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推覆构造带及对地震的影响
地震相解释

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
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概念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
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
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
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
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
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伊犁河防洪工程地质构造稳定性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伊犁河防洪工程地质构造稳定性及地震危险性分析摘要:新疆伊犁河位于新疆西部,是一条国际河流,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
针对伊犁河干流、三大支流及重要三条山沟小河的防洪规划工作,通过对区域及近场区地质构造稳定性、地震危险性的研究,解决了影响场地稳定安全的关键性问题,完善了场地安全性评价体系,对工程建设及运营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防洪工程地震危险性稳定性1 区域地质概况伊犁河处于北天山西部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内,含NE向、NW向和EW向三大构造体系,经长期构造运动,形成现在被褶皱和断裂分割的断褶隆起山区和断陷盆地相间的地质构造形态,并控制该区中强以上地震。
1.1 地形地貌伊犁河防洪规划工程区位于天山西部,北侧为天山支脉博罗科努山、科古琴山、阿吾拉勒山,呈北西西走向,海拔高程2000~3500 m。
南侧为天山支脉哈尔克山、那拉提山,呈北东东走向,海拔高程2000~3700 m。
中部为乌孙山,呈近东西走向。
南北山脉在东部相交汇,总体构成“>”呈东西向喇叭形向西敞开。
工程区总地势为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部低。
南、北两侧山区均为中山侵蚀地貌单元。
山前为剥蚀堆积地貌单元,呈东西带状展布,海拔高程900~1600 m。
1.2 区域地质构造区域东北部为准噶尔盆地,南部大部分地区为天山山区。
地质构造复杂,地貌上山盆相间,地震主要集中在区域南部天山山区,而且强度大、频度高。
区域内活动断裂发育,其中有些断裂规模巨大,是中亚地区著名的构造带(如裴伟线、尼古拉耶夫线)。
区内断裂多形成于华力西时期,有较长的发育史,有过多期活动的特点,它们大部分在喜马拉雅期重新复活,是控制大地构造单元和新构造单元的界线,塑造了现代的地貌景观,也是控制地震的主要构造。
2 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分析2.1 新构造单元根据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幅度,将区域新构造单元划分为4个一级新构造单元和若干个次级新构造单元。
伊犁河流域处于伊犁坳陷区,为天山强烈隆起区中的山间坳陷,为二级新构造单元之一,又分为伊宁断陷、乌孙山隆起、昭苏~特克斯坳陷次级新构造单元。
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

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饶扬誉(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1 引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附近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
此次地震震级大、震源浅,震区人口稠密、地形复杂、救援难度大,破坏性余震频度高、分布范围广,是建国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
截至2008年6月22日,地震造成69 181人遇难,18 522人失踪,374 171人受伤,累计受灾人数4 616余万人。
房屋倒塌779万间,损坏2 459万间。
初步估计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 000亿元人民币。
本文在分析震区大地构造背景与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基础上,根据遥感影象、余震分布特点和目前已经获得的相关观测与理论模拟成果、尤其是陈运泰等(2008)的研究成果,对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发震动力学与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
2 大地构造背景与区域地震活动性2.1 大地构造背景震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的交接部位,其北部为秦岭地槽褶皱系。
早古生代扬子准地台与其西部的羌塘—昌都陆块,均为“泛扬子陆块”的一部分。
从泥盆纪开始,泛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拼合。
晚古生代至三叠纪羌塘—昌都块体与扬子陆块裂张解体,其间形成南古特提斯洋盆,洋壳向西俯冲,并使羌塘—昌都陆块不断向东增生而闭合,扬子板块同时向北俯冲于昆仑地体之下,于是在东西和南北方向形成双向俯冲收缩(许志琴等,1992)。
