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长亭外

合集下载

李叔同《送别》全文

李叔同《送别》全文

李叔同《送别》全文
李叔同的《送别》全文如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这首诗的意思是: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古人送别的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

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

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

《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
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

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

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长亭外古道边唐诗中最经典的十首离别诗

长亭外古道边唐诗中最经典的十首离别诗

经典送别诗词赏析1、《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2、《水仙子·夜雨》——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3、《别董大二首》——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4、《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苏轼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5、《减字木兰花·长亭晚送》——晏几道长亭晚送,都似绿窗前日梦。

小字还家,恰应红灯昨夜花。

良时易过,半镜流年春欲破。

往事难忘,一枕高楼到夕阳。

6、《长相思·短长亭》——万俟咏短长亭。

古今情。

楼外凉蟾一晕生。

雨馀秋更清。

暮云平。

暮山横。

几叶秋声和雁声。

行人不要听。

7、《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8、《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9、《灞陵行送别》——李白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10、《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1、《浪淘沙·把酒祝东风》【宋】欧阳修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12、《雨霖铃》【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品读李叔同与他的《送别》

品读李叔同与他的《送别》

品读李叔同与他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李叔同或许人生就像跑步,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李叔同其人1880年农历九月二十日辰时,津门巨富桐达李家忽生异象,一只喜鹊衔松枝飞入五姨太王凤玲阁中。

不久,王氏便诞下一男婴。

笃信佛教的李府相信此乃佛赐祥瑞,六十八岁的李筱楼年近古稀又得一子,更是喜不自胜,紧攥着手中佛珠,长诵一声无量寿佛。

这个排名老三、哭声如钟的男婴,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即后来的一代通才、奇才弘一法师李叔同。

青年时期的李叔同五岁那年八月,父亲往生家中延请高僧诵《金刚经》,初见僧人,幼小的李叔同便心生莫名欢喜,与同龄的侄儿以床罩作袈裟,口诵佛号扮演和尚。

很小的时候,李叔同就跟随大娘郭氏学会了《大悲咒》、《往生咒》,稍长一些之后,由于母亲的特殊地位及家庭变故,使他对人世有更深刻的理解,十五岁便有“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之警句。

命运好像在不经意中早已埋下了草灰蛇线的伏笔。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1895年,十六岁的李叔同考入辅仁书院学习八股文,辅仁书院每月都要考两次试,别的同窗还在为考课作文抓耳挠腮一筹莫展时,李叔同却为纸短文长而别出心裁,他在一个字格内写两个字还意犹未尽,因此博得了“李双行”的美誉。

同窗们羡慕他思如泉涌、文不加点,却鲜有人知他六岁开始就从仲兄受启蒙教育,七岁学习各类文选,八岁拜于云庄先生门下攻读经史子集、学书法、制金石,十三岁时就以书名而初闻于乡,天才,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李叔同画作迁沪之后,李叔同以富家公子身份结交上海名流,并加入“城南文社”崭露头角,除文艺应酬外,李叔同还常往返于津沪之间。

1901年,名伶杨翠喜至津演出,这一年,李叔同初遇杨翠喜,一见倾心,每晚他都要去戏院为其捧场,痴痴地看她在台上浓妆艳抹、顾盼流转,戏散后又提着灯笼走很远的路送她回家。

送别李叔同原文及翻译

送别李叔同原文及翻译

送别李叔同原文及翻译原文--《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翻译:第一节,作者白描了“长亭”“古道”“芳草”三个意象。

长亭外的古道边,一片碧绿的芳草,绵延至远方——俨然送别的背景。

在中国古代,道路边每隔一段里程,会设一亭驿,供路人避雨、休憩。

久而久之,长亭成了友人、亲人间的送别之地。

长亭送别,路向远方,芳草天涯——空旷、辽远的意境,勾勒出淡淡的感伤之离情别绪。

第二节,亦是白描手法,“风”“柳”“笛声”“夕阳”“山”勾勒出了傍晚之时的景致。

晚风吹动着杨柳,仿佛在催促着临行之人;“柳”字谐音“留”,蕴藉着深沉的不舍之情意。

晚风也吹送着笛声,笛声于是稀稀落落地传来。

我们不禁会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那首《春夜洛城闻笛》,笛声呜咽,相思之声,在夜空中回荡。

到了第三节,作者由景生情,旧时知己各自天涯已难寻的感慨油然而生。

毋需赘言,淡淡感伤,已溢于言表。

由此,我们得以明了作者几许凄凉的心境。

第四节,作者把自己的这种情愫推向了极致。

如何消解这离别之愁绪,作者寄兴于酒,把酒言欢……然而,愁绪终究无从消解。

作者于是想到,今夜的睡梦中,也会感到丝丝寒意。

至此,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以“酒后梦寒”总括全篇。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

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

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

这样就把题旨点足。

以下五句,是同友人的问答对话。

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

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

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令》
《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 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 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长亭送别
送别
长亭外 古道边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天之涯 地之角 一壶浊酒尽余欢
芳草碧连天 夕阳山外山 知交半零落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天之涯 地之角 一壶浊酒尽余欢
芳草碧连天 夕阳山外山 知交半零落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矣。
主题:
重爱情,轻功名。
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不再停留在
“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不再把“夫贵 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 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 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具
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主题,表达了反对
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封建等 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 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赏析[滚绣球]: 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 莺莺的什么感情?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艺 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马儿 车儿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借景抒情夸张,身心交瘁
[叨叨令] “儿”化,叠音形容词,排比句巧妙组 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 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 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 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送别 李叔同

送别 李叔同

送别李叔同
送别(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李叔同因其特殊的家庭身世与母亲相依为命,对家园、故土,特别是母亲,怀有非常深厚的赤子之情,感怀李叔同故土离别之情,最为大众熟知的,当属其于1914年所作的《送别》虽然《送别》是李叔同的填词作品,但歌词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俨然一幅地道的中国画,这也把身在日本的李叔同对祖国故乡的怀念之情,写得意味悠远。

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灵中,家园故土既是生长于斯的生命本源与归宿之地,也是念兹在兹的精神栖息所在。

李叔同对于母爱与故园的感念,对于逝去的人伦温情的怀哀,镌刻着中国文化血脉传承的家园意识的深刻印迹,留驻着对于故土与精神家园的怀念深爱。

《送别》李叔同

《送别》李叔同
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

李叔同( 1880—1942 ),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 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 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 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 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 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 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 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离别“集体无意识”。所以,《送别》 也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 一个朋友而写的,是实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还看不 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具体 的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 “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 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 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 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 暗示。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 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 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唯有离别多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意思是在长亭外面,古道的边上送别亲友,翠绿的草望不见头,仿佛连着天了。

形容离人一去千里。

这句话出自李叔同的《送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