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詟”实为“龙言”二字之误
《触龙说赵太后》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触龙说赵太后》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
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
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
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
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
触龙在这种严重的形势下说服了赵威后,让她的爱子出质齐国,解除了赵国的危机的故事。
【原文】
触龙说赵太后
出处:《战国策·赵策四》
赵太后新用事(1),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2),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3)。
太后盛气而揖之(4)。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5),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6)。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7),和于身也。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训诂学2

又有“饥俭” 又有“饥俭”、“荒俭”等连言的。南北朝 荒俭”等连言的。 文献中,常常把因遭受某种灾害而减产称为“ 文献中,常常把因遭受某种灾害而减产称为“… 俭”。如称霜灾歉收为“霜俭”:《北齐书》卷 如称霜灾歉收为“霜俭” 北齐书》 二二《卢勇传》 属山西霜俭, 二二《卢勇传》:“属山西霜俭,运山东乡租输 旱灾歉收为“旱俭” 颜氏家训·归心》 。”旱灾歉收为“旱俭”:《颜氏家训·归心》 杨思达为西阳郡守,值侯景乱,时复旱俭, :“杨思达为西阳郡守,值侯景乱,时复旱俭, 饥民盗田中麦。”“水俭 水俭” 饥民盗田中麦。”“水俭”一语的形成与之相似 。 世说新语》这一段向来是难标点的地方, 《世说新语》这一段向来是难标点的地方, 余嘉锡先生《世说新语笺疏》本来标点作“ 余嘉锡先生《世说新语笺疏》本来标点作“值水 食常五盌盘……” 中华书局,1983年 ……”( 俭,食常五盌盘……”(中华书局,1983年)是 对的;但后出的新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对的;但后出的新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却标作“值水,俭食,常五盌盘……” ……”反而 年)却标作“值水,俭食,常五盌盘……”反而
•
按:“起”有病愈义,“并起”就是 有病愈义, 并起” 一并痊愈. 说文·走部》 一并痊愈.《说文·走部》:“起,能立 是它的本义,引申之有起床义, 也。”是它的本义,引申之有起床义,再 引申则有治好、痊愈义了。 引申则有治好、痊愈义了。 • 史记》卷一二八《龟策列传》 《史记》卷一二八《龟策列传》:“ 以占病者, 南齐书》卷三一《 以占病者,起。”《南齐书》卷三一《江 谧传》 时世祖不豫, 谧传》:“时世祖不豫,谧诣豫章王嶷请 间曰: 至尊非起疾。’”“起 间曰:‘至尊非起疾。’”“起”都是治 病愈的意思。 好、病愈的意思。
• 《老子》第八十章:“甘其食 老子》第八十章: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至老死,不相往来。 至老死,不相往来。”有人译 吃得香甜,穿得漂亮, 作:“吃得香甜,穿得漂亮, 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 译文与原义大相径庭。“甘其 译文与原义大相径庭。 食”四句是古汉语语法学中的 所谓意动用法,意即“ 所谓意动用法,意即“以其食 为甘,以其服为美, 为甘,以其服为美,以其居为 以其俗为乐” 安,以其俗为乐”,并非说真 吃得香甜, 的“吃得香甜,穿得漂亮 ……”
高中语文《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高中语文《触龙说赵太后》教案《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
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终交代“说”的结果。
“说”字贯穿全文始终。
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高中语文《触龙说赵太后》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高中语文《触龙说赵太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委婉曲折、层层深化、纵横捭阖的论说技巧。
2、学习本文通俗生动的人物语言和细致入微的人物行动和对话描写。
3、归纳本文文言学问点。
4、熟悉凡事应从长远考虑,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道理。
教学要点1、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精当的细节描写和游说技巧。
课时支配:二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
”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暖和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国古代闻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舌头”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让我们看看《战国策》里的触龙是如何运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赵太后,换来齐国救援之师的吧。
二、简介赵太后:《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
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当“左师”职务。
赵太后则是赫赫出名的赵威后。
