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及其影响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

浅谈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

浅谈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作者:宫占慧来源:《当代教育》2013年第03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内乱不断,外患频仍;专制横行,列强凌侮。

在民族危难和社会危机的催生下,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是中华民族自我意识走向自觉的理论升华,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克服民族自卑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

除了少数民族败类以外,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可以说是这种意义上的民族主义者。

一、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的含义和产生的背景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是指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观念逐渐形成的发展历程,是促使中华民族精神觉醒的社会思潮。

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是以中华民族为主语的新的社会思潮,是一种健全的民族主义。

它不能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等同,也不能用《辞海》中民族主义的解释来看待。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于鸦片战争时期。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迫使中国打开了国门。

为抗击侵略者,挽救国家和民族于危亡,中国人强烈地意识到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患难与共的共同体。

为此,孙中山先生把民族主义纳入三民主义的体系中,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进行反对殖民主义反封建主义的救国探索。

中国共产党人也多次申明鲜明的民族主义立场,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号召共产党人动员全民族一切生动力量。

为了克服抗战困难,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中采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其理论依据之一就是这种意义上的民族主义。

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正是在这种意义的民族主义指引下,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达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伟大目标,使全世界对中华民族刮目相看。

二、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的作用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对历史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它是中华民族精神觉醒的前提,并且它还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觉醒。

首先,近代民族主义促进了中国爱国精神的觉醒。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激起了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使国人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一个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弘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近代中国的国家主义思潮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国家的崛起。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国家主义兴起的背景近代中国的国家主义思潮在西方工业革命、列强入侵以及中国内部的社会动荡背景下逐渐兴起。

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持续遭受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屈辱,国家的独立和民族尊严受到强烈的挑战。

这使得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华文化的衰败和中国社会的软弱,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思想体系,来振兴国家、实现国家的富强。

二、国家主义思潮的思想基础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西方的启蒙思想、民族主义等思潮有着紧密的联系。

启蒙思想在18世纪兴起于欧洲,倡导理性、人权和法治等观念,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近代国家主义思潮。

民族主义则强调民族认同和民族团结,认为只有民族的团结和独立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这些思想的传入深深地触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弦,他们开始认识到中国国家的弱小和落后,追求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的理想。

三、国家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孙中山。

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提出了“兴中华,恢复民权,建设民国”,倡导了国家主义思想,号召民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孙中山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国共产党、国民党以及中国现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孙中山,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还有其他重要的代表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等。

他们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积极推动了国家主义思潮的发展和传播。

康有为强调“君权即国权”,提倡君主立宪和法治,主张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来振兴中国。

梁启超则强调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认为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四、国家主义思潮的影响与启示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启示。

首先,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为中国人民唤醒了民族意识和自豪感,推动了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浪潮,并最终取得了国家独立和解放。

浅析列宁的民族主义思想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浅析列宁的民族主义思想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浅析列宁的民族主义思想以及对中国的影响民族问题在多民族国家普遍存在,这一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与否。

作为民族问题的一种意识形态,民族主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于民族主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也对民族主义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本文试图阐述列宁的民族主义观点,并探讨他的这些观点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有哪些影响。

一、列宁的民族主义观(一)列宁眼中的民族主义近代民族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西欧和北美,出现于文本中则是在1844年,其基本含义是:对一个民族的忠诚和奉献,特别是指一种特定的民族意识,也就是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它民族更加优越。

当然,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会有对民族主义的不同定义,对此,革命导师列宁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产生深远影响。

列宁的民族主义观可以以十月革命为界分为两部分。

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宁认为民族主义始终是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

所谓民族主义,就是资产阶级处理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原则和政策,即煽动、驱使人民排斥、歧视以致压迫、掠夺其它民族,借以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谋取资产阶级的利益。

列宁明确反对这种民资主义。

后来,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直接过渡到战时共产主义的想法并没有能够在现实中获得成功,列宁认识到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漫长的时间,民族、国家还很落后,这一切促使列宁改变了他对民族主义原有的看法,他不再是笼统的认为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政策和借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而是将民族主义分开来。

首先,列宁指出:“必须把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把大民族的民族主义和小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

