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专题专项突破演练24文言文阅读综合模拟训练(二)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专项突破 演练25 文言文阅读综合模拟训练(

专题专项突破演练25 文言文阅读综合模拟训练(三)一、(2018·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
隆庆五年进士。
授南京兵部..主事。
张居正当国。
世卿奏匡时五要。
居正欲重罪之。
吏部尚书王国光曰:“罪之适成其名,请为公任怨。
”遂出为楚府右长史。
迁户部右侍郎,督理仓场。
世卿饶心计。
凡所条奏,酌剂赢缩,军国赖焉。
进户部尚书。
时矿税使四出为害,曩时关税所入岁四十余万,自为税使所夺,商贾不行,数年间减三之一,四方杂课亦如之。
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匮,而内供日繁。
岁增金花银二十万,宫帑日充羡。
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罢续增数,不许。
乞发内库银百万以济边储,忤旨切责。
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
帝亦不省。
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
帝以不当尽停。
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不报。
诏罢矿使,税亦稍减。
然辽东、云南、四川税使自若,吏民尤苦之。
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
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
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
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
先是,福王..将婚,进部帑二十七万,帝犹以为少,数遣中使趣之。
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
世卿以为辱国,疏.闻于朝,帝置不问。
世卿素励清操,当官尽职。
帝雅重之。
吏部缺尚书,尝使兼署,推举无所私。
李廷机辅政,世卿力推之。
廷臣遂疑世卿党比。
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御史苏为霖等先后劾之,世卿遂杜门乞去。
章复十余上,不报。
乘柴车径去。
廷臣以闻,帝亦不罪也。
家居七年卒。
(选自《明史·赵世卿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B.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C.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D.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解析】选A。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专题专项突破演练25文言文阅读综合模拟训练三

专题专项突破演练25 文言文阅读综合模拟训练(三)一、(2018·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
隆庆五年进士。
授南京兵部..主事。
张居正当国。
世卿奏匡时五要。
居正欲重罪之。
吏部尚书王国光曰:“罪之适成其名,请为公任怨。
”遂出为楚府右长史。
迁户部右侍郎,督理仓场。
世卿饶心计。
凡所条奏,酌剂赢缩,军国赖焉。
进户部尚书。
时矿税使四出为害,曩时关税所入岁四十余万,自为税使所夺,商贾不行,数年间减三之一,四方杂课亦如之。
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匮,而内供日繁。
岁增金花银二十万,宫帑日充羡。
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罢续增数,不许。
乞发内库银百万以济边储,忤旨切责。
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
帝亦不省。
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
帝以不当尽停。
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不报。
诏罢矿使,税亦稍减。
然辽东、云南、四川税使自若,吏民尤苦之。
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
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
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
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
先是,福王..将婚,进部帑二十七万,帝犹以为少,数遣中使趣之。
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
世卿以为辱国,疏.闻于朝,帝置不问。
世卿素励清操,当官尽职。
帝雅重之。
吏部缺尚书,尝使兼署,推举无所私。
李廷机辅政,世卿力推之。
廷臣遂疑世卿党比。
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御史苏为霖等先后劾之,世卿遂杜门乞去。
章复十余上,不报。
乘柴车径去。
廷臣以闻,帝亦不罪也。
家居七年卒。
(选自《明史·赵世卿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B.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C.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D.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解析】选A。
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课时达标24翻译文言句子(二)(含解析)

翻译文言句子(二)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君姓张氏,名持,字久中,初名伯虎。
君为人深沉有大度,喜气节,重交游,一时所与之游者甚众。
凡君之与人交,喜穷尽其得失,其义足以正之,而其直未尝苟止也。
至其与众人接,尤温以庄,不妄与之言。
与之言,必随其材智所到,不病以其所不为。
故君之友皆惮其严,而喜其相与之尽。
众人之得君游者,亦皆喜爱而未尝有失其意者。
而陈惇者,与君交尤深也。
予尝视惇与君之相从,忧穷龃龉,无不共之,其中心岂有利然也?世之交友道废久矣,其有之,或非此也。
然则君之事,其有取于世教非邪?(节选自曾巩《张久中墓志铭》)(1)众人之得君游者,亦皆喜爱而未尝有失其意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予尝视惇与君之相从,忧穷龃龉,无不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与他交往的一般人,也都很喜欢他,从来没有失望的。
(2)我曾经观察陈惇和张君交往,无论仕途多么令人忧虑困窘不顺达,没有不共同面对的。
参考译文君姓张,名持,字久中,原名伯虎。
张君为人沉稳气量宽宏,讲究志气和节操,重视交际,一时间和他交往的人很多。
大凡张君与人相交,喜欢全部指出对方的得与失,张君的大义足够用来匡正别人,他的正直也从未随意停止。
至于他和一般人的交往,尤其温厚并且严肃,不随意和人说话。
和别人说话,张君一定会随着对方的才华智慧所达到的程度应对,不因为对方做不到的事情而诟病对方。
所以张君的友人都害怕他的严厉,但喜欢和他一起尽情交谈。
与他交往的一般人,也都很喜欢他,从来没有失望的。
而陈惇,与张君交往尤其深厚。
我曾经观察陈惇和张君交往,无论仕途多么令人忧虑困窘不顺达,没有不共同面对的,难道他们的心中有利益才会这样吗?世上的交友之道已经废弃很久了,如果还有的话,或许不会是这样。
既然这样,那么张君的行为,到底是不是从世间的教化中获取的呢?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专题跟踪训练19

