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14课 苏武传(节选)学案
14、苏武传(节选)-粤教版《传记选读》教案

14、苏武传(节选)-粤教版《传记选读》教案一、背景介绍苏武,字子长,鄢陵(今河南省义马市)人,生卒年不详。
东汉末年的大书法家、统帅和文学家,有“朝廷十才子”之誉。
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早年曾经担任过辅佐刘秀建立汉朝的重要职务,李氏之乱后被诛杀。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和贡献;2.了解苏武作为文学家和政治家的一生表现;3.学习评价苏武传这个文学作品的价值。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知识点1:苏武的生平事迹1.设计一张 PPT,介绍苏武的生平事迹和贡献;2.由学生分组进行阅读,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讨论;3.对照历史资料,和其他同期人物进行比较。
知识点2:苏武作为文学家和政治家的一生表现1.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文本,理解作者对苏武的描述;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表个人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3.学生撰写论文,对苏武作为文学家和政治家的一生表现进行评价。
知识点3:评价苏武传这个文学作品的价值1.讨论苏武传这个文学作品对文化和历史的贡献;2.让学生召开小型论辩会,就苏武传这个文学作品的价值进行辩论;3.全班进行讨论,总结各组论点,最终形成一个结论。
四、教学方案第一节课1.介绍苏武的生平事迹和贡献,并利用PPT进行图文并茂的展示;2.由学生分组进行阅读,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讨论;3.对照历史资料,和其他同期人物进行比较。
第二节课1.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文本,理解作者对苏武的描述;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表个人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3.学生撰写论文,对苏武作为文学家和政治家的一生表现进行评价。
第三节课1.讨论苏武传这个文学作品对文化和历史的贡献;2.让学生召开小型论辩会,就苏武传这个文学作品的价值进行辩论;3.全班进行讨论,总结各组论点,最终形成一个结论。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和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苏武及其传记的内容。
让学生在理解传记的基础上,更深度地了解历史。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论辩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和个性化学习的能力。
粤教版高二语文苏武传(节选) 教案

高二语文苏武传(节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2、感受传主独特的人格魅力。
3、评价传主价值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运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与传主、作者对话,从而返观自身。
3、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传主坚贞的民族气节,完善自我人格。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难点:评价传主价值意义。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一、二课时教学内容:1、了解班固及《汉书》的有关常识。
2、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课前预习:运用古汉语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一、新课导入“往事越千年”,我们穿越了时空,站在了乌江边,感受到了一个英雄的悲壮,今天,我们将随着历史的脚步,来到汉朝,走进班固笔下的另一个光耀千古的英雄。
二、班固和他的《汉书》1.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
祖先于秦汉之际在北方从事畜牧业致富,后世代从政,皆务为儒术,形成儒学正宗的家世传统,故而班固受家学影响极大。
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编写西汉史料,撰写《后传》。
班固幼年聪明好学,9岁便能作文、诵诗赋。
16岁进入洛阳太学,广泛涉猎群经九流百家之书。
他性格宽厚,为人谦逊,颇受当时学者钦佩。
23岁时父亲去世,在家居丧期间,着手整理《后传》,却认为“所续前史未详”,开始撰写《汉书》,时年二十七岁。
五年后却被告私改国史而入狱,弟班超为其申辩才得免,汉明帝看过书稿后大为赞赏其才学,召为兰台令史,负责掌管图籍,校定文书,一年后,升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继续编著《汉书》。
经过2O余年的努力,至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汉书》的编著。
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
后窦宪因专权获罪,班固也受牵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
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解读《苏武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能够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深入理解苏武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苏武传》与其他历史传记的异同。
(3)通过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从苏武的经历中汲取勇气和坚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1)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分析《苏武传》的结构和叙事手法。
(3)详细解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 人物分析:(1)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包括他的忠诚、坚韧和智慧等方面。
(2)通过对比其他历史人物,探讨苏武的独特之处和价值。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历史传记,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进行批注和笔记。
3. 合作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进行论证和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学生的笔记、批注和课堂回答,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和分享。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苏武传》文本。
2. 参考资料:其他历史传记文本、相关研究论文和书籍。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

中学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这篇(文章)按苏武一生经验的主要关节,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开头两小节,写苏武奉命出访匈奴,以通和好。
其次部分共十一小节,写苏武在匈奴遇到意外状况而被扣留及后被放回的经过。
第三部分为最终四小节,写苏武返汉以后受尊宠的情形。
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爱!中学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① 借助工具书、课文说明,读懂文章,积累和驾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学问,培育文言文语感。
