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一轮练练题(12)(含解析)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民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第十二单元过关检测卷附答案解析

人民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第十二单元过关检测卷附答案解析

人民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第十二单元过关检测卷考时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广西百校联考)15世纪,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

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

下列对此说法认识正确的是()A.当时欧洲经济水平全球领先B.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C.经济发展推动西欧积极探索D.英国和荷兰是航海时代先驱2.(2018·乌鲁木齐一模)马克思认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人类社会历史经历了由“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这一“转变”始于() A.新航路的开辟B.工业革命的开展C.世界市场的形成D.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3.(2018·江苏扬州中学5月质检)《新全球史》载:“1500年以后,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文化间的碰撞比之前几百年间的更具破坏性……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

”这表明在新航路开辟后()A.欧洲的影响力逐步扩大B.跨文化互动才得以展开C.文化碰撞阻断跨洋交流D.欧洲维持世界力量平衡4.(2019·山东淄博实验中学诊断)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1555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8世纪初,原产自美洲的咖啡风靡欧洲。

据此可知() 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B.人类的横向交流取得重大进展C.新航路开辟催生欧洲新的生产方式D.世界的理性交往促进文明进步5.(2018·江苏常熟期末)“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征服和掠夺,非洲变为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这则材料旨在强调早期殖民扩张()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西方殖民者的野蛮行径C.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厄运D.使美洲贵金属丧失殆尽6.(2018·贵州适应性考试)对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存在不同的评价。

