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构建机制的调研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构建机制的调研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构建机制的调研摘要: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当前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积极性很高,而企业的参与积极性较低,合作项目中企业参与的深度不够。

通过对山东省96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了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意愿度、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因素,并提出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企业参与;意愿一、调研的由来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学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必须着力构建校企合作的机制。

但是从当前校企合作现状来看,院校、企业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其目标、结构、管理和任务有着显著的不同。

作为人才供方和需方,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判断和观念意识的偏差,而这种偏差应该在双方共同参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趋于最小化。

作为高职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应从企业的视角,分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因素,了解和分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行为规律及需求。

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对于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院校选择适应的合作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起到积极的借鉴与参考作用。

二、调研对象与方法问卷发放的范围是山东省内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和没有进行合作的企业,共计96家。

重点访谈了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山东丝绸服装职业学院3所工程类高等职业院校和合作密切的几个企业。

参与答卷的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组成如表1、2所示。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2种方式。

采用的调查方法有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

在数据处理上,除开放题外,其他数据均利用SPS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三、调研结果与归因分析1.校企合作开展的情况(1)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现状。

根据有关调查,目前我省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主要有9种形式:一是企业参与人才培育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二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三是企业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四是企业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五是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设施;六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实施订单培养;七是企业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八是企业通过设立奖学金向学校提供教育培训经费;九是校企联合科技攻关。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

模 式 的 法 律 地 位 政 府 要 为 职 业 院 校 和 企 业 合 作 创 造 [ 3 1 张巍 巍 . 职 业 学 校 班 级 文 化
建 设 的 现 状 、 问题 7 2 . 策 略 的 研 究
做 到 四 个 学 会 :一 是 学 会 做 事 . 注 重在 做 事 中锻炼 自己的才 干 : 二 是 学 会共 事 . 学会 与 人 合 作 . 处 理 好
职 教管 理
Hale Waihona Puke 2 0 1 3 1 2 新形势下高职 院校校企 合作长效机制 的研究
姜 绍 忠 阎文兵 徐 浞 清 方 沂
( 天 津职 业 技 术 师 范 大 学 汽 车 与 交 通 学 院 天 津 3 0 0 2 2 2 ) 摘要 : 当前 , 建 立 健 全 校 企 合 作 制 度 已 经 上 升 到 了 国 家 教 育 发 展 的 战 略 性 高 度 。本 文 通 过 研 究 国
果 相 对 片 面 创 建 紧密型 、 深 层 次 校 企 合 作 长 效 机 制 的 提 出
当前 . 校 企 合 作 制 度 的 建 立 已 经 上 升 到 了 国 家 教 育 发 展 的 战 略 性 高 度 。工 学 结 合 、 校 企 合 作 长 效 机 制 的构 建 不仅 有 利 于深 化对 校 企合 作 的理 论 研 究 . 促 进 职 业 教 育 的 改 革 与 发 展 . 提 高 职 业 院 校 人 才 培 养 质
作 具有 直接 促进 和 约束作 用 。因此 . 国家应 通过 法律 、
法 规 的 形 式 对 校 企 合 作 的 性 质 和 地 位 作 出 规 定 通 过 立法 .既要 明确校 企 合作 中双方 应 尽 的职 责 和 义务 . 也 要 明 确 合 作 中 双 方 的利 益 和 权 责 首先 . 政 府 要 在 校 企 合 作 中有 所 作 为 . 要 制定 完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校企合作模式研究高职院校是为行业培养一线技术工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离不开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为企业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便利,也为职业教育本质的回归、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重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保障,但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还较简单、表面。

所以推进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强合作深度,是提高企业发展动力和改善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从依托学校办专业向依托企业办学的新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切实形成企业与学校利益共同体,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才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利共赢的长久之计。

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可探索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引入”模式(校中厂)由学院提供场地及其他各种服务,将企业引入学校,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如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模式),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

通过合作方式,企业得到了学校在厂房、技术及技术工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学校获得了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参与技术开发等机会,取得了生产与教学双赢的效果。

