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合集下载

心理学经典实验

心理学经典实验

心理学经典实验实验1 心理旋转实验Cooper & Shepard,1973选取不同的字母或数字作为实验材料,如R,J,2,5。

将材料取正面或反面以及每面六中不同的倾斜角度随机呈现给被试,让其判断是正写的还是反写的字母或数字,并在反应之后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不同旋转角度的图形的辨认时间不同,结论:辨认图形时首先将倾斜不同角度的图形的表象加以旋转直至正立位置,然后再进行辨认,这就造成了不同旋转角度的辨认时间不同。

实验2 短时信息编码实验 Posner,1972实验安排两种材料:一种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AA;另一种是形状不同但读音相同的Aa。

并安排同时呈现和继时呈现两种模式,而继时呈现有多种时间间隔。

要求被试判定所呈现的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

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同时呈现时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小于形异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继时呈现时,随着两个字母呈现间隔增加,形同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间急剧增加;而形异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变化不大。

结论: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先时视觉,而后逐渐过渡为听觉编码。

实验3 反应时相加因素法实验 Sternberg,?让被试先看1至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要求被试判定该数字刚才是否识记过,按键反应,并记下反应时间。

结果:识记集合的大小,反应的肯定或否定、测试项目等因素分别独立作用于反应时间结论:短时记忆提取反应过程包括四个独立阶段,即刺激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反应组织实验4 开窗实验 Hockey,1981给被试呈现1-4个字母并在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其中字母和最后的数字由被试自行控制相继呈现。

要求被试将字母按照后面数字转换为字母表上对应数字之后的那个字母,比如“KENC+4”,先呈现“四个字母+4”,然后被试每按键后出现一个字母,他要出声进行转换“L-M-N-O”,然后按键出现下一个字母……,直至四个字母都出现,再进行一次总回答“OIRG”结果:获得的12个数据可明显看出此字母转换作业的不同加工阶段结论:作业分为三个阶段a.编码阶段:从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b.转换阶段:出声转换所用的总时间c.储存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实验5 音笼实验 Pierce & Young,1928让被试戴上眼罩坐在隔音房间的音笼内,音笼内各点到被试头部保持同样距离,随即在各个方位呈现声音让被试报告声源方位,主试来记录报告是否正确。

二十个著名心理学实验

二十个著名心理学实验

二十个著名心理学实验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

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

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

津巴多作为监狱长。

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

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

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

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

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

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

世界十大著名心理实验

世界十大著名心理实验

世界十大著名心理实验:推动人类认知进步的关键步伐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学科,其实验研究方法对于推动该领域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众多的心理学实验中,世界十大著名心理实验在研究方法、设计、结果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它们揭示了人类心理的许多重要方面。

本文将对这些著名实验进行详细介绍,并分析它们的贡献和启示。

一、实验名称:斯坦福监狱实验主旨:研究囚犯和狱警之间的关系对囚犯行为的影响。

设计者和执行者: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监狱实验,由菲利普·津巴多和同事们进行。

结果及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囚犯和狱警之间的关系对囚犯行为有显著影响。

在权力不平衡的情况下,狱警可能滥用权力,导致囚犯受到精神和身体上的虐待。

该实验对揭示权力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对政治和社会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实验类型这些著名心理实验在方法、设计、结果等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例如,斯坦福监狱实验采用模拟监狱环境进行实验,以观察权力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而米尔格拉姆实验则通过电击实验来研究服从和权威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这些实验都揭示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交互性,对心理学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具有启示意义。

三、实验过程与结论斯坦福监狱实验中,参与者被随机分为囚犯和狱警角色,并模拟监狱生活。

实验结果表明,当人们扮演囚犯或狱警角色时,他们的行为会受到角色和情境的影响。

该实验引发了对囚犯和狱警之间权力关系的深入思考,揭示了权力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米尔格拉姆实验中,参与者需要对另一个假定的参与者进行电击,以观察他们在权威压力下的行为反应。

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权威面前容易失去独立思考能力,更容易屈从于权威。

该实验揭示了权威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对二战后的道德和伦理标准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持续发展影响这些著名心理实验在之后不断深入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新突破。