自始新世以来,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整个青藏地块强烈隆升并向周缘扩展,在东部受到扬子板块俯冲构造莫霍面上隆区的强烈阻挡,青藏地块向东挤出物质被分流成向东南和东北两股,东南股形成川滇菱形逸出体,东北股形成东昆仑-秦岭逸出体。
其中,在高原东缘与扬子板块的交接地带,形成了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及其断裂系。
2.2 区域地震活动性震区所在区域位于南北地震带。
南北地震带大致分布于东经102°~107°之间,分为北、中、南三段。
北段,包括宁夏西部、甘肃和青海东部及其邻近地区;中段包括四川西部和其邻近地区;南段包括云南和其邻近地区。
中国地震灾害背后的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特征

中国地震灾害背后的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特征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
中国作为全球地震频发地区之一,经历了许多灾难性地震事件。
这些地震事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特征。
本文将探讨中国地震灾害的原因与与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的关系。
一、中国地质构造特征中国地理辽阔,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各地震带分布广泛。
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陆构造板块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部边缘,涵盖了东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等多个大陆板块。
这些板块的相互作用和碰撞使得中国地壳处于构造应力较大的状态,从而提高了地震发生的概率。
2. 活动断裂带和构造断块中国地处多个活动断裂带和构造断块的交汇区域。
例如,甘肃强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四川盆地地震带等都是中国地震频繁的地区。
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活动较为活跃,地震发生的频率和破坏性也相对较高。
二、中国地形地貌特征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地势形态和地貌特征的总和。
中国地形地貌多样,既有高山峻岭,又有平原丘陵。
这些地形地貌特征与地震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1. 高山地区中国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山脉众多,地势陡峭。
这些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多为岩石碰撞形成。
随着构造应力的积累,地震发生的概率也相应增加。
而且地震在高山地区造成的灾害更加严重,因为山体滑坡、岩石崩塌等地质灾害随之增加。
2. 平原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大部分长江流域为平原地区,地势相对平缓。
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同时也有着复杂的沉积构造。
地震激发的液化现象更易发生,加剧了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
三、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对地震的影响1. 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性中国地质构造活跃,板块的碰撞和地壳的运动是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
地震在这些地质构造活跃的地区发生概率较高,地震活动性较强。
2. 地形地貌与地震破坏性地形地貌对地震破坏性产生重要影响。
高山地区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造成的破坏更为严重。
茅山地区的推覆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8 # ∗ & ! ( ≅ , & ∗ 3 ( 0 . ! ( 3 ∋ ; ( 0 ∗ % − 4 )( − , ∋ 0 . % 0 , ∗ ! 9 0 & ∗ ∋ 0 . 4 % 0 , / 3 ∗ ∋ % − 0 ( 3 + % −
8 ) % 2 − ∗ ∋ 0 . + ( / + 0 ∗ & , ≅ ∋ ∗ ! % ∗ ! 3 2 & ∗ ∋ 0 . & − ∋ < % 0 , & 2 ∃ & ∋ , ∋ 0 . % + > − ∋ ∗ 2 ,
− ? ≅≅ Α 3 Β Χ 4 Δ Β 4 Χ Α Ε− Β Φ Α 5 ? Γ 3 Φ ? − ? Χ Α ? ? − Η ΕΒ 3 ; Α Γ Ι Γ ; ΕΔ ? Ι 3 Ε; − Εϑ ΕΔ ? − Δ Α
韩 克 从 Φ ?− Κ ∃∃ < ∋ 陈 思 松 Δ Φ Α − ) 1) : 刀 ∋
Κ % 0 &! % 0 ∋% 0 % .
一 4 Λ9
8 Μ 9
, ∗! 0 % > >
& ∗3 2 ∗林 3
≅ % & & ∗3 ( 0 . −/ , / − Α
( > , , . ∋/ 0 . ∗ ∋& ∗( % & 3 ∋ & ( ) ( / 3 ∋∗! 3 2 & ∗& , ∋+ ∃3 ∋ % ∗ & ∗ 3 2 ∗ 2 3 & ,
& ! ∋ & ∗ ( & ∋ ∗ 1 ∋ & % & −∋ , ∋ 0 .