”为此,必须在原则上划清这样的界限:“在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反对压迫民族这一点上,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加以支持,而且比任何人更坚决,因为我们反对压迫是最大胆、最彻底的。

当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极力主张自己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时,我们就要反对,我们反对压迫民族的特权和暴力,同时丝毫也不容被压迫民族谋求特权。

试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起源

试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7卷第4期2007年12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 17No 14Dec.2007 文章编号:1673-0453(2007)04-0001-04试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起源张学玲,孙 云(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江苏镇江212003)摘 要: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内因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民族危机、传统华夷民族思想的衰落;外因是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理论、进化论的传播。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有其独特的内涵。

关键词: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起源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按照西方民族主义的概念,在19世纪以前中国并无民族主义的思想。

但是,中国在上古时代就形成了以华夏为中心的多民族国家,并且作为国家主体的华夏民族也有自己的民族观念,即“华夷之辨”的思想。

这是华夏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我体认的结果。

这种民族思想非常强烈,贯穿于从先秦到清末的历史。

华夏民族和少数民族由于地理位置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因而造成了这种认识上的差异。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1]2148,“华夏”并称是伟大文明之意。

而夷狄居“天地之偏鄙”,没有达到华夏民族的教化与文明。

所以,“内诸夏而外夷狄”[1]2249、“非我族类,其心必异”[1]190的传统民族思想占据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

其实这种以华夏———汉族为主体———区分民族的标准并不是血统和种族,而是文化的异同。

因此,这种民族观念更多地体现在文化和道德的层面上。

美国著名学者列文森称其为“文化主义”,费正清将其称为“华夏中心主义”。

在这种文化主义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无民族、无国家的观念,“家天下”被视为正常的国家制度,国家的理论即君权神授,君主的合法性是上天赐予的,任何人不得违抗。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近代民族主义思想,是一种民族自觉和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是指为强化民族认同,提高民族自尊、自豪感,实现民族利益而产生的思想和行动。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这些阶段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启蒙时期的“爱国主义”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清末时期,也就是中国的启蒙时期。

那个时候正值中国遭受外国侵略的前夜,不少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寻找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出路。

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爱国主义”开始酝酿发展起来。

“爱国主义”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先声,旨在强调爱国之情,提高民族凝聚力。

那个时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知识分子先后提出了“中体西用”、“民主与科学”的论点,试图通过融合中西文化、推进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国民族脱胎换骨。

在这一过程中,爱国主义的意识也是不断得到强化。

二、五四运动的标志1919 年的五四运动,被视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标志性事件,也是现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的之一。

五四运动的背景是巴黎和会裁减了日本战时在中国获得的公约权,中国人民的种种抵抗和求情均被忽视,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民族情绪和反外国侵略的愤慨。

五四青年们的爱国情操发自内心,对于外来侵略非常痛恨,并且对于西方文化的审美、思想和方法也有深入了解。

这种跨文化融合下的爱国主义,已经不仅仅是概念上的意义,而是具有更为具体的行动色彩。

三、民族危机的动员进入到20世纪30年代之后,中国民族遭受了极其严峻的民族危机,战争、经济落后、文化倒退、社会动荡,一时间中国民族已经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向内发展的爱国主义思想必须向外联合,以形成广泛的抵制和反抗的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爱国主义思想逐渐演变为更加积极进取的民族主义思想。

也就是说,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不仅仅是爱国主义,更是在强调爱国主义的同时,着眼于实现民族意义上的“富强”。

四、现实建设与梦想追求中国现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在实现国家富强建设的同时,也不断在追求更高的理想目标。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自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民族中心主‎义”的思想。

清政府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周边领‎国均为蛮夷‎之地。

自中国大门‎被打开,随之而来的‎民族危机,使妄自尊大‎的思想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国人的民族‎意识被激起‎。

在传统民族‎主义开始向‎近代民族主‎义迈进的时‎候,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在‎近代中国掀‎起一轮巨浪‎,特别是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进化论的思‎想促进了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的转变‎,为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进化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士大夫阶层‎开始探索中‎国的出路。