2020高考历史一轮练练题9含解析新人教版-精装版

2020高考历史一轮练练题9含解析新人教版-精装版

教学资料范本2020高考历史一轮练练题9含解析新人教版-精装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精选】20xx最新高考历史一轮练练题9含解析新人教版李仕才一、选择题1、下面是何怀宏《选举社会》中的“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表中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 扩大了统治基础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提高了官员素养D. 放宽了录取标准【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讲求门第,造成世家大族世代垄断政权的局面,寒门子弟无缘入仕;而隋唐以后,由于科举制的实行,使寒门子弟入仕的比例扩大,扩大了统治基础,缓解了社会矛盾,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材料中强调的是社会政治,因此排除C、D选项.B选项我们无法从材料中的数据直接得出.2、(湖北省孝感一中、应城一中等五校20xx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朝代农业措施西周休耕制战国“尽地力之教”秦汉“地可使肥,又可使棘”唐宋禁捕青蛙明清“桑基鱼塘”A. 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B. 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C.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D. 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答案】A【解析】表格“地可使肥,又可使棘”“桑基鱼塘”显示古代社会在农业精耕细作的基础上注重田地可持续发展,A正确;表格难以体现出政府之间控制农业,B错误;农产品商品化信息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土地集中不符合表格信息,D错误.3、1776年,乾隆帝谕曰:“明季诸人书集、词意抵触本朝者,如钱谦益等,均不能死节,妄肆狂狺(吹),自应查明毁弃.刘宗周、黄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优幹济,诸人所言,若(明政府)当时采用,败亡未必若彼其速,惟当改易字句,无庸销毁.”这体现出A. 经济发展瓦解传统伦理B. 清政府招抚明代知识分子C. 官府罗织罪名迫害文人D. 乾隆寓褒贬宣扬忠孝义礼【答案】D【解析】据材料“钱谦益等,均不能死节……自应查明毁弃.刘宗周、黄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优幹济……无庸销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对明朝诸人书集的不同处理政策,反映了他寓褒贬宣扬忠孝义礼的意图,故D正确;材料体现了对传统伦理的褒扬,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明朝诸人书集的不同处理政策,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清政府迫害文人,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不能死节……立朝守正……材优幹济”的含义,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忠孝义礼的道德伦理出发,即可分析得出统治者寓褒贬宣扬忠孝义礼的意图,进行正确判断.4、“自从1914年爆发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起了一个变化.”由材料可推知A. 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B.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渐成主流C.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D. 十月革命被中国资产阶级认可【答案】A【解析】1919年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从而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故答案为A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主革命是主流,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取得胜利,排除;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无产阶级起来开展斗争,排除D项.5、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部分年份农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下列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 传统农业大幅衰退B. 工业化的缓慢推进C. 战争导致人口减少D. 近代产业转移加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887~1936年农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虽然减少但仍然占有76%左右的比例并没有大幅衰退,不能得出传统农业大幅衰退故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在减少,说明一部分人口向其他产业在转移,可以推知工业化的缓慢推进,故B项正确.材料的就业人口比重不是人口总数,不能说明人口减少,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1887-1936五十年间农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仅仅下降4%,仍然高达76 %,说明第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要注意理解概念的内涵,如就业人口的比重在减少与传统农业大幅衰退、人口减少、近代产业转移并不能等同.6、梁启超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成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不敢自承,何则?感情所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这表明A. 亲历者的记述最为史家看重B. 历史记述不可避免夸大其词C. 谦虚谨慎是史学家必备品质D. 辨析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答案】D【解析】“感情所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说明梁启超是从感情角度对于《戊戌政变记》的记载,显然有不符合事实的记载,说明辨析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D正确;其他说法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二、非选择题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僚制度是维系君主权力运作的重要支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古之王者,设……二xx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纲纪其内;设方伯、州长、卒正、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尊卑有序,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此为政之体也.——司马光《上神宗之体要》材料二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朝廷用人,则一依选举考试之所得.故中国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仅可称之曰:“士人政府”.——钱穆《国史新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封建君主为了“纲纪其内”和“纲纪其外”,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了哪些制度?(2)据材料二,指出钱穆的主要观点并概括其主要论据.(不得照抄原文)(3)据上述材料,分析钱穆对于古代官僚制度认识的局限性.【答案】(1)纲纪其内: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设置军机处.(任答三点给3分)纲纪其外: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2)观点:中国自秦以后是“士人政府”.论据:君臣各掌其权,百官有职有权,君主不控制选官权.(3)局限:官僚的职权均来自君主;官僚的作用是君主权力的延伸;官僚对君主绝对臣服.【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古代君主专制强化措施围绕秦朝、唐朝、明朝和清朝回答;“纲纪其外”结合中央集权的措施从秦朝、汉朝和元朝措施回答.(3)依据材料中信息从“官僚的职权均来自君主、官僚的作用是君主权力的延伸以及官僚对君主绝对臣服.”的信息分析回答.。

2020高考历史一轮练练题(13)(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高考历史一轮练练题(13)(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练练题(13)(含解析)新人教版李仕才一、选择题1、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叙述的就是在清代定居在台湾的福建籍宗族回乡请祖先牌位的历史事实。

其实,这反映出的就是中国人浓郁的宗法情结,宗法情结是中国人们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只有稳定的时候台湾人才会回大陆来请祖先牌位,说明它们在台湾已经定居下来。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本末倒置,族谱的修订没有移民也会进行;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从材料中看出内地宗族全都整体开始迁移台湾;D选项说法与材料表达含义相反,既然能回乡请祖先牌位,说明交流没有受阻。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2、宋真宗咸平年间,朝廷申明禁约:“禁内外臣市官田宅(政府出让的公屋)。

”仁宗天圣七年,宋政府又出台政策:“诏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

”据此推断,宋政府力图A. 维护市场稳定B. 防止贫富分化C. 控制城市规模D. 变革政府职能【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禁内外臣市官田宅(政府出让的公屋)”,以及宋仁宗天圣七年政府出台的政策“诏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都表明政府通过对官员买卖房屋行为的干预,来维护市场稳定,故答案为A项。

B、C项不是政府采取这种措施的目的,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变革政府职能,排除D项。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

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有些选项也许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中反应不出来,不能选择。

2020高考历史培优人教版练习题:第12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历史培优人教版练习题:第12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Word版含解析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皖南八校高三联考)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与西方国家进行了多次交涉,承诺保证它们在中国的利益,甚至向英国保证不在上海地区用兵。

