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二十个著名心理学实验

二十个著名心理学实验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
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
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
津巴多作为监狱长。
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
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
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
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
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
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
教育心理学著名实验

教育心理学著名实验桃花一、饿猫开迷箱——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桑代克把猫在迷笼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排除错误最终学会开门出来取食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并提出了学习的“尝试-错误”理论。
实验过程: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笼里,笼门紧闭,笼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笼内有一个开门的机关,碰到这个机关,笼门便会启开。
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笼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机关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
经过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机关以开笼门的行为。
借助此实验提出了著名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
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率。
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
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实验过程: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只在铃响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借助此实验提出了著名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食物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是: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
三、迷箱实验——斯金纳(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实验过程: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猫开笼取食实验,创建了“斯金纳箱”。
在斯金纳箱内装上一个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
把饥饿的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
这时我们可以说,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
借助此实验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招教常考的心理学经典实验

招教常考的心理学经典实验1.吉布森:视觉悬崖实验——证明人很小便具备的深度知觉/立体知觉/距离知觉。
2.库珀和谢帕德:心理旋转实验——证明表象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
3.皮亚杰:点红实验——证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主体与客体分化的特征。
三山实验——证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有自我中心性。
守恒实验——证明前运算阶段儿童是单维思维,不能形成守恒观念。
钟摆实验——证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假设演绎的抽象推理。
对偶故事法实验——说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过程是从以结果为他人行为判断的他律阶段到以动机为他人行为判断的自律阶段的,10岁左右是他律到自律的关键转折期。
4.巴普洛夫:狗听铃声分泌唾液实验——证明了经典性条件作用中获得、消退、泛化、分化等规律。
5.格赛尔:双生子爬楼实验——证明身心发展受成熟机制的制约。
6.卢钦斯:量杯实验——证明了思维定势(定势具有双重作用)。
7.邓克尔:蜡烛实验——证明了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作用。