他们开始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吸收先进的‎思想。

这为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龚‎自珍借“三公羊世说‎”提出“事物的发展‎都是经过初‎、中、终三个发展‎阶段。

万物一而立‎,再而反,三而如初”。

[1](p16)龚自珍认为‎历史是在不‎断变化和进‎步当中,“自古及今,发无不改,势无不积,实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1](p25)他的历史进‎步论包含着‎进化的思想‎。

而魏源在龚‎自珍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更进一步的‎观点,他认为“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

”历史的发展‎在不断的革‎故鼎新,螺旋上升。

虽然他们都‎没有明确指‎出进化论,但是从他们‎的思想中可‎以看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子。

因此,他们掀开了‎进化论在中‎国传播的序‎幕。

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外国的侵略‎也在进一步‎加深。

资本主义的‎资本输出,不断瓦解着‎中国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

在政治上,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了‎改革封建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等纷纷‎站出来,宣传进化论‎思想。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逐渐兴起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对于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和国家意识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下面将从历史背景、思潮兴起、发展现状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受到西方列强入侵和国家危机的触动。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民族自尊心受到打击。

这种民族屈辱感推动着一些有识之士深入思考中国的国家命运和发展道路,开始探索民族复兴之路。

思潮的兴起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民族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等纷纷提出复兴中国的理念,并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推动国家的崛起。

康有为提出的“学以致用”理念,强调学术与实践的结合,为国家的发展和振兴提供了理论指导。

梁启超则提出了“实践主义”思想,主张实际行动和改革推动国家崛起。

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激发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

在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洪门起义、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参与抵抗外国入侵的运动。

这些运动都融入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反映了人民对民族利益和民族尊严的诉求。

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也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的思想变革,使人们开始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权利。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都给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带来了新的发展和转折。

然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在国家危机面前,一些极端民族主义思潮蔓延,极端主义思想开始兴起,引发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另一方面,民族主义思潮还带来了对他国的敌意和排斥,甚至引发了一些地区冲突和战争。

这些问题反映了民族主义思潮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弊端和矛盾。

尽管如此,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仍然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影响。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民族主义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思潮和运动,而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思想源流以及具体运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起源于十九世纪末的晚清时期,这一时期正值中国社会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重大挑战。

外部方面,西方列强入侵、侵占中国领土,迫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状态。

内部方面,清政府动摇不堪,民众生活日益困苦,国家经济衰退。

这些事件引发了中国被压迫民族意识和民族危机感的觉醒,为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思想源流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受到了多个思潮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和现代化思想。

自十九世纪末,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与西方近代思想接触,并逐渐接受了民族主义的核心观念,即“民族利益至上”。

此外,现代化思想也对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近代化追求者认为,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摆脱外国列强的控制,因此将民族振兴和现代化发展视为紧密联系的目标。

三、具体运动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表现出了多种形式和表现。

其中最显著的是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运动。

这场运动最初是对于巴黎和会以及凡尔赛和会的抗议,但很快就发展为一个更为广泛的民族主义反抗运动。

五四运动的核心诉求是反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权利的平等。

而五四运动的影响远不仅限于这些具体的诉求,它鼓舞了数以万计的年轻人,带动了整个国家的思潮转变。

此外,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还表现为反帝斗争、爱国主义和民族复兴等方面的努力。

中国共产党也在思想和实践层面积极参与了这一运动,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口号,引领着全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四、影响和启示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一运动迫使中国追求现代化的道路,敦促国家发展实力以应对外部挑战。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觉醒和民众的认同,为建立一个强大团结的中国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及其影响研究作者:沈文泰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回顾中国近代走过的历史,民族主义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它深深的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

可以说,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主导力量之一。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进行研究,从民族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近代政治的变迁。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民族主义文化中心主义一、中国民族主义的变迁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的政治思潮,可以说是世界近现代史上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一个主导力量之一,是一种影响力非常大的政治思想。

民族主义的概念非常复杂,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民族主义便会得到不同的定义,而在国内学者胡涤非看来,所谓民族主义是指“近代以来民族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基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强烈认同、归属、忠诚的情感与意识之上的,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