·“课堂进企业”模式(厂中校)校企双方组织招生、招工同时进行,半工半读形式,学生即是企业员工又是学院学生,给家庭贫困又想读大学的高考学生提供一个平台。

让企业得到了稳定、优质的的员工,学校有了优质的实践课堂,学生的就业质量有保障。

·“校企共训”模式将企业的内训机构引入到学院,由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师资,在校内建设仿真实习场所,发挥学校设施设备和专业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走”利用专业优势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新路,使学院的课程能紧跟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同时扩充了兼职教师队伍,学校不仅在设备、技术上获益,学生的就业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工读轮换制”模式(工学交替)(1)以工学交替的形式,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学期或学季轮换,劳动和教学相结合。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研究

职能部门全员参与 ,建立起一个开放 的校企合作 、工 学结合 的平 台 ,利用学 院 、社会 、企业 等的人 、财 、
革 、实践教学 、招生就业等方 面进行沟通和协调 ,致 力于学生知识 、能力 、素质 、个性培养和提 高 ;从学 生职业道德素质 、专业技能发展 的高度出发 ,在学生 管理 、党团工作 、行政工作 、服务工作方面进行沟通
境是 事物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 的条件 。每一个工作过 程都应具有开放性 ,同周 围环境及其他系统处于相互 联 系、相互作用之 中。在学院 内部环境 的关系上 ,即 与学 院其他工作体 系 ( 如教学工作 、学生工作 、实验 实训 、学生就业等)的关系上也要开放 ,从 人才培养
大局 的高度 出发 ,在教 学系统 的专业建 设 、课 程改
机制 ,促进 高职 院校 办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的提 高。
关键 词 :高职教 育 ;校企合作 ;工 学结合 ;运行机制
近年来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已经成为高 职院校 的标志性特点 。如何构建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的运行 机制 ,对实现高职人才培养 目标 ,造就一大批具 有 良
性 内涵 的体现 。 目前在这种合作 中 ,高职院校是 主动
内部的教学 、管理 、社会 服务等 ,最大 的难点是 开发
工学结合氛 围,提高全 院师生积极参与 的积极性 ,开
创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的新局面 。工学结合是人才培 养层 面上 的概念 ,是一种育人模式 ,是学生学 习与生 产实践 的结合 。其基本 内涵强调学生学 习与就业 的结 合 ,在这个 结合 中首先要改革 传统 的人才培 养模 式 , 建立开放性 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新 的课程 体系与教材 ,建立双师结构 的教学 团队 ,搭建符合工