一、专项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是时,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
又邀阍闼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
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惟有死耳!”遂击宦者。
有司执之以闻,帝黜宦人,赐农帛十匹,然宫市不废也。
谏臣交章列上,皆不纳,故建封请间为帝言之,帝颇顺听。
会诏书蠲民逋赋,帝问何如,答曰:“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选自《新唐书·张建封传》)(1)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宦官主持宫市,没有诏文验证,只要说是宫市,就没有人敢盘问,大致给的钱不抵原价的十分之一。
(2)残余拖欠的赋税日积月累,肯定没有办法再收回的,即使免除,老百姓也没有什么好处。
[参考译文]当时,宦官主持宫市,没有诏文验证,只要说是宫市,就没有人敢盘问,大致给的钱不抵原价的十分之一。
又要索取宫门进俸和脚力钱,甚至有满载货物来到市集结果空手而回的。
有农夫卖一驴车柴,宦官用数尺帛交换,又索要其他费用,并且赶驴入宫,农夫交出柴而不收帛,想赶紧离去,宦官不允许,农夫发怒道:“只有死路一条了。
”于是痛殴宦官。
有关部门拘捕了农夫上奏,皇帝罢免了宦官,赐给农夫十匹帛,然而宫市并没有废除。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真题体验亮剑高考7.1文言文整体阅读指导

文言文整体阅读指导真题体验·亮剑高考一、(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19分)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
举进士第一。
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
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
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
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归报,神宗善之。
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
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
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
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
”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
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颍昌府,移大名。
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
政和初,卒,年七十五。
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解析】选D。
专题24专题复习之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七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鉴赏(原卷版)

专题24:专题复习之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分)(2023广东揭阳·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盖①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②,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
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不然,则徒劳费。
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⑥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⑥尔所生⑦!”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选自朱熹《与长子受之》)【注释】①盖:如果。
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
①汩:扰乱。
①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
①乡党:乡里、家乡的人。
①无忝:不要辱没。
①所生:生身父母。
1.(2分)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千里从.师(2)力改故.习2.(2分)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3.(4分)文中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6分)(2020广东清远·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陆元方卖宅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4.(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不.尔,是欺之也/心不.在焉B.买者求.见/精益求.精C.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D.是欺之.也/友人惭,下车引之.5.(2分)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6.(4分)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谈谈你的看法。
(8分)(2023秋·山东泰安·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文言文阅读考点分解思维建模教师用书【附解析】

第二节考点分解思维建模——洞悉高频考点,快速强技提能考点一文言实词(对应学生用书第73页)《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考查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主要包括《新课程标准》上所列举的120个实词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
“在文中”即指文中的具体语境。
实词往往是多义的,只有在具体语境的限制下,实词的意义才是确定的、具体的、有着特定内涵的。
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考查点多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等。
Ⅰ文言实词的5大命题点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可以通用的字。
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本字的假借,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假借为“背叛”的“背”;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颊毛”,假借为连词“而”。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C.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鸿门宴》)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C [A项,“受”通“授”,传授。
B项,“颁”通“斑”,花白。
C项,没有通假字。
D 项,“共”通“供”,供应。
]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
比如“兵”的字形表示“双手持斤”,本义为“士兵”,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兵器;士卒,军队;兵法;战争,战乱等等。
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的“兵”解释为“兵器”。
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其本义,各义项间有什么联系。
(1)蜀之鄙.( )有二僧。
(《为学》)(2)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专题专项突破演练21文言文阅读专项练内容的分