②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细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 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观赏歌曲《苏武牧羊》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颂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闻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溢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班固( 32 —— 92 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闻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说明,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仿照《史记》,但略有变更。
《苏武传》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分析】:苏武骂卫律的言下之意。
四、在和李陵对比中感知苏武形象1.请分析李陵劝降的层次。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2.请分析苏武的两句回应中,所表达的内涵。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3.“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这两句表现了李陵怎样的人物形象?我们能看出作者对李陵持怎样的态度?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逼,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六、“幽置大窖”和“苦守北海”。
“幽置大窖”和“苦守北海”是中间的过渡,将两次劝降联系在一起。
1.苏武出使匈奴遭遇变故后曾两度自杀,后来被困地窑、牧羊北海时却又想方设法活下去。
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2.本文借用典型环境表现人物。
请简要分析。
七、故事的结局1.苏武在匈奴坚守十九年,靠的是什么?2.请翻译李陵《答苏武书》(节选),说说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传记选读》苏武传(节选) 学案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苏武传(节选)学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全对的一项是( )A.贿赂.(lù) 弹劾.(hé)诡.言(ɡuǐ) 单.于(chán)B.煴.火(yūn) 虞.常(yú)赦.罪(shè) 赏赐.(cì)C.弥.山(mí) 北阙.(què)廪.食(lǐn) 谲.诈(jué)D.应.届(yīnɡ) 症.结(zhēnɡ)商埠.(bù) 挑剔.(tì)【解析】D项,“剔”应读“tī”。
【答案】 D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与武决去B.空以身膏草野C.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D.南乡号哭【解析】A项,“决”同“诀”,辞别;C项,“宿”通“夙”,早;“昔”通“夕”,晚;D项,“乡”同“向”。
【答案】 B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太夫人已不幸..B.且陛下春秋..高C.单于视左右..而惊D.扬名..于匈奴【解析】A项,不幸,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
B项,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C项,左右,古义:侍卫人员;今义:大致范围;控制。
【答案】 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羝乳.乃得归B.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C.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D.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解析】A、C、D三项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B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为降虏于蛮夷B.见犯乃死C.子卿尚复谁为乎D.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解析】其余三项为倒装句,B项为被动句。
【答案】 B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篇一:《苏武传》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
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课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高中语文 第14课 苏武传 第一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14课苏武传第一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初步了解传主情况。
2.分析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3.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初步了解传主情况。
2.分析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课前预习】1.课内词汇马厩.(jū)单.于(chán)馈遗.(wèi)倨.傲(jù)阏氏..(yān zhī)弩.弓(nǔ)啮.齿(niè)廪.食(lǐn)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丈人行.(háng)候.(hòu)问斧钺.(yuè)汤镬.(huò)节旄.(máo)鞮.dī)侯辇.(niǎn)北阙.(què)收系.(xì)缑.(gōu)王浞.(zhuō)野侯秩訾.(zī)旃.(zhàn)去.(jǔ)草实煴.(yūn)火2.每日成语大失所望:表示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
富贵不能淫:富贵,旧指有钱财、有地位;淫,迷惑。
指意志不为金钱和地位所迷惑。
威武不能屈:威武,威胁暴力;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威胁暴力不能使之屈服,形容不畏强暴。
肝脑涂地:涂地,涂抹在地上。
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
3.文学常识(1)班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历史与文学巨著。
文学史上,司马迁与班固并称“班马”。
(2)“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它的前四史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3)班固又是东汉最著名的的辞赋家,《两都赋》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4.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2)与旃毛并咽之。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4)空自苦亡人之地。
(5)信义安所见乎。
(6)法令亡常。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8)武父子亡功德。
(9)请毕今日之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节选) 导学案重难突破1.在第三自然段的叙述中,主要体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结合课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体现了苏武以死报国,义不受辱的浩然正气。
