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译文【唐】刘禹锡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译文赏析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译文|赏析《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陋室铭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陋室铭》原文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陋室铭》鉴赏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
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
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陋室铭》原文和翻译

《陋室铭》原文和翻译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山不一定要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一定要深,只要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百姓。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使我身心劳累。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草玄亭。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主旨: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种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或志向的写法叫托物言志。
读《陋室铭》有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一篇选入初中课本的文言文《陋室铭》,短短八十一个字,表现出了刘禹锡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共沉浮的独立人格。
也正因此,《陋室铭》成为古诗的高地。
诗魔白居易称赞刘禹锡"文之神妙,莫先于诗"。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因安史之乱,多次受贬,仕途坎坷,但他并没有屈服权贵,而是以文明志,体现出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
在《陋室铭》创作的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他的一生,可谓是越挫越勇。
通晓古今、才华横溢的刘禹锡,即使仕途坎坷,屡次被贬,却一直保持着旷达乐观的心态,生生把中唐的诗写出盛唐的气象,无愧"诗豪"之称。
1. 刘禹锡年少有为,却中途衰落刘禹锡可说是年少有为,二十一岁,考中进士,接着通过了博学宏词科、吏部考试,可谓三科及第,风光一时。
《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

《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
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初中语文 文言文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与译文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与译文
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_刘禹锡文言文_古诗文网

陋室铭原⽂、翻译及赏析_刘禹锡⽂⾔⽂_古诗⽂⽹陋室铭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 ⼭不在⾼,有仙则名。
⽔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丁。
可以调素琴,阅⾦经。
⽆丝⽵之乱⽿,⽆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云亭。
孔⼦云:何陋之有?写翻译 译⽂及注释 译⽂⼭不在于⾼,有了神仙就出名。
⽔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
这是简陋的房⼦,只是我(住屋的⼈)▼ ⽂⾔知识 ⼀词多义⒈之:①⽤于主谓之间,取消句⼦的独⽴性:⽆案牍之劳形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死▼ 参考赏析 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的“永贞⾰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
⾰新失败后,被贬⾄▼ 经典诗句 本⽂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之雅的句⼦:苔痕上阶绿,草⾊⼊帘青。
体现作▼ 分层评析 ⽂章内容包括三层意思。
第⼀层(从开头⾄“惟吾德馨”)以类⽐的⽅式引出⽂章主旨。
⽂章开篇即以“⼭不在⾼▼ 鉴赏 铭是古代⼀种刻于⾦⽯上的押韵⽂体,多⽤于歌功颂德与警戒⾃⼰。
明⽩了铭的意思,也就明⽩了题意,作者托物▼ 写作技法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繁杂,在区区⼋⼗⼀字内运⽤了对⽐,⽩描,隐寓,⽤典,借代类⽐等⼿法,⽽且押韵▼ 简介 《陋室铭》选⾃《全唐⽂》卷六百零⼋集。
⼀说为刘禹锡所著,另⼀说则为早于刘禹锡所著。
“铭”本是古代刻于▼ 赏析⼆ 这篇不⾜百字的室铭,含⽽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好的⾼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格。
它向⼈▼ 写作⼿法 整体评析 铭是古代⼀种刻于⾦⽯上的押韵⽂体,多⽤于歌功颂德与警戒⾃⼰。
明⽩了铭的意思,也就明⽩了▼ 作者介绍 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祖籍洛阳,唐朝⽂学家,哲学家,⾃称是汉中⼭靖...。
陋室铭的原文译文

陋室铭的原文译文《陋室铭》是文人刘禹锡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是一篇非常具有哲理性的散文。
不愿与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陋室铭的原文以及译文,欢迎阅读!陋室铭的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的译文:译文1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译文2山的名声不在于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也就有了名声。
水的名声不在于水的深浅,只要有了龙的存在也就有了灵气。
虽然我所处的是一间简陋狭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样可以四处传播。
苔藓爬上了台阶,呈现一片碧绿。
小草映着门帘,室内满是青葱。
平日里谈笑的都是博学通达的大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一个是没有文化不学无术的人。
可以随心所欲的拨弄那未经雕饰的琴,翻阅研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使耳朵的听觉紊乱,也没有众多的公文需要劳心伤神。
这间简陋狭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如同西蜀的扬雄故居般出名。
就像孔子说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么理由说它是简陋的呢?译文3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就有了名气;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龙就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屋子的主人)的品德高尚(屋子就不显得简陋了)。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平时和我交谈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没有无学问的人。
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奏乐声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心劳累。
《陋室铭》原文及译文

