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_秋思_公开课
《渔家傲秋思》课件

颜色:选择与课件主题相符 的颜色,如金色、红色等
布局:标题位于课件封面中央, 突出显示
背景设计
背景图案:可以选择秋天 的风景,如枫叶、菊花等
背景颜色:选择与秋天相 关的颜色,如金黄色、红 色等
背景文字:可以添加与主 题相关的文字,如“渔家
傲秋思”等
背景图片:可以选择与秋 天相关的图片,如秋天的
山水、秋天的田野等
配色方案
主色调:采用暖色调,如橙色、红色等,以营造秋天的氛围 辅助色:使用冷色调,如蓝色、绿色等,以平衡画面色彩 背景色:选择浅色背景,如白色、米色等,以突出文字和图片 图片色彩:选择与主色调和辅助色相协调的图片,以增强画面的整体感
字体选择
标题字体:建议 使用粗体、醒目 的字体,如黑体、 宋体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诗词的 意境和情感
掌握诗词的 创作背景和 历史背景
学习诗词的 写作技巧和 表达方式
理解诗词中 的典故和寓 意
提高诗词鉴 赏能力和审 美能力
掌握诗词的 朗诵技巧和 表演技巧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课件进行讲解 结合诗词原文,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涵 通过诗词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诗词
课件设计需要更加简洁,减少不 必要的元素
课件互动需要更加多样化,增加 更多互动方式
05
课件素材及源文件
章节副标题
图片素材
渔家傲秋思PPT课件封面图片 渔家傲秋思PPT课件内页图片 渔家傲秋思PPT课件背景图片 渔家傲秋思PPT课件结束页图片
音频素材
背景音乐:选择与秋天、思乡相关的音乐,如《秋日私语》、《故乡的云》等 朗诵音频:选择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朗诵音频,如《渔家傲秋思》朗诵版 音效:选择与秋天、思乡相关的音效,如落叶声、风声等 配乐:选择与诗歌内容相符的配乐,如古筝、琵琶等
《渔家傲·秋思》公开课教案

《渔家傲·秋思》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渔家傲·秋思》的诗意和文学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利用图表、图片等辅助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图像思维和创意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活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渔家傲·秋思》的作者王之涣及其文学地位。
简述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创作背景。
2.2 课文解读: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逐句解读诗歌内容,讲解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或播放秋天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
提问学生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3.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修辞手法进行展示和解释。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评估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效果。
4.2 作业和测试:布置相关的写作或翻译作业,测试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完成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采用官方推荐的《渔家傲·秋思》教材,为学生提供权威的学习材料。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提供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渔家傲·秋思》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6.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课件(共22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背景链接:
宋朝自建立起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 内加紧控制,而边疆长期放松警戒,武备松 弛,与西夏作战,屡战屡败。
范仲淹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 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 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 下来,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始终处于孤立 状态。
上阕中,词人运用衡阳雁、边声、千嶂、 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从听觉和视觉角 度,将所听、所见之景象连接起来,描绘出 一幅孤寂寒冷、辽阔荒僻、萧瑟荒凉、戒备 森严的边塞秋景图。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学习目标:
• 1、诵读本词,读出韵律,领略边塞风光。 • 2、品读词句,学习鉴赏诗词的常用方法。 • 3、知人论诗,感悟词人的家国情怀。
任务一、初读感知,体会韵律之美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 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 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能治盛世
在朝堂,实行庆历新政,政局焕然一新,开 北宋改革风气之先。秉公直言,大胆进谏,三次 被贬,初心不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在地方,修捍海堰、治理水患、兴办郡学、开 仓济民,“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
武能镇山河
在戍边,整顿边防,大兴营田,招抚流亡,抵 御外患,西北战线固若金汤,夏人不敢来犯。西北 边陲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古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李白《关山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渔家傲·秋思》课件