;(0
∗!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典型地震剖面平衡剖面恢复及构造演化分析

注 :本 文为国家重大专项 “大型油气 田及煤层 气开发 ”(编 号 :2017ZX05035003)和 四川 省应用 基础研 究项 目(编号 :2017JYO176)资助成 果 投稿 日期 :2016—09—29;改 回 日期 :2018-02.02;责 任 编 辑 :刘 志 强 。 Doi:10.16509/j.georeview.2018.02.004 作 者 简介 :范 增 辉 ,男 ,1983年 生 ,博 士 研 究 生 ,工 程 师 ,长 期 从 事 构造 地 质 和地 震 地 质 综 合 研 究 工 作 。 通讯 地址 :610213,四川 省 成 都 市 天 府新 区华 阳镇华 阳大道 1段 216号中国石油集 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西南物探分公 司。Email:cdutfzh@126 m。
龙 门山褶皱 冲 断带是 国内外专 家学 者研究 复 杂
逆 冲构 造 、推覆 构 造 以及 隐伏 断 裂 的天 然 场所 。多 年来 ,相关 学者 和专 家 在 龙 门 山地 区开 展 了断 层 相 关褶皱 、磁 组构 与有 限应 变 、几 何 构造 、冲断 系统结 构形 成演 化 、地 震灾 害评估 、构造 解析 与川西 前 陆盆 地发育 、青 藏高原 东南 缘 隆升机 制 、基底 特征 及其 隆 升作用 等方 面取得 了许多 的研究 进展 。在断 层相关 褶 皱方 面 ,贾 东 等 (2002,2011)在选 取 的典 型 断层 相 关褶 皱构 造剖 面进行 上三 叠统须 家河 组地 层进行 磁组 构研 究 ,鉴别 出 6种 特 征的磁组 构类 型 ,揭示 出 磁 组构 所 指 示 的构 造 应 力 场 主要 为 NW—SE向 的 挤 压缩 短 ,与龙 门 山褶 皱 冲 断带 的 区域 挤 压 应 力方 向一致 的规 律 。同时 利用假 三维理 论模 型对 断层转 折 褶皱 和 三剪断层 传 播 褶 皱 进 行研 究 ,识 别 出邛西 背 斜是一 个 典型 的剪 切 断 层转 折褶 皱 ,盐 井 沟 背斜 是 一个 典型 的三剪 断层 传播 褶皱 。在 三维构 造建模 方 面 ,李 一泉 等 (2007)则对 盐 井 沟断 层传 播 褶皱 的
地震讲义4-典型构造解释

1)平行不整合,又叫假整合,主要受差异升降运动的影响, 老地层呈水平状出露地表并长时期遭受剥蚀,而后又整体下降 接受新的沉积,因此,与老地层产状一致,其间存在剥蚀面。 平行不整合与沉积间断很难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先沉积而后由 于上升而遭受剥蚀;后者强调长期处于平衡状态,既不接受沉 积,又不遭受剥蚀。在地震剖面上平行不整合由于时间间隔和 岩性差异大,波阻抗差也大,反射波振幅强,波形变化大,较 容易与层面反射波区别,而且由于不整合面一般凹凸不平,往 往产生绕射被(图3-36)。 2)角度不整合,主要受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倾斜 或褶皱,经过风化剥蚀后下降再接受新的沉积,因此,老地层 便以一定角度与新地层接触。角度不整合根据下伏地层剥蚀程 度和剥蚀面起伏变化可分为准平原化角度不整合和凹凸不平的 角度不整合(图3—37)。在地震剖面上角度不整合比较容易识 别,反射波的波形、振幅是不稳定的;上下地层的反射被同相 轴会出现一定交角。
第四节 典型构造解释
一、披覆构造:1)隆起型披盖构造;2)断块型披覆构造,
3-27
隆起型披覆构造典型地震反射剖面特征
3-28
断块型披覆构造典型反射特征剖面
2、古潜山的识别
1)古潜山顶面具有不整合面反射波特点,即波阻抗差大,能 量强,频率低,相位较多,相邻道时差大等特点;常伴有大量的 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异常波出现。由于反射波特
由周围向核部流动有关。刺穿底辟构造核部塑性体与围岩
反射可截然分开,围岩地层的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延伸 至核部即中止,但由于盐层的挤人,使盐核周围地层强烈
变形(图3-30)。
2)由于岩盐层的层速度随深度不变,盐或泥 构造塑性体与下伏地层岩性速度差异大,具有较 大的波阻抗界面差,一般形成强反射。在时间剖 面上盐下层表现为连续性好的强振幅反射,大部 分情况为低幅度隆起;有时也表现为平直的连续 性好强反射同相轴(图3-32)。