8.斯金纳:小白鼠按杠杆实验——证明了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强化理论。
9.班杜拉:波波玩偶实验——证明班杜拉的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
10.桑代克:饿猫出笼实验——证明尝试-错误说的“三条学习规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率。
形状知觉实验——论证了迁移的相同要素说/共同要素说,迁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需要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有共同成分。
11.柯勒:大猩猩叠箱/接杆实验——证明学习不是桑代克所说的盲目渐进的尝试错误,而是重新形成情境关系的“顿悟”过程。
小鸡觅食实验——证明迁移的关系转化说,迁移是学习者能够发现学习经验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
12.托尔曼:小白鼠位置学习实验(小白鼠走迷宫实验)和潜伏学习实验——证明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认知目的学习理论,学习不是简单的S-R联结而是S-O-R的过程,“O”是包括能力与倾向内部过程,证明情境的“认知地图”的存在以及期望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1.打开纳金斯的箱子-老鼠的疯狂世界1)实验:老鼠无意中获得奖励,无意间的举动就变成刻意行为;通过改变强化物出现的频率可以改变动物的反应方式;并研究在固定比例奖赏情景下学会新反应需要的时间;间歇性给予奖励会让老鼠上瘾不断行动,这种情况下消除既有行为需要的时间最长。
让自己的女儿在箱子里。
2)结论:“奖赏”和“强化”对塑造行为的影响很大。
人类珍视的“自由意志”并不存在,通过强化作用可以训练人类或动物完成指定任务。
2.心灵暗室-米尔格兰姆与服从权威1)假电击器实验2)结论:面对权威,人们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选择服从;必定也受到人格特质的影响,但目前还无法证明。
3.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精神诊断的实验1)假装精神病患者2)结论:人的内心充满主观意识,当时精神病领域没有完善的评判标准,不足以视为一门专业医学。
4.别说你不会遇到-达利与拉丹的助人行为五阶段1)实验:女子被杀35分钟内没有人采取任何帮助行为;录音机癫痫病;浓雾实验2)结论:达利与拉丹研究旁观者心态,测试一般人在哪些情境下不会漠视他人的求助,哪些情况不会犹豫挣扎,在面对群体危机时,在没有权威主导的情况下,个人会有何反应。
紧急事件中,等待越久,会越让人麻痹无能。
团体规模与采取行动的比例相关。
越多的人目睹一起事件,个别目击者自觉责任越少,因为有越多的人分摊责任。
(“责任扩散”,责任扩散加上对举止得体的要求,会让人对生死攸关的情景视而不见。
社会暗示的作用。
助人五阶段:觉察(你注意到有事情发生,而你可能帮得上忙);理解(你认为有人需要帮助);责任(你自觉应该帮忙);判断(你决定要怎么做);行动(你采取行动))5.平息众生喧哗-菲斯汀格的实验1)实验:世界末日;美军战俘接受共产主义;2)结论:认知失调。
个体若同时抱持相互抵触的观念(即认知结果),那么思想对立的最终结果就是衍生出一股力量,进而改变人体的行为或态度。
个体有时未必如一般所认为的——改变行为以符合信念,反而可能改变信念,使其能合理地解释行为。
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验1、从众实验2、服从实验3、竞争实验4、罗森塔尔效应实验5、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论实验6、人际关系的相似性因素实验7、社会助长现象实验8、“迟延满足”实验9、“感觉剥夺”实验10、情绪实验11、人为什么会感到快乐?为什么会感到痛苦?12、为什么女孩子爱笑?13、印刻实验14、视崖实验15、霍桑实验16、神奇的"莫扎特效应"17、蔡格尼克效应18、责任分散效应19、习得性无助实验20、证人的记忆21、如何表扬孩子?22、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哪一个更客观?23、用绿墨水写红字24、“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25、“见钱眼开”26、汽车相撞之后地上是否有碎玻璃?27、美国人真的没有种族歧视了吗?28、第一印象重要还是第二印象重要?29、想自己曾经发生的错误还是想自己曾经获得的辉煌?哪个办法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30、中国人有两种不同的假设简单介绍如下:1、从众实验"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典型的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段。
被试7人一组,其中6人是实验助手(即假被试),第6人是真正的被试。
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a、b、c三条线段的哪一条与标准线段x等长。
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助手)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其被试的选择是独立还是从众。
面对这一实验情境,真被试在作出反应前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确信多数人的判断是错误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阿希从1951年开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复这项实验,结果发现:·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性,无从众行为;·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三分之一的从众行为。
