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学期隆回一中高一历史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合集下载

16大众传媒变迁

16大众传媒变迁

都发挥主要作用。 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中华报》 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 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 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 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 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 生活
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等
D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 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 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 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 不可能出现的是( )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 厅、电影院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若去 北平出差也可选择乘坐飞机 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 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A
探讨: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
1、外因:西方文明(生活方式、民主思想等)的影响。
2、内因: 政治上:近代政治运动的影响(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重大事件和政府的政策(新中国成立、改 革开放等;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经济的不断发展; 思想上:思想解放运动(向西方学习、中体西用、维 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民主科学思想等)
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印刷媒介)走向繁荣
2、影视事业的发展 3、互联网(“第四媒介”)
表现 形 成
19c中前期,洋人在华办报, 外文:《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中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19c70s起,国人办报
社会影响
发 展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 影响:报刊在报道新闻、传递信息、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 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 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 重大启蒙作用。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变迁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变迁

三、互联网(第四媒介) 1、互联网的诞生:
20世纪60年代诞生,90年代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第四媒介”---互联网
优势:
1.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 2.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有很强的感染力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缺陷:
1、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 2、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3、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知讯者生存!” ——广告 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
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 未有。请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 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书籍、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互联网……
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印刷媒介)走向繁荣
2、影视事业的发展 3、互联网(“第四媒介”)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 “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背景材料:
材料一: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重 以沧桑,由同治视嘉庆时,其见闻异矣。由今日视同治时,其见 闻尤异矣。更阅数十年,人心风俗之变幻必且倍甚于今日。 ——清《上海县续志·序》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 污俗”的政令,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教仁, 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力主“以人道主义去君权 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在章程中更把它具体 化为三十六条。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街头剪辫子的情景。 材料四: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
《风云儿女》 插曲后来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成为主要的 电影题材 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
2、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2016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

2016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纸〔材料一〕既而渐入中华各省亦有立此报馆者,而尤以西人教会报为多,故前有耶稣教会派人查考中国各报始末,去年已经刊列,除京报外,自始至今①共有七十六种……十之六系教会报,有数月停止者,有数年停止者。

──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材料二〕自林乐知②、李提摩太诸人创《万国公报》,属中土人士为译述,旬月一发刊,虽专为基督教家言,然亦锐意以开导民智为己任,破除文人之结习,于报界一新其面目。

甲午以后,言维新变法者如狂,于是《时务报》、《湘学报》等……顾其时则无有党派,攘臂发抒,恶旧俗而维新之是求,如保中国不保大清,变君主以为民主之说,亦时有流露。

──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解读】材料一引自李提摩太作于1895年的《中国各报馆始末》一文。

李提摩太是近代来华传教士,1870年受英国浸礼会派遣来华,在山东以及东北等地传教,1916年退休回国。

在中国期间,李提摩太借《万国公报》和广学会向中国人宣传基督教思想,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为中国近代报刊业和出版业等做出了很大贡献。

材料二引自胡汉民作于1909年的《近年来中国革命报之发达》一文。

胡汉民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家和宣传家,他在这篇文章中,回顾了近代革命派创办报纸的历史,指出了革命报的意义、性质、作用、效果,是研究这一段时期中国报纸发展的重要文献。

1.早期来华外国人在中国办报,多以传教士为主,以教会为依托。

2.早期传教士所办报纸,多以中国人为翻译。

3.传教士所办报纸,虽然有宣传宗教思想之考虑,但是不乏以“开导民智为己任”者,因此在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引进科学技术,推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传教士所办报纸对近代中国社会及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发表了各种意见,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5.传教士所办报纸还刺激了中国人的办报活动,对于中国人自办近代报刊产生示范效用。

传教士和某些外国人在近代中国的办报活动,虽然一方面是为了本国在中国的侵略利益服务,但是在客观上起到传播西方近代文明的积极作用,也对我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高一历史课件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

