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代中国背景下的民族主义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与民族情感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与民族情感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情感的存在和影响至今都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潮与民族情感。
一、鸦片战争引发了民族主义思潮的萌芽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使得中国与西方列强开始接触和交往,并最终导致清朝王朝的衰落和瓦解。
但同时,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列强入侵和中国政府的无力抗议面前,人们开始质疑自己的文化和国家,这导致了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萌芽。
二、义和团和辛亥革命的两种不同民族主义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是两种不同的民族主义思潮的体现。
义和团运动强调古老的传统文化和信仰,主张抵抗外来侵略,并最终导致了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而辛亥革命则更强调现代思想和权利观念,主张中国应该改革现代化、建立一个民主的国家,并于1911年成功推翻了清朝王朝。
三、五四运动引领了新文化运动与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兴起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事件,它在思想上推进了世界化进程,使中国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
五四运动是一场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反帝思潮的起点,它标志着改革和意识形态的深刻变革,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即先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然后再结合自身文化特色,进而吸收外来文化成分,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新时代的民族主义情感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情感仍然是中国国内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日益强大的国家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和国家荣誉感的强烈认同,都成为了民族主义情感的重要表现。
总之,摆脱外来侵略和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国家,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情感的主要内容。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与国家实力的增长使得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得到了更为深刻的呈现。
它们宣示了中国人民为独立、强大、进步而奋斗的信念,也反映了中国民族集体认同感的强烈表现。
浅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浅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是一幅复杂斑驳的图景:内乱不断,外患频仍,专制横行,列强凌侮。
在民族危难和社会危机的催生下,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梁启超作为一名理性的民族主义者,始终致力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本文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根底上,对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开展脉络进行梳理,作出客观的评价,这无疑对我们了解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梁启超对民族主义的认识“民族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5世纪的德国,近代以后才开始被人们广泛应用。
在世界近代史上,出现过两种民族主义。
即“以反对民族压迫为内容和以反对封建压迫为内客。
前者以建立资产阶级民族独立国家为目标,用反对民族压迫为思想旗帜,推动了一系列的革命运动。
后者以建立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为目标,用反对封建压迫为思想旗帜,推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
①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属于后者。
20世纪初,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问题。
梁启超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是中国人?之一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
〞他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明确写道:“今日之欧美,那么民族主义与民族帝国主义相嬗之时代也。
专就欧洲而论之,那么民族主义全盛于十九世纪,而其萌达也在十八世纪之下半。
今日之世界,实不外此两大主义活泼之舞台也。
〞“民族主义之兴旺之既极,其所以求增进本民族之幸福者,无有厌足。
内力既充,而不得不思伸之于外〞这,就是“帝国主义之所行也〞。
今“知他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抗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
②可见,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是在国家面临列强侵略、民族危亡的情况下,为挽救社会危机而催生的。
梁启超主张通过迅速培养起中国固有的民族主义,用中国的民族主义来抵抗西方列强的民族帝国主义。
他所阐述的民族主义概念,用现代专业术语来说,指的是由民族意识唤起的对本民族的感情、态度等,表现为对本民族的忠诚和奉献,其最终诉求的是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民族国家。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与现代化建设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与现代化建设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决定性的时期就是从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段内。
这一时期不仅见证了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同时也见证了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这些思潮的出现与发展,不仅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乃至人民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作为清朝结束、中华民国建立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普遍感受到的弱势状态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下降,极大地刺激了民族主义思潮的产生。
这种思潮主张中华民族要求维护自己的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并且反对外来侵略与控制。
在这些思潮的背后,是对于民族独立和民族自豪感的强烈渴望。
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标志着中华民族遭遇近代历史以来的最大失败。