二十个著名心理学实验讲述

二十个著名心理学实验2012-11-08 09:07:290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
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
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
津巴多作为监狱长。
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
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
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
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
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
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
了解人类行为的50个心理学实验

了解人类行为的50个心理学实验1. 斯坦福监狱实验:探究权力对人类行为的影响2. 米尔格拉姆实验:研究顺从性和权威性的关系3. 小阿尔伯特实验:研究恐惧条件反射的形成4. 流动实验:探究人类对自由的渴望5. 康奈尔公司实验:探究对外部奖励的反应6. 雷士效应实验:研究社交认同的影响7. 阿帕登实验:研究亲社会行为的个体差异8. 集体无意识实验:研究个体对大众行为的模仿能力9. 镜像自我实验:研究自我意识和身份形成10. 多维度情感空间实验:研究情绪的分类和理解11. 斯克纳实验:研究动机和奖励对行为的激励作用12. 暗示性行为实验:探究陌生人之间的非语言交流13. 托尔曼实验:研究悔恨和遗憾的影响14. 青少年风险行为实验:研究抑制力和决策行为15. 延时满足实验:探究延迟满足对冲击的反应16. 爱尔巴甫效应实验:研究自我概念的形成17. 明确告知实验:探究直接告知与隐含信息的差异18. 心理影响实验:研究信息的说服力19. 婴儿假想伴侣实验:探究童年想象力和社交发展20. 万能红实验:研究颜色对注意力的影响21. 情绪传染实验:探究情绪的传递与共情机制22. 社交孤立实验:研究孤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23. 顺序一致性实验:探究一致性对言行的影响24. 李普曼实验:研究有机和无机思维的区别25. 社会归因实验:探究非自我因素对行为的归因26. 自毁行为实验:研究自我品牌和社会评价的关系27. 马歇尔珍藏任务实验:探究工作记忆和注意力的协同作用28. 帕金森实验:研究决策行为和责任感29. 学习/遗忘实验:探究时间和安排对记忆的影响30. 内隐偏见实验:研究潜意识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31. 遏制能力实验:探究自我控制的发展和影响因素32. 见证人记忆实验:研究认知偏差对记忆的影响33. 血液中毒实验:探究酒精对决策和行为的影响34. 自我调节实验:研究目标设定和自我监控35. 社会比较实验:探究自我评价与他人比较的影响36. 时间知觉实验:研究时间感知和时间利用37. 遗传与环境实验:探究遗传和环境对行为的影响38. 音乐心理学实验:研究音乐对情绪和认知的影响39. 咀嚼口香糖实验:探究咀嚼口香糖对记忆和注意力的影响40. 人际距离实验:研究个体空间和社交亲密度41. 隐性偏见实验:探究潜意识对种族和性别的偏见42. 动机隐喻实验:研究隐喻表达对行为动机的影响43. 魔术实验:探究错觉和幻觉的心理机制44. 物质成瘾实验:研究奖赏系统和成瘾行为45. 行为协调实验:探究合作和竞争对行为的影响46. 钓鱼邮件实验:研究网络欺诈和社会工程攻击47. 多任务处理实验:探究注意力分配和认知负荷48. 感受枷锁实验:研究心理幸福感与心理束缚感49. 梦境研究实验:探究梦境对记忆和情绪的影响50. 内隐性性别偏见实验:研究潜意识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受益一生的60个心理学实验

受益一生的60个心理学实验受益一生的60个心理学实验1. 皮亚杰水平实验2. 联想效应实验3. 条件反射实验4. 斯特卡斯-谢林实验5. 磨蹭实验6. 朗格-韦诺实验7. 奥斯汀·派·希柏实验8. 古德迈尔-提彭达夫实验9. 马斯洛实验10. 罗森塔尔实验11. 斯坦福监狱实验12. 当前状态实验13. 沃尔夫实验14. 斯麦尔斯纳实验15. 密斯纳实验16. 色情观看实验17. 米尔格林特实验18. 博巴奇实验19. 雷庞实验20. 要塞心理实验22. 偏见实验23. 沙漏实验24. 赛博诺夫实验25. 玫瑰经验实验26. 独立性实验27. 阿司马实验28. 海顿实验29. 贝努特实验30. 色情表达实验31. 依赖性实验32. 词汇聚焦实验33. 贝克实验34. 图像破碎实验35. 伊卡尔特实验36. 联结主义实验37. 色情暴力实验38. 多重刺激实验39. 德里克·泰勒实验40. 揭示曼-温实验41. 连想定义实验42. 因果树实验43. 磅实验44. 短期记忆实验46. 大胶囊实验47. 窥墙实验48. 隐蔽的错误信念实验49. 雷神之锤实验50. 巨石实验51. 古德温实验52. 查理-布朗实验53. 骗子实验54. 腮红实验55. 色情效应实验56. 眼睛不饱和实验57. 皮卡尔实验58. 梅里特实验59. 妄想实验60. 超级洗脑实验以上是60个受益一生的心理学实验,这些实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和他人。
我们可以从这些实验中学到很多关于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
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