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

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政 行校企 合作 办学 体制机制 创新
“ 政行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是一种政府、行业 、学校和企业 四方 ①务 本 性 原 则 ・ 联动的合作办学模式 ,是实 现合作办学 、共 同培养人 才、合作研 发 、 “ 政行企校” 四方合作机制 的构建 不能脱离其 根本 目的 ,即为 了 共享资源 、人员交流 、信息互 通 和共 同发展 的一 种有 效 模式 。教 育 促 进 “ 政 行 企 校 ” 四 方 的共 同发 展 ,不 能 偏 重 于 某 一 方 ,如 学校 的发 部 、财政部提出 :“ 地方政府 与行业企业 共建高职 院校 ,探索建 立高 展或企业 的发展 。机制的建立使行业企业在与学校合作 的过程中 ,自 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 ,形 成人才共育 、过程共管 、成果共享 、责任 身也得 到发展,企业发展增加了人才的需求量 、促进 了区域 经济的繁 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 娄底职业 技术学 院以 国家 骨干高 荣 ,政府 的税 收也得到 了提高 ,从而形成一个 良性 的 自我适 应和调节 职院校建设为契机 ,组建了 “ 娄底 职业 教育集 团” ,创新 了 “ 政 行校 的 过 程 。 企 ” 四方联动的合作办学体 制机制 ,促进 了校企间的 “ 合作办学 、合 ②可持续发展原则 作 育人 、合作就业 、合作研 发、合作发展 ” ,实现了多方共赢 。 机制 的建立要注重政行企校四方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 。不 能通过牺 1 .高等职业教育 “ 政行校企”合作 办学 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牲某一方 的利益来换取另一方的利益 ,要掌握好一个 度的问题 ,如果 我 国高等职业教育”政行校企 ” 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的研 牺牲了某一方 的利益 ,机制的运行将 缺乏持续发展 的动力 ,即使建立 究和实践起步较晚 ,高职院校与教育行政主管部 门积极性 高 ,关注较 起 来 也很 难 坚 持 。 多 ,而企业主动参与的 比较少 ,职业 教育仍 以学校教育 为主 ,校企合 ③动态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 作仍处于浅层次水平 ,学校与生产企业之 间还存在较大鸿 沟。主要体 要求政行企校 四方机制建立的时候要有一个预期 ,即对 未来 的科 现在 : 学的预见性。如果预期工作没有做好 ,当外部环境发 生变化时 ,机制 ( 1 )地方政府 和主管部 门的认识和角色定 位不明 , 校企合作缺乏 的运行将会 陷入 困境 。机制的构建又是 一项长期 的工 作,也有不断创 政府引导和制度保 障 ,职业 教育 的法律 法规 中指令 性条 款较 少。 同 新 的 过程 ,社 会 环 境 不 断 发 展 ,人 的认 识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机 制 也 要 随 时,缺乏政策激励 ,政府在政策支持、经 费资助 、宏观协 调和质量认 时 作 出 相 应 的调 整 J 。 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明显。 ( 3 )牵头组建 “ 娄底职业教育集团” ( 2)企业 与学校 价值取 向不一致 ,利润最大化 、提高经济效益是 为使校企合作 深入开展 ,学院于 2 0 1 1 年l 1月牵 头组建 了包括 2 9 其 根 本 目的 ;而 学 校 的 主 要 目的 是 培 养社 会 需 要 的人 才 ,追 求 人 才 培 家行业企业 、科研 院所 、职业院校在 内的 “ 娄底 职业教 育集团 ” 。集 养质量和办学的社会效益 。双方在合作动机 和合作利益 的追求上存在 团成立后 ,依托 产业 ,联合企业 ,加强学校 与企业 、 学 校与学校 、学 较大差距 ,导致校企合作办学出现 “ 学校一方热 、企业一方冷” 的现 校与地方政府的联 系,整合 教育 资源 ,实 现资 源共 享。按 照平 等 自 象 ,校 企 合 作 难 以 深 入 。 愿 、互惠互 利、共 同发展 的原则 ,继 续 发展 和扩 大集 团理事 成 员单 ( 3 )学校缺乏主动服务 意识 ,服务企业的能力弱 ,企业缺少合作 位 。先后在我院召开了集 团第一届 、第二届 理事大 会 ,新增企业成员 育人 的责任感 ,校企 普遍 缺乏源 动力 ,导致校 企合 作难 以达 到高水 单位 6家 ,日前该集 团成员单位 3 2家 。 平 、深 层 次 。 按照高等职业 教育 的 实践性” 、“ 职业性 “ 和”开放性” 特点 , ( 4)没有有效 发挥行 业指 导作用 ,行业 及行业 协会 等在合 作办 职教集团和企业 在各方 面开展 了全方位的合作 。在省教育厅 和省煤炭 学 、育 人及专业建设 中的指导地位不突出。 行业协会的关心 、帮助 和支持下 ,在集团理事会 的领 导下 ,在全体理 由于这些 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校企之 间始终 难以真正形成 事单位的共同努力下 ,“ 娄底职业教育集 团” 积极主动 与企业 、行业 良胜互动 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 进 而制约 了高等 职业教育工学 沟通 ,实现职业 资格和培训考核鉴定以及实训 室、实训基 地等短缺资 结合人才培养 目标 的实现 。 源 的共享 ,成员企业为成员校学生实习 、实训及双 师素质教师培训提 2 .“ 政行企校” 四方联 动机制 的创新 供支持 ,建立新 型的校企 合作实训基 地 ,在企业生 产允许 的情况下 , 然而 ,要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 不容易 ,很多学校 成员企业尽可能为成员 院校提供学生实习岗位和专业 教师社会实践 岗 已经作 了不懈 的努力 ,但始终摆脱不 了 “ 学校热 、企业冷 ” 的局 面, 位 ,成员企业及时向成员 院校反馈毕业生的需求信 息 ,配合院校做好 多数校企合作仍停 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 供、员工培训 的层 毕业生就业工作 ,成员 院校为 成员 企业提 供企业 文化 宣传 、员 工培 面上 。从根本上来讲 ,学校和企业是相互平等的单 位 ,如果单靠学校 训 、人力资源及科研开发支持 。 努力是不可能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 是关系 国家技 3 .