战争以中国惨败告终,导致中国割让台湾、澎湖、雄安三岛及辽东半岛南部给日本。
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一个彻底的失落,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引发了一批有思想、有组织的知识分子,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救亡图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五四运动”等思想和理论。
这些思想和理论把"国家"和"民族"挂钩。
他们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悠久历史的民族,有着自己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
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危难之际,民族危亡、民族灭亡之虞日益加重,必须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进行民族复兴。
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采用国际大环境的经验及教训,民国政府开始从诸多方面开始现代化建设,进入到"自强运动"。
指出教育的先进性与技术进步是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确立教育改革、工业化等方面的成才工程,以供社会对人才的不断需求。
"救亡图存"主张中发挥教育的推动作用,将西方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相融合,创立出一套适应特点的现代化计划。
国民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制订了诸多教育改革计划,如新教育运动、科学技术运动等一系列政策的推行给民国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与国家建设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与国家建设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与国家建设紧密相连,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思想观念开始发生深刻转变,传统的封建社会面对着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塑造现代国家认同和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与压迫。
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种强大的民族认同来团结全国人民,抵御外敌的侵略。
同时,西方列强的崛起也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们开始反思此前封建社会的束缚,寻求一种新的道路来振兴中华民族。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逐渐兴起。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民族主义思潮持续发展,不断催化着中国的国家建设进程。
五四运动是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高峰之一。
在这一时期,中国学生纷纷走上街头,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国家独立与民主自由。
民族自尊心的觉醒以及对革命思潮的追求,成为这一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量。
五四运动的爆发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激情与活力,也为国家建设奠定了基础。
经历过五四运动的中国,进入到新中国的建设时期。
在这个时期,民族主义思潮与国家建设的关系更加紧密。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培育了一个强烈的民族意识。
中国人民开始相信,只有国家的独立和强大,才能实现民族的振兴。
毛泽东曾经说过:“意识形态最后的战斗是国家的完全独立性。
”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在国家建设中民族主义思潮的重要地位。
然而,民族主义思潮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沉迷于民族主义情绪中可能导致种族主义甚至狭隘的民族主义。
而过度的民族主义情绪可能会对国家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要培育和发展一种健康的民族主义,既要重视民族的特点和传统,又要与国际社会保持交流合作。
另一方面,要警惕过度强调民族主义情绪而忽视其他重要问题。
国家建设需要综合发展,不仅仅是民族主义的狭窄内涵,还包括包容多元文化和推进现代化。
浅谈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

浅谈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作者:宫占慧来源:《当代教育》2013年第03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内乱不断,外患频仍;专制横行,列强凌侮。
在民族危难和社会危机的催生下,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是中华民族自我意识走向自觉的理论升华,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克服民族自卑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
除了少数民族败类以外,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可以说是这种意义上的民族主义者。
一、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的含义和产生的背景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是指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观念逐渐形成的发展历程,是促使中华民族精神觉醒的社会思潮。
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是以中华民族为主语的新的社会思潮,是一种健全的民族主义。
它不能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等同,也不能用《辞海》中民族主义的解释来看待。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于鸦片战争时期。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迫使中国打开了国门。
为抗击侵略者,挽救国家和民族于危亡,中国人强烈地意识到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患难与共的共同体。
为此,孙中山先生把民族主义纳入三民主义的体系中,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进行反对殖民主义反封建主义的救国探索。
中国共产党人也多次申明鲜明的民族主义立场,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号召共产党人动员全民族一切生动力量。
为了克服抗战困难,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中采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其理论依据之一就是这种意义上的民族主义。
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正是在这种意义的民族主义指引下,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达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伟大目标,使全世界对中华民族刮目相看。
二、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的作用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对历史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它是中华民族精神觉醒的前提,并且它还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觉醒。
