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学案

必修一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编:高一历史组 2013年

【明确目标——课标要求】

1.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的伟大意义。

3.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

民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1.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历史意义。 2.掌握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探索过程及影响。

3.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4.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科学性和重大意义。6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伟大意义 。【学生展示——基础知识,

学生自主整理】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分四个阶段;

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 国共第一次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国共对峙,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国共再度对抗,中共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条件:

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 ___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十月革命后,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

受 _______________ ;

4.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 的建立。

5.国际: 的帮助。

(二)成立:

1.召开:_______ 年_____月,先在上海法租界,后移

至 ___________________ 。

2.内容:①党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党的性质是 _________。

③党的奋斗目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选举 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 ,李达负责宣传 。

3.意义:“一大”召开宣告中共成立,中国出现了以_________为指导

的工人阶级政党,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

(三)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中共现阶段的目标为 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 。

(四)工人运动首次高潮:(1922年-1923年)

1.主要原因:中共成立后党中心任务之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领导机构:1921年8月成立最高领导机

构 ___________ 。

2.概况:以 ____________ 为起点, ____________ 为终点。结果:失败

3.教训:中共认识到必须_________________ ,建立

____________ 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

1.背景:

(1)中共 ①1922年6月,中共发表《____________ 》,明确提出建立____________

②1923年,中共________,确立了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方针。

(2)孙中山方面:接受了_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同意___________________。

(3)共产国际的帮助。

2.合作标志: 1924年1月,__________召开,。孙中山重新阐释

了 ____ _________ ,

确定 ____ 、 __ 、 __ 三大政策。标志国

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3. 合作意义:在国共合作推动下,____________ 在全国蓬勃开展

起来。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1.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打击了帝国

主义势力

2.广州国民政府成立:1925年成立,并编建_________________。

3.国民革命运动高潮----北伐战争

(1)1926 年7月,正式出师北伐。目的是打倒列强,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统一中国。

(2)打击目标:直系军阀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奉系军阀______________。

(3)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为配合北伐,1926年10月到1927年3月,在 领导下,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占领上

海,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是革命势

力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

(4)北伐成果:消灭了_________ 、___________所部,_______ 被打败,退守________。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4.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国民党右派_________、_________先后发动了反共

的“ ”和“ ”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

国共合作破裂, ______ 失败。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一)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1)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意义:打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八七会议:确立了 ___ 和 _______________的总方针。

3.秋收起义:根据 决议,毛泽东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1927

年9月9日 __ 秋收起义爆发。

(二)工农武装割据(井冈山道路)

1.井冈星火: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 地区,创建了

__________ ,开展_______。走出了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井冈山道路。

2.井冈山道路,是 的正确道路。中国革命的策略发生了转变。

3.星火燎原: 从1928年到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开辟了一系列农村革命根据地。

红军也不断发展壮大。

4.历史地位:表明中国革命策略和战略发生重大变化,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民主革命道路

(三)红军长征

1.背景:

(1)1931年, 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蒋介石采取 政策。

(3)由于王明 错误的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______。(直接原因)

2.经过:

(1)1934年10月,主力红军撤离 ,北上长征。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召开,内容

_______________ 。

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开

始 。

(3)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在长征途中,中共发表《 》。

提出了 ___ 的主张。

3.结果: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_______。

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 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中共以 为中心,建立 革命根据地。

(四)西安事变

1.历史背景:

(1)日本发动华北事变,民族危机加深。蒋介石执行 “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围剿红军。

(2)中共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强烈感召着各进步阶级和力量共同抗日

(3)民族危机加深,国民党内部分化,进步将领,拒绝执行蒋的政策,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2.经过:_______年12月12日, 、 发动西安事变,扣留了在西安督促“剿共”的蒋介石及多名国民党军政要员,并通电

全国,呼吁 , 。

3. 结果: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的原因 1,

________ 2 , _________

4.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 _________ 的建立和 ___________ 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四、抗日战争:【1937 ----1945】

1.抗战爆发: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 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

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 ______ 的开始。

日军罪行:(1)战争期间,日本军队用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残害中国人民,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2)1937年12月,日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_________________。

(3)日军在占领区推行“ _ ”、 “__

”和“ ”,进行残暴的统治。

3.国共第二次合作

背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民族危亡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

这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个战场:

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____________________ ,也存在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有力地遏制了侵华日军的步伐。