高一历史课件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

我一个人的经历。”
中国哪一年正式接入互联网?材料说明当时互联网的什么特 点?
提示
1994年。运作异常慢。
考点
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突破依据:本考点是课标要求内容的深化
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 国人创办的过程。从19世纪中期到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 了形成、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在不同时期对中国社会的发 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
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 天。” 材料二 梁启超:“今日中国国民,未有可以为共和国民 之资格。”(《新民丛报》第79号) “昨天犹专制,而今日已
共和,如两船相接触,而绝无一楔子以介于其间,则其冲
突之程度必极猛烈,显然易见。” (《新民丛报》第76号)
角度1 从中国报刊业的发展角度突破
【示范1】► 《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1904年在芜湖创办,是 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由于陈独秀不仅是该报的创 办人,还是该报的主编兼主笔,他的思想无疑会对该报的宗 旨和宣传内容产生重大影响。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 要有 ( )。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启迪民众 ④传播新知
“法(国)以革命故,流血断头,殃及善良,祸贻古物,穷 天地古今之凶残,未有比之。” (《新民丛报》第85号) 材料三 “夫我国民既有此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而
民权立宪则本乎此精神之制度也,故此制度之精神,必适
合于我国民,而决无虞其格格不入也。” (《民报》第4号) “今之言革命者,其所欲破坏者,异族钤制之势力也,专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天使”?“魔鬼”? 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以人们无

高中课件必修一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课件必修一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任景丰
谭鑫培
1892年,任景丰 创办丰泰照相馆。 1905年,任景丰 与技师刘仲伦拍 摄谭鑫培主演的 京剧《定军山》 片段“请缨”、 “舞刀”、“交 锋”。后拍摄多 部京剧片段影片。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一)电影的发展 1、1905年,第一部国产无声电影《定军山》 2、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一)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1、发展历程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 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1868年美国监理会传教士 ☞ 林乐知于上海创办《教会 新报》,1874年停刊,更 名为《万国公报》。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一)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1、发展历程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影响:① 传播西学,促进思想观念改变 ② 列强对华文化侵略 ③ 推动国人办报
(二)电视的发展 1、1958年,电视业诞生 2、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丰富
☜ 《新闻联播》初办及播音 员李娟 现今的《新闻联播》 ☟
☝ 1958年,中国第一台 电视机 经典的熊猫牌电视机 ☞
二、影视事业和互联网的发展
(三)互联网的发展 1、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29亿, 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普及率接近60%。
3、影响
《民(报1)》成成为立宣,传一救方亡为图同存盟思会想之的喉武舌器,以宣传 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 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2)传播西学—,—促孙进中思山想《解中放国之革命》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一)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武4昌、革影命响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

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针锋相对的斗争 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
3、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红旗》——党报、党刊 《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 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三)报刊业的繁荣阶段
1、表现: 2、作用:
报道新闻,传递信息、传播知识、 通达民情、开启民智、舆论监督、立言 议政、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 丰富人们的生活。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
纸的故乡在中国。”
邸 报
887年的唐代《进奏院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一)报刊业的兴起阶段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申报》(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3、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 歌 女 红 牡 丹 》 剧 照
《歌女红牡丹》我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明星影片公司 1931年摄制,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胡蝶主演。剧情为 红牡丹从小学演旧戏,嫁一无赖丈夫,备受虐待。后丈夫 失手杀人入狱,她不咎既往,探监营救,终于感动了丈夫。
②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孙中山为其撰 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作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作了 思想准备
③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新青年》 由陈独秀1915年9 月在上海创办。第 一卷名《青年杂 志》,第二卷起改 名《新青年》,一 般笼统地称为《新 青年》。成为新文 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作用:成为宣传民主、科学思想的武器,发挥着制造 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3.繁荣
娱乐性 报刊创办起来。 (1)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_______ 新闻价值 作为自己 (2)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_________ 的发展方向。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教材问题解答
预习导学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误区警示] 报刊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 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影视最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教材问题解答
教材问题解答
二、学习延伸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做一次社会调查,看哪种媒体对我国高中生的生活影响 最大。 提示 (1)可以以你所在的班级为范围,设计一个问卷, 通过逐个调查的方式分析每位同学平时主要通过什么媒体了 解国内外大事及辅助学习。问卷可以包括每天接触这种媒介 的时间、地点、主要浏览或听取的内容,对其日常学习生活
(2)启示:①政府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发挥它的积极作
用。②社会、学校、家长应当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互联 网。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教材问题解答
课堂讲义
材料一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简直就像企图用弓箭追
赶飞行的子弹一样。哪怕在你每一次用指尖敲击键盘的同
时,互联网就已经不断地变化了。
——英国学者尼尔· 巴雷特 (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肖 恩· 马洛尼把互联网称为“魔幻的第七大洲”的缘由。 答案 现象:互联网发展迅速。 缘由:互联网集其他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而且价格低廉; 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 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 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1)