这反映出日本() A.希望西方国家配合作战B.充分利用了列强间矛盾C.大肆出卖中国国家利益D.企图从外交上孤立中国解析:选D。

从材料中日本对西方国家的承诺可知,此举会使日本获得西方国家的支持,避免西方国家干涉日本侵华,会使中国失去国际支援,故D项正确。

2.(2019·贵阳普通高中高三期末)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叮嘱丁汝昌“海军大队,必不远出,有警则兵船应全出口迎剿”;清廷也特谕丁汝昌应在威海、旅顺等处“来往梭巡,严行扼守,不得远离”。

这反映了()A.李鸿章具备一定近代海权思想B.晚清政府的海军战略思想落后C.丁汝昌固守“海岸守口主义”D.中日双方的海军实力对比悬殊解析:选B。

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避战自保”的思想,这反映了晚清政府的海军战略思想落后,故B项正确。

3.(2019·山西省45校联考)“战争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大清国原始制度被震撼,大中华汉民族为中心的一代有识者,毅然投身角逐乱世的政治舞台。

”上述材料中的“战争”指()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C。

根据材料“战争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大清国原始制度被震撼,大中华汉民族为中心的一代有识者,毅然投身角逐乱世的政治舞台”可以判断此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改变了亚洲传统的国际关系,日本地位上升,中国地位急剧下降,故C 项正确。

4.(2019·保定高三摸底)1896年,朝鲜正式照会清政府,从此正式成立朝鲜帝国,结束以前的朝贡藩属关系。

这能反映出()A.清政府主动放弃对朝鲜的控制B.日本侵略计划的失败C.朝鲜开始成为一个主权国家D.中国实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削弱解析:选D。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签订《马关条约》,被迫放弃对朝鲜的控制,故A项错误;日本实际上控制了朝鲜,其侵略计划得逞,故B项错误;朝鲜结束与清政府的朝贡藩属关系,但处在日本控制下,并不是一个主权国家,故C项错误;甲午战争后中国在日本的武力威胁下被迫放弃对朝鲜的控制,体现出中国实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削弱,故D项正确。

2020年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2020年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2020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文科)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共40小题,60分)1.《佐传•隐公四年》记载: 四年春季,卫国国君桓公之弟州吁杀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国君。

州吁不能安定卫国百姓,于是臣子石厚向石碏询问安定君位的办法。

石碏日:“王觐为可。

”由此可知A.卫国政局长期动荡B.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C.分封秩序仍然存在D.礼乐制度已经崩溃2.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秃”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

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3.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

这些规定()A.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B.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C.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D.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4.“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下列表述最接近这一思想内涵的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一生未悟诚明了,百行须知孝悌先C.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D.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5.“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A.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C.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6.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

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巫开始分离,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

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A.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实现脱离B.影响了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C.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D.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7.学者王亚南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第12讲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第12讲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

第12讲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课时作业·学以致用] 实战演练夯实基础一、选择题1.14、15世纪以来,英国农村中出现了圈地运动,新贵族力气逐步壮大;新航路开拓后,英国的海外贸易获得极大发展,商业资产阶级力气壮大。

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却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为此,他们( )A.发动“光荣革命”,获得政治权力B.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权力C.发动工业革命,提高经济地位D.进行议会改革,更多参与政治解析:依据所学,新贵族和商业资产阶级,发动了“光荣革命”,议会的权力大增,通过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国王权力的法案,获得政治权力,故A项正确;1714年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结束,1721年建立责任制内阁,故B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爆发于1765年,故C项错误;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故D项错误。

答案:A2.英国先贤们留下了良好的制度传统。

许久以来,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得了上风,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

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

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 )A.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B.使国王丢失国家元首的地位C.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D.保证了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解析:据材料“而议会……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可以得出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故A 项正确;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B项解除;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C项解除;D项表述中的“全体公民”不妥,英国的民主政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故D项解除。

答案:A3.一位英国历史学家曾总结道:古老的英国政体属于有限君主制类型,国王的权力虽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