”余英时则进一步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的各式各样的现代化思想和政治运动,其能掀动人心于一时大抵皆以民族主义为出发点,并基本上假借着民族主义的动力。

”自古中国信奉天圆地方的世界观,认为我们所居住的地方,位于世界的中央,天下之大,四方皆为蛮夷,也就有了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

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并没有明显的现代国家的概念,只有天下而没有国家。

中国的先贤们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对古时的中国人来说,在观念上并没有“我”和“他”的区别,因为天下都是“我”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在古代中国是没有的,因为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的基础便是“我族”与“他族”在关系上的对等。

但在古代中国,中原地区的人是所谓的“天朝上国”的人民,而四方的其它民族则都被认为是蛮夷,也就是所谓的劣等民族。

在这种情况下,“我族和他族”之间没有观念上的平等,外族可以说不仅仅是外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认为是外种,就如同人与野兽的差别,这也就失去了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的基础。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更多的应该说是体现为一种文化中心主义,以中原文化圈为中心,对之外的民族怀有高度的偏见。

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1、思想理论原因就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理论渊源的问题,本文认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心主义在近代的延续和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向中国的引进二者的结合。

(1)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民族主义的产生随着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传统的文化中心思想受到挑战,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

梁启超对此贡献巨大,1901年他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首先向国人介绍了“民族主义”和“民族帝国主义”这两个新名词。

后来,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以及《新民说》等文中,梁启超又进一步向国人介绍和宣传了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并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对民族主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阐释,指出:“民族主义者何?同宗教,同习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

”这也是中国人首次给民族主义下的比较科学的定义。

继梁启超之后,国内的其他一些知识分子也都不约而同的加入到对近代西方民族主义进行宣传和介绍的行列当中来。

他们认为,中国若想要在世界各国相互竞争的大浪潮中求得生存的空间,就必须向欧洲学习,大力倡导民族主义,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最终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

从梁启超等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民族主义的引入可以看出,近代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国内的知识分子们在对民族主义进行解释的时候,都认为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实质就是建立民族国家,而建立民族国家这个目标中索要建立的国家则指的是单一民族的国家。

第二,他们介绍和宣传的主要是德国和意大利的民族主义,因为德国和意大利的民族主义产生时的社会背景和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状况极为相似,他们的民族主义产生于争取民族统一、独立和建立民族国家的斗争之中,因此也更容易为中国人所接受。

第三,他们都视民族主义为救亡图存、建立民族国家的唯一手段,希望能通过民族主义将国人团结起来,共同为了一个目标与理想而奋斗。

(2)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思想与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鸦片战争结束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文化中心主义中的“华夏中心”观、“华尊夷卑”观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蛮夷”们的船坚炮利使得国人们对这个世界开始萌发出新的民族意识。

但作为一种已根植于民族血液中的思想,它不仅没有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在20世纪初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由“华尊夷卑”的观点为基础,进而演变出的“华夷之辩”或“夷夏大防”的观念和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

对于大多数近代思想家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心主义和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在他们的观念中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冲突。

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有两种民族矛盾共存并日益激化,一种是中华民族与东西方列强,也就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另一种则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与建立清王朝的满族,特别是掌握实权的满清贵族之间的矛盾并日益激化。

传统的“华夷之辩”或“夷夏大防”通过满汉冲突进一步根植于近代知识分子的脑海,和西方民族主义一道共同构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源头。

2、现实原因(1)科技的发展对民族主义的产生起到了外部推动作用随着西方入侵,人们在“开眼看世界”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不仅天是圆的,就连脚下的土地也是圆的。

而地既然是圆的,也就没有所谓的中心和边缘之分;世界上有四大洲、五大洋,有一百多个国家,中国只是这百多个国家中的一国,位置不在地球的中央。

中国虽然版图辽阔,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是世界上的一个大国,但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大国,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还有好几个。

这些科学知识的传入极大的撼动了传统中国文化中心的思想。

到1911年,全国兴办的各类学堂达五万多所,学生总数达一百五六十万。

①这些学生通过在学堂的学习,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而对西方科学文明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