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
津巴多作为监狱长。
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
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
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
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
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
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
但模拟看守8小时换一次班,而模拟罪犯除了出来吃饭、锻炼、去厕所、办些必要的其他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呆在他们的牢房里。
“罪犯”没用多长时间,就承认了“看守”的权威地位,或者说,模拟看守调整自己,进入了新的权威角色之中。
特别是在实验的第二天“看守”粉碎了“罪犯”进行反抗的企图之后,“罪犯”们的反应就更加消极了。
不管“看守”吩咐什么,“罪犯”都唯命是从。
事实上,“罪犯”们开始相信,正如“看守”所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无法改变现状。
而且每一位“看守”在模拟实验过程中,都作出过虐待“罪犯”的事情。
例如,一位“看守”说,“我觉得自己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让他们用手去擦洗厕所。
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们做坏事。
”’另一位“看守”补充说,“我一到‘罪犯’所在的牢房就烦,他们穿着破衣服,牢房里满是难闻的气味。
在我们的命令面前,他们相对而泣。
他们没有把这些只是当作一次实验,一切好像是真的,尽管他们还在尽力保持自己原来的身份,但我们总是向他们表明我们才是上司,这使他们的努力收效甚微。
”这次模拟实验相当成功地证明了个体学习一种新角色是多么迅速。
由于参加实验的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病态反应,在实验进行了6天之后,研究人员就不得不终止了实验。
不过剧集里的实验没有这么变态,只是一个48小时的游戏~~太平洋里有一个布拉特岛,在这个岛的水域中,有一种鱼,叫王鱼。
王鱼分为两种,一种有鳞,一种没有鳞,有鳞没鳞,全是由自己来选择。
如果王鱼从小到大都没有鳞,就比较好活,一生都较为平静。
但有的王鱼会选择另一条道路,让自己慢慢有鳞。
它有一种本领,能吸引一些较小的动物贴附在自己身上。
王鱼先给这些小动物一点自身的分泌物,当它们被吸引后,王鱼便把它们吸干,慢慢地吸收为自己身上的鳞片——其实那不是鳞,只是一种附属物。
当王鱼有了这种附属物后,会比没有鳞的王鱼最少大出四倍。
可怜的是,有鳞的王鱼,生命进入到后半生时,由于身体机能退化,那些附属物会慢慢脱离,使王鱼重没有鳞,那是一件痛苦难堪的事情,因为无法再适应这个世界,表现得异常烦躁,每一天每一刻都在绝望中挣扎。
这时的王鱼,常会自残,往岩石上猛撞,那场景,真是惨不忍睹。
越是身上附属物多的王鱼,后来就会越痛苦。
到生命的最后,常常会浮上水面,跳上跳下,挣扎数日,而后死去。
死时的王鱼,身上红肿,到处是腐烂,眼睛也被自己撞瞎。
王鱼的悲剧给我们各种启示,有人说它启示我们不要为各种浮名俗利所累,有人说它启示我们不要过自己不需要的生活。
但我们在这里说的是,王鱼其实象征着生活中的某一类人,这类人因为环境给予的各种包装和名衔,真的以为自己是如何如何了,一旦除掉那些耀眼的东西,就变得一文不名。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并不是人们所说的什么劣根性的问题,在它的背后是着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定律:那就是人们对自己的某种假设,很快会成为现实。
这称为一种自我实现效应。
晋国有个名叫乐广的人,有一次,他邀请一位朋友到家里喝酒。
当这个朋友举起酒杯却忽然看到酒杯里有条小蛇,可是已经晚了,他把它喝下去了。
回家以后这人就生起病来,他认为是蛇作怪。
乐广听说朋友病了便前去探望。
朋友于是就告诉他得病的原因。
乐广百思不得其解,好好的酒里怎么会有蛇呢?他把朋友安慰了一番后回到家里,突然看到墙上挂着一张弓,他心里一亮,想到蛇一定是弓倒映在酒杯中的影子。
第二天,乐广又邀请那个朋友在原地饮酒,斟满了一杯酒,恭敬地请朋友喝。
朋友一看连忙说:“杯里有蛇,我不喝!”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挂着的弓让朋友仔细看,那位朋友顿时明白,没几天病就好了。
正是由于乐广的这位朋友一心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吞下了一条蛇的病人,于是果然就实现了。
为了研究人及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影响程度,心理学家津巴多于1972年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的实验,实验地点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底下室中,参加者是男性志愿者。
他们中的一半随机指派为“看守”,另一半指派为“犯人”,实验者发给他们制服和哨子,并训练他们推行一套“监狱”的规则。
剩下的另一半扮演“犯人”角色,他们穿上品质低劣的囚衣,并被关在牢房内。
所有的参加者包括实验者,仅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完全进入了实验。
看守们开始变得十分粗鲁,充满敌意,他们还想出多种对付犯人的酷刑和体罚方法。
犯人们垮了下来,要么变得无动于衷,要么开始了积极的反抗。
用津巴多的话来说,在那里“现实和错觉之间产生了混淆,角色扮演与自我认同也产生了混淆”。
