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二氢麦角碱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甲磺酸双氢麦角碱联合氟桂利嗪预防性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的疗效评价

程 至少 1 年, 发作 频率 ≥2次/ 月, 未 接受 过长 期 ( >
山 西 医药 杂 志 2 0 1 7年 9月第 4 6卷 第 1 8期 S h a n x i Me d J , S e p t e mb e r 2 0 1 7 , V o 1 . 4 6 , No . 1 8
过 程 中的疼 痛 , 帮 助 患 者 快 速 恢 复 咀 嚼功 能 , 并且 在 减少 治疗 时 间和降低 治疗 费 用 上存 在 明显 优 势 ,
探 讨其 临床 疗效 。 1 资料与 方法 1 . 1 研究对象 : 选择 2 0 1 5年 1月 至 2 0 1 6年 1月
较采 用 t 检验 , P<O . 0 5为差 异有 统计 学意义 。
2 结 果
2 . 1 一 般 情况 : 本 研 究共 纳 入研 究对 象 6 3例 , 其 中 F组 3 1 例, 平均年龄 ( 4 4 . 0 ±1 2 . 0 ) 岁, 女性 2 O 例, 男性 1 1 例, 平 均病 程 ( 9 . 5 ±3 . 5 ) 年; F +D组 3 2 例, 平均 年龄 ( 4 2 . 0 ±1 3 . O ) 岁, 女性 2 2例 , 男性 1 O 例, 平 均病程 ( 1 0 . 5 ±2 . 5 ) 年 。2组 患 者 在年 龄 、 性
特 征表 现为反 复发 作 的 、 强 烈 的单侧 或 双侧 搏 动样
头痛 , 严 重影 响患 者 的学 习 、 工 作及 日常生 活 , 并 且
还 增加 罹 患缺血 性脑 卒 中及 心血 管疾 病 的风 险 ] 。
定眩止晕汤加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眩晕临床疗效

定眩止晕汤加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眩晕临床疗效
梅晓明;耿昌;闫政谋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0(025)004
【摘要】目的观察定眩止晕汤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探索其作用机制,以期寻求治疗眩晕的新思路及有效方药.方法将6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定眩止晕汤加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组和甲磺酸倍他司汀对照组,治疗时间21天,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眩晕、其它兼症及TCD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对眩晕、TCD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祛湿化痰为主活血通络为辅的定眩止晕汤对眩晕有较好的疗效,这可能与其改善脑供血有关.
【总页数】3页(P660-662)
【作者】梅晓明;耿昌;闫政谋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淄博,255300;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淄
博,255300;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淄博,2553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止眩定晕汤治疗眩晕36例临床观察 [J], 卞军
2.定眩止晕汤联合长春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疗效及其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J], 吴悦
3.定眩止晕舒颈汤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60例 [J], 郑玉珍
4.强力定眩胶囊结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J], 杨阳
5.自拟定眩止晕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96例临床观察 [J], 孟凡辉;孟庆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用银杏酮酯滴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Vo 1 . 2 0 No . 5
中莲为 导般