“ 政行校企” 四方联动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成效 能型人 才培养 的一个社会公共命题 ,并非仅仅是一个教育命题 ,应将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骨 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 ,创新 ”政 行 其放在更高 的国家 战略、国家制度层面上去审视 和完善 。因此 ,必须 校企” 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积极探索实践校企合作育人新 途 建立起一个政府 、行业 、企业 、学校四方联动的长效机制 ,即 “ 政行 径 ,培养 了大批高技能技 术型人 才,校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 企校 ” 四方联动机制 ,才有可能使这一问题得 到根本 的解决 。 ( 1 )合作育人途径 明显增多 在 “ 娄底 职业 教育 集 团”推 动下 ,校 企共建 了 4个 “ 校 中厂 ” ( 1 )建立 “ 政 行企 校 ” 四方 联 动 机 制 的 必 要性 机制是事 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是 以一 标 准化生产基地 、3个 “ 厂 中校”教学 基地 、5个 “ 教师工作站”,3 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 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 ,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 个 “ 企业技师工作站 ” 。在 “ 校中厂” 、“ 厂中校”基地完成学生 的专 用。按机制运 作的形式划分 , 可将机制分为三种 :一是行政计划式 的 业教学和顶 岗实 习等 ,在 “ 教师工作站 ” 、“ 企业技 师工作站 ” 实现 运行机制 ,即以计划 、 行政 的手段把各个部分统一起来 ;二是指导 式 学 院教师 的企业锻炼 、企业技师的教学能力培养 、共享人力 资源 、共 的运 行机制 ,即以指导 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是 监 同培养人才等 。 督式的运行机制 ,即以监督式 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 的关 系。机 制 2 0 1 3年 ,企业技术 骨干 进驻技 师工 作站完 成专 业教 学 2 9 3 1 8学 建立的载体 ,一靠体 制,二靠制度 。也就是说 ,通过建立适 当的体 制 时 ,共接纳学生实习实训 1 9 1 0 0 8人时 。校企 共建 了校企合 作信息 管 和制度 ,可以形成 相应的机 制;同理 ,通过改革体制和制度 ,可 以达 理 平台 , 搭建 “ 双线 管理 、多元 评价” 的校 企合作 教学质 量保 障体 到 转 换 机 制 的 目的 。 系, 保 障校企合作教学质量 ,全面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 。 政行企校四方 联动机制 正是 为了协调政府 、��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动因与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动因与路径研究
精神 , 高 职院 校校 企合 作 办学 体 制 机 制 创 新 是 我 国 当前 及今 后一 段 时期高 等职 业教 育改 革 发展 的重 点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构建
终 身教 育体 系 和建设 学 习 型社 会 、 建 设 创 新 型 国家 和人 力 资源 强 国等一 系列 发展 战略 。这些 发展 战略 要顺 利 实施 , 目标要 如期 实现 , 人力 资源是 第一 位 的 战 略推 动要 素 , 这其 中, 拔 尖 创 新 人 才 固然 必 不 可 少, 但更 具普 遍 和决 定 意 义 的是 要 有 数 以千 万计 的 高 素质 技能 型专 门人 才 作 为 支撑 。为 此 , 面 对新 的
2 0 1 3年第 1 期 总第 2 2 5期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R e s e a r c h e s O i l H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No . 1 , 2 0 1 3
S e r i a l No . 2 25
的关键 在 于从思 想层 面上 解决为什 么要 创新和从 实践层 面上 解决如何 去创新的 问题 。文章分析 了创新 高职 院校校 企合 作 办
学体制机制的动 因, 探 讨 了创新 高职 院校校企合作 办学体制机制的路径 。
关键词 : 高等职业教育 ; 校 企合作 ; 体制机 制 ; 创新
中图分类号 : G 7 1 7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2 6 1 4 ( 2 0 1 3 ) 0 1 - 0 1 1 1一 O 3
务, 我国高等职业教 育必须加快改革 发展的步伐。 但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封 闭式 的单一办学体制机制 ,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构建研究
和 特 色 不 明 显 ,高 职 院校 校 企 合 作 的 动 力 呈 现 出 不 平 衡 的 状 态。要 形 成 校 企 合 作 的长 效 动 力 , 高职 院校 需 改 变心 态 , 以技 术
2 当 前我 国校 企合 作 形 式 比较 多 , 层 次 普 遍 不 够 深 入 、 但
高职院校 的校企合作 主要有 以下形式 : 首先 , 学校 在企业 建 立实训基地 , 请企业专 家成立行业 专家 指导委 员会 , 邀 与企 业 签订学生实 习协议 ; 其次 , 企业与学校 签订 “ 订单 式” 人才培 养协议 , 同制定教学计 划 , 共 根据企业 的岗位 具体要 求培养专 门人才 ; 最后 , 企业与学院相互渗透 , 学校 根据企业需求确定 科
业 还缺乏长期 的 内在 动力 。企业 在校 企合作 方面主 要依赖 人 情、 公益 、 慈善等非经济因素形成 的短 期动力 , 还远远没有形成 多因素 、 多元激励 的长期合作动 力。
三 、 企 合 作 企 业 的 动 力 分 析 校
1 高职 院 校 动 力 、
校企合作的动力根据主体不 同分为学校动 力和 企业动力 。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 企合作的 内在动 力主要包括了提升 教学 校
二、 高职 校 企合 作 现 状 和 问题
质量、 优化师 资队伍 、 获取科 研资助 、 科研成 果转化 、 获得实 训
设 备和 资金等方面 。对于公办院校 来说 , 因其资金来源为地 方 财 政拨款 , 因此在经 济上 动力并不 强劲 , 内在动 力主要体 现 其
在 与人才培 养相关 的教学与师资结构优化上。对于民办高职院
校 企合 作 动 力 构 建
【 关键 词 】 高职 院校

