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知识点全面总结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X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内能知识汇总笔记

人教版202X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内能知识汇总笔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教版202X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
内能知识汇总笔记
《人教版202X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内能》是初中物理课程的一部分,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内能的概念、性质和变化等知识。

1. 内能的概念:
- 内能是物体分子、原子和离子之间相互作用能量的总和,用符号U表示。

- 内能与物体的温度、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无关。

- 内能是宏观物体微观粒子热运动的结果。

2. 内能变化:
- 内能的增加和减少是由于能量的转移和转换导致的。

- 内能增加的方式有热传递、功和物态变化等。

- 内能的增加导致物体的温度升高,减少导致温度降低。

3. 内能的性质:
- 内能是宏观物体的宏观属性,不能被完全测量。

- 内能是守恒的,即在一个孤立系统中,内能不会增加或减少,只会发生转移和转换。

- 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

4. 内能的计算:
- 内能的变化量可以通过ΔU=Q+W来计算,其中Q表示热量,W表示对外界所做的功。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内能的计算还可以利用ΔU=mcΔt,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Δt表示温度变化。

5. 内能与热容的关系:
- 内能的变化量等于热容与物体温度变化的乘积,即ΔU=CΔT,其中C 表示热容,ΔT表示温度变化。

以上是《人教版202X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内能》的知识汇总笔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知识点全面总结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知识点全面总结

13 内能13.1分子热运动知识点1、物质的结构(1)物质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得分子、原子构成的。

通常以10-10m 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分子数量巨大,例如,体积为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

(2)分子间有间隙知识点2、分子热运动(1)探究:物体的扩散实验气体扩散实验液体扩散实验固体扩散实验注意:将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硫酸铜溶液放在下面,密度小的空气和清水放在上面,目的是避免由于重力作用而对实验造成影响;(2)扩散现象①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②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③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不停地运动形成的,并不是在宏观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分子的运动是分子自身具有的特性,及外界的作用无关。

拓展:从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扩散速度可知,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剧烈,固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不剧烈,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在气体和固体之间。

(3)分子的热运动①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②温度越高,物质的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剧烈。

注意:任何温度下,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仅是运动速度不同而已。

不能错误的认为0℃以下的物质分子不会运动。

③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高。

④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及分子的热运动的比较。

知识点3、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类比法理解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关系方法技巧:分子间作用力不直观,我们不能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特点及弹簧拉伸或压缩时表现出的力的特点相似,两者加以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像这样的方法叫类比法。

(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现象①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现象有:很多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在荷叶上,两滴水靠近时可自动合并为一滴水;固体很难被拉断;两块底面磨平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结合在一起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 知识点总结及跟踪习题(无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 知识点总结及跟踪习题(无答案)

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知识要点突破1.物质的构成:物质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构成的。

分子很小,通常以 m为单位来度量。

2.扩散现象表明: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还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分子之间有。

3.分子的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

分子的热运动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物质的扩散越,分子运动越。

下表为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与分子的热运动的比较.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以下现象:①在荷叶上,两滴水靠近时可自动合并为一滴水;②固体很难被拉断;③两块底面磨平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分子间有。

④物体不能被压缩至无限小;⑤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体现分子间有。

5.物质三态的分子结构及宏观特征对比习题1.专家称感染病人咳嗽所产生的有大量病毒的飞沫,会使1m范围内的其他人吸入而被感染,一个飞沫的直径约为1x10−6m~5x10−6m,由此可判断飞沫(选填“是”或“不是”)分子。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B.大雾天,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小水珠组成的一个个水分子C.将一块铁锉成极细的铁粉,铁粉就是铁分子D.由于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用肉眼进行观察3.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A.空气流动形成风B.打扫室内卫生时,可以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C.冬天雪花飞舞D.将几粒粗盐放入盛有水的杯子中,过一段时间整杯水都变咸了4.把磨得很光滑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这是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