专题专项突破演练21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一、片段训练1.(2018·长沙模拟T12B项)曾几治政有道,执法不畏权贵。
他担任地方官时,奉行清净之道,人民安心;黄岩令犯法,曾几得知他是丞相的门客后,仍然严惩了他。
原文:桧死,起为浙西提刑、知台州,治尚清净,民安之。
黄岩令受贿为两吏所持,令械吏置狱,一夕皆死,几诘其罪。
或曰:“令,丞相沈该客也。
”治之益急。
对比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选项中“仍然严惩了他”理解错误,原文“治之益急”意思是“追究得更加急迫”。
译文:秦桧死后,起用为浙西提点刑狱、台州知州,政治奉行清净之道,人民安心。
黄岩县令接受贿赂被两名官吏要挟,县令用镣铐拘禁两名官吏关押在狱中,一个晚上都死了,曾几追问他的罪责。
有人说:“县令是丞相沈该的门客。
”曾几追究得更加急迫。
2.(2018·榆林模拟T12 C项)李星沅经验丰富。
在讨论“南漕改征折色”问题上,认为这一做法不妥,可能会导致官员贪污腐败,上下其手。
可惜皇上及众臣并未听从,依旧推行。
原文:星沅未第时,客陶澍幕中,为掌章奏。
又历官江南,习于盐、漕、河诸利弊。
时度支告匮,廷臣主南漕改征折色①,于北省采买。
星沅谓折多征收不易,折少采买不敷。
谷贱银贵,民间展转亏折。
且州县藉端浮勒,胥吏高下其手,防之皆难。
迭疏论列,折色之议遂寝。
(【注】①折色:旧时谓所征田粮折价征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
)对比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选项中“可惜皇上及众臣并未听从,依旧推行”错误。
据原文“迭疏论列,折色之议遂寝”可知,这件事最终废止不行,并没有继续推行。
译文:星沅没有中第时,寄居在陶澍幕府,掌管章奏(臣僚呈报皇帝的文书)。
又先后连任官职江南,熟悉盐、漕、河诸多利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专项突破演练24 文言文阅读综合模拟训练(二)一、(2018·潍坊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
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
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①以策干行在,不见用。
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
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
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
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隰州军事推官。
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
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
及居蜀,尤有善政。
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
老媪告其子不孝者,子诉贫不能养。
公取俸钱与之,曰:“用此为生以养。
”母子遂相慈孝。
人皆以公为仁恩。
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
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逢蒙之射而方朔之占,无一不中。
拜参知政事....。
公入谢,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矣。
”公益感激自励。
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
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
往往不可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
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我也。
”明道二年,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而拜乎?”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
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曰:“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遽曰:“其在衮冕也。
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
以疾告归其政。
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
”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
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
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赠兵部尚书。
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
今其状应法。
”乃谥曰“简肃”。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改动) 【注】①太师,薛奎父亲的赠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B.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C.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D.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解析】选C。
句中动词“挂”的宾语是“之”,“之”代指“伪蜀时中书印”,“西门”前省略了介词“于”,“以锦囊”是介宾短语,表示“挂”使用的工具,故不能在“锦囊”后停顿,据此可排除D项;“白”是动词,“报告、汇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看,门者报告的对象应是薛公,省略了,而不是“蜀人”,故应在“蜀人”前停顿,据此排除B项;“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中的两个“公”都指薛公,据此判断应在“所为”后停顿,据此排除A项,故选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古代对君主、尊长名字避开不直称叫讳,规矩是“讳名”不“讳姓”,即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前加“讳”字,以示尊重。
B.“进士”,是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考取后进入会试的读书人,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统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宋时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解析】选B。