创作背景
•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 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负责防御西夏进攻。由于边事紧张 ,他开始注重军事防御,并着手改革军事制度。这首词就是在 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作者对边疆将士的深切关怀和对战 争的无奈与忧虑。
作品地位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词史上最优秀的边塞词之 一。
该词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边疆将士的艰苦生活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该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传颂和引用,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 典之作。
02
内容分析
词的上片
描绘景色
上片以秋景为背景,通过“塞下 秋来风景异”等句,展现了边塞 秋天的独特风光。
情感表达
引领了词的发展方向
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引领了词的发展方向,促进了词的多 样化发展。
06
作品鉴赏
名家鉴赏
总结词:深入解读
详细描述:邀请著名诗人、学者对《渔家傲·秋思》进行深入解读,从文学、历史 、文化等多个角度剖析作品内涵和价值。
课堂鉴赏
总结词:互动教学
详细描述: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渔家傲·秋思》,通过互动教学加 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个人鉴赏
总结词
个性化解读
详细描述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渔家傲·秋思》进行个性化解读,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 和感悟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壮志难酬
• 壮志难酬: 词中“浊酒一杯家万里”一句,反映了作者对 壮志未酬的苦闷和无奈。作者用“燕然未勒归无计”来表达 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遗憾,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 壮志难酬的悲哀。
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渔家傲·秋思》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渔家傲·秋思》的词意,掌握词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
2. 学会有感情地吟诵并默写词作。
3. 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赏析,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描述,深入理解词中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和作者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词意理解与感情吟诵。
2. 词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三、教学难点1. 词中难解字词的掌握与运用。
2.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唤起记忆,激发兴趣通过提问和讨论,回顾学生已学过的边塞诗词,如王之涣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唤起他们对边塞诗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边塞的辽阔与壮美,激发他们对新课文的兴趣。
2. 作者介绍,背景铺垫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强调其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成就,特别是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学生理解词中情感打下基础。
讲述《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即宋仁宗时期国家面临的边疆危机,以及范仲淹在这一时期的所作所为,帮助学生理解词作背后的历史情境。
3.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教师首先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让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注意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投入。
接着,学生跟读,尝试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同时注意词句的停顿和情感的表达。
4. 问题引导,激活思维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们认为‘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其思考的角度和深度,同时引入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渔家傲秋思》词四首PPT优秀课件

《渔家傲秋思》词四首PPT优秀课件•课件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艺术手法与特色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目•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互动环节与课堂小结录01课件背景与作者简介创作年代创作地点情感表达词人在西北边塞的军中帐里。
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0302 01《渔家傲·秋思》背景介绍北宋时期,范仲淹在贬官外任时创作。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生平简介范仲淹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曾主持“庆历新政”,致力于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
政治成就范仲淹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诗词均有很高成就,尤以散文著称。
文学成就范仲淹生平及成就概述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时代背景北宋时期,国家内忧外患,民族矛盾尖锐。
范仲淹等有志之士力图改革,振兴国家。
文学地位《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沉的爱国情怀和豪放的诗词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被后人誉为“边塞词”的典范之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02文本解读与赏析全文朗读及录音播放全文朗读提供标准的普通话朗读,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语调、停顿和重音。
录音播放配合背景音乐和情境图片,营造浓郁的诗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重点字词注释与翻译重点字词列出诗词中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等重点字词,进行详细的注释和解释。
句子翻译提供诗词中难句、佳句的翻译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含义和表达技巧。
意境描绘与情感表达意境描绘通过描述诗词中的景物、人物、情感等元素,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诗词所营造的意境。
情感表达分析诗词中的情感线索和表达方式,探讨作者通过诗词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03艺术手法与特色分析豪放派诗歌风格特点气势磅礴词中描绘的景物和抒发的情感都具有宏大的气势,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句,展现出豪放派诗歌特有的磅礴之美。
直抒胸臆词人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不掩饰、不造作,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等句,情感真挚而深刻。
《渔家傲秋思》词四首PPT优秀课件

征人夜深不能入睡。寐,睡。
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出征的士兵。
译
喝一杯浊酒,想起万里之外的故乡,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的
文 打算无从谈起。幽怨的羌笛声悠扬,秋霜满地,征人深夜不能入睡,将
士的头发都白了,眼里流出思乡的热泪。
课文精讲
词牌名
此词押“i”韵:异、意、渔家傲·秋思
结构梳理
渔家傲·秋思
上片: 雁去 写景 长烟
浊酒
下片: 抒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羌管
白发
边声 千嶂 落日 孤城 归无计
肃杀、荒凉、 形势严峻
思乡忧国 壮志难酬
人不寐 凄凉、悲壮、 慷慨、悲愤
征夫泪
主旨归纳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象的 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 表达了他们思乡忧国的情怀,含蓄地表 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 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范仲淹到延州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 筑防御工事,始终处于守势,不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 来,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孤城闭”三个字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整体感知
朗读《渔家傲·秋思》,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sài
起、里、闭、计、地。
题目。“秋”,点明季 节;“思”即忧思之情, 表明所要表达的情感。
地点 季节 统领全景
塞下 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
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 森严的特殊背景。
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 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渔家傲·秋思》课件