《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篇骈体铭文,全文共81字,通过赞美自己的简陋居室,表达了作者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这篇文章作于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期间,当时他因参与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和州刺史。
在和州,刘禹锡经历了多次住所的变动,最终被安置在一间非常狭小的屋子里。
面对这样的境遇,刘禹锡写下了这篇《陋室铭》,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对道德品质的追求。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
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
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说笑来往的都是学识渊博的人,没有浅薄之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这篇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展现了刘禹锡的高尚品德和超脱世俗的情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个人品德的坚持。
通过引用古代贤人的居所,刘禹锡表达了自己以古代贤人为榜样,追求高尚道德品质的决心。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译文文言知识赏析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译文|文言知识|赏析《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也反映了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思想。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陋室铭》原文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及注释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注释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在:在于,动词。
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灵(líng):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
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同“洪”,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出的声音。 案牍: 指官府的文书。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 诗人,哲学家。我们学过他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赠》。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他关心社会 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 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 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 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 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 铭》一文。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
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座右铭: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
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 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 为的准则。
墓志铭:是中国古代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一般由志
(它们虽然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 的景仰。)
8、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即“”“有何陋?”。 何:什么;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译文:就像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呢?”
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这篇课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请找出课文描述陋室的句子,作者是从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 “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 不鄙俗。
作者是拥有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保持高洁傲 岸的节操的一个人。
再读课文,探究写法
作者身居官场却保持高洁傲岸的节操,拥有安 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可文章结尾写到“南阳诸 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这样 写的作用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 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 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 陋之有?
陋室铭FLASH朗读.swf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在于。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的? 这篇课文的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
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在作者 的眼里呢?为什么? 作者身居陋室却不嫌其简陋,并居于陋 室使生活充满情趣,可以看出作者是怎 样一个人?
陋室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 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环境清幽,交友品位 生活情 趣
比兴之法多用在旧体诗词和民歌中,一般文学 作品中极少运用或不用。 是古文创作中的主要的3 个手法。赋,比,兴。另还有风,雅,颂三种,这 六个手法被称为六艺。其问中,比是比喻的意思。 兴是烘托,寄托的意思。这些多是用在旧体诗,曲, 词中。现在一般很难见到很好的比兴手发的描写。 很早的文学作品就大量应用了这些创作手法,如 《诗经》中就颇见六艺之精彩。
【比兴】 文学创作中的两种手法。比是比喻。兴为 寄托。比、兴两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 《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风、 雅、颂、赋、比、兴 “六义”的两种。郑玄说: “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是见今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见 《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注)。把比兴与美刺联系起 来加以解释。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 就灵验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指示代词,此:这。 惟,只:只是。 馨:这指品德高尚。
译文: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这屋子的主人的品德高尚(也 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蔓到。
译文: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 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以及“铭”的
特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
活情趣,高洁傲岸的节操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德馨 xīn 苔痕 tái
鸿儒 hóng rú 案牍 dú
解释下列字词
名: 有名望。 惟吾德馨:惟,只;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 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白丁:无官职的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 金经: 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
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 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 功业成就。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感知课文内容 1、注意字音,朗读节奏
2、查找资料,逐字逐句翻译全文。
陋室铭FLASH朗读.swf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 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大儒,学识渊博的人。鸿:通“洪”,大。 白丁:平
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往来:交往、来往,偏义复词,词义偏重在“来”上。
译文: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学识渊博的人,和我交往的没有知识 浅薄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佛经。
译文: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读读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之:结构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劳:使…劳累。形:身体。
译文:没有奏乐的音乐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
使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类比是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得出论断 的方法。作用就是突出主题,增强文章的表 现力。
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 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 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修辞的运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拟人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源自 调素琴,阅金经。对偶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对偶
孔子云:何陋之有?
反问 引用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 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 韵上有严格的要求。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 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 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 句子都是散句。
骈句在先秦文章中就有,但不是有意而为,汉代产生 赋这一文体之后,才盛行起来,到六朝时更发展成为 骈体文,而且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对偶,称为 “骈四俪六”。中唐以后,骈体文衰落,但人们在文 章中仍常用骈句,而且不限于四言六言。一般的说, 一篇文章中仅使用几个骈句,算不得“骈散结合”, 必须使骈句达到一定的数量,才可以算得。
课后作业
积累刘禹锡的诗句。 归纳今天学习的知识点。 巧用今天所学知识对对联:
上联:品千古美文 下联:
请你欣赏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山 水 喻 陋室
设喻引题
仙 龙 喻 德馨
安 贫
比兴
乐
环境清幽(景色)
道
陋室不陋 交往高雅(朋友)
高
生活恬适(情趣)
洁 傲
岸
古贤自喻 反问点题 托物言志
课堂检测解释下列有颜色的字, 并翻译句子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 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 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