高职 院校的校企合作主要以上述 第一 种形式为主 , 只有少数专

中部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研究

中部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研究

【 A b s t r a c t ]T h e i n d u s t r l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m i d l a n d fC o h i n a i s f a c e d w i t h p m ̄ e m s a s f o l l o w s : t h e l o w s t a n d a r d o f t h e o v e r a l l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e r , t h e
os r o u r c e f o e n t e pr r i s e s t o c u l t i v a t e he t h i g h - q u li a t y t a l e n t s , a d j u s t h t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d i ec r t i o n a c c o di r n g t o he t i n d u s t r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 a n d a r e i n t e g r a t e d i n l o
L I U J i a n - x i a n g , Z HO U J i n g - s o n g
O - I n n . , , I n d u s t r y P 0 l y o t e h n i e , C h a n g s h a 4 1 0 2 0 8 , H u n a  ̄
第 1 3 卷第 4期 2 0 1 3年 8月
湖 南 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OU R NA L OF HU NA N I N D US T R Y P OL Y T E C HN I 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研究 China Science&Technology Overview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研究 

程红霞张明慧 (郑州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44) 

【摘要】文章介绍了校企合作的历史背景,提出了校企合作的目标规划,指出构建校企合作体系以及合作体制,在合作过程中共担成本、分享效 益,达到合作双方利益公平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put forward the target ofplanning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system and cooperation system,in the process ofcooperation and share the cost,benefit sharing,cooperation in the interests ofboth sides to achieve fairnes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iversity enterprise cooperation school minting mechanism school——mnning mechanism school——running mechanism 