例如,后续研究对权力、权威、服从等方面的探讨使得这些主题在政治、社会、商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心理学十大恐怖实验

心理学十大恐怖实验

心理学十大恐怖实验1. 斯坦福监狱实验: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进行的实验,旨在研究在具体环境中个体对权力和权威产生的行为改变。

实验中志愿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结果狱警出现了严重的虐待行为,囚犯则出现了极高的心理痛苦。

实验由于过于真实和残酷导致提前结束。

2. 纳粹人体实验:二战期间,纳粹医生对囚犯进行了一系列残酷的人体实验,目的是研究战争对人体的影响、开发新的治疗方法等。

实验包括高空试验、冷冻试验、毒气试验以及战伤处理试验等,对囚犯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3. 小阿尔伯特实验:由约翰·B·沃森(John B. Watson)于1920年代进行的实验,旨在研究恐惧与条件反射的关系。

实验中,他给八个月大的宝宝阿尔伯特看见一只白色的老鼠,并发出大声噪音,导致阿尔伯特对老鼠产生了极度恐惧,并且把这种恐惧扩展到其他类似物体上。

这个实验被指责为道德上的问题,因为它造成了阿尔伯特长期的心理创伤。

4. 米尔格拉姆实验:由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于1961年进行的实验,旨在研究个体对于权威的服从程度。

实验中,志愿者被告知要给一位受试者电击,尽管他们感到内疚和痛苦,但在实验者的指导下,大部分的志愿者继续给予电击,甚至可以达到致命电击的程度。

5. 跪式实验:由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和莱昂·费斯特曼(Leon Festinger)于1956年进行的实验。

志愿者在一个实验室环境中被要求跪在一个易燃的塑料脚垫上,并被告知这是一个新的领导力测验。

实验中,他们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和不舒服,并在最后发现整个实验是没有科学目的的。

6. 背叛实验:由米尔顿·罗森堡(Milton Rokeach)于1960年代进行的实验,旨在研究个体对道德认同和个人身份的影响。

实验中,志愿者被要求在一个虚构的宗教团体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包括敌对的领导者、追随者和观察者。

心理实验案例

心理实验案例

心理实验案例1. 斯坦福监狱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泽姆巴多斯(Philip Zimbardo)领导的这项经典实验,旨在研究人类的团体行为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的权力滥用。

实验由24名正常人随机分成了囚犯和狱卒两组,结果狱卒们开始变得残忍和暴力,囚犯则许多人出现情绪问题。

2. 鲸鱼之歌实验:这个实验是由苏联神经科学家伊万·帕夫洛夫(Ivan Pavlov)的研究团队在20世纪初进行的,他们通过训练鲸鱼,让它们在不同的声音下展现出指定行为。

实验结果显示,鲸鱼能够学会辨别不同的声音,并且能够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

3. 米尔格拉姆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实验,其目的是探究正常人在受权威人士影响下的服从性。

实验结果发现,受试者会继续进行电击过程,即使被试验者显然受到了痛苦和抗议。

4. 斯洛伐克监狱实验:这个实验是在1971年由斯洛伐克一所大学的心理学家团队进行的。

实验对象是21个普通的大学生,他们被分成了狱卒和囚犯两组。

结果发现,狱卒们表现出残忍行为,而囚犯则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实验因违反伦理准则而引起了轩然大波。

5. 维京生产厂实验:这项实验是在1950年代由梅尔文·莱恩(Melvin Lerner)进行的,旨在研究人是否会对受到不平等待遇的人施加额外的压力。

实验结果发现,受试者在看到一个人被批评或者受到待遇不平等时,会对其进行攻击性的评价和处罚。

6. 斯普林菲尔德犯罪实验:这个实验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学家克拉伦斯·希尔丹(Clarence Darrow)提出的。

实验参与者在高度压迫的环境下被迫学习、工作和生活,结果表明,这些条件下的人会开始互相攻击、谎言满天飞等,从而导致瘫痪状态和心理问题的增加。

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1.三山实验-皮亚杰实验内容: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实验结论: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条件反射实验-巴普洛夫实验内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3、迷笼实验-桑代克实验内容: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试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4、白鼠实验-斯金纳实验内容: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并由此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心理学十大恐怖实验

