囊萤恭勤博贫焉点拨:“囊”,上中下结构;“恭”,部首是“”,不要错写成“水”或“氺”。

“勤”左下是两横、一竖一提,不要写作一横、一竖、一提。

5.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流利,又有节奏。

(1)朗读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自己读,同桌互读。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要求:(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1)得:买得起。

盛:装。

以夜继日:与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夜以继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日夜不停地学习,该成语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苏武传》复习学案学生版(易)

《苏武传》复习学案学生版(易)

《苏武传》复习学案一、挖空翻译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9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9

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苏武传》学案9《苏武传》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准确辨识文中的地名、官职名、人名,自主疏通全文,完成文言知识积累。

2.理清文章思路。

3.分析人物形象,简要赏析文章刻画人物的主要表现手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是疏通文意,整理文言知识,难点是人物形象的赏析。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两千多年前,苏武以其崇高的气节,生动地诠释了孟子的这句名言,成为中华民族伦理人格的榜样。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班固为他写的传记。

二、文学常识识记:1.班固:字孟坚,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著有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等。

2.《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王莽新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历史,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100篇。

3.故事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二.阅读感知,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明确: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饱尝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三.基础积累(1)通假字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②与旃毛并咽之()③空自苦亡人之地/法令亡常/武父子亡功德()④信义安所见乎()⑤请毕今日之�O()⑥因泣下��衿,与武决去()()()⑦去草实而食之()⑧前以降及物故()(2)一词多义使:数通使相窥观()/单于使陵至海上()益:单于益骄()/武益愈()相:数通使相窥观()/副有罪,当相左()会:会侯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单于召会武官属()/会论虞常()引:虞常过引张胜()/引佩刀自刺()系:加以老母系保宫()/足有系帛书()当:汉亦留之以相当()/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安步当车()第 1 页共 3 页以:少以父任()/汉亦留之以相当()/以货物与常()/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3)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 a、天雨雪,武卧啮雪()b、羝乳乃得归() c、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d、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e、武能网纺缴,檠弓弩()f、因厚赂单于()②名词作状语 a、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b、夜见汉使()③名词的使动用法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④动词作名词因泣下��衿()⑤动词的使动用法 a、欲因此时降武/单于愈益欲降之/宜皆降之() b、反欲斗两主()c、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d、屈节辱命()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何久自苦如此()⑦形容词的毅动用法 a、单于壮其节() b、诚甘乐之()(4)古今异义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②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③武使匈奴,明年()④且陛下春秋高()⑤太夫人已不幸()⑥皆为陛下所成就()⑦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⑧卧起操持()⑨单于视左右而惊()(5)文言句式①判断句侯王者,昆邪王姊子也/非汉所望也/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②定语后置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③状语后置句为降虏于蛮夷/请毕今日之�O,效死于前④宾语前置句何以复加/信义安所见乎/子卿尚复谁为乎⑤被动句见犯乃死,重负国/皆为陛下所成就第二课时分析鉴赏一、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二、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总结卫律、李陵、苏武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了解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2)运用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苏武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2)苏武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3)苏武传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理解。

(2)苏武传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3)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背景。

(2)激发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苏武的精神品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分析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引导学生思考苏武的精神品质,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2)强调苏武的精神品质及其现实意义。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苏武的精神品质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写一篇心得体会。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感悟。

《苏武传》练习(学生版)

《苏武传》练习(学生版)

《苏武传》练习(学生版)一、【文言基础】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论:议论B.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当:应当C.律前负.汉归匈奴负:背叛D.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亲:亲戚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暗地里B.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发:暴露、泄露C.虞常果引.张胜引:引导D.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论:判罪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单于视左右..行也..而惊 B.汉天子我丈人C.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 D.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②恐前语发,以.状语武B.①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②使牧羝,羝乳乃.得归C.①子为.父死,亡所恨②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D.①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②欲因.此时降武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B.空自苦亡人之地C.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D.因泣下霑衿6.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稍迁至栘中厩监②不顾恩义,畔主背亲③信义安所见乎④与旃毛并咽之⑤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⑥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⑧前以降及物故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A.②④⑥⑧B.②③⑥⑨C.③④⑦⑨D.①③⑤⑧7.下列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正确的一项是()①单于壮.其节②羝乳.乃得归③得夜.见汉使④反欲斗.两主⑤诚甘乐.之⑥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⑦杖.汉节牧羊⑧宜皆降.之A.①⑧/②⑦/③⑥/④⑤B.①⑤/②⑦/③⑥/④⑧C.①⑤/②⑦/③⑧/④⑥D.①⑤/②③/⑥⑦/④⑧8.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见犯乃死,重负国A.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皆为陛下所成就C.子卿尚复谁为乎 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班固(32—92),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

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

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
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
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汉书》简介《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2、写作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3、文学常识
苏武事迹,古代诗词中常用作忠贞报国守节不屈的典故。

①典故:羝乳乃得归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李白《苏武》)
“向并门少待、白首牧羝人,正海上手携李卿。

”(屈大均《紫萸香慢•送雁》)
②典故:苏武持节(原文:“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通假字
⑴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⑵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⑶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⑷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⑸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⑹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
2、词类活用
⑴宜皆降之
⑵惠等哭,舆归营
⑶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⑷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⑸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⑹天雨雪,武卧啮雪
⑺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⑻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⑼孺卿从祠河东后土⑽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3、古今异义
⑴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⑵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⑶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⑷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⑸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⑹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⑺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⑼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⑽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⑾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4、特殊句式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见犯乃死,重负国。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何以汝为见?
为降虏于蛮夷。

1、合作探究
1、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
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请结合课堂探究总结文章塑人物的艺术手法 ?
3.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是否矛盾?
课外延展
与苏武精神相似的历史忠臣张骞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

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
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

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

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

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

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

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

但是,张骞坚贞不屈。

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

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

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

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

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

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

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

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

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

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

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

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

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

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

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

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