1校企合作的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 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 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 才”。由此可见,国家非常重视现代职业教育,已将现代职业教育及 校企合作方式提升到了国家战略。今后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 人力资源建设,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建立一 个可持续发展、具有良性循环机制、可实现教育资源优化组合的合 作办学机制及其运行体系。 

2校企合作的目标规划 2.1将校企合作提升到更高层次的战略地位 根据 决定》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 家,离不开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将职业教育及校 企合作机制的建立放到更高的战略地位,能够加快知识产业化,转 变国家的产业结构,更好的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2.2准确科学的人才定位培养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着极大的外部压力,产业转型升 级受人才数量与质量的制约。目前我国面临着极大的人才危机,劳 动密集型产业工人个人素质较低,没有经过正规的职业教育和培 训,现行高等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不愿意流向产业一线,因此造成 了人才断层,极大的制约了企业高技术产业发展。所以系统构建本 科层次职业教育,使之成为低端产业工人与专业技术研究人才层级 的桥梁,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形 成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 2.3达到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高度融合 立足自身的教育特点,根据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走灵活高效、 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要达到所学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融合,学习 课程与职业内容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活动融合。 

3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 3.1体系构建 (1)目标人群的定位。在我国有七千万产业工人,其中高级工仅 占3.5%,数量与发达国家40%的比例相差甚远,而技师和高级技师更 是凤毛麟角,严重制约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目前技术文盲已不 再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工人岗位,现今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 者,需要的是大批懂现代技术工艺的高级蓝领。我国的相关产业与 

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人才,其中一是高级管理人员,二是高 级工程技术人员,三是高等级技术工人。企业可以引进资金,引进设 备,引进高级管理人员,但惟有成千上万的工人是不可能依靠引进 的。因此高等职业学院的教育群体就是造就一大批既懂现代技术又 会操作技能的技术型人才。 (2)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应结合自身的教学 优势方向,划定预服务的相关类型行业,深入了解相关行业企业的 自身需求,灵活设置有针对性的,企业急需的,有长远发展前景的教 育专业,根据学生的个体类型,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教育。教 师要经常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所需,根据现实要求安排教学课程,编 撰挑选课程教材,做到企业要求与教学活动无缝对接。 (3)教学过程。要严格立足企业需求,做到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 着重培养学生开创性思维,培养学生娴熟的手工能力,培养学生高 效的团队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一线工程师充分沟通,把生产 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在教学阶段得以灌输。在教学过 程中做到学生知识教育、企业技能教育和企业文化氛围的统一融 合。职业院校学生进入社会和企业工作后,其有着先天性的不足,如 完善的知识体系、丰富的工作技能、成熟的团队精神、坚韧的工作性 格,这些都需要在实际工作学习中努力体会贯通的,因此校企合作 的方式在体制机制的研究和建设上要有创新性要求。 (4)评价机制。高等职业学院培养的学生是否适应企业的发展要 求,是否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是否能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这 就需要一个科学的、完善的学生评价考核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将是 校企合作效果的倍增器,是校企合作能健康发展的关键。 3.2合作体制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要受到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考验, 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合作 过程中如何共担成本、分享效益,达到合作双方的公平利益化,就需 要一个科学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型。在合作方式上国内其他省份有初 步的探索,国外发达国家也有着丰富的经验,有一套符合自身国情 的运行机制。但是,目前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最大的目 的是追求更高的经济利润,它需要学校培养适应生产需要的人才, 然而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没有责任与义务。同时,学校以教学为教师 工作的第一位,教学成果及工作量等仍是评价教师的标准。政府缺 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学校、企业认识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都使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河南省软件学院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2o12]-JKGHAD一0324 作者简介:程红霞(1977_),女,河南省郑州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张明慧(1976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 