心理学十大恐怖实验

心理学十大恐怖实验以下是心理学界公认的十大恐怖实验:1.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实验,将普通学生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结果狱警表现出极端的暴力和虐待行为。

2. 米尔格拉姆实验(Milgram Experiment):1961年,耶鲁大学的一项实验,测试了人们在权威压力下是否愿意服从命令,结果近一半的参与者愿意对另一个人实施电击。

3. 洛夫波托实验(Loftus and Palmer Experiment):1974年,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项实验,通过向被试展示虚假的照片和陈述,诱导他们形成虚假的记忆。

4. 阿什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1951年至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阿什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大多数人在面对权威和同龄人的压力时,会改变自己的意见。

5. 托尔曼实验(Tolman's Experiment):1938年,哈佛大学的一项实验,通过让老鼠在迷宫中寻找食物,发现它们会记住迷宫的结构,并在以后的尝试中利用这些记忆。

6. 帕夫洛夫狗实验(Pavlov's Dog Experiment):1890年,俄罗斯生理学家帕夫洛夫对狗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狗会对特定的刺激产生条件反射。

7. 阿伦森实验(Aronson Experiment):1972年,耶鲁大学的一项实验,测试了人们在面对权威和同龄人的压力时,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

8. 米尔格拉姆的权力服从实验(Milgram's Power of Authority Experiment):1963年,耶鲁大学的一项实验,测试了人们在面对权威和同龄人的压力时,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

9.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后续实验(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Follow-Up Experiment):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实验,对监狱实验的参与者进行了后续调查和研究。

心理学中的十个有趣实验

心理学中的十个有趣实验

心理学中的十个有趣实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通过实验来探索人类心理世界的奥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心理学领域中的十个有趣实验,这些实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和行为模式。

1. 杜尚兰实验杜尚兰实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Alfred Binet在19世纪末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被要求重复一个被研究者说出的数字序列。

通过观察被试的错误模式,研究者可以了解到人类在记忆任务中的注意力、思维以及决策过程。

2. 皮亚杰实验皮亚杰实验是瑞士心理学家Jean Piaget在20世纪初设计的。

实验中,研究者观察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发展过程。

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和思维过程,研究者揭示了儿童认知能力的不同阶段和发展规律。

3.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在1971年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被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在模拟监狱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

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巨大影响,引发了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

4. 韦伯冷却实验韦伯冷却实验是由德国心理学家Ernst Heinrich Weber在19世纪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将手指分别放在冷热水中,然后判断温度的相对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人类对温度的感知并不是绝对值,而是相对差异的感知。

这个实验启发了我们对感知和知觉的理解。

5. 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在1961年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被要求给予一名“学习者”电刑作为惩罚,观察他们是否会在实验者的压力下继续执行。

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试会在实验者的指令下不顾道德约束执行电刑命令,这揭示了人们在权威压力下的服从行为。

6. 被示威者效应实验被示威者效应实验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Bibb Latané和John M. Darley在1969年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旁观一段被指定的暴力事件,观察他们在不同社交情境中是否会寻求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阿希实验罗森塔尔实验耐人寻味的心理实验国际心理学会议上的枪声心理学家难住心算家感觉剥夺实验心理学领域中的痛苦实验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

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

编辑本段从众定义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编辑本段实验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

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

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

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

判断共进行了18次。

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

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7,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5,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

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

一般认为,女性的从众倾向要高于男性,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编辑本段原因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从众呢,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对规范的社会影响所做出的反应。

遵循社会规范往往可以得到奖赏。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对信息的社会影响所做出的反应。

尊重规范并不是人们从众的唯一原因,人们从众还因为团体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第三个原因是,当任务有难度时从众现象会增加。

编辑本段结论由此可见,从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甚至是一个集体的正确判断能力。

这也就是中国所谓的“人云亦云”吧。

为什么我们不去帮助他人:旁观者冷漠在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下一个提名中,我需要你们的帮助,因为现在我左右为难。