首先,近代民族主义促进了中国爱国精神的觉醒。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激起了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使国人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一个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弘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近代中国是一个经历了多次外来侵略和国内动荡的时期,这使得中国人民对于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产生了强烈的关注和认同。
因此,民族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也逐渐兴起,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人民深刻意识到国家的弱小和民族的危机。
于是,一些知识分子和爱国志士开始提倡民族自强和国家振兴的理念,并逐渐形成了民族主义思潮。
在这一时期,许多中国精英纷纷走出国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以求实现国家富强和自主独立。
他们发现,西方列强的崛起源于其强大的民族意识和对于国家利益的追求。
因此,他们开始强调民族团结和民族自尊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建立强大的国家,中国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同时,民族主义思潮还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开始对外来文化和传统观念进行反思和重新评估。
一些思想家和学者开始探讨中国文化的根基和优势,并提倡扬弃外来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恢复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念,才能实现民族的自尊和自重。
在民族主义思潮的推动下,中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如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
这些运动既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也表达了对于民族自由和民主的渴望。
这些运动不仅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也加强了人民对于国家的关注和认同。
然而,民族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作为一个复杂多元的国家,中国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这使得各地人民对于民族主义思潮的接受程度不同。
此外,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变革,部分人民开始对于民族主义的情绪产生了怀疑和质疑。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才能实现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运动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运动近代中国,饱受外来侵略与国家危机的威胁,面对这样的困境,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成为了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振兴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运动对中国社会与国家发展的影响。
一、清朝末年的爱国主义运动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逐渐侵占中国的领土和资源,国家面临分崩离析的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爱国主义运动迅速兴起。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中国应该学习西方以振兴”的主张,倡导国家革新、民主变法,为国家的未来奠定了思想基础。
而义和团等群众组织也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凝聚起了民族团结的力量,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感。
二、辛亥革命与民族主义觉醒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也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觉醒的重要里程碑。
此次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的共和时代的开始。
民族意识在革命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觉醒,对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在辛亥革命的背后,许多爱国志士如孙中山、黄兴等,以民族独立为己任,坚定地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三、抗日战争与民族主义热潮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全面侵略。
面对强大的敌人,忍辱负重成为了每个中国人的选择,爱国主义情感也得到了空前的激发。
中国抗日战争拉近了民众与军队之间的距离,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局面。
拥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民众不惜付出一切,参与到抗日战争中,共同捍卫着祖国的尊严与独立。
四、新中国时期的爱国主义建设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启。
成立后不久,中国政府就提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理念,通过教育培养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
建国初期,中国还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挑战,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国家稳定与繁荣的强大动力。
同时,中国外交政策也紧抓着民族自尊心与民族利益,推动国际关系中的爱国主义理念。
五、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崛起。
浅谈辛亥革命中的民族主义

浅谈辛亥革命中的民族主义【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变革,其中的民族主义思想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从背景介绍和民族主义概念出发,探讨了辛亥革命对民族主义的意义,以及民族主义在辛亥革命中的具体表现。
文章还分析了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探讨了民族主义思想在辛亥革命中的传播方式,并探讨了民族主义与辛亥革命成功之间的关系。
通过总结辛亥革命中民族主义的意义,强调了民族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对当代民族主义的一些启示。
这些问题的讨论将有助于理解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辛亥革命、民族主义、中国、发展、影响、思想传播、成功关系、近现代史、启示1. 引言1.1 背景介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
在此之前,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社会秩序混乱,民生困苦。