5.(双选)下列现象中,能用来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玉兰花开,闻到阵阵花香B.扫地时尘土飞扬C.两个干净的铅块粘在一起D.碟子中的酒精蒸发变少6.某同学要将水和硫酸铜溶液装入量筒中做“液体扩散”实验,已知水的密度小于硫酸铜溶液的密度,装好溶液后,处于量筒底部的液体应该是。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2节 《内能》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2节 《内能》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温度高的物体,但质
量小,内能不一定大
C.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
晶体熔化过程中, 质量、温度不变,
但吸热,故内能增
加且温度不升高
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10℃的冰既没有机械能,也没有内能 B.静止的汽车一定没有机械能,但有内能 C.在空中飘动的白云只有机械能,没有内能 D.静止的汽车可能没有机械能,但一定有内能
人教版 九年级 物理 上册
第十三章 内能
第2节 内能
炽热的岩浆
冰冷的积雪
自古以来,人们就在不断地寻找与热有关的某种 能量。
“热”是一种能量吗?它能做功吗?
2. 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 递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能判断物体内 能是否发生改变及内能改变的方式。
1. 知道内能的含义;知道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等 因素有关;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理解 热量的概念。
炙热的熔岩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然很低, 其中的水分子仍然做着热运动,所以也具有内能。
炽热的熔岩
冰冷的雨度 分子间距大小变化
宏观 质量大小 温度变化 体积大小变化
特别说明: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小,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反 过来,物体内能改变时,温度不一定改变。如:水结冰时,放热 但温度保持不变。
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一个物体“具有”“含 有”热量,应该说“吸收”或“放出”热量。
例 【多选】下列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的说法,正确 的是( AD ) A.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B.物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的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D.热传递过程中,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至低温物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物体单位质量的内能增加1摄氏度所需的热量,称为比热容。

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千克·摄氏度)。

2、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

一般来说,固体的比热容最小,液体次之,气体最大。

3、比热容与物体的内能有关。

内能增加1摄氏度所需的热量越大,比热容就越大。

4、比热容还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下比热容不同,如水的比热容在液态和固态下不同。

5、比热容还与温度有关。

通常情况下,比热容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在某些情况下,比热容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比热容是一个物质的固有属性,它表示在一定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与该物质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J/(kg·°C))。

比热容可以用公式c=Q/(m(t-t0))来计算,其中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t表示末温度,t0表示初始温度。

在比热容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为4.2×10J/(kg·℃)。

这意味着,当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J。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或放出同样热量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温度变化较小。

因此,水的比热容最大,对气候有调节作用。

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一般具有不同的比热容。

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而与质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温度无关。

一般情况下,固体的比热容比液体的小。

热量的计算公式为Q=cm△t=cm(t-t),其中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表示比热容,m表示物质的质量,△t表示变化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温度),t0表示初始温度,t表示末温度。

对于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当温度升高(或降低)相同的度数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更多。

因此,水的比热容最大,适合用作冷却剂或取暖剂。

人教版2023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人教版2023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人教版2023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单选题1、使用吸管能将牛奶“吸”入嘴中,以下“吸”的原理与此相同的是()A.电磁铁通电后“吸”引铁钉B.紧压塑料吸盘使之“吸”在瓷砖上C.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纸屑D.两个表面刮净的铅块紧压后“吸”在一起答案:B使用吸管能将牛奶“吸”入嘴中,“吸”是利用大气压;A.电磁铁通电后“吸”引铁钉是利用通电导线具有磁场,故A不符合题意;B.紧压塑料吸盘使之“吸”在瓷砖上,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故B符合题意;C.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纸屑是利用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故C不符合题意;D.两个表面刮净的铅块紧压后“吸”在一起是利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下列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①温度越高,蒸发越快;②酒精与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③液体很难被压缩;④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菌在活动;⑤化纤衣服很容易粘上灰尘A.①②③④B.③④⑤C.①②③D.①②③④⑤答案:C①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快,蒸发越快,故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②酒精与水混合后,由于分子间存在间隙,总体积变小,故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③液体难以被压缩,是因为分子有一定的体积和分子间存在斥力,故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④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菌在活动,细菌不是分子,故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⑤化纤衣服很容易粘上灰尘,这是静电现象,故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

综上所述: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有甲、乙两个温度和质量都相等的金属球,先将甲球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热平衡后水温降低了Δt。

然后,把甲球取出,再将乙球放入烧杯中,热平衡后水温又降低了Δt,则两种金属的比热容大小的关系是()A.c甲>c水B.c甲=c乙C.c甲>c乙D.c甲<c乙答案:D先后将甲乙两球投入到同一杯水中,水降低的温度相同,水放出的热量相同,由题知Q 吸=Q放不计热损失,甲乙两球吸收的热量相同,而乙球比甲球少升高了Δt,即乙球的末温低,由上述分析可知,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球,吸收相同的热量,乙球升高的温度少,所以乙球的比热容大,即c 甲<c乙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完整版)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知识点全面总结

(完整版)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知识点全面总结

13 内能13.1分子热运动知识点1、物质的结构(1)物质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得分子、原子构成的。

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分子数量巨大,例如,体积为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