一方面,这项研究受到了1964年广为流传的Kitty Genovese谋杀案的启发,几乎出现在所有的教科书上,并被认为是十分重要和有学术影响力的。

而在另一方面,我并不确定它到底有多大的原创性。

所以我要先向大家解释这项研究,然后请你们投票决定它到底是否应该被包括在十大社会心理学研究之内。

好好利用你们的批判能力~这项研究调查了“旁观者效应”。

这是心理学中一项惊人的发现。

它显示别人的存在可以抑制我们在紧急情况下帮助别人的行为。

John Darley和Bibb Latane 在1964年Kitty Genovese被谋杀之后受到了启发,开始研究紧急情况下帮助别人的行为。

关于这项谋杀的新闻报道声称,38个人听到或看见了那次持续了一小时之久的袭击,但是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然而,后续报道显示目击者的数目远没有那么多。

而且,只有很少,甚至没有人目击了整个袭击过程。

癫痫发作无论这次事件的情形如何,这项研究的细节是众所周知的。

被试们以参加一个关于“个人问题”的讨论为借口受邀来到了实验室(Darley & Latane, 1968)。

被试和一些陌生人聊天,每次试验中陌生人的个数从1个到4个不等。

由于讨论话题的敏感性,被试被告知讨论将通过对讲机进行。

实际上这是一个策略,以保证被试无法看到和自己谈话的人。

在讨论中,一组里的一个成员会突然表现出癫痫发作的症状。

以下是他讲话的台词。

“我-呃-嗯-我觉得我-我需要-呃-如-如果可以-呃-呃-谁-呃-呃-呃-呃-呃-呃-呃-给我一点-呃-给我一点帮助,因为-呃-我-呃-我现在有-呃-呃-有一-一-一个严重的问题-呃-我-呃-如果谁可以救救我,那就-那就-呃-呃-太好了……因为-呃-呃-啊-因为我-呃-我呃-啊-我出了点-一点-呃-呃-问题,而-而-而且如果有谁-呃-能给我一点帮-帮助的话我的情况会-呃-得到好转-呃-呃-呃-呃-呃-有没有人-呃-呃-救-呃-啊-啊-啊(说不出话)。

……我要死-呃-呃-我……要死-呃-救-呃-呃-癫痫发作-呃-[窒息,安静]。

”然后,实验者测量被试需要多长时间才去帮助那个人。

他们明显发现一组中的成员越多,被试对于这个紧急情况的反应速度就越慢。

似乎其他人的存在抑制了人们帮助他人的行为。

你不在意吗,有些被试在紧急情况下没有任何干涉的举措。

到底发生了什么呢,Darley和Latane(1968)描述说,那些无动于衷的人并不是不关心那个癫痫发作的人。

相反地,和那些报告了这则紧急事件的人相比,他们显得觉醒程度更高。

很多人流汗,手发抖,而且看上去明显感到不安。

那些没有给与受害者帮助的被试似乎陷入了一个困境——无论在两个选择中选哪一个都会导致糟糕的结果,这使得他们的行为受到了禁锢。

他们一方面因为没有帮助那个人而觉得羞愧和内疚,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意让自己显得尴尬,或者破坏这个实验。

他们之前被告知这项实验需要建立在谈话者相互保持匿名的基础之上。

不只是承袭Milgram的发现,就是在这点上我怀疑这项研究的原创性。

显然,Milgram关于服从的研究对这项研究有深远的影响。

和Milgram研究的情境相似,这则实验中的被试同样处于权威人物(心理学家)给与的继续进行实验的压力。

同样的,某些人倍感不安,被试们对于是否应该干预犹豫不决。

在这个例子中是一个癫痫发作的案例,而在Milgram 的研究中则是被试执行电击的情形。

有一项发现体现了这项研究的原创性:在场的人越多,被试就越晚赶去帮忙。

这在社会心理学上显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深刻见解。

因为实验的设置方式,被试无法知道其他听到癫痫发作者说话的人有什么反应。

这就意味着唯一的变量就是他们知道的在场人数。

你怎么看呢,那么,你是否认为这项研究应该被列为十大社会心理学研究呢,为了帮你下定决心,你可以看看这项研究的完整报告[PDF]。

对于那些不习惯阅读心理学报告的人来说,那就跳过对被试的经历有清楚详细描述的“过程”这一部分。

在下面投票……如何避免失败的讨价还价:不要给别人威胁一项获奖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揭露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时常有效地和别人讨价还价。