而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腐朽统治加剧了中国人民的不满情绪,促使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风暴。
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外国列强的入侵和民族经济的落后,都让中国人民日益感到危机四伏。
在这种背景下,民族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兴起,人们急切地希望改变现状,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
在这一动荡时期,辛亥革命爆发了,这场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更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辛亥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主义精神不断被强化和传承,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1.2 民族主义的概念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想,强调同一民族的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团结,以及保护和促进这一民族的共同利益。
民族主义强调民族独立和自主,并通常与爱国主义有密切联系。
民族主义也包括了对文化、语言、传统和历史的保护和重视。
在一些情况下,民族主义也可能具有侵略性,并试图将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强加于他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近代中国背景下的民族主义摘要:中国民族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在现代化和东西方冲突的推动下,中国人民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
中国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曾有多种选择。
中国民族主义同时担任着政治救亡和文化启蒙两大主题,在中国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各种民族主义表达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
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再经过抗日战争,民族主义意识在中国深深扎下了根。
关键词:民族主义、“天下”文化观念、历史选择、政治民族主义正文:民族主义作为历史现象是在近代才出现的。
民族主义现象是指以“民族”为符号、动力和目标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或以民族国家为诉求的意识形态,或以文化传统为依托的情结和情绪。
它可以是一种情绪,是关于国家的政治原则,可以是建立民族政权的指导思想,关于民族的一种理想,或者一种历史运动,也可以是个体归属感的需要,等等。
民族主义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相当复杂的概念,每一种定义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强调民族主义的某一种重要特征,每一种理论都有其所观照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隐含着特定的目的,甚至有非常强烈的价值立场。
但是,民族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对共同未来的一致向往,也就是说,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众对民族前景的明确期待。
民族主义的最主要目标是维护民族的整体利益。
它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政治属性,这是民族主义兴起的最显著的特征。
即是说,作为一种社会政治运动,民族主义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建立一个属于本民族的国家和政府,它与“追求国家身份”的政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决定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其结果,促进了社会生活的一体化,造就了现代民族国家,即建立主权国家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利益首先是从属于某一国家的,民族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利益是崇高的,必须将维护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来考虑。
因为国家必须强大,必须富足,必须有发达的现代工业,才能有效的维护民众自身的利益。
此外,民族解放被公认为是民族主义的主题。
民族主义最强大的力量在于它的社会动员能力。
它能够整合社会力量,使政治力量具有文化的合法性,究其原因,在于它对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都要具有更高的更有效的社会动员力量,可以凝聚民心,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它作为一种超越地方和社会阶层的广泛的文化心理现象和政治现象,说到底是民族大众性质的,因而主要是非理性的,在民众心中是一种激情支配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激发大众爱憎、造就大众理想的信念,以实际和想象中的民族区分为界的认同感和排他意识,而最终目的是要民族大众尽可能大的物质、精神以至生命的奉献。
只要民族主义思想一经转移到大众,便大致成了最简单的信条形态。
一旦民族主义思想转变为组织,乌合之众就会变成冲锋陷阵的洪水猛兽。
民族主义的历史创造者是由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发动的,精英和知识分子是民族主义的创造者,解说者,操纵者,他们表现的民族主义狂热,要比其他的社会集团更为强烈。
通过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意识形态操作,民族主义以群体的自我寻求和情绪为开端,以价值取向表达历史意向,这就是作为民族大脑的知识分子群体所创造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
同样的,中国民族主义的创造者、解说者和操纵者也是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他们代表了整个中国近现代激进思潮和反传统的激进思想。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民族”、“民族主义”的概念是在晚清时期从日本传入中国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的民族主义不是“原发的”,而是“衍生的”,需要注意的是,它不是直接和完全的移植,而是“应激型”民族主义。
历史上中国从来不曾有过“民族国家”的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中国就是“天下”,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地方都是“蛮夷”和“化外”,是围绕中国旋转和朝贡的。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在中文“国家”这个概念里,没有联合体、联盟、共同体这一类的涵义,也没有管理或统治的组织的概念,更没有关于主权的思想。
中国的皇权完全不知道主权为何物。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极度缺乏国家观念,而总爱说‘天下’,更见出其缺乏国家对抗性,见出其完全不像国家”。
在天下观念中,“中国”指的王朝或文化,而不是民族国家或政治共同体,王朝的合法性在于代表文化的正朔,“它原是基于文化的统一而政治的统一随之,以天下兼国家的”。
文化决定了中国民族的形成。
李慎之先生也认为,中国传统的理想是“天下主义”而非“民族主义”,国家是指政权,而天下是指文化,天下主义就是文化主义。
中国传统的国家观“不是国家至上,不是种族至上,而是文化至上”。
中国基于对周边各族群居高临下的巨大文化优越感和无比的自信心,形成了“平天下”的文化民族主义。
在经历了漫长的这种“天下”观念的主宰后,19世纪的鸦片战争的炮火迫使中国进入了基本上由民族国家组成的充满竞争的国际社会。