(2)分子间有间隙知识点2、分子热运动(1)探究:物体的扩散实验气体扩散实验液体扩散实验固体扩散实验无色的空气与红棕色的二氧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五年后将他们切开,发现它们注意:将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硫酸铜溶液放在下面,密度小的空气和清水放在上面,目的是避免由于重力作用而对实验造成影响;(2)扩散现象①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②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③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不停地运动形成的,并不是在宏观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分子的运动是分子自身具有的特性,与外界的作用无关。

拓展:从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扩散速度可知,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剧烈,固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不剧烈,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在气体和固体之间。

(3)分子的热运动①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②温度越高,物质的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剧烈。

注意:任何温度下,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仅是运动速度不同而已。

不能错误的认为0℃以下的物质分子不会运动。

③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高。

知识点3、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方法技巧:分子间作用力不直观,我们不能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特点与弹簧拉伸或压缩时表现出的力的特点相似,两者加以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像这样的方法叫类比法。

(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现象①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现象有:很多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在荷叶上,两滴水靠近时可自动合并为一滴水;固体很难被拉断;两块底面磨平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结合在一起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复习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复习

第十三章
《内能》复习
(3)扩散现象 ①定义:由于分子运动,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 一种物质逐渐进入到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叫扩散。 间隙 ;b.分子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存在______ 在不停地做________ 无规则 运动。 [注意] 固、液、气三态间都可发生扩散,扩散速 度与温度有关。
第十三章
《内能》复习
类型五 物质的比热容
例 1 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物质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和放出的热量有关 B.物质的比热容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C.物质的比热容与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D.物质的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温度、质量都没 有关系
[解析]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 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 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 少、温度的高低、质量的大小都没有关系,与物质的种 类、状态有关。
《内能》复习
类型二 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
例 2 下列选项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A A.环境恶化尘土满天飞 B.炒菜时放盐使菜变咸 C.酒香不怕巷子深 D.教室里喷清新剂,香气四溢
[解析] 飘在空中的尘埃是固体小颗粒,比分子 要大得多,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尘土满天飞是固体 小颗粒做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故A符合题意。
第十三章
《内能》复习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温度 质量 材料 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 高 ,物体内能越大 温度越______
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 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 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 存在状态 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 能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内能13.1分子热运动知识点1、物质的结构(1)物质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得分子、原子构成的。

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分子数量巨大,例如,体积为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

(2)分子间有间隙知识点2、分子热运动(1)探究:物体的扩散实验气体扩散实验液体扩散实验固体扩散实验无色的空气与红棕色的二氧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五年后将他们切开,发现它们是避免由于重力作用而对实验造成影响;(2)扩散现象①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②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③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不停地运动形成的,并不是在宏观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分子的运动是分子自身具有的特性,与外界的作用无关。

拓展:从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扩散速度可知,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剧烈,固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不剧烈,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在气体和固体之间。

(3)分子的热运动①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②温度越高,物质的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剧烈。

注意:任何温度下,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仅是运动速度不同而已。

不能错误的认为0℃以下的物质分子不会运动。

③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高。

④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与分子的热运动的比较。

知识点3、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类比法理解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关系方法技巧:分子间作用力不直观,我们不能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特点与弹簧拉伸或压缩时表现出的力的特点相似,两者加以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像这样的方法叫类比法。

(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现象①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现象有:很多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在荷叶上,两滴水靠近时可自动合并为一滴水;固体很难被拉断;两块底面磨平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结合在一起等。

②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的现象有:物体不能被压缩到无限小,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③值得注意的是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作用范围是很小的,只有分子彼此靠得很近时才能产生,分子间的距离太大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甚至为零。

破镜难以重圆的原因。

④不同物质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也不一样。

(4)物质三态的分子结构及宏观特征对比(5)分子动理论的内容①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②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③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易误易混警示易误点:机械运动和分子的热运动易误点辨析:在分析实际事例时,易把宏观微小物体的机械运动和分子的热运动混为一谈。

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与外力作用下的机械运动是不同的。

(1)机械运动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可直接观察到,而分子的热运动是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直接用肉眼观察不到。

(2)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是自发产生的,并不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而机械运动则是在外力作用下的宏观物体的运动,在判断是机械运动还是分子的热运动时应特别注意区别用机械的方法(如搅拌),或因外力(重力、风力)使物体发生的宏观运动。

如风的形成是空气的有规则的运动,属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而不是分子的运动;打扫室内卫生时,灰尘在空气中飞舞是宏观物体(灰尘)在外力作用下的机械运动。

(3)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而机械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无关,但与所受外力有关。

13.2内能知识点1、内能(1)①分子动能: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同一切运动的物体一样,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