尽管实验原先设计要进行两周,但它不得不提前停止。
“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令人胆战心惊。
大多数人的确变成了‘犯人’和‘看守’,不再能够清楚地区分角色扮演还是真正的自我。
”这个颇受争议的模拟实验表明,一个简单假设的角色可以很快进入个人的社会现实中,他们从中获得自我认同,无法从他们扮演的角色中清楚自己的真实身份。
心理学实验02:定位速效法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前去10公里外的村庄。
甲组学生不知道村庄有多远,只让他们跟着导游走,刚走二三公里,就有学生叫苦,走了一半路学生开始抱怨,情绪低落而且开始散乱,以致溃不成军。
乙组学生仅知道距离目的地有10公里,中途没有路牌,他们只跟着向导走,走了多少,还剩多少一概不知。
结果行走到不到一半就有人叫苦不迭,速度也越来越慢。
丙组学生不仅知道距离目的地有10公里,而且能不时看到路牌,上面写有里程,他们走了多少还剩多少心中都很清楚。
结果这一组学生一路上精神饱满,每当他们疲劳时,看看路牌,都为自己已走过的路程感到振奋,没人叫苦。
实验的最终结果显而易见,丙组最快,乙组次之,甲组最慢。
心理学把这种按计划工作、目的明确、效率增高的现象叫“定位速效法”。
心理学实验03:蔡格尼克效应心理学家蔡格尼克(Zeigarnik)曾做过的一个有趣实验:他要求一些参加实验的人去完成20件指定的工作,其中半数工作最终允许其完成,而另一半的工作则中途人为地加以阻止,使其无法完成。
当这些人完成实验任务后,要求他们对所做的工作进行回忆。
实验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对未完成工作的回忆要优于对以完成工作的回忆,前者的回忆量几乎是后者的两倍。
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蔡格尼克效应”,是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启示:人类有追求完美的倾向,有时甚至是强迫自己追求完美。
这使得我们有时会无法容忍一些没有完成的事情,以致于让那些没做完的事情给自己造成压力。
但更现实的是,并非所有事情对我们或我们的工作都如此重要,事情也并非因为其未被做完而变得更加重要。
因此,时常停下来思考什么是我们需要花更多时间来完成的事情很重要。
心理学实验04 :反馈效应实验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心理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
8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也进行8周。
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而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成绩稳步上升。
这则实验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及时了解,对学习积极性有强化作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同。
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对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及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好。
心理学实验05:迟延满足实验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
实验人员给一些4岁小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则能吃两颗。
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
另一些孩子却能等待对他们来说是无尽期的20分钟,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们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有的甚至睡着了,他们终于吃到了两颗糖。
在美味的奶糖面前,任何孩子都将经受考验。
这个实验用于分析孩子承受延迟满足的能力,所谓的延迟满足,就是能够等待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到来,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要什么,这是一个很通俗的解释。
这个实验后来一直继续了下去,那些在他们几岁时就能等待吃两颗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而不急于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颗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有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等个性表现。
当这些孩子长到上中学时,就会表现出某些明显的差异。
对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师的一次调查表明,那些在4岁时能以坚忍换得第二颗软糖的孩子常成为适应性较强,冒险精神较强,比较受人喜欢,比较自信,比较独立的少年;而那些在早年已经不起软糖诱惑的孩子则更可能成为孤僻、易受挫、固执的少年,他们往往屈从于压力并逃避挑战。
对这些孩子分两级进行学术能力倾向测试的结果表明,那些在软糖实验中坚持时间较长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达2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