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的教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一、教学内容1. 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2. 让学生了解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能够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
3.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能够运用内能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的微观机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夏天饮料杯口出现的雾气,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现象。
2. 知识讲解:讲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内能的概念。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些与分子热运动和内能相关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做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定义:分子无规则的运动特点:速度与温度有关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引力:分子间的吸引作用斥力:分子间的排斥作用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4. 内能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内能与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七、作业设计1. 题目:解释下列现象:a. 冬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时,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窗户上形成雾气。
b. 夏天,将冰块放入饮料中,饮料会慢慢冷却。
2. 答案:a. 冬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子的热运动剧烈程度较高,遇到较冷的窗户玻璃时,水蒸气分子的动能减小,分子间的引力作用使水蒸气凝结成雾气。
《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学历案-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内能》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是《内能》。
内能是初中物理热学部分的基础知识,是理解热量传递、温度变化等物理现象的重要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改变内能的方式。
二、学习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掌握温度与内能的关系,理解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的原理。
3. 了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能举例说明。
4.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并描述物质吸热和放热过程中内能的变化。
三、评价任务1. 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价学生对温度与内能关系的掌握情况。
3. 通过实验报告和实验表现,评价学生观察和描述物质吸热和放热过程中内能变化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过的机械能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进而引出内能的概念。
2. 讲解内能概念: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内能的概念,强调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3. 探讨温度与内能的关系:通过实验演示和理论分析,让学生理解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升高时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加剧,内能增加。
4. 学习改变内能的方式:介绍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通过实例说明这两种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5.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描述物质吸热和放热过程中内能的变化。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内能的概念、温度与内能的关系以及改变内能的方式。
五、检测与作业1. 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及温度与内能关系的掌握情况。
2. 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3. 布置适量作业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学后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及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教师:授课班级:课节1课时课题13.1分子热运动课型新课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学方法实验、讲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彩缤纷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分子的热运动.教学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教学器材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空瓶、铅圆柱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
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这一古老课题,很早就有过种种猜测,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气”,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火”。
公元前5世纪墨子提出的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的,不可入的,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
此后经过近2000年的探索,直到17世纪末,才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二、进行新课(1)分子和分子运动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
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
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
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13.2内能_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13.2内能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
具体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内能的计算公式:E = 1/2mv^2 + 1/2kT,其中m为物体质量,v为物体速度,k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物体温度。
4.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5. 内能与物体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难点:内能与物体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物模型。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搓手取暖的原理。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计算公式。
3. 关系探讨:探讨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有关内能的问题,如烧水、做饭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内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杯热水的内能。
6. 知识拓展:介绍内能与焓、熵等概念的联系。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内能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的计算公式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4. 内能与物体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杯热水的内能。
答案:假设热水温度为100℃,质量为0.5kg,根据内能计算公式E = 1/2mv^2 + 1/2kT,可得内能E = 1/2 0.5 (400)^2 + 1/21.38 10^23 373 = 1250J。
2. 题目:解释为什么冬天搓手会感到暖和。
答案:冬天搓手时,双手摩擦产生热量,使手的温度升高,从而增加手的内能。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学生能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生在进行实验和观察时,能够认真记录数据,尊重实验事实。
-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能够严谨求实,遵循逻辑推理,避免主观臆断。
3.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
2.学生总结: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对内能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情感升华:教师强调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4.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能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能够知道内能是物体分子间作用力的表现形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
-学生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物体内能的变化导致温度升高或降低。
2.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内能的影响因素,能进行简单的内能计算。
1.完成课本第十三章第2节后的练习题,重点关注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要求运用控制变量法,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
3.观察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如烧水、取暖等,分析其属于哪种热传递方式,并简要说明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小论文: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内能的本质,并将内能的概念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际物体现象相结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内能的教学案(超详细,经典!!!)

