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今中外政治文明 近代中国政治_高中历史必修一__高中历史笔记_2017状元笔记_陕西朝高新一中文科学霸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专题知识总结和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专题知识总结和框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可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抗争史和探索史)。
本专题主要涉及: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争史)二个方面的内容。
而探索史主要在专题三中讲。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民主革命是实现近代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社会性质的不同,因此民主革命的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指寻求民族独立(反侵略)和社会进步(反封建)而进行的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本专题主要涉及农民阶级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本专题涉及两条主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1、第一、第二课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
包含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的起步。
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逐步确立了国家的三大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政治文明历程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政治文明历程必修第一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a b)分封制①内容:西周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②主要诸侯国:周武王时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深入东北最远的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姬姓贵族封国中位据最东)。
周成王时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
③作用及影响: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b c)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 (a b)(2)统一的过程:①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燕、魏、楚、齐,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②公元前215年蒙恬率秦军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次年渡河攻占阴山地区等边境军事要地;公元前220年屠睢统兵征讨岭南,于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行政管理;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交通路线,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1课古代中国的早期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第8课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10课鸦片战争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知识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背景,措施,结果2.唐朝:背景,问题3.北宋:措施,影响4.元朝:措施,影响5.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知识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6.西汉:背景,措施7.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由来,内容,影响)8.北宋:措施,影响9.元朝:措施,影响10.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知识点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1.察举制(时间,措施,影响)12.九品中正制(时间,内容,影响)13.科举制(时间、过程、影响)14.对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发展的认识知识点一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背景,内容,特点知识点二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2.背景,目的,内容,影响,特点知识点三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3.宗法制(目的,内容,含义,作用,特点)4.大宗与小宗的关系5.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点一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诸侯争霸(背景,概况)2.秦朝统一(条件,经过,有利因素)知识点二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3.确立皇帝制度(名称,权利,特征)4.中央官制(官职的设置及其职能,作用,特点)知识点三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5.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条件,内容,作用,影响)6.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知识点一 武昌起义1.武昌起义(背景,条件,过程)知识点二 中华民国成立2.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间,内容,意义)3.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客观认识知识点三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4.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原因,过程)5.辛亥革命的性质,功绩6.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成败知识点一 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背景,过程,结果,影响)2.甲午中日战争的深远影响知识点二 八国联军侵华3.八国联军侵华(背景,经过)4.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比较知识点三 《辛丑条约》的签订5.《辛丑条约》的签订(时间,内容,危害影响,)6.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知识点一 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1.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背景,过程)2.太平天国全盛局面出现的原因知识点二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3.《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时间,内容,目的,评价)知识点三 天国悲剧4.天京变乱——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原因,经过,影响5.重建领导核心6.颁布《资政新篇》7.后期防御战8.失败9.《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对比(背景,社会经济主张,群众基础,作用,特点)知识点一 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过程,影响2.明朝宰相制度被废除的原因知识点二 内阁的出现3.原因,过程,评价4.古代丞相与内阁的对比知识点三 军机处的设立5.清初制度的演变6.军机处的设立7.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及特点知识点一 希腊文明的摇篮1.地理条件2.城邦政治3.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知识点二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4.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梭伦改革(背景/内容/影响)5.雅典民主政治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时间/内容/影响)6.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本质共同点知识点三 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7.时间,表现,评价8.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9.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必修一 政治文明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知识点一 虎门销烟1.虎门销烟(背景,原因,过程,影响)知识点二 鸦片战争2.鸦片战争(过程,结果,影响)3.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社会剧变(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知识点三 战火再燃4.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过程,结果,影响)5.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性质,原因目的,规模进程,结果影响)知识点一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背景,过程2.法国共和政体确立艰难的原因知识点二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3.确立,宪法内容,影响4.法国共和政体的特点)知识点三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5.德国的统一:背景,过程6.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前提,标志,内容,评价)7.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知识点一 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美国独立2.严峻形势3.希望统一4.联邦制与邦联制的不同知识点二 1787年宪法的颁布5.1787年宪法的制定6.内容(联邦制度,共和政体)7.评价8.共和政体确立9.认识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积极作用,局限性)知识点三 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10.