这些原则如此古老又如此有效,产生出我们现代生活于其中的事物秩序。

该历史学家旨在说明英国政治( )A.在历史传统中创新B.国王的权力不断减弱C.保留了贵族和君主D.首创了近代议会制度解析:材料中讲解并描述了古老的英国属于有限君主制,国王权力受到限制,这些古老的原则又产生出现代生活的秩序,因此说明白英国政治在历史传统中创新,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学题(10)(含解析)新人教版-精装版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学题(10)(含解析)新人教版-精装版

教学资料范本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学题(10)(含解析)新人教版-精装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精选】20xx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学题(10)(含解析)新人教版李仕才一、选择题1、(20xx·重庆一模,25)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B.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儿子依据汉律,应论死罪,但儿子出于孝心应当无罪免刑,再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儒学推崇伦理道德,故A项正确;材料中审判先是依据汉律,但最终判决依据孝心,可知汉代审判有依据标准,不能说是混乱,故B项错误;“唯一”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司法审判的依据,并不能全面反映孝治天下,故D项错误.7.自战国至西汉时期,两种思潮历经盛衰方向相反的变化.这两种思潮是指( )A.法家与道家B.法家与儒家C.墨家与兵家D.黄老与儒家答案B解析汉武帝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建议,道家的发展暂时受到压制,不符合材料要求,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运用法治加强中央集权,被秦采纳深受推崇,汉武帝执政后,一改前朝“无为而治”的治国思路,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成为封建官方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墨家“兼爱”“非攻”等思想主张难以被统治阶级认可,故C项错误;黄老学说在西汉前期作为政府执政指导思想而盛极一时,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定,故D项错误.2、(20xx·宁夏银川一中二模,24)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权往往默许或公开承认宗族的司法权,宗族具有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权,族人不得不经宗族径自向官府投诉.这说明了( )A.宗族是司法审判的第一审级B.宗族内部司法等级严密C.宗族司法高于国家地方司法D.宗族审判效率高于国家答案A解析从材料“宗族具有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权,族人不得不经宗族径自向官府投诉”得出宗族是司法审判的第一审级,故A项正确.3、(20xx·珠海一模,26)明成祖时,徽商……或以捐纳的方式,谋取“功名”虚衔,以保护子孙后裔科举“光宗耀祖”.清雍正时,废除贸易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这说明( )A.富商大贾难成革新的力量B.功名是富商大贾的最终目的C.海禁松弛仍有诸多的限制D.重农抑商的观念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清朝废除贸易禁令的规定能体现出海禁松弛仍有限制,但明代徽商谋求功名的行为与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受重视和保护,是重农抑商观念的体现,故D项正确.4、(20xx·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30)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B.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C.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答案C解析袁世凯最终能够篡夺辛亥革命果实,与两个“临时”并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这也绝非是“本质体现”,故A项错误;两个“临时”与孙中山的个人品质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故B项错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这一时期已然认识到,民主共和之路并非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两个“临时”正是其不懈探索精神的集中体现,故C项正确;有无“临时”两字与中华民国政权是否获取人民支持同样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5、(20xx·淮北一模,7)孙中山在分析太平天国何以失败时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提出要实行(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新三民主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失败是因为争做皇帝,没有解决权力的分配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只有通过实行民权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方式,故B项正确.6、(20xx·乐山二模,31)1984年11月4日,《深圳特区报》头条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经上级批准,从11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这一政策( )A.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B.结束了深圳的计划体制C.表明简政放权的开始D.发挥了市场的基础作用答案A解析材料“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只是取消票证制度,不能说明计划体制结束,故B项错误;经济特区的设置表明已经实行了简政放权,故C项错误;1984年还没有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国家计划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7、(20xx·黑龙江哈三中四模,33)“受到新教冲击,天主教岌岌可危,面对强大的冲击波,天主教几乎要崩溃.这时,天主教开始进行自我更新,这叫‘反宗教改革’.”这客观上导致( )A.天主教统治地位动摇B.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C.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D.