第十三章内能复习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2)初步认识物体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3)了解内能的含义,能简单表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4)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能说出典型的事例;(5)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会解释生活中、自然界与比热容有关的一些现象;(6)了解比热容的意义,知道比热容的单位,认识到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之一;(7)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2、过程方法(1)观察有关扩散现象的演示,对现象做出解释,会解释简单的热现象;(2)通过与机械能的对比,知道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一种能量;(3) 讨论改变物体内能的各种方法,观察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现象;(4)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的差异,讨论比热容与人类生活联系的实例;(5) 通过相关习题的研究与分析,掌握Q吸= cm(t – t0)和Q放= cm(t0 – t)。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中的热现象,乐于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对生生活中的现象做出解释。
对宏观现象的微观机理有探究的兴趣;(2)关心生活中的各种内能现象,具有了解物质的宏观热现象跟其微观运动关系的兴趣和热情;(3)关心生活中的各种内能现象,关注热传递现象跟人类社会的联系;(4)关心自然界和生活中与比热容有关的现象,通过对热污染知识的学习,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2)内能的概念,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3)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热量的概念引出;(4)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利用比热容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现象。
2、难点(1)能识别扩散现象,理解分子间斥力与引力的关系;(2)理解内能的定义,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3)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热量的概念引出;(4)掌握热量公式中的每个字母的含义,会利用热量公式进行计算。
三、知识点梳理与典型例题第一节分子热运动知识点1 物质的组成1、物质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得分子、原子构成的。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2节+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3.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与内能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冬天要穿保暖衣、夏天要戴太阳帽等。( Nhomakorabea)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如温度、质量、状态等。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计算方法和转移途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探讨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提高思维能力。
3.采用模型建构、合作交流等方法,深入理解内能的转移和转化,提升创新能力。
4.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内能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治学的态度,提高自信心。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2节+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2节“内能”,内能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内能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例来具体感受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比较冬天和夏天感觉的不同,让学生感受内能的存在和变化;通过比较冰块和热水的温度差异,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计算方法及转移转化等。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教案一. 教材分析《内能》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物理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通过对内能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为后续学习热力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物体运动、力、声、光、电等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等内容还需通过实例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包括做功和热传递。
3.让学生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明确内能是物体的一种能量形式,而机械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和速度而具有的能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动手实验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内能的概念及内能的改变方式。
2.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问题引导、实例分析、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冷水、玻璃棒等。
3.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引入:冬天用热水取暖,热水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冷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提问:这是怎样的一种能量转移?这种能量与物体的温度有什么关系?2. 呈现(10分钟)呈现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接着介绍内能的单位、测量工具等。
3. 操练(10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用温度计测量热水和冷水的温度,观察温度变化。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内能的变化。
4. 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如:烧水时,水温升高,内能增加;用手摩擦物体,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内能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2)初步认识物体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3)了解内能的含义,能简单表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4)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能说出典型的事例;(5)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会解释生活中、自然界与比热容有关的一些现象;(6)了解比热容的意义,知道比热容的单位,认识到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之一;(7)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2、过程方法(1)观察有关扩散现象的演示,对现象做出解释,会解释简单的热现象;(2)通过与机械能的对比,知道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一种能量;(3) 讨论改变物体内能的各种方法,观察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现象;(4)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的差异,讨论比热容与人类生活联系的实例;(5) 通过相关习题的研究与分析,掌握Q吸= cm(t – t0)和Q放= cm(t0 – t)。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中的热现象,乐于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对生生活中的现象做出解释。
对宏观现象的微观机理有探究的兴趣;(2)关心生活中的各种内能现象,具有了解物质的宏观热现象跟其微观运动关系的兴趣和热情;(3)关心生活中的各种内能现象,关注热传递现象跟人类社会的联系;(4)关心自然界和生活中与比热容有关的现象,通过对热污染知识的学习,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2)内能的概念,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3)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热量的概念引出;(4)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利用比热容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现象。
2、难点(1)能识别扩散现象,理解分子间斥力与引力的关系;(2)理解内能的定义,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3)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热量的概念引出;(4)掌握热量公式中的每个字母的含义,会利用热量公式进行计算。
三、知识点梳理与典型例题第一节分子热运动知识点1 物质的组成1、分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是 10-10米。