这个简单而令人迷惑的实验调查了讨价还价中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的作用:威胁和交流。

讨价还价是我们经常进行的一项活动,尽管我们自己可能意识不到。

它不仅仅发生在证券交易所,你要求老板给自己加薪的时候,或是在市场上。

它发生在每一次我们试图和别人达成一项协议的场合中。

这项协议可以简单到和朋友选择去哪家饭店吃饭,或者决定看哪个电视频道。

而反之当其规模很大的时候,讨价还价可以影响国家的命运。

无论规模大小,讨价还价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对讨价还价的心理过程的理解能够给我们的每日生活带来巨大的利益。

在一项经典的、曾经获奖的一系列研究中,Morgan Deutsch和Robert Krauss调查了讨价还价中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我们如何和对方交流,以及我们如何运用威胁(Deutsch & Krauss, 1962)。

要研究这些,他们利用了一个迫使两个人相互讨价还价的游戏。

虽然Deutsch 和Krauss用到了九种不同的情境,一旦你理解了基本的游戏,所有的情境就只有微小的区别。

那么,试图想象你自己是20世纪50年代Bell Telephone实验室的一位行政工作人员。

你被要求参加一项心理学研究。

每一项心理学研究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两家卡车运货公司间的事情……实验1:卡车运货在实验正式开始前,研究人员向你解释说你将要和另一位被试玩一种游戏。

在游戏中你需要经营一个卡车运货公司。

游戏的目标和现实生活中一样: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

像现实中的客车运货公司一样,你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尽可能多的货物运达目的地。

但是在这个游戏中你只有一个起点,一个终点和一位竞争对手。

看上去这是一个颇为简单的游戏。

下面是游戏的难处。

你卡车运货路线的地图给了你一个两难的抉择。

你所拥有的是“Acme”卡车运货公司,而你的对手运营的是“Bolt”公司。

你们两人都面临着一个相同的问题。

看看下面的图片。

正如你所见,你前往目的地的路线有两条:一条短,一条长。

记住,时间就是金钱,所以你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越长,你的利润就越少。

而利润正是游戏的目标。

不幸的是,较短的路线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它是单行道。

在同一时间你们两人中只有一个可以穿过那条路到达目的地。

看起来你需要和你那位陌生的对手达成某种协议来共享这条单行道,这样你们两人才都能赚钱。

不过,你将如何做到这一点则是另一个谜,因为在实验过程中你们两人没有交流的机会。

你会坐在一个小隔间里,在那里你只能看到一个表示你的“卡车”的控制箱,以及实验者。

产生威胁的大门你得到了一种和你的对手交流的方法,尽管只是一种间接交流。

你们每人控制单行道上靠近自己这一端的一扇大门。

不过,这扇大门只能在你的卡车上了主干道之后才能被关上。

这将是你拥有的威胁。

而实验者又“火上浇油”地说你只需管自己多赚钱,而无需顾忌另一个人的利润。

听你的口令,预备,合作~一旦你们开始实验,不久后你就发现自己根本赚不了什么钱。

在20次试验的第一次中,你和你的对手都关闭自己的大门,迫使两方的卡车都绕道而行。

这条路比单行道远50%,这就意味着你在路途上总体是亏损的。

在第二次试验中,双方的卡车在单行道上迎头相遇。

你们都必须掉头,损失了时间和金钱。

剩下的几次试验也没好到哪里去。

你偶尔可以在路途中赚点小钱,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亏损告终。

你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更远的路线上,或者是从单行道掉头回来的路上,而不是在主干道上高兴地边前进边赚钱。

在实验的最后,研究人员公布了你所赚的利润:零蛋。

事实上你反而严重亏损。

或许卡车运货公司并不是这么容易经营的。

不同类型威胁的比较后来,你发现自己处在三种不同的实验情境中的一种之中。

其他两种情境与你经历的这种的唯一区别在于,在其中一种情境中两方都没有大门,而在另一种情境中只有一扇大门由一位被试控制。

在我告诉你另外两种情境的实验结果之前,试图猜测一下。

你所参与的一种情境中含有双方威胁——你们两人都可以威胁到对方。

一种情境中有单方威胁——只有一方可以威胁到对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