Gu i d i n g J o u na r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Ph a r ma c y
8 . 2 ) 岁, 男l 7 例, 女2 3 例, 病程 l 一 3 个月 , 平 均4 4 d 。 两 于颈部活动时 。 本次研究采用 甲磺酸倍他 司汀片联 组患者在性 别 、 年龄组成 、 病程等比较 , 差异均无统 用银杏酮酯滴丸治疗4 0 例颈性眩晕症患者 , 取得了较 计 学意义 ( 0 . 0 5 ) , 具有 可 比性 。 好的临床疗效 , 结果如下。 1 . 4 治 疗方 法 1 . 4 . 1 治疗组 采用联合用药方案 , 甲磺酸倍他 司 1 . 1 纳入标 准 ( 1 ) 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颈椎骨 汀片( 6 m g x 3 0 片, 卫材f 中国) 药业有 限公司) , 口服 , 质或 关节病 理性 改变 或增生 性改 变 。 ( 2 ) 患 者 出现与 1 2 m g , 3  ̄ r . / d ; 银杏酮酯滴丸 ( 2 5 m g x 1 2 0 丸, 山 西 千
颈椎功能的改变所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 向颅 内供 血受限 , 导致颅 内血供不足, 从而导致眩晕【 1 J 。 颈性眩 晕有两大特点『 2 、 3 1 : ( 1 ) 老年人或从事颈部特殊体位工 作的人群 中多发。 ( 2 ) 眩晕等一系列伴随症状多发作 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 治疗组4 0 例, 年龄3 5 — 7 3 岁, 平均 ( 4 5 . 0  ̄ 9 . 2 ) 岁; 男1 8 例, 女2 2 例; 病程 1 — 3 个月, 平 均4 5 d 。 对照组4 0 例, 年龄3 6 — 7 1 岁, 平均 ( 4 6 . O ±
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的专家共识

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的专家共识目前眩晕疾病发病率高,但诊治困难,在这种现状下,如何更加合理的使用眩晕药物,目前尚无此类专家共识。
甲磺酸倍他司汀是眩晕的常用药物之一。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拟从最常见的倍他司汀入手,关注眩晕的规范化药物治疗,旨在向临床医生和药学专家等提供眩晕药物的有关信息,提高对合理用药的认识,帮助管理眩晕患者的药物使用和基于临床实践的建议。
理论基础1组胺能神经系统与倍他司汀组胺是一类广泛分布于体内、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神经递质。
中枢神经系统中,下丘脑的结节乳头体核中有大量组胺能神经元胞体集中分布,其发出的突起投射至中枢神经系统几乎所有的功能区,包括大脑皮质、杏仁核、纹状体、海马、黑质、视网膜和脊髓等。
TMN有广泛的投射和联系系统,可调节多种脑功能,如睡眠-觉醒、学习与记忆、神经内分泌、饮水摄食、感觉运动。
目前已发现的组胺受体有H1、H2、H3、H4亚型。
中枢神经元中,H1、H2、H3受体均有表达。
H1受体广泛分布于新皮层、海马、丘脑、下丘脑、杏仁核等脑区,激活该受体引起神经元兴奋,H2受体主要调节胃酸分泌,H3受体位于突触前膜,作为自身受体负反馈调节组胺的合成与释放,H3受体也存在于其他神经元末梢和某些细胞上,调节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释放。
倍他司汀是组胺H1受体弱激动剂、H3受体强拮抗剂,具有扩张血管作用,有促进脑干、内耳血液循环,缓解血管痉挛并减轻膜迷路积水的作用。
另外,还可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组胺受体与前庭功能的关系组胺受体影响前庭功能的可能机制有:(1)中枢觉醒水平;(2)中枢组胺的合成与释放;(3)前庭神经核兴奋性;(4)前庭神经兴奋性;(5)耳蜗微循环。
药理学要点1倍他司汀的药理机制倍他司汀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前庭代偿甲磺酸倍他司汀和盐酸倍他司汀的区别常用的倍他司汀药物包括甲磺酸倍他司汀〔N-甲基-2-吡啶乙胺二甲磺酸盐;分子式C8H12N2.2(CH4O3S);分子量328.41g/mol〕和盐酸倍他司汀〔N-甲基-2-吡啶乙胺二盐酸盐;分子式C8H12N2.2HCl;分子量209.12g/mol〕,二者具有不同的盐化基团。
舒血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Mo e Pat a dcn , au r 00 V 12 , o 1 dm rci l c Me iie Jn ay2 1 , o.2 N .
舒血 宁联 合 甲磺 酸倍 他 司汀 治疗 椎 一 基底 动 脉 供 血 不 足 性 眩 晕 的疗 效观 察
吴 小敏
【 要】 摘 目的
3 讨 论
11 一 般 资 料 .