一部深受中国文学爱好者喜爱的诗歌作品。我们将探讨该诗的作者、背景和 结构,解析其中的意境和语言特点,并探讨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史上的 地位。
诗人背景与写作背景
1 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以其精湛的诗歌才华闻名于世。
2 背景:
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
诗歌内容概述
自然景观
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展现了 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思考。
情感表达
通过景色赋予情感,表达了 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文化记忆
将诗歌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传递着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记 忆。
诗歌结构分析
《渔家傲·秋思》由四联构成,每联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整首诗呈现出一 种完整的艺术结构。
第一联:秋色远连天
自然之美
描绘了广阔的秋天景色,给人 以壮丽而深刻的感受。
浩渺无垠
天空广阔,给人一种无限遐想 和自由的感觉。
丰收的象征
树叶呈现出金黄色,象征着丰 收和希望。
第二联:水声悠来的清澈而悠远的水声。
2
自由的鸟儿
自由自在地在湖水上飞翔,表达出一种自由和无拘束的状态。
3
宁静的氛围
湖水和鸟儿的存在给整个景象带来了一种宁静和平静的感觉。
3
生命的循环
枫叶红色也象征着秋天的结束和新的开始。
诗歌意境分析
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情感,诗歌创造了一种富有哲理和情感的艺术意境,使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 命和世界的思考。
渔家傲·秋思与诗人思想观念
1 自然与人生
2 情感表达
3 文化自觉
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 色来反映人生的起伏和 变化。
通过景色赋予情感,诗 人表达了内心的喜怒哀 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下:边 界要塞 之地,这里指西 北边疆。
塞下秋来风 景异,衡阳雁去 无留意。 边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
角:军 中的号 角。 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 的声音。
大雁向衡阳 飞去。湖南衡阳 县南有回雁峰, 相传秋末冬初大 雁向南至此不再 南飞。
四面边声连 角起,千嶂里, 嶂:像屏障一样 长烟落日孤城闭。 并列的山峰。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笛,是羌族的一种 乐器发出的凄切之音, 常让征夫怆然下泪。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 征夫泪。 比喻夜深 寒重
译文: 乡思涌起,浊酒一杯也 消不散万里乡愁,多想 那遥远的家乡啊,但边 患未平,功业未立,没 有办法回去。夜深寒重, 冷霜满地,羌笛悠悠, 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 白发轻染双鬓,不觉早 已热泪盈眶。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 现了作者和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们的的矛盾心理:既思 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边患未平,功业难 成而不甘归退。 5.如何理解“将军白发征夫泪”? 明确: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 久戍不归而白发,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 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 伤流泪。
译文: 秋天到了,边塞的 景物与江南迥然不 同,大雁过早向衡 阳飞去,毫不留恋。 风吼、马嘶,同号 角声连在一起,构 成塞下特有的声音。 夕阳西下,暮霭沉 沉,座落在群山中 的小城城门早已关 闭。
•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 然:山名,即今内蒙古境内之 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 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 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 还。
合作探究
1.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上阕突出了一个什么字?都写了哪些景 物?塞下秋景有什么特点? “异”字 衡阳雁去、边声四起、千嶂孤城 长烟落日 荒凉、萧瑟、肃杀
3.“塞下秋来风景异”所写塞下风景“异”在哪 里? 用自己的话回答 “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 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 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 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 当雾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关闭城门,这 当然和内地华灯初上的景象迥然不同。
6.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 思乡忧国的情怀。
衡阳雁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渔 家 傲
范 仲 淹
上阕写景 异
借 景 抒 情
边声四起 千嶂孤城 长烟落日
渲染荒凉 萧瑟气氛
家万里- 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抒发思乡、 报国、壮志 难酬之情
下阕抒情
泪
燕然未勒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渔家傲》这首词通过描写边 塞的战地风光,抒发了作者报国立 功的英雄气概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思乡忧国的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 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授课者:xxx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 ),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 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 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 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 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 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 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 次被贬。
解题:
宋仁宗康定元年 , 作者任陕 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 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 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 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 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 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 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 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 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 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 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