①正面战场:国民党组织了 ___ 、 ____ 、

__ 等十几次大的会战。

②敌后战场: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取得 ____大捷。 是八路军抗战以来第一次大胜利。

1940年 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取得

了“_______________”的胜利。

5.胜利: 年__月__日,日本宣布 ,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结束。

6.历史意义:

(1)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 的反侵略战争。

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2)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 。

(3)中国国际地位得以提高,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7. 胜利原因。(1)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援助。

五、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一)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①时间:1945年8月28日—1945年10月10日

②结果:签订了《_______________ 》,即“____________”,确定了______________的方针。

2.政治协商会议:

根据“双十协定”,________________ 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于________年在_________举行。

再次确认和平建国的途径。

3.国民党破坏政协决议

(1)政治协商会议后,国民党继续坚持___________ 的方针,暗杀了著名民主人士_________。

(2)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公然推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路线。

(二)人民解放战争:(1946年-1949年)

1.全面内战爆发标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过程:

(1)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夏)

①粉碎全面进攻: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__________ 。1947年2月粉碎了全面进攻。

②粉碎重点进攻:国民党重点进攻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战略进攻:(1947年夏—1948年秋):三路大决挺进中原。

(3)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解放军取得了_____、____ 、_____三大战役胜利。

(4)战争胜利:①北平谈判:1949年1月21日,国共恢复和谈,但和谈破裂。

②渡江战役:1949年 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________________。

③解放南京:1949年 4月23日,______解放,标志着_____________ 被推翻。

(5)重心转移:在___________ 的形势下,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____________,

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来。

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为中国的

_____________ 扫清了障碍,开辟了新的道路。

【学生质疑】

对前面知识点提出疑问,对自主探究进行质疑探究。

【教师精讲、点拨——思维拓展】

1.简述国民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

期、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以及国共两党关系的特征及结果,并由此

谈谈你的认识。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

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土地革命时期:人民大众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对峙, 十年内战。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乘机大举侵华,中日

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两党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两党再次对抗,蒋介石国民政权被推翻,建立新中国。两岸分离。

认识: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2.试从战争领导、民众动员、战略战术和国际环境四个方面,比较中

国在甲午战争中遭到失败和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原因。

(1)战争领导:甲午战争时是腐败的清政府;

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开辟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

场,共同抗敌。

(2)民众动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没有发动民众抗敌;

抗日战争时期,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发动全民族抗战。

(3)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执行避战求和妥协退让的政策,导致失败;

抗日战争中,中共制定持久战的方针,开展游击

战争。两大战场互相配合,最终取胜。

(4)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

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3.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性转变和启示

第三次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

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

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来。

启示: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以马列主义为

指导,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情

况下,正确把握形势,提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训练达标】

一、单选题:

1.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领导人的首次握手。国共两党历史上曾有过两

次合作,这两次合作正式实现的标志分别是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

国代表大会举行②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八一宣言”③国民

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④国共两党代表签署《政府与

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

政府在南京不平等条约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③孙

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④人民解放军占

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3.民主革命时期的标语宣传了党的政策,播撒了革命火种。下图的宣

传标语应出现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4.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B.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中共一大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目标

5.科学家竺可祯写了60年日记,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B.

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C.解放军入北京城

D.

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

6.鲁迅先生说:"中国现代社会的情况,只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传芳轰走了。"这里的"一炮"是指:

A.广东革命政府东征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中原大战

7.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B.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

C.共产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占了上风

D.工农运动转入低潮8.国民大革命时期,我党最深刻的教训是

A.要和农民保持巩固的革命联盟 B.无产阶级必然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C.共产党必须坚持自己的革命纲领 D.要警惕统一战线内部的野心家

9.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其内容不包括

A.武装夺取政权 B.进行土地革命 C.以农村包围城市 D.学习苏俄的革命模式

10.“介石先生惠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崇仰。

……此物此志,知先生必有同心也。专此布臆。敬祝健康!并致民族革命之礼!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根据材料判断,这封信写

A.北伐战争时期 B.国共十年内战后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重庆谈判后

1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仍存在着斗争的一面,其根本原因是

A.两党对日本侵略者认识不同

B.两党奉行的抗战路线不同

C.两党在中国所处的政治地位不同

D.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12.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

A.盟军的参战

B.国际友人的大力支援

C.持久战战略方针的制定

D.全民族抗战

13.抗日战争胜利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政治任务是

A.揭露美蒋和平阴谋,避免全面内战

B.参加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

C.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D.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二、非选择题