问题二:
互联网的发展势头有着神奇 的魅力,又有着其他媒介所无法 比拟的优势。
预测一下:未来社会互联网 会不会削弱甚至取代其他媒介的 地位?
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
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
• 1、基础作业
(1)导学案:自主测评5道选择题;分层演练的基础巩固6 道选择题。
(2)请简要概述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历程。 (3)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2、拓展作业
(1)导学案:分层演练中的能力提高2道选择题、1道大题 。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各互联网 ——网络媒体
案例分析:
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规范解答
功能:传递信息,传播知识; 通达民情,开启民智; 立言议政,舆论监督。
作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 的推动作用
问题一:
电视事业从1958年才起步, 为什么改革开放后普及率如此 之高?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程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 的巨大变化。
▲传统媒介
第一媒体: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杂志 ——印刷媒介体系
第二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 ——电波媒介体系
第三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影、电视
▲现代媒介
——声像媒介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
三、学习难点变化后面所隐藏的原因及其影响。

【自主学习】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出现:(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目的是将其作为侵华工具)(2)19世纪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2.发展:⑴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⑵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⑶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等。

⑷20世纪前期:①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②国民党:。

⑸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3.繁荣:改革以后,报刊业发展迅速。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诞生: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发展:①1931年,诞生第一部有声电影。

②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1935年)。

③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④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电视:
(1)诞生:1958年,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以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互联网的兴起
1.兴起: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功能:互联网具有迅速转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

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集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
力和感染力。

3.特点: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4.影响: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和方便。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合作探究】
1.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是怎样的?
2.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作的划定:“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
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

”那么,网络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何启示?
【巩固提高】
1.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
1999年
对以上表格反映的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报纸业发展缓慢,呈现被其他大众传媒取代的趋势
B.广播业发展最快,广受观众欢迎
C.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D.互联网集前三者的优势于一身,但费用昂贵,因此发展受到制约
2.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的政论性报刊有()
①《共产党》②《红色中华》③《新华日报》④《中央日报》
⑤《解放日报》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3.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4.2009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做客中国政府网,与网民就教育、医疗、就业、金融危机、反腐等各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内容进行了在线交流。

总理提出“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

关于这一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①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②网络成为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
③网络成为推进民主发展的渠道之一④网络民主已经成为主流民主形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八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

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

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

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

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年—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

同时资产阶级醍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

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

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什么? 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综上材料,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
(一)70、《红色中华》、《中央日报》、《红旗》、《文汇报》
(二)1905、《定军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北京
(三)1994、“第四媒介”
二、合作探究
1、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

从19世纪中期到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在不同的时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报道新闻、传递消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总得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即使在传媒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报刊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的读者。

2、(1)互联网的优势:①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
动,双向传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互联网的缺陷: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③使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3)启示:互联网比其它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C 、C、B、C
(二)非选择题
(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

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

原因:政治: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
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
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2)核心内容:救亡圈存,变法图强。

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启蒙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播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