汶川地震的岩石圈深部结构与动力学背景

第35卷 第4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35No.4 2008年8月JOURNAL OF CHEN G DU UNIV ERSITY OF TECHNOLO GY (Science &Technology Edition )Aug.2008 [文章编号]167129727(2008)0420348209汶川地震的岩石圈深部结构与动力学背景[收稿日期]2008206230[作者简介]朱介寿(193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地球物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E 2mail :zjs @ 。
朱介寿(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系,成都610059)[摘要]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受到印度板块向北推移挤压,青藏高原强烈变形,高原内部及其边缘的活断层上经常发生强烈地震,是大陆内部最活跃的地震区。
汶川8级地震就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交界的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上。
作者利用面波层析成像、跨龙门山的被动源地震观测、爆破地震剖面的结果对震源附近的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发现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的岩石圈结构与性质有重大差异。
扬子地块岩石圈显示为高速、坚固和稳定特性,而松潘-甘孜地块为低速、软弱及易于破碎。
在松潘-甘孜地块中,中地壳内普遍存在一个低速层,它是引起中上地壳推覆运动的滑脱层,龙门山的推覆构造就是上部地壳仰冲的结果。
汶川地震震源深度为14km ,正好位于龙门山推覆体的映秀-北川主中央断裂带上。
[关键词]汶川地震;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被动源地震剖面;爆破地震剖面;面波层析成像;推覆体与断裂带[分类号]P315.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受到印度板块向北推移挤压,青藏高原强烈变形,高原内部及其边缘的活断层上经常发生强烈地震,是大陆内部最活跃的地震区。
汶川8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交界的龙门山断裂带上。
龙门山断裂带共有三条主要断裂,最东边的一条为都江堰-安县-江油断裂,中间一条为映秀-北川断裂,靠西边一条为茂县-汶川断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2 . 1单 冲形 式 单 冲 形式 是 由多 条 形 状 相 似 的 冲 断 层 组 成 ,且 其 逆 冲方 向相 同, 由此 形 成有 次 序 的叠 瓦状 。 在 地 质 的 断面 层 和下 岩层 中 , 会 产生 系 列 的 附加 构造 , 单 冲形 式 的推 覆 构 造 主要 在 岩 层 褶皱 和 发 生逆 冲带 的 地方 孕 育 。单 冲形 式 也 是推 覆构 造 最 为典 型 的组 合 形式 。 1 . 2 . 2背 冲形 式 背 冲 形式 的 冲断 层 是 呈 叠 瓦 状 向 构造 岩 层 的 两 侧外 面 的 地方 发生逆冲 , 由于逆冲方 向相反 , 在岩层构造应力之下产生两种断层 。 我 国较 为典 型 的推 覆 构 造 中 , 扬 子板 块 的 边缘 向大 陆 盆地 而 成 的构 造 带 中常见 到 背 冲形 式 的构 造 。 1 . 2 . 3对 冲 形式 对 冲形 式 主要 发 生 在 盆地 , 主要 由两 个 呈叠 瓦 状 的 冲 断层 在 盆 地 内发 生相 对 逆 冲形 成 的 。 这种 对 冲形 式 的构 造 是 随盆 地 的产 生 而 产生 的 , 并 且 是 从 盆 地 最 中心 的位 置 , 发 生 明 显对 冲 , 形 成 构 造 地
科技创新与应用 l 2 0 1 5 年 第1 8 期
பைடு நூலகம்
资源与环境
浅析 推 覆构造 带 及对地 震 的影 响
吕 佩琳
( 贵 阳职业技 术学院 , 贵 州 贵阳 5 5 0 0 0 0 )