主要过程11.评价12.美国两党制的特点及影响知识点一 光荣革命1.背景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3.“光荣革命”的原因及意义知识点二 议会权力的确立4.《权利法案》的颁布(背景,时间,内容)5.英国的代议制(含义,作用)6.1832年议会改革(原因,影响)7.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知识点三 责任制内阁的形成8.形成过程,权力职责,主要影响9.英国责任制内阁的特点知识点一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1.习惯法(背景/特点/影响)2.成文法(背景/标志/特点/评价)3.公民法(概念/影响)4.全面认识《十二铜表法》(制定原因,内容,特点,影响)知识点二 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5.万民法:背景,适用范围6.民法大全7.罗马法的发展历程知识点三 维系统治 影响后世8.罗马法对帝国的作用,9.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10.罗马法的特点及历史影响知识点一 五四风雷1.五四运动(导火索,过程,结果,意义)2.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的新气象知识点二 中国共产党诞生3.中国共产党诞生(条件,标志,意义)4.中共成立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知识点三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5.第一次国共合作(原因,条件,实现,意义)6.北伐战争(条件,目标,意义)7.国民革命失败(原因,标志,影响)8.国民革命的特点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第16课抗日战争第17课解放战争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第25课两级世界的形成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知识点一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政治);2. 东欧剧变(原因,实质,概况)3. 苏联解体(过程,影响)4. 综合认识苏联解体知识点二 和平与动荡并存5.和平与动荡并存(原因,特点,表现)6.“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原因知识点三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7.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原因,特点,表现,认识)8.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国际关系的特点及影响知识点一 走向联合的欧洲1.走向联合的欧洲(背景,过程,影响)2. 欧共体出现的原因知识点二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3.经济发展(原因,条件,结果)4.外交政策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对中国的启示知识点三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6.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背景,标志,政策,发展,影响)7.中国的振兴6.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趋势知识点一 从盟友到对手1.历史背景2.“冷战”开始(序幕,标志)3.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冷战”三者的关系知识点二 美苏“冷战”3.美苏“冷战”(含义,表现,影响)4. 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和区别知识点三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5.消极影响,积极影响6.美苏“冷战”的影响知识点一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背景,标志,意义)2.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及意义知识点二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3.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过程);4.中日关系正常化(背景,过程)5.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6.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及对中国和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知识点三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7.新时期的外交建树---背景,目标,成就,特点知识点一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背景,提出,含义,意义)2.准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知识点二 香港、澳门的回归3.香港回归(条件,历程,意义);4.澳门回归(条件,实现)5.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比较知识点三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6.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条件,各阶段表现)知识点一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思想,主观,客观)2.民主法制遭到践踏(民主,法制)3.从“文化大革命”的角度认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知识点二 法律制度走向健全4.法律制度走向健全(背景,措施,成就)知识点三 民主制度的重建和完善5. 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6.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7. 扩大基层民主;8.新时期中国民主制度的完善和创新知识点一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初步建立(时间,背景,参加者,内容)2.正式确立3.新发展4.中西方党政制度比较知识点二 人民代表代会制度的创立5.背景,标志,意义6.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知识点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原因,目的,依据,含义,实施,意义)8.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特点及意义知识点一 革命前的沙皇俄国1.革命前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社会矛盾)2.二月革命(爆发,结果)3.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主观,客观)知识点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4.“四月提纲”:背景,内容5.七月事件6.彼得格勒武装起义7.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与联系知识点三 伟大的开端8.建立政权——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政治,经济,外交,组织)9.历史意义知识点一 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1.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背景,代表人物,主张)2.工人的觉醒知识点二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3.《共产党宣言》的问世(过程,问世,内容,意义)4.《共产党宣言》的理论及实践意义知识点三 巴黎公社5.巴黎公社(背景,时间,措施,失败原因,意义,经验教训)知识点一 内战的爆发1.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重庆谈判(背景,成果,不足)参加政协会议2.全面内战的爆发(标志,战况)3.抗战胜利后中国的两种命运知识点二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4.战略反攻5.三大战役(条件,战况,意义)知识点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北平和谈/渡江战役/进军全国7.胜利的伟大意义8. 1945年重庆谈判与1949年北平谈判的异同点知识点一 全民族的抗战1.全民族的抗战(背景,实现,前期概况,结果)2.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联系与区别知识点二 日军的滔天罪行3.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细菌战4.如何看待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问题知识点三 抗战的胜利5.敌后战场:概况,作用6.国外战场:目的,战况,作用7.抗战胜利:标志,意义8.抗日战争的特点及胜利的原因知识点一 南昌起义1.南昌起义(原因,过程,意义)2.国民革命对中共的影响知识点二 土地革命2.八七会议:召开,内容3.秋收起义:发动,结果4.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内容,实践5.正确认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知识点三 红军长征6.红军长征(原因,过程,意义)7.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探索中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知识点一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背景,方针,内容,成就)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原因知识点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目的,过程,内容,意义)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之间的关系及特点知识点三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6. 参加日内瓦会议(背景,目的,召开,成果,特点,意义)7. 参加万隆会议(背景,目的,召开,成果,特点,意义)8.如何认识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文明历程的潮流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通过控制内服和外服来管理国家。
西周推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对周天子履行义务,如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西周还实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秩序。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掌管军事、监察百官。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引发了“七国之乱”。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