具体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表现苏武未考虑个人安危得失,而是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和民族的使命。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引佩刀自刺”说明苏武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表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2.文章第二部分具体描写到的匈奴招降共有三次,请概括这三次招降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第二次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
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
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
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
3.原文中选取了李陵劝降部分,你如何理解李陵这一人物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李陵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4.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这是否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并不矛盾。
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
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
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
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
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5.文章是怎样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中塑造人物形象鲜明,很大部分得力于记述人物语言。
苏武对张胜所说的“见犯乃死,重负国”,对常惠所说的“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都可见其为坚持民族气节,已立下必死之信念。
卫律谓之当连坐时,苏武据理反驳;剑锋相逼时,不为所动。
卫律软硬兼施的失败,正显出苏武的过人胆略和斗争艺术。
与李陵对答,显然不同于卫律,李陵从苏武的家庭变故,自己初降时的心情,和武帝年高、法令无常、大臣安危难卜三方面劝降,苏武却以少应多,仅从忠君角度回绝了他。
初则“愿勿复再言”,继则“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愈见恭敬则愈为冷峻。
至临归之时苏、李诀别,却只有李陵之言与歌,以李陵的悔与敬,更衬托苏武的节操可钦。
在苏武先后与卫律、李陵的对答中,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不同特点。
苏武的威武不可屈、贫贱不能移、忠心耿耿、大义凛然,卫律的凶残、强横、无耻,李陵的良知未泯,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后知能检测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全对的一项是()A.贿赂.(lù)弹劾.(hé)诡.言(ɡuǐ) 单.于(chán)B.煴.火(yūn) 虞.常(yú)赦.罪(shè) 赏赐.(cì)C.弥.山(mí) 北阙.(què)廪.食(lǐn) 谲.诈(jué)D.应.届(yīnɡ) 症.结(zhēnɡ)商埠.(bù) 挑剔.(tì)【解析】D项,“剔”应读“tī”。
【答案】 D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与武决去B.空以身膏草野C.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D.南乡号哭【解析】A项,“决”同“诀”,辞别;C项,“宿”通“夙”,早;“昔”通“夕”,晚;D项,“乡”同“向”。
【答案】 B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太夫人已不幸..B.且陛下春秋..高C.单于视左右..而惊D.扬名..于匈奴【解析】A项,不幸,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
B项,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C项,左右,古义:侍卫人员;今义:大致范围;控制。
【答案】 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羝乳.乃得归B.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C.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D.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解析】A、C、D三项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B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为降虏于蛮夷B.见犯乃死C.子卿尚复谁为乎D.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解析】其余三项为倒装句,B项为被动句。
【答案】 B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臵币遗单于。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日:“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凿地为坎,臵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日:“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阴谋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候:拜见C.而收.系张胜收:逮捕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坐:定罪,治罪【解析】“阴”作“相与谋”的状语,是“暗中、私下里”的意思。
【答案】 A7.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②单于使使晓武。
会.论虞常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解析】①中“会”是恰逢、恰巧的意思;②中“会”从会合引申为共同、一起的意思;③中“生”是活着的意思,作状语;④中“生”也是活着的意思,是动词,作谓语。
【答案】 D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候,本不该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里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行动,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流落到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体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解析】虞常想杀卫律的目的,是想使在汉朝的母亲和弟弟受到汉朝的赏赐,这是在谋取私利,不是什么爱国行为。
再则,他的计划还没有付诸实施,还不可以叫作“行动”。
【答案】 B9.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汉亦留之以相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见犯乃死,重负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以女为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汉朝也扣留他们来作抵押。
(2)被侮辱以后才死,就更加对不起国家。
(3)我为什么要见你呢?三、语言表达10.人们对“英雄”的评价有不同的标准,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作品中两个人物的话补写完整,表达人物对“英雄”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