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推动了民

主革命的前进。完成下表:

名称时间、

地点

主要成果意义地位

中共一大中

共二大1922年

上海

1923年

广州

通过共产党与国民党

合作的决定

中共建立统一战线策略的

重大探索

义会议1935年遵义

1949年

为建立新中国作了准备15.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

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事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

【本节小结】(自我构建知识网络)

【学生反思】【作业】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

第六单元第二十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苏州学业水平检测)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党派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图中的数字可以得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实际上执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2018·浙江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叙述,确切的是(C) ①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②讨论了国名、国旗、国歌等问题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排除③,答案选C项。

3.(2018·莱芜高一检测)有学者指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中国民主政治史上一个伟大创举。这主要是指人民政协(D) ①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②始终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③以各党派平等合作为和平建国的途径④是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民政协的认识。人民政协在1949~1954年代行人大的职能,之后变成统一战线组织,因此②不正确,③与史实不符,故D项为正确答案。 4.(2018·湘潭高一联考)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大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B)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解析]“人民大宪章”指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各项法律法规的依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5.(2018·东莞高一联考)1933年,出生于昆明的普通工人王德厚,因其有丰富的锻造技术经验,改造锻造设备,改进工艺工装,年年保质保量超额完成工作任务,1954年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B) A.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普选产生B.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 C.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D.我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材料没有涉及人大代表选举的程序,不能得出“普选”的方式,A项错误。材料中的王徳厚是普通工人,因工作表现突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说明了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党派,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问题,D项错误。 6.(2018·信阳高一期末)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C)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学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喻芬芳编印 【课程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2)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主要内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①初步——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②正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指导思想:1956年规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3)特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的任务是参政议政。(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3)意义: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自主检测】 1.新中国成立时,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 A.能否巩固政权B.能否稳定物价 C.能否统一财经D.能否镇压反革命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4.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

【明确目标——课标要求】 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 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难点】 重点:识记开国大典及其意义;掌握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难点: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 【学生展示——基础知识,学生自主整理】 一、新中国的成立 1.背景:①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②政治上:1949年召开的,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 会议通过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 3. 意义:①新中国成立,开创了,标志着的基本胜利,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 ②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扫清障碍,开辟道路。 ③新中国的成立,是的胜利。 ④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世界的民族解放斗争。 二、新中国政治制度基本框架【一部宪法,三大制度】 (一)1954年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 (1)目的:为了保障 (2)内容:①分为、、以及等四部分。 ②确立了我国的,规定了。 ③制定了,并将写入宪法。 (3)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 意义:①性质: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 ②它的颁布加强了,巩固了。 ③反映了的根本要求; ④提高了人民,为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1954年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 1956年八大召开,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国家主要任务已有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产力。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1956年底,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从向过渡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 (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1.确立: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54年宪法,正式以形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组成:各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都经全国人民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3.原则:民主集中制 4.职权:立法,选举,监督,罢免。 5.意义:①是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奠定了的政治基础。 ②规范了的关系,昭示着。(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同反对的历史。 2.确立:54年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宣布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3.指导思想:56年中共提出“”。 4.形式:,人民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 5.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四)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民族众多,大杂居、小聚居。 2.内容:在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 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设立,行使。 3.确立:以宪法、法律形式确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4.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 【学生质疑】 对前面知识点提出疑问,对自主探究进行质疑探究。 【教师精讲、点拨——思维拓展】 1.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 随堂

第六单元第二十课 一、选择题 1.(2018·九江高一联考)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宣布“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其他各民主党派……来决定中国一切重要的问题。”这说明(B) A.中共决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B.中共致力于建设民主平等的政治 C.中共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中共和民主党派决定着建国成败 [解析]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非执政党,只有中共才是唯一的执政党,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而非执政党的身份参加政协会议,这本身就体现了中共致力于各党派平等政治的精神,故B项正确;中共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可能决定中国政治建设的成败,故D项错误。 2.(2018·遵义高一联考)有学者认为,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通过普选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它统一行使制宪权,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该学者意在说明《共同纲领》(B) A.体现全国人民的智慧B.仅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C.由各界代表投票通过D.是不完善的法律文件 [解析]根据“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通过普选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根据所学,《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简称,1949年9月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其确定了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行使国家立法权,因此,《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权,但仍是统一战线组织,起参政议政作用,故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