说起赵威后的赫赫出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用权者曰:‘岁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赵威后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终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认为她是先卑贱而后尊贵,而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
赵威后从今威严八面,青史留名。
三、介绍背景: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位,因他年幼,故四赵太后执政。
新老交替,又加太后新政,国内动荡担心。
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支撑门面,但国力大不如前。
训诂常用术语(学生用)

训诂常用术语(简)第一部分随文释义的注疏术语一、用以释义的术语1、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的是”。
一般用于“随文立训”,说明词语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含义。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
毛传:“如云,言美长也。
”《诗经·郑风·子衿》小序:“子衿,刺学校废也。
乱世则学校不脩焉。
”传:“郑国谓学为校。
言可以校正道艺。
”(语源)2、斥意思与“指”同。
郑笺中多用,后世用“指”。
例如:《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
”郑笺:“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
”3、亦用以说明变文避复或者似异而实同的词语。
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集解》引应劭曰:“黔,亦黎黑也。
”二、辨析词义和说明功用属别的术语1、辨析词义的术语(1)浑言析言“浑言”又称“统言”、“通言”,即笼统称说之意,往往用于说明词义相同的原因。
析言又称“对文”,与“浑言”相对。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用于特指,即分析称说之意。
例如:《说文·夕部》:“夜,舍也。
天下休舍。
”段注:“夜与夕浑言不别,析言则殊。
”(2)散文散言与“对文”相对,即分开称说之意。
例如:《尔雅·释畜》:“未成豪,狗。
”郝懿行疏:“狗、犬通名。
若对文则大者名犬,小者名狗。
散文则《月令》言‘食犬’,《燕礼》言‘烹狗’,狗亦犬耳。
今亦通名犬为狗矣。
”2、说明功用、属别的术语辞(词)用以指明被训释的词是虚词。
例如:《诗经·周南·芣苡》:“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毛传:“薄,辞也。
”《经传释词》卷五“居”字条:“居,词也。
《周易·系辞传》:‘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
’郑王注并曰:‘居,辞也。
’”三、区别古今和说明通语方言的术语(1)古文今文古文指六国时的文字。
今文指汉代通行的隶书。
用古文所写的经书称古文经,与当时用通行的隶书所写的今文经相对。
2024届【苏科版】江苏省丹阳市中考语文对点突破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4届【苏科版】江苏省丹阳市中考语文对点突破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读到了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一位仰慕已久的朋友。
B.岁月如歌,分别五年,班主任李老师的音容笑貌时常在我耳边回响。
C.古典诗词是历史的精华,我们在文学艺术创作中都要善于汲取古典诗词。
D.古典诗词是历史的精华,不仅压缩了国家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创文明班级是全班同学的事,我绝不能责无旁贷....。
B.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C.有人把小道消息传得惟妙惟肖....,简直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D.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他都及时向老师请教,非要弄个水落石出....才罢休。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常规能源中,水电的优越性是无可比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
B.《朗读者》受到中学生的广泛喜爱,靠的是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取得的。
C.为了杜绝中小学生吸毒事件的发生,桐梓县各中小学加强了禁毒教育,让学生们认识到了毒品危害的严重性。
D.在央视的文化栏目《国家宝藏》中,通过明星守护人的讲述,使观众看到了国宝的“前世今生”。
4.《水浒传》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达——大闹野猪林B.林冲——雪夜上梁山C.武松——威镇清风寨D.宋江——智取无为军5.经典诗文默写。
[在第(1)~(7)题中,任选五题;在第(8)~(10)题中,任选一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__________,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古书的注解

注解内容:注释篇题或章旨
即解释文章的题目或段落大意,如: 赵岐《孟子章句·离娄》:“离娄者,古 之明目者,盖以爲黄帝时人也。黄帝亡其玄珠, 使离朱索之。离朱即离娄也。能视于百步之外, 见秋毫之末,然必须规矩乃成方员。犹《论语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故以题篇。” 《诗经·小雅·采薇》:第六章,郑玄笺 云:“上三章言戍役,次二章言将率之行,故 此章重序其往反之时,极言其苦以说之。”
注解术语:浑言、统言、通言|析言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用以泛指,前人称为“浑 言”,即笼统称说之意。它与“析言”相对。如: 《说文·心部》:“恭,肃也。”段玉裁注: “肃者,持事振敬也。《尚书》曰恭作肃,此以 肃释恭者,析言则分别,浑言则互明也。” 《说文·示部》:“祭,祭祀也。”段注: “统言则祭、祀不别。” 《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 死曰攷、曰妣、曰嫔。”孔疏:“此生死异称, 出《尔雅》文,言其别于生时耳。若通而言之, 亦通也。”
注解术语:辞、词