“通过殿试考取后进入会试”错,“会试”与“殿试”互换位置,即“通过会试考取后进入殿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奎自其曾祖父三代都没有显达,而薛奎十余岁就能写文章了,因此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定他能光大门第;后来薛奎参与政事,辅佐皇上,终于成为宋朝的名臣。
B.薛奎为官有善政,任隰州军事推官,平反冤狱,挽救了四个被冤枉的人的性命;任莆田县令时,全部废除旧时王氏无名目的租税;到蜀地做官,更是有好的政治举措。
C.薛奎为人刚毅,坚守节操,不随便附和别人,参与政事之后,更加坚持原则,不受别人牵制。
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拜太庙,大臣们犹豫不决,薛公直谏,阻止了太后。
D.薛奎因病要求告老还乡,皇上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也不用处理政务;薛奎去世后,朝廷追封他为兵部尚书;太常根据他一生的功德,为他议定的谥号是“简肃”。
【解析】选D。
“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也不用处理政务”错误,应为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却让他像原来那样处理政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
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薛公的父亲看着他说道:“这个孩子一定会光大我家门第,我还要干什么呢?”于是不再从事其他产业,而致力于发放借贷来接济乡邻。
(2)薛公为人一向刚毅,坚守节操,不随便附和别人,参与政事之后,更加坚持原则,不受人牵制。
薛公想要约束天下,各类事务无论大小,全都按照一定准则来处理。
附【译文】简肃公名奎,字宿艺,姓薛,是绛州正平人。
自其曾祖父三代都没有显达,却因为薛公显贵了。
当初,太宗皇帝攻打并州,薛公的父亲凭着计谋前往太宗行营求见,未能被任用。
薛公十多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了,薛公的父亲看着他说道:“这个孩子一定会光大我家门第,我还要干什么呢?”于是不再从事其他产业,而致力于发放借贷来接济乡邻。
此后五十年,薛公开始辅佐当今天子参与政事,成为当世名臣,就像他父亲说的一样。
当初考进士时,薛公是州里第一名,但他把第一让给同乡人王严而名列第二,因此乡邻都称赞他。
淳化三年,第二次考试才中了第一,被授为隰州军事推官。
刚到任上,薛公提取本州案件中已裁定的文书,挽救了四个被冤枉的人的性命。
因为别人的推荐他被任命为大理寺丞、莆田知县,全部废除旧时王氏没有名目的租税,莆田人至今认为这是他的恩德。
等到他到蜀地做官,更有好的政治举措。
有个得到伪蜀时期中书官印的人,在夜里用锦囊装着官印挂在西门,守门的人把这件事汇报给薛公,跟着看热闹的蜀人数以万计,将要看薛公究竟怎么做。
薛公回头让主管官员把官印收藏起来,自己丝毫没有拿来看看的意思,老百姓于是作罢。
有个老妇人状告她的儿子不孝,儿子申诉自己因贫穷不能赡养老母。
薛公拿出自己的俸禄给那个人,说:“用这个去生活并赡养你的母亲吧。
”于是母子二人母慈子孝。
人们都认为薛公是个有仁义善施恩的人。
蜀地人喜欢动乱而又容易变化,薛公既能用不生事镇抚他们,又能顺应他们的风俗,悠闲快乐。
等到面对突发事件,揭穿隐藏未露的坏人,预先发现随情判决,就像逢蒙的射术和东方朔的占术,没有不说中的。
薛公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薛公入朝谢恩,皇上说:“先帝曾经说你可以任用,我现在用你了。
”薛公更加心存感激并勉励自己。
薛公为人一向刚毅,坚守节操,不随便附和别人,参与政事之后,更加坚持原则,不受人牵制。
薛公想要约束天下,各类事务无论大小,全都按照一定准则来处理。
但事情常常不合他的心意,他就回家躺在床上,唉声叹气感到惭愧,常常不吃饭。
家人笑他何必如此,薛公说:“我惭愧自己不如古人,又害怕后人讥笑我啊。
”明道二年,明肃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朝拜太庙,大臣们犹豫不决,不敢赞同也不敢反对,只有薛公争辩说:“太后如果一定要穿天子礼服拜见祖宗,怎么拜呢?”太后不能改变他的意见,为此只能改穿其他服装。
太后驾崩后,皇上召见群臣,哭泣着说:“太后患病不能说话,却还多次拉扯着她的衣服,好像要有所嘱托,会是什么呢?”薛公连忙说:“大概还是为天子礼服。
可是穿着它怎么可以去见先帝呢?”皇上恍然大悟,最终给她穿上太后的衣服安葬了。
薛公因为生病要求告老还乡。
天子说:“我不可以再多烦劳您了。
”于是下诏优待薛公,准许他不用上朝,却让他像原来那样处理政事。
在这一年当中,薛公多次告还,才得以回家。
景祐元年八月庚申日,薛公死于家中,享年六十八岁,朝廷追封他为兵部尚书。
太常商议说:“据谥号规则,坚持德行毫不懈怠的叫简,坚持自己的意见明于决断的叫肃。
现在薛公的情形符合这个规则。
”于是给薛公谥号叫“简肃”。
二、(2018·大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9分)欧阳玄,字原功。
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
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
”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
部使者行县,玄以诸生见,命赋梅花诗,立成十首,晚归,增至百首,见者骇异之。
年十四,益从宋故老习为词章,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
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
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延祐元年,诏设科取士,玄以《尚书》与贡。
明年,赐进士..出身,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
调太平路芜湖县尹。
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
豪右不法,虐其驱奴,玄断之从良。
贡赋徵发及时,民乐趋事,教化大行,飞蝗独不入境。
改武冈县尹。
县控制溪洞,蛮獠杂居,抚字稍乖,辄弄兵犯顺。
玄至逾月,赤水、太清两洞聚众相攻杀,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
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其地谕之。
至则死伤满道,战斗未已。
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獠人遂安。
召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
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
时当兵兴,玄领印摄院事,日直内廷,参决机务,凡远近调发,制诏书檄。
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
科目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
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裁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