必修一历史第20课知识点总结

小结 第20课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解放军取得重大胜利,中共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筹建新中国。 八大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致公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中国农工党(农工党)、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九三学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 2、形成标志: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大会内容:(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纲领规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性质),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3)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改北平为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大星是中国共产党,小星是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和代国歌。(1982年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4)确立公元纪年法。 (5)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1954年后改称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3、发展 ①1954年后,成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②1956后,中共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四大班子”政府、市委、人大、政协) ③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使该制度进一步完善。 4、作用: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舞台。 5、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是大合唱指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6、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7、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意义: ①结束了帝、官、封的压迫,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③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④中国社会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1949到1956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也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 2、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因为三大改造未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未建立。) ①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大,以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20课

第七单元第二十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9·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苏俄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0年),严重缺粮。为解决前线粮荒,苏俄政府(A) A.实行余粮收集制B.要求农民交粮食税 C.广泛建立集体农庄D.全面开展开荒运动 [解析]1918~1920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实行余粮收集制,A项符合题意;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D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选A项。 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结果,这一尝试(A) 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 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直接过渡”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尝试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有效巩固工农联盟是指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是在1921年,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的尝试,故C项错误;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模式下实现的,故D项错误。 3.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B) A.斯大林模式缺乏活力B.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C.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D.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 [解析]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许多弊端,引起广大农民的反对,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 4.(2019·长沙高一月考)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C) 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 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 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解析]苏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而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这说明实行新经济政策与苏俄的社会性质无关,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苏俄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才进行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学案

必修一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编:高一历史组 2013年 【明确目标——课标要求】 1.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的伟大意义。 3.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 民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1.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历史意义。 2.掌握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探索过程及影响。 3.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4.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科学性和重大意义。6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伟大意义 。【学生展示——基础知识, 学生自主整理】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分四个阶段; 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 国共第一次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国共对峙,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国共再度对抗,中共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条件: 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 ___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十月革命后,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 受 _______________ ;

4.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 的建立。 5.国际: 的帮助。 (二)成立: 1.召开:_______ 年_____月,先在上海法租界,后移 至 ___________________ 。 2.内容:①党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党的性质是 _________。 ③党的奋斗目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选举 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 ,李达负责宣传 。 3.意义:“一大”召开宣告中共成立,中国出现了以_________为指导 的工人阶级政党,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 (三)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中共现阶段的目标为 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 。 (四)工人运动首次高潮:(1922年-1923年) 1.主要原因:中共成立后党中心任务之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领导机构:1921年8月成立最高领导机 构 ___________ 。 2.概况:以 ____________ 为起点, ____________ 为终点。结果:失败 3.教训:中共认识到必须_________________ ,建立 ____________ 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 1.背景: (1)中共 ①1922年6月,中共发表《____________ 》,明确提出建立____________ ②1923年,中共________,确立了同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必修一第20、21课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___ 必修一第20、21课学案 一高考大纲及考点分布 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可以从“三个阶段、五个方面”进行概括复习。从纵向看,注意三个阶段:一是建国之初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框架的创制,二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扭曲、法制建设的虚无、民主进程的断裂,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进展及“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的伟大意义。从横向看,需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五个方面的政治制度的内容和特征。 2、适当进行纵横链接,将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与古代、近代政治制度同西方的代议制进行联系比较,突出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特色。将现代中国的外交置于世界国际关系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理解,如联系二战后初期两极格局的形成,说明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必然性、联系20世纪70年代国际格局的变化,说明促使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国内外因素、结合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说明新时期中国外交策略变化的必然性等。 三重难点解析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区别 2、中国历史上,不同政体下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为根本的政治制度,反映出的国家政体是君主专制,封建臣僚和人民毫无民主可言,一切机构的设置围绕皇权为核心的家族式政治体制。 (2)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现西方的议会政党政治,国家政体是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虽然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但是享有民主的是少数人。 (3)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人民共和制体制下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4)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人治到民主、法制。 四典题解析 例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迁移。根据时间提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1954年),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目的在于颁布社会主义宪法和确立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 1.(1)原因:新中国是代表着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府,必然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独立和主权完整,故而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近代中国被迫采取屈辱的外交政策,使中国在对外关系中长期处于不对等的地位,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也必然要求实行独立自主的政策。(2)不矛盾。原因: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仇视中国,中国为了保护胜利成果,保护和平,在维护主权和独立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才实行了“一边倒”政策。可以说这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2.(1)中国代表团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2)各亚非国家的共同目标和追求(有共同关心的问题) 限时训练与素能提高 1.A.解析: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自建国起就始终奉行的对外关系的总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4年正式提出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排除③④。故选择A。 2.B 3.B 4.A.解析:另起炉灶的含义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所以两方针的最终目的,着眼点都是与各国建立新型的平等关系。正确答案选A。 5.A.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理解上。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选项A发生在1979年,正确,选项B是外部原因,选项B、C是内部原因,B、C、D 项都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都不能被选择为正确答案。 6.B.材料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屈辱外交,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废除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A、C、D属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 7.B.解析:该条约的签订是新中国外交“一边倒”的表现,致使中美关系不佳,而当时的台湾与美国关系密切,故④错误,可排除含④的三项。 8.B.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新中国成立初期,正值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和激烈斗争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新中国外交一开始就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所以C项可以排除。新中国诞生后不久,立即与苏联结盟,所以选项A也不是正确答案。选项D有关“朝鲜战争遗留问题”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讨论的议题,与题干要求不相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概括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理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什么被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图片和数据资料等引导学生分析“一战”期间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因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方法。 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民族工业成长的艰辛和不屈,发掘民族资本家的精神遗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难点: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三、板书设计 一、结晶——近代民族企业及其特点 1.工业结构: 2.分布地区: 3.经济地位: 二、历程——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三、精神——民族资本家的精神遗产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卢作孚像。说明他们是近代中国的精英企业家,我们追寻他们一生的事业,来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的发展。新课: 一、结晶——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及其特点