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内阁的权力逐渐增大。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章节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章节总结
本文旨在对高一历史必修一的重点章节进行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第一章远古人类与文明的萌芽
本章主要介绍了远古人类的起源、生活方式以及早期文明的萌芽过程。
重点掌握文明的四大发明:农业、手工业、文字和城市。
第二章夏商周与春秋战国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战争和变迁。
第三章秦汉之际的政治制度
本章主要介绍了秦朝和汉朝的政治制度,特别是秦始皇的政治改革和统一大业,以及汉武帝的察举制度和推行儒术。
第四章两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本章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包括文学、哲学、科技等方面,重点了解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系。
第五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本章主要介绍了唐朝和元朝的历史,特别是唐朝的开元盛世和
元朝的龙图阁丞贡禹。
第六章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医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
了解中国古代数
学对世界数学史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各项中华发明的具体情况。
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的重点章节总结,充分掌握这些内容对
考试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一笔记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笔记和知识点总结【高一历史必修一笔记和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门令人着迷的学科,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过去、理解现在以及推测未来的视角。
作为高中学习的一部分,历史必修一为我们打开了认知世界的大门。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笔记和重要知识点。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长时间的演进中,经历了繁荣与衰落。
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马家浜文化中,我们可见到初步形成的农业经济和贸易活动。
汉朝的黄河流域中,最早的国家得以形成,组织起中央政权,这给了中华文明的确立提供了契机。
二、夏商周三代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启用甲骨文是夏朝的一个重要特点。
商朝的兴起标志着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国历史进入了文明历史时期,并出现了第一种铸币货币—贝币。
周朝则奠定了封建制度的基础,分封制度的建立为后世历史奠定了一种模式。
三、东周西周春秋战国东周王朝的出现,标志着中央政权的南移,周天子的实际权力越来越小。
西周时期的郊祀制度以及王的金石文书的保存,为后世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虽分裂但又极为活跃的时期。
这个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蓬勃发展,思想多元化的特点也为后世的思想启蒙奠定了基础。
四、秦汉两朝秦朝结束了长期的大一统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
秦始皇对于历史的态度、政治制度的建立,为后世帝王所模仿。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货币制度进一步发展,授职制的建立是后来科举制度的先兆。
五、魏晋南北朝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高度文化巅峰时期,多才多艺的人才相继涌现。
佛教与道教的兴起,使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对后来的宗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经济繁荣,北方出现了多个民族政权,其中辽宋金夏为后来的封建王朝打下了基础。
六、唐宋元明清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鼎盛时期,政治高度发达,文化极为繁荣。
其中的科举制度使人们通过考试的方式获得官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综合复习指导: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综合复习指导: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历史复习要注意三点】加强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必修一知识体系】必修一主要讲述了中外古今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
我们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去理解:人类政治文明的起源——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西方古代的民主和法制资本主义的民主进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抗争人类政治文社会主义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明的发展中国建国后民主政治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新历程: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重难点的具体总结归纳及配套练习】一、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第1单元)1、中国早期(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封邦建国,以藩屏周)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其中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互为表里。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呈现出两大基本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3、认识各个朝代的措施(秦朝、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清,还要分清每个皇帝各自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4、认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如察举、科举制,特别是科举制度对现实的意义)练习1、分析右图,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相同特点在于它们A、都服务于周王巩固统治的需要B、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D、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练习2、汉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而到明清时大臣奏事必须跪着。
上述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A.礼仪制度不断完善B.地方权力不断加强C.官僚制度不断完善D.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二、西方古代的民主和法制(第2单元)古希腊民主政治经历了开始走上、最终确立和不断完善到黄金时代的过程。
但最主要的还在于: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高中历史笔记必修一

高中历史笔记必修一高中历史笔记 - 必修一【导言】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的重要学科。
高中历史课程的第一册必修教材通过一系列精心编排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的发展脉络、掌握历史思维方式,为他们积累知识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本篇笔记将重点介绍必修一中的关键知识点和核心概念。
【第一章 - 历史的研究】1.1 历史的定义和意义历史是研究过去人类社会发展的学科,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人类行为的规律性和特殊性。
1.2 历史思维的培养历史思维是指运用历史方法和历史概念进行分析和解释问题的思维方式。
培养历史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也能够锻炼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审视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 - 远古社会的变革】2.1 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发展阶段,人类主要以采集、打猎和捕鱼为生。
在这个时期,人类还没有掌握农业和畜牧业,生活在小规模的氏族社会中。
2.2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人类社会向农业和定居生活方式转变的阶段。
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并养殖动物。
农业革命的出现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城市、王国等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
【第三章 - 文明的兴起】3.1 文明的定义和要素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包括城市、农业、工业、科学、文化、社会组织等多个要素。
文明的兴起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3.2 早期文明的发展早期文明主要分布在河流流域地区,如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
这些文明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交往,并且形成了主权统治、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共同的特征。
【第四章 - 祖国领土的形成与发展】4.1 祖国领土的形成祖国领土的形成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逐渐形成并确立疆域范围的过程。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领土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
4.2 祖国领土的历史演变中国的祖国领土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如夏商周时期的封建时代、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的动荡时期,以及统一后的盛世和边疆的延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