摘 要: 推 覆 构 造带 的 形成 是 经过 较 长 时 间的板 块 和 冲 断层 移动 形 成 的 , 按 岩 层 的褶 皱 可 以分 为褶 皱推 覆 体 和 冲 断推 覆 体 , 按 作 用力 不 同可 分 为推覆 和 滑覆 。推覆 结构 的 组成 形 式是 通 过 冲断 层 的运 动特 点及 成 型形 状 区分 的 , 分 为 单 冲 形式 、 背 冲形 式 、 对 冲 形式、 楔 冲形 式 。研 究推 覆 构 造 的冲 断层 岩 石褶 皱 可 以 了解 到地 震 发 生 的机 制 , 并进 行 地震 预 测 , 具有 重 大 意 义。 关键词: 推覆结构; 冲 断层 ; 地 震 推覆 构 造是 地 质 结构 中较 为 复杂 的一 种 结构 , 对 推 覆 构 造 的研 究 已经 有 了一 百年 的历 史 , 对其 演 化 、 形 成 特 点 等 方 面 了解 比较 深 入 。 目前 对其 研 究 主 要是 为 了进行 石 油 能 源勘 测 , 研 究 成 果 也 是 十 分丰富 , 同 时研 究 表 明 , 对 推 覆 构 造 的研 究 也 可 以 了解 地 震 发 生 机 理, 可 对 地震 进 行 有效 预测 。 汶川 和 雅安 都 属 于 四川 盆 地 , 此 地处 于印 度板 块 和 亚 洲板 块 的 缓冲带附近 。 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均处于龙 门逆冲推覆带的断裂带 上, 这 断裂 带 是 由青 藏 高 原 的抬 升 , 使 地 质 板块 发 生 一 定位 移 , 使 龙 门 山在 断裂 带上 产 生 挤 压 。这 一 带 的岩 层 一直 在 进 行 应力 的蓄 积 , 当应 力 达 到 一 定 程 度 时 , 就会爆发 , 引起地壳的破裂 , 发 生 地 震 活 1推 覆构 造 带 动 。这种因为挤压产生应力爆发的冲断岩层引起 的地震 , 其应力传 推覆 构造带 的整体构造是 由逆 冲断层 和其上盘 的推覆体和下 递 和 散发 的过程 较 为 缓 慢 , 引起 了较 多余 震 。 四川盆 地 内就 有很 多 盘的推覆体组合而成 。一般逆冲断层呈现为上陡下缓的铲子形状 。 推覆构造带 , 更容易发生冲断层之 间的相互移动或冲撞 , 这也是 四 或 者 是 下 陡 上 缓 的倒 铲 子 形 状 ,有 时呈 现 为 陡缓 错 落 相 间 的 台 阶 川 地震 多发 的一 个 根 本原 因。 状 。上 盘 是 由外 来 岩 块 从 远 距 离 的地 方 推 移 到 近处 而形 成 的推 覆 3推 覆 构造 的研究 可 进行 地 震预 测 体。 下 盘 则是 原 有 的岩 石 土地 , 只发 生较 小 的位 移 。 推 覆构 造 多 是 因 推 覆 构造 结 构 较 为 复杂 , 检 测 地 下 岩石 层 也需 要 用 较 为 高端 的 为造 山运 动 形成 , 在 以前 为 陆地 的地 方 也会 常见 , 经 过 时 间 的推 移 , 设备 , 但 是对 推 覆构 造 的研究 可 以 了解地 震 发 生 机 制和 进 行 地震 预 逐 渐 形成 了一 片推 覆 构造 的地形 , 称 为 推覆 构 造 带 。 测 。推 覆 构 造研 究 中对 中断 层 的 岩石 褶 皱 研 究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意 1 . 1推覆 构 造分 类 义 。如 汶 川 地震 就 是 由 于 冲断 层 发生 挤 压 而积 蓄应 力 , 最 后 引起 地 推覆构造按岩层 的褶皱可以分为褶皱推覆体和冲断推覆体。 褶 壳 破裂 , 发生 了严 重 的地 震 。这 次 地 震带 来 了严 重 的人 员 伤 亡 和 巨 皱 推 覆体 是处 于倒 转 平 卧状 态 的褶 皱 沿 着 断 面层 发 生 相对 位 移 时 , 大 的经济 损 失 。 这 个 区域地 震 的发 生 与 推覆 构 造带 的形成 有 着 密切 岩 层 之 间 因 为 位移 产 生 的挤 压 作 用 产 生 了 一定 拉 伸 ,造 成 岩 层 撕 的关 系 。 研究 推 覆 构造 带 的 中断 层 岩石 褶皱 , 分 析 其几 何 参 数 , 定量
覆体分为两类。 一是由伸展运动产生挤压的作用 , 称为推覆 ; 二是由 板 块 自身 重 力 引起 的 滑动 , 产 生 板块 滑 移 , 称为 滑 覆 。 1 . 2 推覆 构 造组 合 形式 推覆 构造 可 以 由冲 断 层 呈 单 条 出 现 ,也 可 以呈 多条 的形 式 出 现, 更多的时候 , 冲断层是呈多条相似的束状出现 。 推覆构造按冲断 层的分布和走向可分为以下几种组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