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 注解中使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其为虚 词。如: 《诗•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 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说文·矢部》:“知,词也。”王 筠《系传校录》:“凡许所谓词,即语助 也。”
注解术语:之言、之为言
这是声训术语,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 训释,表示被训释词和训释词语源相同,意义相 通,旨在探求事物得名的由来。注意:声训多数 情况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释词,它只是探求其 语源,因此解释语不能直接带入原文中。如: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说文·示部》:“祓,除恶祭也。”徐锴曰: “按:祓,之为言拂也。” 《说文·示部》:“禳,磔禳祀疠殃也。”徐 锴曰:“禳之为言攘也。”
注音方法:反切法
触龙说赵太后

• • • • • • • • •
徐:慢慢地 趋:小步快走 谢:道歉 曾:副词,竟然 窃:谦词,私自,私下 恕:自己原谅自己 玉体:敬词,即贵体。 之:连词,取消做句子的独立性 有所郄:有缺陷,此指身体有毛病,委婉说 法。郄,“郤”的异体字,是“空隙”的意 思,引申为有毛病,身体不舒服。
• 望见:表敬说法,意即不敢走近对方跟前, 只敢在远处望望。 • 恃:依靠 • 辇:古人用人拉着走的车子。秦汉以后特指 国君乘的车 •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 得无…… 乎:相当于现代汉语“该不会…… 吧” • 衰:形容词作动词,减少 • 耳:句尾语气助词,罢了
• • • • • • • • • • •
敬诺:意为遵命,应对词。 及:趁。 填沟壑: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 丈夫: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于:比,介词,引进比较对象。 异:副词,作状语,特别 甚:形容词,厉害 媪:对老年妇女的敬称 之:连词,取消做句子的独立性 贤:超过,胜过 过:动词,错
• 之:连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作句子的独立性, 表示分句的意思未完。 • 持:握持 • 踵:脚后跟 • 祝之:为她祷告,为动用法。祝,会意字 • 反:返----古今字 • 岂:反诘副词,表反问,难道。 • 世:代,古代父子相继为一代 • 赵之为赵:赵氏成为赵国。即赵氏立国时。赵氏本 是晋国的大夫,后与韩、魏三分晋国,前一个“赵” 指赵氏,后一个“赵”指赵国。为,建立。 • 至于赵之为赵:上推到赵氏开始建立赵国的时候。
• • • • • •
殊:很,特别。程度副词 强步:勉强散散步。 步:会意字。本义行走,这里指慢慢地走 日:时间名词作状语,每天 三四:数词用作动词 “少,副词,稍稍。益,副词,更加。”(王 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册一,页 126) • “稍微更加喜欢吃点东西”(《古代散文选》 上册4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中的名篇 不过《战国策》原本流传到北宋时, 不过《战国策》原本流传到北宋时,其正文及 注文都有散佚,曾巩曾为之校补。 注文都有散佚,曾巩曾为之校补。到了南宋以 在曾巩校补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两种新本子, 后,在曾巩校补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两种新本子 由于经历了很多次传抄和翻刻, 由于经历了很多次传抄和翻刻,其中难免存在 一些文字错讹。 一些文字错讹。 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同样存在一些文字 错讹, 太后盛气而揖之”一句中的“ 错讹,如“太后盛气而揖之”一句中的“揖”, 实为“ 字之误,这早已成为定论。 实为“胥”字之误,这早已成为定论。而对于 其中人名“触詟”应为“触龙” 其中人名“触詟”应为“触龙”,清代训诂大 师王念孙在其《读书杂志》中早有详尽的考证。 师王念孙在其《读书杂志》中早有详尽的考证。 王氏的考证证据充分、逻辑严密, 王氏的考证证据充分、逻辑严密,本可视为定 但由于当时还没有出土文献加以佐证, 论,但由于当时还没有出土文献加以佐证,以 致其后一些《战国策》选本既未对“触詟” 致其后一些《战国策》选本既未对“触詟”加 以校正,又来在校注中加以说明。 以校正,又来在校注中加以说明。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帛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帛 经文物考古研究小组整理,定名为《 书,经文物考古研究小组整理,定名为《战国 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 纵横家书》 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 ,其中恰好 年版), 文物出版社 年版 保存了一段与《触龙说赵太后》 保存了一段与《触龙说赵太后》所记相同的史 左师名字正作“触龙” 实,左师名字正作“触龙”,从而以出土的文 献资料印证了王念孙的观点。 献资料印证了王念孙的观点。
左師觸讋願見太后。太后盛氣而胥之。 左師觸讋願見太后。太后盛氣而胥之。 盛氣而胥之 老臣病足 病足, 入而徐趨 至而自謝, 徐趨, 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 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已。竊自恕。 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已。竊自恕。而恐 太后玉體之有所郄 故願望見太后。 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故願望見太后。” 太后曰: 老婦恃輦而行。 恃輦而行 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曰:“日食 飲得無衰 恃粥耳。 飲得無衰乎?”曰:“恃粥耳。”曰: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 少益耆食,和於身也。 太后曰: 里,少益耆食,和於身也。”太后曰: 老婦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老婦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詟”实为“龙言”二字之误