——1900年以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民族”及“民族主义”等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多。
中国本来只有天下意识,没有民族—国家意识。
到了近代,由于和西方的交往,受西方学说的影响,才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19世纪下半叶,以1840年鸦片战争历史事件为标志,中国的“民族”问题开始作为历史要求,并且是以民族危机的方式提到日程上来的。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瓜分,存亡危机,现代思想和仪式形态的引入,社会政治运动,在新思想的冲击下,中国人才被迫以陌生的国家观念取代传统的“天下”观念,此时,中西关系不再是儒家所界定的“教化”的中国与“蛮夷”的西方,也不完全是“适者生存”的竞争,而是演变成改造中国文化的现代政治问题。
那是因为,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并不是传统的外族入侵,而是深刻的社会转型——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化社会。
新的社会阶层,新的社会组织机构,新的社会政治观念等不断产生、传入。
面对统一民族,确定民族身份、建立民族国家这一历史使命,是西方给中国送来的对抗西方列强的一系列思想武器。
西方列强以血与火涤荡了华夏中心论的古老梦想之后,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与对抗之中,人们对由种族、地理、文化和历史纽带联结在一起的“民族”逐渐有了自我确认。
但这一过程是非常曲折的,至少是一个模糊的“民族”意识。
特别是当时的通知民族满族和占大多数汉族都统合到一个传统文化中,还需要一个“国家”的观念。
当时中国所面对的,是若干成熟的民族国家,它们与中国最大的优势,不仅表现在技术、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把这些优势变成一个整体的综合能力,这个综合能力即使现代民族国家。
而中国还是以儒教的“天下观”治理的帝国,只有靠儒家伦理的道统进行统治和管理,完全没有整合技术的、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等多种要素的能力,更没有从国家的角度动员整个社会的能力。
晚清虽然国势积弱,并不是缺乏社会财富,但满清皇权所代表的国家,与整个社会缺乏有机的结合,所以没有能力开发、分配和集中社会财富和资源。
所以,20世纪初叶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的民族主义的冲动,最终要表现为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政治革命,也就是说,中国民族主义采取了“革命”的方式推翻帝制来开始自己的历史。
综上,西方列强用船坚炮利打开中国的大门,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是备受西方列强压迫、剥削、打压的血型史,同时,也是一部血泪抗争史。
中国民族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在现代化和东西方冲突的推动下,中国人民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
帝国主义的掠夺和侵略是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生发之源,中国的民族主义,是被打出来的民族主义,它的产生,主要是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刺激。
现代化的首要要求是先建立民族国家,这使得现代化与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
中国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曾经有多种选择,首先是晚清政府选择的君主制的立宪制度,包括当时的洋务运动和康、梁唯心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以推翻皇权建立共和为目的的革命派;以胡适为代表的“全盘西化论”和中国共产党以及马克思主义为意识形态的共产主义革命,等。
这些不同选择的分水岭在于是用改良还是改革的方法或者是用革命的暴力手段,是君主立宪制还是共和宪政。
康梁新政宣传的重点是“变法图强”,认为只有迅速变法,推动更大规模的制度创新才是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的必由之路。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则认为宪政是中国走出危机的唯一选择,革命是建立立宪政府的唯一途径。
这些不同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或民主自由,或国家主义,或沙文主义,或文化保守主义,或儒家原教旨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等等,关键在于那一种政治势力能够在国家政权上取得合法性地位。
在中国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各种民族主义表达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
例如,国粹主义的民族主义要求保存儒家文化,与政治上的保守主义相结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要求创造资本主义经济及其相关组织结构;共产党的民族主义,以革命为手段,付诸人民民主专制,等等。
此外,中国民族主义存在着主流和支流的分别。
主流是为中华民族的总体利益而奋斗的诉求和实践运动,贯穿于整部中华民族的全部斗争史中。
支流是大汉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主张蒙、藏等族脱离出中华民族大家庭,因为不是主流,所以不多加评述。
中国民族主义同时担任着政治救亡和文化启蒙两大主题,它起源的主流是反对帝制。
梁启超是民族主义这个新名词的引进者和权威阐述者,也是民族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它所阐述的民族主义是中国各种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石。
虽然中国的民族主义在理论上、思想上得到了来自西方的新思想资源的支持,但大多还集中在政治领域。
从近代看,政治民族主义的感染力要比文化民族主义大得多。
其实,中国民族主义从诞生伊始就是一个政治概念,它不仅表现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中,并且是文化革命和社会革命运动本身,直接要求一个现代国家。
“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产生于对于国家认同危机以及文化、道德和政治认同危机的回应,形成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历史进程中。
在这一进程中,国家、社会、个人被整合入“中国民族”的共同体。
其中,20世纪的辛亥革命、30至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1949革命是标志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
这些历史事件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并使中国进入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之中。
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经过抗日战争,民族主义意识已经在中国深深的扎下了根。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要求创造资本主义及其相关组织结构,是具有现代化历史意识的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把民族主义放在了第一位,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民主义的基石。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主义领袖提出了“三民主义”纲领,标志中国民族主义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现代史以辛亥革命为政治标志,以“三民主义”为思想标志,以“中华民族”的新生为文化标志,是因为中国现代民族主义获得了与现代文明相一致的崭新面貌,从而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