2、原子及其结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的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绕核运动。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质子和中子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例1】将以下物体根据尺度的大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①地球②银河系③太阳系④原子⑤原子核⑥分子⑦电子⑧树木⑨铅笔知识点2 分子热运动事例:a、打开香水瓶,满屋飘香b、汤锅放一勺盐,整锅都有咸味c、煤炭堆放在石灰墙傍边几年后,石灰墙变黑d、二氧化氮能够进入上面的瓶子e、硫酸铜和水融合一、扩散现象1、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注意:①不同物质一定要相互接触才能发生扩散现象。
也就是说固体、液体、气体都可扩散,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②扩散现象不局限于同一状态,不同状态的物质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例如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2、说明:①分子之间有间隙。
②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例2】下列事例中,属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秋风吹拂,树叶纷纷落下B.在箱子里放几块樟脑丸,过些日子一开箱,就能闻到樟脑的气味C.繁华的街道上车水马龙,很热闹D.室内扫地时,在阳光照射下,看见的飞扬的灰尘思路点拨:必须理解好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因此看得见的都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肉眼能直接看见的运动都不是分子运动,如扫地时的灰尘.3、影响因素:温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现象越明显。
【例3】劣质的板材、涂料、胶粘剂等材料含有较多的甲醛、苯、二甲苯等有毒有机物,用来装修房屋,会造成室内环境污染,这是因为有毒有机物向室内空气慢慢________。
这种现象在夏天特别严重,因为________越高,______________越剧烈。
注意:任何温度下,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只是运动速度不同。
二、分子热运动一切物质都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分子热运动就越剧烈;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
结论: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知识点3 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作用力的宏观表现(1)分子间存在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有一定的体积.(2)分子间存在斥力,使得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2、特点(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2)分子间距离很小时,斥力大于引力,作用力呈现排斥作用.(3)分子间距离稍大时,斥力小于引力,作用力呈现吸引作用.(4)分子间距离很远时,作用力很微弱,可忽略不计.3、分子之间的距离:f气体>f液体>f固体,所以,气体具有流动性,容易被压缩;液体较难被压缩,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固体不容易被压缩和拉伸,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分子动理论1.物质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2.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热运动3.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总结:下表归纳了固、液、气三态物质宏观和微观的特性,请完成这个表格。
【课后习题】1、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桂花开时,在远处也能闻到它的味道,这些都是________现象.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__________的运动,温度越________,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_ ,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_。
4、下列现象中,可以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的是( )A.气体会无限的扩散B.铁棒被折断后很难再合到一起C.固体和液体都很难被压缩D.气体容易被压缩思路点拨:该题要从对扩散、分子无规则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的理解中着手解答.值得注意的是,分子间的作用力发生在小距离上,距离大于分子直径 10 倍时,分子间作用力可忽略不计.5、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下测力计的读数。
如图24-2所示,让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发现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大,其原因是玻璃板与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 ) A.摩擦力 B.分子引力 C.分子斥力 D.大气压力第二节内能知识点1 内能分子动能:物质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温度越高,运动越快,动能越大。
分子势能:由于分子间具有一定距离,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因而分子具有势能。
1、内能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理解: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即内能是物体的内能,不是分子的内能。
2、因为内能是由于分子的热运动的总和,所以内能也常叫做热能,单位是焦耳(J)。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内能可以发生变化,表现方式有:温度改变和状态改变两种。
3、影响因素:质量、温度、材料及状态等.(1)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无论温度高低.(任何温度下物体的内能都不为零) 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小。
(2)温度不变时,状态改变,内能也会改变。
例如:(1)水结冰时,质量不变,温度不变,状态发生改变,放出热量,导致内能减小.(2)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但状态发生改变,导致内能增大.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动能和势能(微观)有关,机械能与整个物体运动的速度和位置(宏观)有关.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例1】回答下列问题:1、运动的分子具有________能.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动能越________ .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还具有________.2、物体________ 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________.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3、北方冬天零下 30 ℃的冰具不具有内能?________.【例2】关于内能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0 ℃物体的内能为零B.温度低的物体的内能比温度高的物体的内能少C.物体温度降低时其内能一定减少D.运动物体的内能一定比静止物体的内能大思路点拨:要抓住内能的几个特点:任何物体任何状态都具有内能,其大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体积和状态有关;温度并不表示物体内能的多少,但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其内能一定增大;物体的内能与其宏观运动状态无关.知识点2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热传递和做功1、热传递:定义: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注意:①热传递的实质: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②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③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④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2、做功:(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如:钻木取火(机械能转化为内能).(2)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如:压缩的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内能,即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例3】回答下列问题: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2.冬天手冷时,我们经常将两只手相互搓搓使手暖和,这是利用__________的方式使手的内能增加;也可以用“暖手宝”焐手,这是利用__________的方式增加手的内能.3.下列方法中,利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钻木取火B.用“搓手”的方法取暖C.用热水袋取暖D.反复弯折铁丝使其发热【例4】下列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两手相互摩擦,手发热B.用火炉烧水,水的温度升高C.用锯锯木头,锯条发热D.用砂轮磨菜刀,菜刀温度升高思路点拨:温度不同的两物体相互接触后,内能改变,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例5】改变内能有不同的方式,如图24-3甲所示是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当迅速压下活塞时,可看见筒内棉花燃烧起来,这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使玻璃筒内的空气________增加,温度升高,达到乙醚的着火点,使棉花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