选择 20 0 5年 9 月 至
2 0 年 1 门诊 患者 5 例 , 07 0月 0 年龄 4 3~
促 进 脑 部血 液 循 环 , 加 椎 . 动 脉 系 增 基底
7 岁, 1 平均(7 1 - 岁 。入选患者均符 5பைடு நூலகம் 1 ) 3
椎 一 底 动 脉 供 血 不 足 性 眩 晕 的常 统 所 支 配 的脑 部 血供 , 基 从而 缓 解症 状 , 起
本 组 5 例 患者 中显 效 4 0 6例 , 效 内耳 、 庭 的血 流 量 , 而使 眩 晕 症状 缓 有 前 从
3例 ,无效 1 ,有效率 9 %。起 效时 解 。同时该药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血 例 8
间 ≤3 2 例 , d 7 4~ 7 6例 , d d1 ≥8 7例 。 液 凝 固 的作 用 , 通 微循 环 , 高脑 组 织 疏 提 未 出现 明显 不 良反应 。 灌 注 0。本 组 资 料 显 示 ,舒 血 宁注 射 液 ] 联 合 甲磺 酸 倍他 司汀 药 理 确 切 , 能有 效
作者 单位 : 宁波市江 东区福 明社 区卫 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 血液黏度, 抑制血 生服务 中心 , 浙江宁波 ,10 0 3 54 作者简介 : 吴小敏 (9 5 17 一
江 省 宁 波 市人 , 治 医 师 。 主
弟哥静(甲磺酸二氢麦角毒碱片)

弟哥静(甲磺酸二氢麦角毒碱片)【药品名称】商品名称:弟哥静通用名称:甲磺酸二氢麦角毒碱片英文名称:Co-dergocrine Mesylate T ablets【成份】本品主要成份为甲磺酸双氢麦角碱,该品系由等量的甲磺酸双氢麦角高碱、甲磺酸双氢麦角克碱、甲磺酸双氢麦角开碱[甲磺酸双氢-α-麦角开碱:甲磺酸双氢-β-麦角开碱(2:1)]所组成.【适应症】(1)主要用于改善与老年化有关的精神退化的症状和体症.(2)急慢性脑血管病后遗的功能、智力减退的症状。
(3)轻中度血管性痴呆。
(4)血管性头痛。
【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1-2mg,一日3~6mg;饭前服,疗程遵医嘱。
【不良反应】偶可改发生鼻塞、短暂且的恶心和不适,但通常将本药与食物同服可防止。
大多数病例不需要采取特别措施,副作用即可消失。
必要时可调整剂量。
【禁忌】(1)对本品有过敏史者禁用。
(2)严重心脏病患者,特别是伴有心动徐缓者应禁用。
【注意事项】(1)心律稍慢者应慎用。
(2)注意不要与多巴胺类药物联合应用。
【药物相互作用】(1)与环孢霉素合用时,将改变环孢霉素的药代动力学。
(2)多巴胺与双氢麦角毒碱联合应用时,可诱导周围血管痉挛,特别是肢体远端血管收缩。
【药理作用】动物试验表明甲磺酸双氢麦角碱改变脑的神经传递,有资料表明它对多巴胺和5-羟色胺受体有激动效应和对α-肾上腺素受体有阴断效应。
它改善受损害的脑代谢功能,并缩短脑循环时间,此效应反应在脑的电活性的改变,在脑电图(EEG)的功率谱上有显著变化。
【贮藏】遮光,密闭保存。
【批准文号】H20020634【生产企业】企业名称:Atlantic Laboratories Corp.,Ltd.。
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夏旭东;吴健春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8)015
【摘要】目的探讨甲磺酸倍他司汀(敏使朗)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敏使朗联合血栓通注射液组)和B组(尼莫地平联合血栓通注射液组)各60例,治疗两周.结果 A 组起效快,总有效率93.3%,B组起效慢,总有效率70.0%,两组疗效结果比较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敏使朗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明显.