216 2015年1月下第02期总第206期 

・・・…下转第21 8页 _ § 学术研究 clIina science&Techn010gy 0vei'vlew 

…一………~…………………… ~……… ……一 倡并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 可以组织同专业教师共同开发,共享资源,以期制作出符合本校选 用教材及学生实际的精品课件,真正实现多媒体设备利用率的最大 化,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潜在功能。(4)建立合理的信息素养评价 标准。学校大力推行多媒体教学,要求本学期每位教师均应制作多 媒体课件,开出不少于总课时20%的多媒体教学课。那么制定评价多 媒体教学效果的标准势在必行,多媒体课上了,效果如何,这是我们 最为关注的。通过教师互评,学生评教,专家点评,意见反馈,找出最 高效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最终制订出合理的多媒体教学的评价标 准,而这也可以成为我们制作课件,上好多媒体课的依据。 3.2做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互补 (1)课堂教学不能肓目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有利有弊。它采 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它仅仅是一种辅助性的 教学工具,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式,尤其在突出重难点及发 展学生创造性能力方面。而将其和传统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更加有 利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这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2)充分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做到课堂内外皆可学习,拓宽学生学习思路。教 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传统教学方式课堂内外’皆然分开,学 生学习效果不能得到及时反馈,而多媒体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 用互联网可以轻松实现优秀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师生提供不受 时空限制的教学交流,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教师也能及时反馈信息, 做到教学相长。学校应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和电子档案袋,加 强与学生课堂外的交流,即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又能提高教 学质量。 3.3做好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工作,确保教学正常进行 (1)提高多媒体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 到教学任务的完成。多媒体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 过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及时排除设备故障, 一一一上接第216页 得校企合作难以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成熟合作机制,校企合 作表现为一种自发的、浅层次的、松散型的状态。职业教育与企业在 目前进行的校企合作探索中,表面的、浅层次的合作虽多,而真正 “双方自愿、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深层次合作还很少。如 何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具有良性循环机制的、可实现教育资 源优化组合的合作办学机制及其运行体系的研究非常重要。因此结 合我国的现实社会环境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1)教学方向市场化。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应转变思维模式,改变 以往的被动教育思维,根据自身的教育特色,主动的到相关行业去 寻找合作企业,改变以往的学校守着一亩三分地等着企业来上门的 状况。真正的以市场化的思维去推动教育资源的设置和整合,变被 动为主动,学校各专业院系以市场化的竞争模式去开拓合作企业, 主动性的为企业量身定做,以企业的需求改革和设置自身的教育方 式和内容。最终实现教育教学产业化的目标。 (2)合作契约市场化。以往的校企合作行政色彩浓厚,学校只专 注于僵化的教学行为,企业的需求通过政府这个无形的手进行分配 和安排,双方合作行政指令化,在这种模式下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 的工作模式,本应双方合作磨合的,最后被政府这个无形的手给予 不必要的干扰。学校的工作教学氛围依然象行政单位不紧不慢,不 愿意深入到企业一线,培养的学生达不到工作要求,因而企业对职 业教育学生失去兴趣,最后导致校企合作不了了之。因此职业教育 学校要去行政化,真正的以市场竞争原则平等的与企业合作,双方 合作要契约化,契约规则的制定和执行要市场化,明确双方的权利 和责任,共同的以市场化的契约规则指导双方的教育和生产活动, 达到有目的的招收、有针对性的教学、有流程化的实习、有严格的考 核,最终向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双方达到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 218 2015 ̄-1月下第o2期总第2o6期 也能严格执行多媒体管理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多媒体教学顺利进 行。 (2) ̄tl大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提高多媒体设备的使用 率。本校多媒体使用率低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上多媒体课需自备电 脑,很多教师以无电脑为由不上多媒体课。学校需尽快拿出方案,增 加多媒体设备的投入,以鼓励大家更多使用多媒体,让多媒体不只 是充当学校的“门面”,而真正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多媒体教学现在已成为改善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但在 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使用得当,能很大地提高教学 效果,反之,则事与愿违。只有解决好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 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