在地图上展示上述企业家的重要企业并作简介。 张謇:张謇的事业在南通。1896,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大生后来发展成为一个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包括纺织、面粉、造纸、火柴、电气、航运、金融的综合性企业。 荣氏兄弟:荣氏兄弟以面粉业起家,又衍生出纺织业,成为近代中国的纺织大王和面粉大王,其企业主要分布于上海、无锡等地。 范旭东:范旭东的心血倾洒在化学上。1917年他开始开始创办天津永利碱厂,1926年终于成功生产。1937年南京永利硫酸铵厂投入生产。毛泽东誉其为“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卢作孚:卢作孚是近代中国航运业巨子。企业在重庆,起名“民生”。 ▲据地图、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民族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 二、历程——“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根据预习作业,学生按时间叙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同时教师画示意图并改正预习题中的普遍错误。 1.初步发展: 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给了中国极大的震撼。《马关条约》2亿两白银的赔款也迫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以求扩大税源,增加收入。在这种情况下,1896年张謇在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舆论极为轰动。轰动的原因在于他是1894年的状元。 材料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物理),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1895年) ▲张謇认为西方强大的根本在哪里?中国发展工业能达到什么目的?由此可见张謇办实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短暂的春天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学案: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重点突破 一、酝酿和爆发 1.背景: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2.酝酿 (1)思想方面:革命思想的传播 革命知识分子通过译书、办报、著书立说等形式宣传革命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思想武器。宣传革命思想的中心是上海和日本东京,著名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 (2)组织方面:创建领导机构 ①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紧接着,国内的革命团体纷纷涌现,如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 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时间:1905年8月 地点:日本东京 内容:通过《中国同盟会总章》,提出十六字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并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性质: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军事方面: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 3.爆发——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领起义士兵冲出营房,占领楚望台军械库。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此即“辛亥革命”。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以 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平等);③国民有基本的自由;④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权;⑤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2)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制度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结局 (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落到了袁世凯手里。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1课 随堂