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动能。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②分子势能:由于分子之间存在类似弹簧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因而分子具有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③物体的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单位:焦耳(J),各种形式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2)从五个方面理解物体的内能①内能是指物体的内能,不是分子的内能,更不能说是个别分子和少数分子所具有的能量,而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共同具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②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根据分子动理论可知,一切物体中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都有分子力的作用,无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是何形状、温度是高是低都是如此。

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例如,50℃的水具有内能,0℃的水具有内能,-10℃的冰仍然具有内能,只是对于同样的水,温度降低时其内能减少了而已。

③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即不能准确知道一个物体的内能的具体数值。

④物体的内能可以发生改变,内能发生变化时,物体的表现方式有温度改变和物态改变两种。

⑤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而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

(4)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知识点2、物体内能的改变(1)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2)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3)热传递和做功的区别(4)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有两个:做功和热传递。

一个物体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做功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来实现,即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知识点3、热量(1)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用符号Q表示。

(2)单位:热量和功都可以用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所用的单位相同,功的单位是焦耳,热量的单位也是焦耳,内能的单位也是焦耳,符号是J。

(3)理解热量的概念应注意以下三点①热量是内能转移多少的量度,是一个过程量,可以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②物体放出了多少热量,内能就减少多少;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内能就增加多少。

但要注意,内能减少或增加并不只与放出或吸收热量有关,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③热量的多少与物体能量(内能)的多少、物体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

(4)温度、热量、内能是热学中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应正确理解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易混点:内能与机械能13.3比热容知识点1、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1)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本领探究①设计实验: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时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a、选取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让他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升高的温度,温度升高少的物质吸热本领强;b、选取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他们吸收热量的多少,吸收热量多的物质吸热本领强。

②实验器材及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实验器材: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烧杯、温度计、天平、停表、水、煤油等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a、用温度计测水和煤油的初温t0、末温t末;b、用天评测水和煤油的质量m;c、用停表记录加热时间t。

③实验记录表格④实验过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500g水和500g煤油,他们的初温都与室温相同,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

a、对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观察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b、让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记录并比较加热时间。

⑤分析论证:给质量、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是他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加热时间相同),煤油的温度升的比水高;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对水加热的时间更长一些,表明水与煤油的吸热本领不同。

⑥探究归纳: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实验说明不同种类的物质吸热的本领不同。

注意:(1)试验中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而非体积相同。

(2)电加热器要放在烧杯底部,以使整杯水或煤油受热均匀。

(3)温度计的玻璃泡高度适当,全部浸入液体中且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容器壁和电加热器。

(4)为了使探究结论具有普遍性,可以让几个小组选用不同的液体进行试验,这样可以减小实验中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意义。

方法技巧:(1)控制变量法:本实验中,控制了水和煤油的质量、吸收的热量相等,通过温度变化量不同,说明水和煤油的吸热本领不同;控制了水和煤油的质量、温度变化量相同,通过加热时间(吸收热量的多少)不同来说明水和煤油的吸热本领不同。

(2)转换法:电加热器每秒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通电时间越长,放出的热量越多。

不考虑热损失,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或煤油吸收,故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就转换成加热时间的长短。

知识点2、比热容(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2)物理意义: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而引入的一个物理量。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与它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相等,在数值上都等于它的比热容。

(3)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有时比热容单位也可写作J·(kg·℃)-1。

(4)五点透析比热容①比热容是物质自身的性质之一,它反映了不同物质吸、放热本领的强弱,比热容大的物质吸、放热本领强,比热容小的物质吸、放热本领弱。

②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如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其物理意义是: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③对于同一物质,比热容的数值还与物质的物态有关,在不同物态下,比热容是不同的。

如: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而冰的比热容是2.1×103J/(kg·℃).④物质的比热容不随物质的质量、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只要是相同的物质,在物态相同时,不论其形状、质量、温度高低、放置地点如何,比热容一般都相同。

⑤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物态相同)的比热容相同(5)观察下面“一些物质的比热容”表,可以发现:一些物质的比热容c/[J·(kg·℃)]①每种物质都有确定的比热容,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②常见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是 4.2×103J/(kg·℃)③水和冰的比热容不同,说明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物态有关。

④有个别的不同种物质(例如冰和煤油),其比热容相同。

⑤液态物质的比热容一般比固态物质的比热容大。

(6)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点在日常生产生活及调节温度中具有重要应用,其应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水的吸(放)热本领较大强,用水作为散热剂或冷却剂。

②水的温度难改变,对机器或生物体起保护作用。

由于水的比热容大,一定质量的水与其它相同质量的物质相比,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变化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