(2)西方民族国家的强大给近代只是分子们的启示其次,人们在“开眼看世界”的过程中还逐渐发现,被中国人沿用传统民族主义的“华尊夷卑”观而称之为“夷”的西方国家,是那样的繁荣昌盛,无论从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讲,这些国家都不比中国落后,甚至比中国还要文明进步一些。

这使得我国的一些先觉者们开始产生出新的世界观念和民族意识,即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各国中的一国,中华民族只是世界民族中的一员,民族之间的先进与落后,不仅仅是由种族或文化决定的,而是由军事、社会、经济、文化甚至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而中国在许多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个事实开始进入当时知识分子的脑海。

(3)西方对华侵略给知识分子们带来的刺激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与外来文化的刺激是分不开的,特别是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力由经济上的剥削延伸为对领土的掠夺以及多种形式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侵略,在这种帝国主义列强的刺激之下,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激起了一股强烈的迫切感,迫切的希望中国能够富强起来,能够抵御列强的轮番侵略,能够使中国人能真正站起来,这种迫切感的出现成为了民族主义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

②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表现1、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对内表现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清王朝进行的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一系列变革,最终都不同程度地遭到失败,这极大地刺激了近代的有识之士。

他们深感改良主义在中国是不可行的,于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主张通过推翻君主专制来使中国自强;同时通过对民族主义进行宣传以激发人们的民族意识,从而发动民众参与到政治革命中来。

这样,以民族主义来促进政治革命,以政治革命反过来促进民族复兴,建立起强大的共和性质的近代民族国家,就成为当时革命者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由此可见,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为中国近代的国家与民族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具体则表现为知识分子为建构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努力。

2、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对外表现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民族整体忧患意识,它能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在近代的大历史背景下,中国备受西方列强的屈辱。

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渐渐产生后,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矛盾更加加剧了民族主义,引起了近代民族主义者的激烈抗争,这其中除了有积极的民族主义者们努力构建统一的民族国家,对外与列强积极交往,也不乏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对外进行的极端抗争。

例如“扶清灭洋”的义和团,便是中国近代史上狭隘民族主义的代表,他们的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屠杀外国人,企图以这种方式挽救中国。

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是历史的严重倒退,更是将自己的国家推向了现代国际政治的风口浪尖,使得外国侵略者更有借口大规模入侵。

他们这种妄图以极端手段挽救国家危难的行为不仅没有收获,反而使国家失去了喘息的机会,接连遭受西方列强的重创。

可以看出,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一种极端的自卑感与屈辱感结合的产物,理应得到反思。

与此同时,大批留学西欧和日本的知识分子回国,为中国带来了世界主义的眼光。

他们开始站在更高的高度上来思考如何建立理想的现代国家并与西方列强同步发展的问题,而不再是从狭隘民族主义出发将目光集中在“灭夷”、“制夷”、“驱夷”这样的问题上,狭隘民族主义逐渐淡出视野。

人民逐渐要求中国能与发达国家平等交往,以此来救国。

因此总的来说,无论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或是理性的近代民族主义,在对外方面都表现为因外辱而起的救国观念。

四、民族主义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过程的影响1、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出现之后,对中国近代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最为直接的影响便是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清王朝的灭亡。

当晚清政府对外陆续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对内压制国内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之时,那些接受了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们逐渐认识到依靠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是无法建立强大的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成为了不同的社会团体在反对满清政府时所共同运用的政治理论资源。

民族主义对近代知识分子的影响极其深远,他们非常希望建立强大的民族国家来抵御外侮,但晚清政治体制的剧烈动荡和权力分配格局使得这些知识分子连权力的中心圈都无法进入。

这些失去地位,被政治体制边缘化的知识分子们便通过民族主义走到了一起,试图重新建立国家以掌握权力资源,而这种重建国家的过程,从历史的具体过程上看,就是中国革命的开展过程。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族主义起到了社会动员的作用,激化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并且进一步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2、民族主义增强了国家凝聚力袁世凯之后,中国陷入了社会动荡和政治分裂的北洋军阀时期,但民族主义所强调的建立大一统的民族国家成为所有军阀的共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