作者:谢政伟
来源:《语文建设》2008年第09期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颇为广大读者青睐,也常被各类教材及相关选本所收录。
然而笔者在研读时发现一些教材及选本对其中一处文字讹误疏于补正,非常不利于读者的阅读与欣赏。
众所周知,《战国策》原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所辑录,曾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等不同名称,后经西汉刘向整理,最终定名为《战国策》。
东汉高诱曾为之作注。
不过《战国策》原本流传到北宋时,其正文及注文都有散佚,曾巩曾为之校补。
到了南宋以后,在曾巩校补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两种新本子:一是姚宏的续注本(简称“姚本”),一是鲍彪的新注本(简称“鲍本’’)。
今本《战国策》多以这两个本子为底本,不过由于经历了很多次传抄和翻刻,其中难免存在一些文字错讹。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同样存在一些文字错讹,如“太后盛气而揖之”一句中的“揖”,实为“胥”字之误,这早已成为定论。
而对于其中人名“触詟”应为“触龙”,清代训诂大师王念孙在其《读书杂志》中早有详尽的考证。
王氏的考证证据充分、逻辑严密,本可视为定论,但由于当时还没有出土文献加以佐证,以致其后一些《战国策》选本既未对“触詟”加以校正,又来在校注中加以说明。
著名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在《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中国语文》1979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古书屡经传抄刊刻,错误很多,有的经过改写删节,几乎面目全非。
地下发现的古文字资料,除去传抄的古书以外,很少有这种问题。
就是传抄的古书,通常也要比传世的本子近真。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帛书,经文物考古研究小组整理,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其中恰好保存了一段与《触龙说赵太后》所记相同的史实,左师名字正作“触龙”,从而以出土的文献资料印证了王念孙的观点。
由于左师名字本为“触龙”,所以现今有关教材及选本大多作了相应处理,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2003年)在收录此文时直接将篇名写作《触龙说赵太后》,郭锡良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亦然。
其他一些教材及选本尽管依然将篇名写作《触詟说赵太后》,但大多都在注释中对其中人名讹误加以指明,倒也无可非议。
不过有一点我们要注意,由于《触龙说赵太后》这一篇名本身为后人所加(也有以《赵太后新用事》作为该文篇名的),那就说明刘向所辑《战国策》本身并无这一篇名,也就意味着“触詟”这一讹误的出现并非来自篇名,而只能来自正文。
为此,笔者特意调查了《战国策》全书,发现除此篇正文“左师触詟愿见太后”一句提到“触考”这一人名之外,其他各处均未见提及,而往往以“左师”或“左师公”代之。
可见相关文字讹误只能来自“左师触誓愿见太后”一句。
既然“触警”这一人名已被证明是“触龙”之误,那么是否意味着只需将“左师触詟愿见太后”一句中“营”字直接改为“龙”字就行了呢?事情显然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根据我们调查,此句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同的“版本”。
比如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中华书局1999年版)尽管已就《触詟说赵太后》这一篇名作了注释:“触詟(chu zhe4),赵国的左师(官名)。
《史记·赵世家》、t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策》作‘触龙’。
”但并未就“左师触詟愿见太后”一句加以说明:不过高中语文教材此句则直接写作“左师触龙愿见太后”。
范祥雍先生《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此句作“左师触詟(龙言)愿见太后”,显然是将“詟”字校作“龙言”二字。
郭锡良先生主编《古代汉语》则直接写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缪文远先生选注《战国策》(中华书局2006年版)亦然。
说到底,是“龙”字之后有无“言”字的问题。
《战国策》此部分内容为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所收录,现今一些《古文观止》译注本在此句中也同样存在上述情形。
孰是孰非,显然应加以甄别。
我们认为,“龙”字后当有“言”字。
理由大致有三:
第一,从语意角度来看,此处“言”字与上下语意甚为切合,显得不可或缺。
首先,此处“言”字与上文赵太后“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之语前后呼应。
赵太后舍不得儿子到齐国做人质,所以禁止大臣就此事“复言”,否则“必唾其面”。
而触龙似不识趣,却仍然坚持“言”愿见赵太后(目的显然是来谈论此事)?其次,赵太后深知触龙此行的用意,并非像他所“言”的拜见那么简单,所以才会怒气冲冲地等待他,所以此处“言”字又与下文太后“盛气而胥之”互成因果,诚如王念孙《读书杂志》所云:“太后阐触龙愿见之言,故盛气以待之。
若无‘言’字,则文义不明。
”
第二,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对《战国策》有所参考,其中《赵世家》同样记载了触龙说服赵太后这样一段史实,此句正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第三,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此句正作“左师触龙言愿见”,这应该是最有力的证据。
那么古人在传抄或翻刻古本《战国策》时,为何会将“触龙言”误作“触誓”呢?我们认为其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古书自上而下书写,古人在传抄或翻刻时稍有不慎,就极有可能将“龙言”二字看成“詟”字,所以王念孙《读书杂志》说:“今本‘龙言’二字误合为‘詟’耳,”清代学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所谓“=字误为一字例”,说的其实就是这种情形。
退一步讲,假如此句中缺少“言”字,根本就不会存在将“触龙”误作“触誓”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