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答案B解析反宗教改革是由天主教会推动的,是为了巩固天主教的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重要举措之一是扩大海外传教,明末清初,利玛窦、南怀仁、徐日升等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欧洲的数学、地理学、天文学等知识,也带来了欧洲的音乐,他们同时把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带回欧洲,中西文化交流加强,故B 项正确;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8、(20xx·丹东一模,34)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时,增加到70多个,1931年,已增加到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约占50% .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 ) A.尝试打破原有的经济体制B.抓住契机为工业化服务C.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D.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答案B解析材料中并没有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提及,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不难得知,苏联利用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契机大量进口其先进的机器和设备,极大地促进了本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飞,故B项正确;大量进口西方的机器设备并不意味着苏联已经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故C项错误;“(苏联)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这属于明显的史实谬误,故D项错误.9、(20xx·石家庄二模,35)下图是20世纪70年代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幅漫画.其表明( )A.经济全球化进程由此搁浅B.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C.美国依然主导着世界经济D.世界经济开始体系化、制度化答案C解析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二战后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着欧共体、日本、不结盟国家的兴起,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受到了削弱,但并未丧失,故B项错误;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当今的国际局势依然是“一超多强”,世界经济依然由美国主导,故C项正确;世界经济开始体系化、制度化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完成时,而图片内容说的是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瓦解,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10、(20xx·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一,24)20xx年10月,西班牙《起义报》在《新的“世界体系”》一文中指出:“虽然西方传统大国(美国、英国和法国)仍自认为代表着‘国际社会’,但‘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已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这实际上反映了( )A.国际政治新格局已经建立B.国际重心转向金砖国家C.国际政治多极化发展加强D.南北国家间的冲突加剧答案C解析目前国际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还未形成国际政治新格局,故A项错误;“‘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已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不能代表国际重心的转移,故B项错误;材料“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反映国际政治多极化发展加强,故C项正确;“金砖国家”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D项与此不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世界经济内在结构的外在表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一秩序的基础就是能够带来世界经济繁荣的所谓“全球自由经济体制”,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贸易,输出或接受跨国投资,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体系,这种经济体系又必须由新的国际权力结构加以保障.——岳建勇《全球时代的美国与中国》材料二美、日、西欧20世纪中叶以来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材料三几个世纪以来,世界的经济中心随着世界各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也在变动着,二战后,世界经济重心正从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亚太地区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它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打破了二、三百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一向以大西洋沿岸为中心的格局,2l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亚洲新势力——2030:世界经济重心转移》请回答: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国际力量对比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的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答案观点:国际力量对比决定、推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论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确立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相对衰落,西欧和日本崛起,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欧盟、日本、中国等经济体的发展和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加强.解析理解透彻观点,阐述逻辑严密,文字表述清楚,做到史论结合.。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四部分第十二单元单元过关检测Word版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四部分第十二单元单元过关检测Word版含解析