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 一、选择题 1.(2018·乌鲁木齐高一检测)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 A.“左”倾错误恶性发展B.修正主义的极端泛滥 C.资本主义复辟的出现D.毛泽东错误判断形势 [解析]“左”倾错误的泛滥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D项不属于“根本原因”,B、C两项与我国当时的现实不符。 2.(2018·湘潭高一联考)我父亲有一同事,因上课时挥舞教鞭用力过猛,戳破了毛主席的画像被打成“反革命”,不久就被枪毙了。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 ①这种现象毫无历史根据②据判断,这反映的是“文革”时期的历史现象③说明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④表明当时阶级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A.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可结合所学知识用排除法加以判断。①项所述明显不对,关键看④项,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阶级矛盾已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故选A项。 3.(2018·临沂高一期末)如图是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用图示法标注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史。其中“伟大转折”对应的历史事件应是(D) A.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中共八大的召开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伟大转折”对应的事件应该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所以答案选D项。 4.(2018·珠海高一期末)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公务员要持宪法宣誓就职,这是中国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设计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本单元主要讲述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进行探索和创新,讲述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的历史。共分为2课内容:即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着重为学生分析如下内容:了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掌握“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其利弊、认识这一模式的僵化是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了解掌握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苏维埃俄国诞生后,摆在俄共面前有两大任务:巩固政权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完成这两大任务的过程中,俄共先后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在他执政时期,国家经济政策改变,开创了以高度集中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即“斯大林模式”。本节分三目内容,对上述经济建设的探索作了诠释。第一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介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背景及其内容,归纳其特点。第二目“新经济政策”,分析了这一政策实施的背景,介绍了它的内容和意义,从而指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第三目“斯大林模式”,重点介绍了“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利弊,充分肯定了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同时指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日益僵化,是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拟题精选: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有学者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结合了社会主义体制以及资本主市场经济后应运而生的一类“混合经济”。这说明新经济政 策() A.尝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得到了美国经济模式的启迪 C.开创了苏俄工业化的新途径 D.利用了资本主义经济一些优点 2.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这表明() A.学习苏联成为当时的世界潮流 B.苏联“五年计划”的建设成就得到了一定的肯定 C.以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 D.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 3.斯大林普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4.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如下决议:“最主要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这表明苏联将() A.与美国展开经济战 B.进行农业集体化 C.增加国营企业自主权 D.实行实物分配制 5.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

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 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 C.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 6.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十月革命“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 A.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夺取政权 B.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7.1924年,吉诺维耶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8.“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指西方国家经过长期积累、先轻后重的工业化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目的是() A.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 B.保障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C.解除社会主义阵营面临的威胁 D.巩固国防和苏维埃政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优质教案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学习||,培养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难点:对教材摘引的《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的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及失败原因||。 【板书设计】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 (2)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 (4)实践活动: 2、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标志: (2)主要内容: (3)意义 二、巴黎公社——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1、背景: 2、经过:1871.3.18-- 3.28--5.28 3、革命措施: 4、失败原因: 5、性质和历史意义: 6、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20世纪末的201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伟人”||。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导学案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导学案 (1)“四月提纲”:列宁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 转变的任务,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2)七月事件:临时政府血腥镇压群众的反战运动,布尔什维克党活动转入地下。 (3)武装起义: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也相继取得成功。 俄国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从革命任务来看,它是要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反对封建主义。从革命结果来看,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 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2)《和平法令》:建议交战国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 知识点一: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知识点三:伟大的开端 主干梳理 背景 (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20世纪初的俄国进入 发展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3)国际:一战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 (4)现实:二月革命后出现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知识点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易错提醒

(3)《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 。 (4)苏维埃政权建立: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世界上第一 个 的国家诞生。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史料一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 轻巧识记 主题:完整把握俄国十月革命? 深化探究 意义 (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将 从理论变为现实。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3)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识记:刘少奇冤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人民代表制度的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依法建国基本方略的确立。 理解:“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破坏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应用: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课前自主学习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发动的历史背景: (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党内指导思想上出现了错误,并越来越严重。 (2)毛泽东认为中央出现了,党和国家面临着复辟的危险。 (3) 、、康生一伙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2.民主法制的破坏: (1)“文革’’初期,民主法制的破坏。 (2)新中国最大冤案——冤案。 (3)“全面夺权”和民主法制全面破坏:社会秩序破坏、无法正常行使权力, 不能实行。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背景:“文革”结束,党和人民意识到要保护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2.表现:(1)197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 (2)中共中央为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④《》。

(4)立法方面形成以为核心的包括、、、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为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重新召开和。 2.完善政协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方针。 3.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施行的《》,明确规定: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加强基层民主:1998年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 (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 (2)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3)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①冲击党政机关、学校、工厂和农村基层组织。②到处揪斗“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和“牛鬼蛇神”,残酷迫害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文化科学教育界知名人士。③将国家主席刘少奇迫害致死,造成新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冤案。 (2)1967年1月后,从中央到地方各党政部门遭到夺权风暴的袭击。 (3)党政机关陷于瘫痪,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4)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已无法正常行使权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 3.“文化大革命"性质分析 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革”十年,我国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国民素质下降,经济、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差距拉大。根本无任何积极作用可言,所以说它是一场内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