【总页数】2页(P1807-1808)
【作者】夏旭东;吴健春
【作者单位】安徽省巢湖市第二人民医院,238000;安徽医科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J], 柳新明
2.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J], 秦碧勇;郑艳;席刚明
3.盐酸倍他啶注射液治疗3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J], 邹文孝;刘燕;罗宇;陈曼娥
4.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的探讨 [J], 芦悦林
5.葛酮通络胶囊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8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的临床研究 [J], 楚尚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

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
观察
尹世琦
【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年(卷),期】2016(0)S1
【摘要】目的: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应用手法复位(CRP)并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2年至2014年60例诊断为BPPV 患者给予手法复位治疗,同时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1周后评价疗效,3月后用眩晕障碍量表对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估。
结果:首次CRP治疗后71%治愈,1周后93%治愈。
DHI评分治疗前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BPPV有显著疗效,是首选治疗方法。
【总页数】1页(P115-115)
【关键词】手法复位;倍他司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作者】尹世琦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电力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1.2
【相关文献】
1.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对比观察 [J], 杨爱萍
2.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对比观察 [J], 杨爱萍;
3.分析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J], 李洋
4.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 [J], 李云;崔丽萍;董文荣;马静
5.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J], 丁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注射液 2 0 l 5 m ,静脉滴注 ,1 d 次/ ,连续 1 d 4。
1 3 观察 项 目 用药期 间观 察眩晕症状 缓解情况 ,治疗前后 . 用 T D测量左右 椎动脉 (A 和基 底动脉 (A 的平均血流速 度 C V) B) (m ,并 作肝 、肾功 能、血尿常规 、血液 流变学检查 。 V) 14 疗效评 定标准 . 临床治 愈:治疗结束 后 ,眩晕及其他 症 状 消失 ,阳性体征消 失,超 声多普勒或 脑血流 图示椎一 基底 动 脉供血恢复正 常,半年 内无复发者 。显效 :治疗结束后 ,眩晕 消失 ,其 他症状和 体征基本 消失,椎一 底动脉供血明显改善 , 基 临床治愈标准 也达到 ,半年 内无复 发者 。 效:眩晕程度减轻 , 有
维普资讯
中国呷蓬苟舡式连旅教育
C isMed e oe iacE u tnf h— h e d n M r Ds n dc t Ci ne i d n e a' o n t o a
第 6卷 第 0 7期 2 0 0 8年 0 7月
甲磺 酸二氢 麦 角碱 治疗颈性 眩 晕的临床观 察
品 名麦 丁 听 ,大 连 天 宇 制 药 有 限 公 司 生 产 ) . m , 入 5 葡 萄 0 3g 加 %
注 :与本 组 治疗前 相 比木 <00 # <00 P .5 P . 1
2 3 对血液流 变学的影 响 .
见表 3
表 3 两组 患者治疗 前后血液流变 学情况的比较 (x ) ±S
关键 词 : 甲磺 酸二 氢麦 角碱 ;颈 性 眩晕 ; 中西医 结合 疗法
颈性眩 晕是椎 动脉颅 外段受 到颈源 性 病变 的影响致 其供
血 障 碍 而 引起 以 眩 晕 为 主 的 临床 综 合 征 。我 院 白 2 0 0 5年 1月
2 1 总疗效 .
两组 患者 临床疗效 比较见表 1 。由表 1 可见 , 二
表 l 两组 患者 临床疗 效 比较
1 1 临床 资料 .