单元过关检测 (十二 )考:40 分分: 100 分一、(本大共12 小,每小 5 分,共60 分)1. (2019 ·广西百校考 )15 世,洋航行意味着冒:他没法正确量度,木制船壳没法抵挡船蛆的侵,的食品不适于期航行,船上的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

但是,受利益与政治利益的两重使,些人所行的探究极大地展了已知世界的范。

以下此法正确的选项是() A.当欧洲水平全世界先B.推了文复运的睁开C.展推西欧极探究D.英国和荷是航海代先答案C分析西欧的外殖民探究,是成立在利益的基之上的,是商品展的果,故 C 正确。

当欧洲的水平其实不是全世界先,故 A ;文复运开始于14 世,不符,故 B ;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新航路的开辟者,故 D 。

2.(2018 · 木一模 )克思:“世界史不是去向来存在的:作世界史的史是果。

”人社会史了由“ 史向世界史的”。

一“ ”始于 ()A .新航路的开辟B.工革命的睁开C.世界市的形成D.世界殖民系统确实立答案A分析克思新航路的开辟推了人史走向世界史,推世界走向一个整体,故 A 正确。

工革命推本主世界市初步形成,故 B ;第二次工革命达成推世界市最形成,故 C ; 19 世中期世界殖民系统确定,故 D 。

3. (2018 ·江州中学 5 月 )《新全世界史》:“ 1500 年此后,跨文化互在更大的地理范内睁开,文化的碰撞比以前几百年的更具损坏性⋯⋯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了世界力量的均衡。

” 表示在新航路开辟后()A .欧洲的影响力逐渐大B.跨文化互才得以睁开C.文化碰撞阻断跨洋沟通D.欧洲持世界力量均衡答案A分析资猜中“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了世界力量的均衡影响力在逐渐大,在世界力量中据有足重的地位,故A”表示,欧洲的正确。

“文化互动才得以睁开”与资猜中“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睁开”不符,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是推进而非阻断跨洋沟通,与资猜中“ 1500 年此后,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睁开”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资猜中“决定性地改变了” 不符,故清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练练题(12)(含解析)新人教版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湖南省××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读《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示意图》,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连年战乱是黄河流域人口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
B. 经济发展使得千年间人口总量一直不断的增长
C. 750年人口总量相对较低主要是安史之乱影响
D. 经济重心南移与长江流域人口的增长相辅相成
【答案】D
2、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影响
3、(2017·北京西城高三期末)下列文物或老物件见证了历史变迁,其逻辑关系对应
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4、《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资料丛编)载,1937年8月26日,海关总税务司F.W.Maze 致国府行政院长孔祥熙电:“应付日(本)庚(子赔)教及善后结款,为保持海关完整、维护税收计,仍应暂予照付,以全债信而免纠纷。

”27日孔祥熙回电:“宥电悉。

月款可照议暂付。

”由此可见
A. 国民党军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B. 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C. 列强积极在中日间和平斡旋
D. 国民政府力避涉日外交纷争
【答案】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信息是“1937年8月26日”“仍应暂予照付,以全债信而免纠纷”“有电悉,月款可照议暂付。

”结合抗日战争的知识分析解答。

5、1884年《点石斋画报》,它描绘了当时上海妇女打落袋的情况。

从中不能反映的信息是
A. 近代上海多新闻,中西文化汇申城
B. 三寸金莲爱娱乐,挥杆击球来健身
C. 明眸皓腕携幼儿,发髻宽袖显身份
D. 巾帼解放新主张,民主科学风气开
【答案】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信息,抓住“1884年上海妇女打落袋”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排除“民主科学”的选项。

6、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全面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代表作,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被直接吸收、借鉴进来。

这是因为
A. 新三民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
B.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C. 全面评价孙中山历史地位的需要
D. 新三民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不直接从事引进西学的工作,而是努力创造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文化。

在甲午战后,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比,力量还太弱小,它在政治上虽然有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愿望和要求,却不敢也不能够同封建制度彻底决裂,康梁“新学”主要不是他们自己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独立创造出来,而是从西方引进来的,他们的认识还十分肤浅,因此不能不通过传统文化来为外来文化找到民族化的表达形式。

在60--90年代,中国社会西学传播的水平还比较低,输入的主要是“两艺”,而很少“西政”,以致“盖当时之人,绝不承认欧美人除能制造……能操练之外,更有其他学问”。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1918年,陈独秀指出: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明,虽然已胜过中国文明,不输入欧洲文化,固有的文明能保民族竟存于20世纪吗? 在共和政体之下,提倡保存“国是”,当作何解? 陈独秀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中还断然主张:“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摘编自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梁“新学”有何特点并说明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康梁相比陈独秀对中西文化态度有何新变化,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1)特点:中学与西学结合。

成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西学不断传入中国;中国社会对西方政治学说认识有限;保守观念依然浓厚;宣传维新思想的策略。

(2)变化: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评价:积极方面,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利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社会思想解放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消极方面,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也不利于有效吸收利用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态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新文化运动影响从积极和消极角度归纳回答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