观察对象全 部为我 院住 院病 人 。入 院标准 :
() 1 年龄≥6 ;() O岁 2 临床表现 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症状 ,可伴
有恶心 、呕吐 、眼球震颤、耳鸣、双 眼视 觉障碍等症状 ,转 颈
实验 () () + ; 3 颈椎 x线片 ,颈椎 c T或 M I检查显示不 同程度 R 的颈椎生理 曲度改变 ,横突孔狭 窄,胸椎 关节 骨质增生 ,椎 间 盘突 出等颈椎病表现 ;() C 4 TD显示 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 。 除 排 标准 :耳源性眩晕 ,颅 内占位性病变 ,脑 出血,脑梗塞 ,高血 压未稳定控制 ,外伤等所致眩晕 。 6 4例 患者随机分成 2组,每组 3 2例 。甲磺酸二氢麦角碱 资料组男性 1 ,女性 1 4例 8例年龄 7 . ±7 0岁,其 中伴高血 O2 . 压 8例,高脂血症 1 例 ,糖尿病 5例,冠心病 5里 6 O ;丹参对
碱 组 尤 为 显 著 (<O O ) P .1。
表 2 两组 患者 治疗前后 TD测 定 v C m结果 (.) mS
压 8例 ,高血脂症 1 ,糖尿病 8例,冠心病 4例 。经统计 4例 学分析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O 0 ) P . 5 12 治疗方法 . 丹参组 予丹 参注射液 2 m ( 0 l 正大青春 宝药业 有限公 司生产 ) ,加入 5 葡萄糖注 射液 2 0 l % 5 m ,静脉滴注 ,1 次/ , d 连续 1 d 4 。二氢麦角碱组予 甲磺酸二氢麦角碱注射液 ( 商
发作次数减少 5% 0 以上 , 其 他 症 状 有 所 改 善 者 。无 效 :未 达 到
2 4 不 良反应 .
氢 麦 角碱 组 总 有 效 率 为 9 .% 4 O ,而 丹 参 组 总有 效 率 为 7 . % 5O ,
至 20 年 1 06 2月用 甲磺酸二氢麦角碱注射液 ( 麦丁听) 治疗颈性 眩晕的患者 3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 2例
1 资 料 与 方 法
两组相 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O 0 ) P .5 ,
达 9 .% 4 0 ,丹参 组为 7.%(<O o) 5 0 P . i ;与 治疗 前相 比,治疗 后 两组左 右 椎动 脉 (A和 基 底动 脉 (A 的平 均 血流速 度 (m 及血 液流 变学 均有 明显 v) B) v) 改善 (<O0 ) P .5 ,但 二氢 麦角碱 组 尤 为显著 (<O o) P . i。结 论 二氢 麦角 碱 治疗颈 性 眩晕 疗 效显 著 ,值 得 推广
高兴武
摘要 : 目的
云南 昭通 市中医院医务科 (5 0 0 670)
将 6 4例颈 性 眩晕 的 患者 随机分 为 甲磺酸 二麦 角碱 治疗 组 ( 称二 氢麦 简
观察 甲磺 酸二 氢 麦角碱 治 疗颈 性 眩晕 的疗 效 。方法
角碱 组) 丹参 对照 组 ( 丹 参组) 3 例 , 治疗 组静 滴 甲磺 酸 二氢 麦角 碱 0 3g 和 简称 各 2 .m ,1次/ ,连续 1d d 4 ,丹 参 组静 滴注 射液 2m , 1 d 0 l 次/ ,观 察 J床疗 效 。治疗 前 后用 T D测量 左右 椎动 脉 (A 和基 底动 脉 (A 的平均 血 流速度 (m ,并作 血 液流变 学 检查 。结 果 f 缶 C V) B) v) 二氢 麦角 碱组 总有 效率
照 组 男 性 1 例 ,女 性 1 ,年 龄 7 . ±6 9岁 ,其 中伴 高 血 8 4例 03 .
注 : 与对 照 组相 比, P . 1 <O0
22 C . T D的 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T D测定 V C m结果见
表 2 。与治疗前相 比,治疗后两组左右椎动脉 (A 及基底动脉 v) (A 平均 血流速度 (m 均有 明显改善 (<O 0 ) B) V) P . 5 ,但二氢 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